?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實踐教學模式建構與思考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參與”實踐教學的個案研究

2020-07-29 06:30王愛英
關鍵詞:思政防控新冠

王愛英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0)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各高校響應號召“不返校不停學”,2020年新學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 “思政課”)緊密結合疫情防控的生動實踐,以線上教學形式全面展開。聯系近年來特別重大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頻發現狀及其造成的嚴重社會危害,我們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應該適時將各類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納入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讓高校思政課教學第一時間服務于防控大局成為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防控的“思政力量”,為思政課理論課堂教學提供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素材,更為思政課實踐課堂教學提供新的打開方式——將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防控的生動社會實踐轉化為鮮活的思政實踐課堂。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為個案展開研究,目的就是通過具體的個案實踐探索高校思政課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實踐教學設計和組織實施及教學模式建構問題。

一、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進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勢在必行

近年來,各類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頻發,人類就像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一樣,幾乎每一周都有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社會沖突等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其中相當部分屬于特別重大或重大范疇。2003年非典、云南大姚地震、四川汶川地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青海玉樹地震等重大事故災害人們至今記憶猶新,心有余悸。僅2019年上半年,就曾發生江蘇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四川省涼山州“3·30”森林火災、四川宜賓長寧“6·17”地震、南方洪澇災害、非洲豬瘟疫情、江蘇東臺感染丙肝事件等多起重大災害事故。而2019年底爆發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把每一個國家和個人都裹挾其中,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做一個“他者”。

所謂突發公共事件,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稱:“本預案所稱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1],強調其突發性、公共性、復雜性及嚴重危害。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可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四類,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一般分為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四級。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參照《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分級標準(試行) 》界定,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統稱為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危害性極大,可直接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還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引起社會恐慌甚至政治動蕩、社會失序。據統計,2003年全國各類事故災害損失達650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GDP的6%;2005年發生災害突發公共事件540萬起,造成約20萬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3253億元;2012 年僅各類自然災害就造成全國 2.9億人次受災,1338 人死亡,192 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4185.5 億元[2]。而且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還嚴重破壞社會系統,進而擾亂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巨大社會損失。例如 2003 年非典期間的隔離政策,以及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全民隔離和“封城封路”“停工停學”阻擊疫情,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及學校教學秩序都受到嚴重影響。

2003年非典之后,隨著人們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廣泛關注,有關研究也大量涌現,主要集中在危機管理、應急機制、輿論輿情、社會應對等方面,茲不贅述。高校應對外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影響及防控內部突發危機事故等近年來也備受研究者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工作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如黃冬?!陡咝M话l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導研究》一書[3]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有效性研究》[4]和《論高校公共突發事件防控及處置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接受機制的構建》[5]等;與此同時,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也從不同側面進入思政課教學研究領域,如劉書林、蔡文鵬《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培育和弘揚大學生的民族精神》[6]一文側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辛世俊《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看新時代意識形態領域偉大斗爭的必要性》[7]則瞄準意識形態斗爭視角。

經過梳理我們發現,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進入思政課實踐課堂教學領域的研究和探討尚不多見。事實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所強調的那樣:要切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提升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8]。我們認為,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下的社會應該也能夠成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鮮活大課堂,為實踐課堂提供新的“打開方式”。在此情況下,我們嘗試通過“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個案探索,進一步探討高校思政課突發公共事件實踐教學教學模式建構問題,以受教于廣大同仁。

二、“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參與”實踐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

為了用好新冠肺炎疫情“社會大課堂”,本學期我們于任教的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19級近3000名學生中組織開展了“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參與”實踐教學活動。教學主要分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1.開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校大學生居家情況調查”為實踐教學設計實施提供現實依據

為全面掌握新冠疫情肆虐之下高校大學生的居家狀況,我們設計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校大學生居家情況調查”問卷。問卷共有30題,主要調查大學生對政策法規和病毒的認知、防控舉措落實及個人的思考和參與情況。問卷從2020年2月7日開始在廣東四所高校部分學生中進行,截至2020年2月10日我們收到有效答卷1074份,我們隨機抽取其中510份作為樣本。初步分析可見,廣東高校大學生基本保持了良好的居家狀態,但仍存在一些傾向性問題值得關注。

