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遜克農場四分場遺址石制品研究

2020-08-04 07:31張雪微李有騫
文物春秋 2020年1期
關鍵詞:石制品

張雪微 李有騫

【關鍵詞】黑龍江舊石器;四分場遺址;石制品;細石葉工藝

【摘要】四分場遺址位于黑龍江省遜克縣遜克農場北約1公里處。2014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和試掘,共發現石制品144件。該遺址的石制品原料以流紋巖、黑曜巖、凝灰巖為主,類型包括石核、石片、斷塊、石葉、工具等。工具以片狀毛坯為主,多為單向加工。根據地層堆積和石制品工業特征,推斷該遺址處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

四分場遺址于1990年黑龍江水電站淹沒區考古調查時發現[1],位于黑龍江省遜克縣庫爾濱村西北5.3公里,遜克農場北約1公里,地理坐標49°2324.1"N,129°0231.3"E(圖一)。遜克縣位于黑龍江省北部,受小興安嶺和黑龍江影響,地勢南高北低,四分場遺址坐落于黑龍江右岸二級階地,海拔117米,高出黑龍江江面約23米,西側有庫爾濱河向北注入黑龍江(圖二)。

2014年5月,為配合黑龍江干流治理工程,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四分場遺址進行復查,并在遺址核心保護區以西約100米處進行了小規模的試掘,發掘面積1平方米,確認地層堆積自上而下共分為四層:

第①層,耕土層,黑色腐殖土層,厚10厘米;

第②層,黃色砂質黏土層,含石制品,厚15厘米;

第③層,黑色砂質黏土層,厚30厘米,不見石制品;

第④層,黃色黏土層,厚25厘米,未見底,不見石制品。

在復查和試掘過程中,共獲得石制品144件,本文擬對這些石制品進行介紹和研究。

一、石制品分類與描述

本次調查地表采集石制品127件,試掘地層出土17件。石制品原料以火山噴出巖為主。其中流紋巖制品所占比重最大(43.8%),其余為凝灰巖(24.3%)、黑曜巖(21.5%)、燧石(10.4%)。類型包括石核、石片、石葉、工具、斷塊等(表一)。其中石片所占比重最大(75%),其次為工具(15.28%)。

(一)石核

共4件,包括細石核1件,石葉石核3件。

14XM.C∶35,細石核。以小三棱柱流紋巖礫石為毛坯,核體呈半錐形,保留石皮,斷口為臺面,背緣兩側錘擊預制核體,在礫石原有棱脊上剝取細石葉,另一面全部為修理疤。長29.9毫米,寬22毫米,厚13毫米,重8克(圖二,1)。

14XM. C∶74,單臺面單工作面石葉石核。以黑曜巖礫石為毛坯,向心修理預制核體,一面右側留有自然面,臺面多次剝取石片修理而成,工作面上分布6片剝取長石片留下的石片疤。長43.6毫米,寬37.6毫米,厚21.3毫米,重51克(圖二,2)。

14XM.C∶75,刃狀臺面雙工作面石葉石核。以黑曜巖礫石為毛坯,核體四周存在向心錘擊的細小石片疤,為縱向剝取目的長石片。工作面分布10片石片疤,底緣留有石皮。長56.7毫米,寬53.8毫米,厚18.4毫米,重50克(圖二,3)。

14XM.②∶143,刃狀臺面雙工作面石核。原料為黑曜巖,核體較薄,四周有向心錘擊剝片痕跡,接近廢棄階段。長43.3毫米,寬51.1毫米,厚8毫米,重21克(圖二,4)。

(二)石片

共108件,包括完整石片、有臺面斷片和無臺面斷片。原料以流紋巖為主,共78件,另外還包括7件黑曜巖和23件凝灰巖。

1.完整石片

共85件。長11.2~52.8毫米,平均24.2毫米;寬8~57毫米,平均22.1毫米;厚2.2 ~16.3毫米,平均6.2毫米;重0.7~2.4克,平均1.5克。

14XM.C∶15,以流紋巖為原料,素臺面,打擊泡明顯,半錐體突出。長20.9毫米,寬39毫米,厚6.9毫米,重5克(圖三,1)。

14XM.C∶18,以流紋巖為原料,素臺面,打擊泡明顯,半錐體突出,同心波清晰,背面5片石片疤,右側近端為自然面。長40.9毫米,寬30.1毫米,厚4.6毫米,重8克(圖三,2)。

14XM.C∶34,以流紋巖為原料,素臺面,半錐體淺平。背面有10片石片疤,左側留有自然面。長28.1毫米,寬21.4毫米,厚6毫米,重1.4克(圖三,3)。

14XM.C∶67,以流紋巖為原料,扁橢圓形臺面。背面有一條橫脊和一條縱脊,有5片石片疤,半錐體淺平。腹面同心波清晰。長42.7毫米,寬29.8毫米,厚6毫米,重7克(圖三,4)。