(1)大部分表現出良好的疫情信息素養,但網絡輿情傾向需要警醒

問卷顯示,59.61%的學生保持每天對官方信息的實時關注,25.88%的學生表示每天碰到就關注,14.51%的學生平均每天2~4小時或以上刷社交媒體獲取疫情信息,“幾乎不關注”者為0;如圖1所示,435人表示會通過微信、微博、B站等社交平臺獲取疫情信息,超過權威機構、政府新聞媒體及所在學校微信群、公眾號等渠道;196人表示“接受口頭通知”對所在社區(村莊)疫情進行追蹤,188人通過穗康、CBNData疫況等小程序防疫地圖自行查詢,385人通過微信群、QQ群獲知,352人通過當地新聞播報獲知。超過40%的學生能完全選對中央“堅定信心”“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同舟共濟”疫情防控“十六字要求”;分別有99.6%和99.02%的學生認為“隱瞞新冠肺炎病情不報”或“不配合防控人員的工作”屬于“違法的”或“不道德的”;95.3%的學生對于來自網絡空間未經證實的疫情信息能做到“非官方信息不信不傳”或“漠視”;98.24%的學生認為病毒來源于“野生動物”或“還不確定”。顯示出當代大學生對疫情信息的鑒別能力和不信謠不傳謠的立場。

圖1 高校大學生獲取疫情信息的主要途徑

同時也要看到,隨著大學生網絡虛擬生活比重日益增加,其疫情信息獲取呈現出渠道多元化、內容碎片化和傳播社交化的特點,來自政府、權威發布以及學校渠道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尚有近60%的學生未能全面準確把握黨中央疫情防控的“十六字要求”,對政策部署掌握不到位;仍有個別學生對于網絡上一些未經證實的言論持“無所謂態度”,認為“可以在朋友圈接續轉發”。加上近年來信息移動載體化帶來的時空便利以及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平臺的興起,帶來了疫情期間更為復雜的輿情現狀。因而,需要全面掌握互聯網時代輿論生成及傳播規律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以扶正抑偏。

(2)大部分保持了良好的居家狀態,但存在不同程度焦躁不安、行為補償現象

問卷顯示,分別有503人和420人認為病毒通過“飛沫傳播”和“直接接觸病毒攜帶者”,其他“氣溶膠傳播”和“糞口傳播”也有不少學生了解;平均93.43% 的學生能準確認定“發熱、乏力、干咳”可能感染的三大癥狀;95.1%的學生對“居家防護”表示能接受,分別有97.45%、87.65%、81.76%的學生能做到“盡量避免外出”“出門戴口罩,盡量避免去人流量大的地方”和“回家后勤洗手洗澡做好消毒”;大部分學生能比較科學地安排延期開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447人表示會“合理安排運動、娛樂,保持良好狀態”,283人表示會“培養個人興趣愛好”,270人表示會“提前預習學校課程”,84人表示會“抓緊時間娛樂放松”;44.9%的學生認為“從2月7日起再宅第二個14天”后疫情將“一定程度控制”, 39.61%的學生認為“基本控制”, 3.73%的學生認為“徹底控制”,11.76%的學生審慎地認為“還不確定”。數據表明,大學生大部分能認真對待個人居家防護,具有較好的病毒和政策法規認知,未有過度恐慌表現。

但同時也要注意到,仍有11.37%的學生在延遲開學期間表示“疫情緩和一點就出門好好瘋一把”,仍有4.9%的學生目前居家狀態“幾近崩潰,想念學校生活”,仍有11.76%的學生對目前的居家狀態屬于“無奈接受”,說明我們一些學生目前不同程度表現出焦躁不安和急于發泄、補償的不良心理狀態,對防控進展和鞏固非常不利。

(3)有較強的社會擔當意識,但創新方式方法參與抗疫行動不夠

從問卷反映的情況看,約39.61%的學生曾主動參與所在社區(村莊)疫情防控,如下圖2所示,183人曾“創辦微信公眾號或在公共社交平臺發文宣傳”為防控助力,70人曾“制作科普宣傳漫畫或娛樂小視頻等”,66人曾參與社區疫情咨詢或心理輔導活動,105人曾參與社區(村莊)疫情通報、宣傳、消毒等;但是仍有22.35%的學生表示“有想過,但感覺沒有能力參與”, 17.45%的學生表示“有想過,但苦于沒有途徑參與”,20.59%的學生直接表示“沒有”參與,合計占到60.39%。說明我們在引導大學生創新方式方法和途徑參與志愿服務層面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圖2 高校大學生對社區疫情防控的參與

(4)大部分對“后疫情時代”中國發展充滿信心,少部分信心不足認識模糊

如圖3 所示,大部分學生對“后疫情時代”中國發展持積極樂觀態度,有460人認為此次疫情對中國發展“有一定影響,但堅信中國發展不會就此放緩”,有53人審慎地認為“影響巨大,要有較長的恢復期”,還有6.08%的學生信心不足認為中國接下來的發展“令人憂慮,很難恢復之前的發展速度”,一些學生對“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有所認識但非常有限。說明我們很多學生疫情影響及今后發展認識模糊,信心不足,需要中國全面恢復發展的事實影響他們的認知。

圖3 高校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發展影響的認知

2.“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參與”實踐教學設計

以前期問卷調查所反映的傾向性問題為出發點,我們將今年思政課程實踐教學主題定為“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參與”。我們希望以此更多關注和引導大學生群體從一個個獨立的“我”非“他者”的立場,去觀察、去思考,去認識這個疫情之下的社會和自己,自主探究并形成知識建構,提高思想認識。我們把教學任務分解為“戰疫有信心”“防范有方法”“防控有參與”“認知有提升”四個教學要點模塊。

在教學實施環節,我們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和獨立觀察、體驗和思考,鼓勵自由組隊進行分工合作并按期完成實踐作業;教師實時跟蹤做好“聆聽者”,必要時進行引導和解疑釋惑。

在教學評價環節,我們初步設計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和各種形式的實踐成果呈現并最終體現為實踐學分,強調形式多樣和過程評價。成果歡迎內容和形式的各種創新,可以是微視頻、實踐調研報告或討論總結,或圖文并茂的推文、新聞報道、文藝作品、觀后感、讀后感等等;鼓勵參加疫情主題微視頻大賽和征文等,參賽和獲獎作品適當獎勵加分;可以適當借助網絡資源,但立意謀篇、拍攝制作必須保證原創;教師最后在線分析總結講評。

3.“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參與”實踐教學實施

2020年3月2日開始,廣東各高校陸續開學,全部采用線上教學形式復課。我們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參與”實踐教學也就此開始全面展開。

(1)引導學生實時關注疫情防控,做到“戰疫有信心”“防范有方法”

疫情暴發后,我們和學生一起密切關注疫情進展,認真學習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六字要求”“八不”和“十六字方針”等一系列決策部署,關注各級黨委和政府、各條戰線防控工作落實落細的舉措,關注全國各地4萬多醫護工作者一路逆行的大愛壯舉,關注默默堅守崗位的“最美普通人”……指導學生將《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中相關內容分門別類進行梳理,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對來自一線的疾控專家和研究團隊、學校及社區發布的預防和隔離措施進行細化和分類,落實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切實做好居家防護,樹立戰役必勝信心。

(2)鼓勵學生助力社區疫情防控,做到“防控有參與”

在疫情防控中,基層社區(村莊)作為第一道防線,事無巨細,工作人員壓力非常大。問卷顯示合計有39.61%的學生曾自覺通過各種網絡平臺渠道協助社區防控,但仍有60.39%的學生不知道怎樣著手。為此,我們引導和鼓勵學生們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網絡技術能力和數據優勢,用好微信朋友圈、微博、公共號及社區(村莊)QQ群、微信群等公共社交平臺,協助社區防控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

一是協助做好政策宣傳和法規普及。相關政策法規可以大量通過網絡獲取,關鍵是如何讓群眾真正接受。我們引導學生發揮專長,通過“你問我答”、宣傳漫畫、科普視頻等形式反復向群眾推送;有的學生用病毒科普加專業統計數據,告誡群眾敬畏自然,避免接觸野生動物;有的學生堅持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大量轉發火神山醫院、方艙醫院建設故事、一線醫護工作者感人事跡,給社區群眾加油打氣,吃好“定心丸”;還有學生“以案說法”,用身邊真實案例反復向群眾宣傳,疫情期間瞞報、緩報、謊報疫情,或惡意編造、傳播虛假信息,以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行為都將視情節輕重依法追責……這些活潑生動的形式群眾更容易接受,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二是協助做好群眾心理幫扶。隨著疫情蔓延,各種不良社會心理和行為也不斷出現。我們引導學生一方面盡量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另一方面區分不同應激表現和程度做好群眾心理幫扶。對那些過度恐慌,憂心忡忡如世界末日的群眾適當推送一些輕松搞笑的減壓視頻并教會他們一些簡單易行的調適方法;對那些過于樂觀、心存僥幸、不按要求防護甚至照舊串門、聚餐、逛商場等行為則點對點加大宣教力度,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我行我素害人害己情節嚴重則由社區報請有關部門追責。

三是協助做好社區群防群治。通過協助社區(村莊)工作人員不間斷推送社區防控細則、不當行為曝光等形式,幫助群眾樹立“社區就是生命共同體”的覺悟認識,嚴格貫徹落實 “自保第一,家防為主,互相監督,群防群治”方針,克服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全力做好個人、家庭、社區協同防控工作;并把居家、外出、隔離等具體措施分類細化,做好問答、咨詢服務,發動群眾積極行動起來互相監督和幫扶,群防群治,做好社區封閉式管理。