14XM.C∶71,以流紋巖為原料,自然臺面,打擊泡明顯,半錐體突出。背面有4片石片疤。長37.4毫米,寬17.5毫米,厚6.5毫米,重5克(圖三,5)。

14XM.C∶108,以流紋巖為原料,素臺面,半錐體淺平,背面有5片石片疤。長28.5毫米,寬24.3毫米,厚3毫米,重1.2克(圖三,6)。

14XM.C∶113,以黑曜巖為原料,自然臺面,打擊泡明顯,半錐體突出,腹面同心波明顯,放射線清晰。長37.9毫米,寬25.3毫米,厚6.2毫米,重7克(圖三,7)。

14XM.②∶133,以流紋巖為原料,自然臺面。打擊泡明顯。背面為自然面,有一條縱脊,左側為自然面。長20.5毫米,寬23.9毫米,厚6.9毫米,重4克(圖三,8)。

14XM.②∶135,以流紋巖為原料,素臺面,半錐體淺平,背面有8片石片疤。長25.9毫米,寬17毫米,厚4.9毫米,重0.8克(圖三,9)。

14XM.②∶138,以流紋巖為原料,自然臺面,半錐體淺平。背面有8片石片疤。長23.1毫米,寬19.9毫米,厚4.7毫米,重1.1克(圖三,10)。

2.有臺面斷片

共12件。長14.7~47毫米,平均23.9毫米;寬12.8~57毫米,平均22.2毫米;厚2~13.7毫米,平均4.9毫米;重0.2~73克,平均9.5克。

3.無臺面斷片

共11件。長11.2~15.9毫米,平均13.5毫米;寬11.2~21.2毫米,平均16.2毫米;厚1~ 2.9毫米,平均2毫米;重0.3~4克,平均1.3克。

(三)石葉

共5件,包括中段3件,遠端2件。

14XM.C∶37,石葉中段。以凝灰巖為原料,橫截面呈三角形。背面有一條縱脊,兩側近平行,有6片石片疤。長40.4毫米,寬14.7毫米,厚3.5毫米,重0.2克(圖四,1)。

14XM.C∶43,石葉遠端。以凝灰巖為原料,橫截面呈梯形。背面右側有狹長自然面,有7片石片疤。長22.2毫米,寬13.7毫米,厚4.3毫米,重0.1克(圖四,2)。

14XM.C∶64,石葉遠端。以流紋巖為原料,橫截面近梯形。背面有兩條縱脊,右側為狹長自然面,中部有長條石片疤。長35.1毫米,寬13.8毫米,厚3.1毫米,重0.1克(圖四,3)。

14XM.C∶114,石葉中段。以黑曜巖為原料,橫截面呈梯形。背面左側為狹長自然面,有8片石片疤。長35.1毫米,寬13.8毫米,厚0.6毫米,重0.1克(圖四,4)。

14XM.②∶131,石葉中段。以黑曜巖為原料,橫截面近梯形。背面有兩條縱脊,左側為自然面,有4片石片疤,長34毫米,寬24.7毫米,厚5.1毫米,重9克(圖四,5)。

(四)工具

共發現22件,以小型為主,修理方式主要為單向加工,占石制品總數的15.28%。包括邊刮器2件,端刮器11件,尖狀器3件,凹缺器4件,雕刻器2件。長25.2~61.9毫米,平均36.7毫米;寬10.4~51.1毫米,平均25.5毫米;厚2.2~13.6毫米,平均7.2毫米;重5~26克,平均11.6克。

1.邊刮器

共2件,均以流紋巖為原料。

14XM.C∶85,石片毛坯。近端正向加工形成刃緣,背面留有自然面,背面近端的軟錘修理疤小且規整。長35.5毫米,寬25.2毫米,厚9.1毫米,重9克(圖五,1)。

14XM.C∶86,石片毛坯。正向修理直刃。長16.7毫米,寬32毫米,厚5.1毫米,重1.3克(圖五,2)。

2.端刮器

共11件,原料以黑曜巖為主。長25.2~ 46.7毫米,平均32.3毫米;寬22.1~37.3毫米,平均29.2毫米;厚5.9~10毫米,平均8.4毫米;重5~22克,平均11克。

14XM.C∶19,以乳白色燧石石片為毛坯。石片遠端和側邊經細致的正向加工,遠端刃緣呈圓弧狀。長31.8毫米,寬25.1毫米,厚5.9毫米,重5克(圖五,3)。

14XM.C∶47,以黑曜巖石片為毛坯。兩側邊和遠端正向加工,遠端刃緣呈圓弧狀,軟錘修疤較小且凹陷不規整。長47.7毫米,寬34毫米,厚7.1毫米,重22克(圖五,4)。

14XM.C∶73,以黑曜巖石片為毛坯。石片左側邊和遠端正向加工,遠端刃緣呈圓弧狀,壓制修理疤連續淺平。長36.3毫米,寬37.3毫米,厚10毫米,重13克(圖五,5)。

3.尖狀器

共3件。

14XM.C∶02,以黑曜巖為原料,有明顯尖狀器特征,邊緣有修整。長25.9毫米,寬10.4毫米,厚7.2毫米,重1.5克。

14XM.C∶84,以流紋巖石片為毛坯。背面留有少許自然面,兩側邊正向加工修理匯聚于遠端,壓制修疤規整、連續。長47.7毫米,寬14.1毫米,厚5.6毫米,重4克(圖五,6)。

14XM.C∶104,以流紋巖礫石為毛坯。兩面加工,兩側邊基本平行,通體修理。長64毫米,寬33.7毫米,厚10毫米,重26克(圖五,7)。

4.凹缺器

共4件,原料以黑曜巖為主。

14XM.C∶05,以黑曜巖石片為毛坯。石片右側邊靠近近端處有正向修理的凹刃口。長43.7毫米,寬24毫米,厚13.6毫米,重5克(圖五,8)。

14XM.C∶06,以黑曜巖石片為毛坯。正面左側邊中部有反向修理的微凹刃口,背面左側底部為自然面。長40.8毫米,寬20.1毫米,厚6.8毫米,重6克(圖五,9)。

14XM.C∶07,以黑曜巖石片為毛坯。石片右側邊近遠端位置有正向加工的凹刃口。長39.1毫米,寬25.1毫米,6.3毫米,重6克(圖五,10)。

14XM.C∶103,以燧石石片為毛坯。石片遠端中部有反向加工的凹刃口。長27.3毫米,寬19.1毫米,厚2.2毫米,重1克(圖五,11)。

5.雕刻器

共2件。

14XM.C∶12,修邊斜刃雕刻器,以黑曜巖石葉為毛坯。打掉石葉遠端為刃口,一側邊正向加工。長26.9毫米,寬16.6毫米,厚6.5毫米,重2克(圖五,12)。

14XM.C∶93,以凝灰巖石片為毛坯。石片周邊反向加工,修疤規整淺平,近端從左向右斜向打擊形成雕刻小面和刃口。長28.7毫米,寬14.8毫米,厚5.1毫米,重1.7克(圖五,13)。

(五)斷塊

共5件。長6.4~49.1毫米,平均長31.2毫米;寬1.1~47.2毫米,平均27.7毫米;厚0.4~ 16.1毫米,平均6毫米;重0.5~21克,平均重13.5克。其中14XM.②∶128和14XM.②∶142兩件標本為1組拼合石制品(圖六),以燧石為原料,沒有明顯的打擊點,上部斷塊斷口整齊。14XM.②∶128,長49.1毫米,寬34.3毫米,厚3.9毫米,重36.7克。14XM.②∶142,長44毫米,寬36.8毫米,厚5.2毫米,重32.1克。按照王社江[2]對拼合形式的分類,該拼合組屬于拼接類型,從打擊點處沿石片節理縱向破裂,是剝片過程中打擊力度或臺面受力不均勻等因素造成的。

二、結語

1.石制品的主要特征

四分場遺址的石料主要有流紋巖、凝灰巖、燧石和黑曜巖,絕大部分石料質地均一,無明顯節理,少見小斑晶,是打制石器的優質原料。遺址出土的石制品多為小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原料制約,如石片以流紋巖為主,工具以黑曜巖為主,且多帶有石皮。遜克縣境內廣泛分布著新生代晚期火山噴出巖[3],在庫爾濱河和遜河沿岸零星分布著白堊系下統上興安嶺火山巖組,西部主要為凝灰巖和安山巖,東部主要為流紋巖和珍珠巖,中部和南部主要是灰黑、黑色的氣孔杏仁狀玄武巖,且廣泛裸露于地表,這些玄武巖內還包裹有少量的黑曜巖,證明黑曜巖也為本地原料,并非外來[4]。由此可看出,四分場遺址所用石料均為本地石料,當地古人類懂得就地取材,并按不同需要開發利用不同的石料。