(3)引導學生“學思用”“知信行”統一,做到“認知有提升”

大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認知敏銳的“拔節抽穗期”,學習書本知識外,他們更愿意“閱讀”社會這本“無字書”,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在這場14億人同舟共濟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們引導學生努力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提高了認識,升華了思想。

一是加深對已有概念和理論知識的理解。高校思政課教學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堂相互促進、有機統一,在這次實踐教學活動中得到充分的印證。在討論交流中,學生們會援引疫情中的典型事例侃侃而談,比如“火神山醫院是中國奇跡彰顯中國力量”“外媒高度評價中國全面動員集中力量辦大事”“疫情關鍵時刻香港6700名醫護人員集體罷工”“最美逆行者”等,也會在不經意間用到諸如“社會治理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數字技術”“智慧城市”等概念。因為有疫情期間全國上下方方面面信息的沖擊和各自的親身經歷,學生們對已有概念和理論的認知更加真實和深刻。

二是啟發對現實社會問題的反思和關注。疫情是一場“大考”,暴露出一些環節、部門以及個人的不少問題,引發學生們的討論和質疑。不少學生反映對一些做法難以理解,比如僅僅因為怕被鄰里“孤立”而故意瞞報旅鄂經歷或病毒接觸經歷,比如隨意轉發各種信息卻認為是“個人自由”,比如天天有人在社區呼吁囤米囤面囤口罩……我們引導學生們明確有問題并不可怕,關鍵是有沒有足夠的決心和行動去解決、去改善。為此我們組織學生一起回看了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的新聞報道,了解黨和國家下大力氣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決心和舉措。黨和國家的決心和行動,讓學生們對國家未來發展和民族復興大業更加有信心。

三是關注“后疫情時代”中國發展思考自身定位。針對學生對疫情影響和未來中國發展缺乏深刻認知和預見性等狀況,我們引導學生們關注抗疫過程中大放異彩的數字技術,討論預測經過實戰檢驗的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云計算(Cloud)、大數據(Data)、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物聯網(IOT)等數字技術未來發展的主戰場;討論未來“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設將“去虛向實”“由點帶面”深入到社會治理和服務哪些方面;討論在制度保障之下,技術領先優勢的重要意義;討論教育模式的迭代和線上教學的興起……對于新時代大學生來說,不僅要擁有青春熱血和使命擔當,也要擁有明確的未來發展定位和角色定位。

4.尚未最后結束的教學評價

目前學期過半,截止撰稿時間,我們已陸續收到423份實踐作業,包括微視頻(212份)、推文(38份)、調研報告(51份)、觀后感讀后感(13份)等,另有參加疫情主題微視頻大賽和征文作業9份,其中1人“青年戰役詩歌”作品獲廣東省一等獎,3個小組作品在學?!傲魏伪蔽⒁曨l大賽中獲獎。粗略看下來,一些作業讓人印象深刻:其中一組的微視頻是把身邊所見的及來自互聯網的一些抗疫標語進行分析展示,拍攝制作非常有新意;另有一位學生提交了《大流感:歷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詩》一書的讀后感,雖然稍顯稚嫩,但很用心得梳理了該書的內容架構,并結合新冠肺炎疫情很多方面談了自己的感悟,讓人眼前一亮。

以上對教學流程各環節的具體探索實踐,引發我們諸多的思考,為我們接下來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教學模式研究奠定了實踐基礎,也打開了思路。

三、高校思政課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實踐教學模式建構的幾點思考

基于建構理論和情景教學的“項目教學法”,一直為職業院校、應用學科所推崇。近年來,“項目教學法”逐漸被引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相關研究也有了初步進展,如柴艷萍《項目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9]、隋靈靈《“項目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探索》[10]及夏澈[11]等人的研究,給我們很大啟發?;诙咴诮虒W理念特別是強調學生認知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探究、任務驅動、注重實效等方面的一致性,我們認為高校思政課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教學可以適當借鑒“項目教學法”而形成“事件教學模式”。區別和調整在于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是正在進行的重大災難事故且具有嚴重破壞性,與項目教學中教師設定的特定情景不同,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且更為復雜;教學目標強調能力培養更強調政治思想素質提升和鑄魂育人實效;教學任務各要點不如項目和子項目那樣有清晰架構,往往互有交疊;教學評價更傾向于過程和成長評價而非量化結果等。因此,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實踐教學模式應該堅持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為中心,以教學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退居“跟進者”“聆聽者”并適時發揮“引導者”作用,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發現者”“自主建構者”,完成知識建構,實現認知提升和思想升華。

1.教學任務設計實施應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為中心,突出做好“三個方面”

一是突出防控科學素養教育,推動形成突發事件社會文化。面對重大災害事故頻發現狀,高校應進一步把大學生重大突發事件科學素養納入思政課教學范疇。其一,引導學生自主獲取并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相關法規,形成基本的法規素養;其次,有針對性地將頻發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進行分類整理,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預防和自救方法,做到科學應對;其三,培養學生不怕挫折、敢于勝利的強勢心理并學會必要的心理調適和減壓方法,培育正確的突發事件意識、精神及心理素養;其四,在全社會倡導用“大概率思維防范小概率事件”的思維盡可能減少事故和災難的發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在全社會倡導一種友愛互助的社會精神風尚,形成科學的突發事件文化。

二是突出用好“社會大課堂”,提高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既是思政教科書,也是思政課堂大戰役。一方面要將高校思政課教學優勢轉化為支持防控工作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們切實擔當起時代新人的責任與義務。在這次新冠肺炎大疫當前,高校大學生與祖國同命運,與人民共患難, 響應黨的號召,服從戰役大局,自覺做“守護者”“修行者”“識途者”,就是為疫情防控做貢獻[5],同時很多學生還創新方式方科學有序參與抗疫,成為防控阻擊戰中的一支青年“思政力量”。

另一方面應將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社會大課堂”中涌現的鮮活案例轉化為生動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們了解黨和國家危機動員和防控決策部署,分析防控中彰顯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講述防控戰線的感人故事,自覺做到“四個自信”,彰顯“四個認同”;在現實關照和國內外對比中培養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感情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道德風尚……就像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我們正在經歷的新冠疫情一樣,災難事故中的自主探究,可以促動青年學生思考關乎生命、關乎理想信念、關乎家國情懷及責任擔當等很多東西。

三是突出影響和危害反思,發展趨向和定位強化使命擔當。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到底會給中國和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未來中國會發生哪些變化?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些不同?這些問題值得每一位中國人思考和關注,也是學生們熱衷討論的話題。要注意引導學生去觸碰去感知中國經濟技術發展的觸角,幫助他們了解未來發展的需求并找到自身發展定位,努力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教學形式適應數字技術的發展,線上資源與線下實踐相結合的混合模式或將成為主流

因為疫情的影響,使線上教學成為本學期主要授課形式。騰訊課堂、QQ直播課堂、超星泛雅、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平臺植根于5G網絡和數字技術,大量集成了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多項技術,使直播授課、在線音視頻交流互動、考勤、測驗、動態監測等更為便捷易行,加上QQ、微信群等交流平臺的交叉運用及網上海量教學資源的瞬間獲取,使得本來視線上教學為“畏途”的高校思政課教師越來越“得心應手”甚至“愛不釋手”。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我看我思我參與”實踐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學流程各環節還是各教學任務點甚至教學評價,都大量借助了網絡資源和線上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線資源利用是一個將“網上信息”經過“篩選”成為“教學素材”、再在實踐運用中“加工提煉”成“我的知識”的過程。只有經過這個“加工再生產”過程的淬火,線上資源才能真正轉化為知識體系,內化于心進而外化于行。

新冠疫情將高校思政課思政課教學推向了一個新的境地,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這種線上資源和線下實踐體驗混合的模式或將成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流。至于如何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進而提高教學實效,有待今后進一步深入探討。

3.教學評價應堅持開放性和過程性,盡可能做到形式多樣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實踐教學評價應該堅持實踐內容和評價形式相統一,體現開放性、多樣性和過程性。我們認為在慣常的實踐調研報告、拍攝制作微視頻、活動總結報告等形式之外,一是可以將討論總結、體驗、觀感納入實踐評價體系;二是可以把主題相關展演、競賽、征文作品等納入實踐評價體系并給予獎勵加分以形成激勵機制;三是注重過程中所實現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注重能力提升、思想升華。

綜上所述,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實踐教學作為高校思政課實踐課堂“新的打開方式”應該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爆發后適時展開,并堅持“以教學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的核心要求,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和立德樹人教學實效,形成特有的“事件教學模式”。在堅持用好“社會大課堂”的基礎上,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實踐教學模式建構應在教學任務設計實施方面突出“三個方面”,并堅持線上資源線下體驗相結合的混合形式、突出過程評價和形式多樣。

猜你喜歡
思政防控新冠
配合防控 人人有責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新冠疫苗怎么打?
豬常見腹瀉病癥狀及防控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守牢防控一線 靜待春暖花開
珍愛生命,遠離“新冠”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