四分場遺址的石器剝坯主要以獲取石片、石葉和細石葉為目的。剝片技術主要以錘擊直接剝片法為主,相應產品包括石葉石核、細石核、石片。其中石葉石核在剝取石片后修理臺面,再多次通過錘擊細小修理疤進行預制,從寬面先進行目的剝片后再轉向另一面剝片,剝片產生的目的石片會被二次加工制作成不同類型的小型工具。細石核以礫石為毛坯,核體保留石皮,斷口為臺面,從臺面方向縱向打擊,兩側邊經過簡單的錘擊修理,利用核體自然棱脊從臺面方向縱向剝取細石葉。但該遺址發現了細石核卻未發現細石葉,發現的石葉制品均沒有完整的近端,且折斷口整齊,故無法確定其剝片方法。

整體來看,四分場遺址發現的石器工具均屬于小型工具,器形規整,小巧精致。1990年在該遺址調查時曾發現兩面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錛形器等工具類型[1]。2014年復查和試掘時發現的工具類型包括邊刮器、兩面尖狀器、端刮器、凹缺器、雕刻器等。這些工具主要以石片為毛坯,修理方式以單向修理為主,個別石制品存在通體加工情況,并用軟錘法和壓制法加工成型。

2.對比與年代

四分場遺址以細石核、細石葉、石葉、兩面尖狀器、端刮器、錛形器為石器組合,屬于典型的以石葉、細石葉為代表的工業類型,與我國東北地區以及俄羅斯境內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文化因素相似。

黑龍江省伊春市的桃山遺址與四分場遺址的石制品都以輕型工具為主,包括半錐形細石核、雕刻器、端刮器等,遺址整體年代跨度為距今0.5~1.9萬年,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南部的澤爾卡利納亞河流域的烏斯季諾夫卡遺址群[5]與四分場遺址都存在向心修理的石核、錐形細石核、修邊斜刃雕刻器等,巖性主要為硅質凝灰巖,遺址群的年代跨度約為距今1.03~2.2萬年,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俄羅斯境內結雅河二級支流謝列姆賈河兩岸的謝列姆賈遺址群[6]出土的石制品與四分場遺址的石制品工業特征相似,均以流紋巖或礫石為原料,從向心修理的石核上剝取長石片或石葉,有雙面尖狀器、錛形器、簡單修理石片邊緣的邊刮器等工具,遺址群的整體年代跨度約為距今1~2.5萬年,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

從地層情況來看,四分場遺址的地層與黑龍江省伊春市的桃山和樺陽遺址[7]的地層十分類似,均為黑色砂質黏土層之上疊壓黃色砂質黏土層。黑色砂質黏土層年代為距今約1.4~1.5萬年,為新舊石器時代過渡時期。四分場遺址試掘出土的石器均出自黃色砂質黏土層,通過對比桃山遺址地層可知,四分場遺址的黃色砂質黏土層的年代應晚于1.4萬年。

綜上所述,四分場遺址出土的這批加工細致的石制品具有一定的區域代表性,為研究黑龍江流域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考古學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四分場遺址屬于原地埋藏,用不同原料制作不同類型的石制品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古人類對不同原料的開發利用。發現的本地生成的黑曜巖對研究黑曜巖產源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發現的一組可拼合舊石器不僅可以為研究早期人類石器制作技術提供至關重要的信息,還對判定遺址的地層及堆積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1]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水電站淹沒區遜克縣考古調查[J].北方文物,1996(2):8—15.

[2]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洛南花石浪龍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的拼合研究[J].人類學學報,2005(1):1—17.

[3]代國良,漢景泰.遜克晚新生代火山巖巖石學特征初步研究[J].第四紀研究,2005(6):131—132.

[4]MICHAEL D GLASCOCK,YAROSLAV V KUZMIN,ANDREI V GREBENNIKOV,etc. Obsidian Provenance for Prehistoric Complexes in the Amur River Basin(Russian Far East)[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1,38(8): 1832—1841.

[5]朱之勇.俄羅斯濱海地區晚更新世后期石片文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2.

[6]杰列維揚科,沃爾科夫,李憲宗.謝列姆賈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M].李有騫,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7]YUE JIANPING,LI YOUQIAN,YANG SHIXIA. Neolithisation in the Southern Lesser Khingan Mountains: Lithic Technologies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J]. Antiquity,2019,93(總371):1144—1160.

〔編輯:遲暢;責任編輯:成彩虹〕

猜你喜歡
石制品
動物踩踏與“假工具”:木壘縣細石器遺址采集石制品的埋藏學分析
數據挖掘在考古遺址功能研究中的應用
——以烏蘭木倫遺址第一地點微痕研究為例
石制品后埋藏微痕的實驗研究述評
追溯歷史
——尋找最古老的石制品
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呈現的舊石器文化
遠古遺蹤(連載)
泥河灣舊石器時代石制品研究概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