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經濟振興視域下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

2020-08-04 12:30曹雪萍
江蘇農業科學 2020年11期
關鍵詞:發展建議產業結構鄉村振興

摘要:落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局角度來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是今后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考量和政策抓手。鄉村治理現代化是符合新時代發展趨勢而提出的客觀理論,基于上述戰略,在鄉村治理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社會”關系理論的指導研究下,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路徑與方向研究不僅是對治理進程中出現問題的解決,更是對當今治理模式的補充與發展,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促成鄉村良性治理運作方式、創新法治與禮治融合的治理新模式、加大市場引領機制和發展多元治理主體,來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轉型,這既是對鄉村治理理論的補充,也是對鄉村治理模式的發展,從而推動鄉村治理在新時代實現向現代化的成功轉型。

關鍵詞:鄉村振興;現代化治理;產業結構;障礙;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1-0028-04

收稿日期:2020-02-1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編號:19XGL001)。

作者簡介:曹雪萍(1979—),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中西跨文化交流與公共政策教學與研究等方面工作。E-mail:caoxp79@163.com。 ?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建設得以順利進行和發展的關鍵,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下,做好農村經濟工作是非常關鍵也是非常緊迫的。農村人口仍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只有加強農村經濟建設、做好農村經濟工作才能切實提高農村事業的發展,從而為全國的經濟建設注入新動力,確保共同富裕的發展戰略能夠得到落實。結合鄉村現代化治理工作來進行全面發展,要符合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同時也應該結合當前中國農村的實際狀況,打破傳統鄉村發展的瓶頸。鄉村經濟振興戰略下實行現代化鄉村治理是關系中國社會發展走向的重大問題??偨Y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經驗,創新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方法,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1 鄉村經濟振興與現代化治理的關聯

1.1 鄉村經濟振興戰略必然途徑

首先必須重塑城鄉關系,城鄉差距是導致促進城鄉融合無法順利進行的重要原因,為此,有必要讓城市為農村的發展提供幫助;另外就是要完善農村地區的基本經營體制,這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基礎,實現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絕對不可以將生態環境作為代價,鄉村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發展的全新標準之一,另外也是農耕文明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國的鄉村文化源遠流長,繁榮鄉村經濟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也是建立特色鄉村的核心重點。應該注重鄉村治理體系的健全性,從德治、法治以及自治等方面來進行全面規劃,最終實現鄉村和城鎮的共同富裕,達成全面小康的基本目標[1]。

1.2 鄉村治理現代化

現代化是對過去和傳統的改變,這個過程基于社會進步趨勢。鄉村治理現代化是相對于傳統的治理方案進行改變的全新治理方法。首先,鄉村治理工作的現代化發展也應該符合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按照當前社會經濟環境要求來進行相應的改革創新,根據鄉村治理的相關方法進行多元主體的多重治理以及有規律地聯系在一起。針對當前鄉村經濟、文化、公共服務等方面進行全面管制,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實現鄉村社會利益最大化。鄉村治理現代化最主要的特征包括:(1)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轉變,單一的主體往往難以有效地治理,多元主體現代化治理是最主要的發展趨勢;(2)向公共服務的轉變,不再是通過相關管制治理鄉村,而是以服務農民為主,通過更加民主的民主協商等方式,增加村民維權意識,進而促進民主政治發展。

想要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不僅要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從教育培訓這一方面來進一步提升鄉村領導集體的工作水平,完善信息公開體制,健全經濟體制,合理利用資金以及建立多元治理體系,還要培養鄉村干部治理能力,提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從而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

1.3 經濟新常態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經濟契機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省工作的時候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態”這一概念。提出現如今中國正處于非常重要的戰略轉型發展時期,因此我們也應該有信心來進行相應的工作,要從中國經濟發展的角度來進行相應的建設,要適應現如今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環境,要從以下幾點來進行相應的分析。首先,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我國經濟將會從高速增長向著中高速發展的角度轉變。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7%~8%之間。經濟增長速度盡管說已經開始放緩,不過實際增長量依舊比較明顯。其次,經濟發展結構在優化升級,尤其是第三產業,這已經成為了當前國民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拋棄以往傳統的、破壞性的、掠奪性的、大規模的粗放型發展,向著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轉變。再次,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的要素驅動型向著投資以及服務創新驅動角度轉變[2]。而服務行業已經逐漸取代了工業在社會經濟增長中的地位,逐漸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體系中的核心力量之一。

首先,經濟新常態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己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己經實現了向經濟大國轉變的階段性目標,己經成為世界民族之林中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大國。經濟新常態為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持續發展的經濟契機。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四十多年中,經濟實力有著非常明顯的加強。尤其是在進入后農業稅時代之后,農民長達千年的皇糧國稅政策被取消,而此時我國也已經實現了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到了新時期?;赝氖嗄陙砦覈洕l展的歷史能夠發現,高強度大規模的開發發展使得資源、能源的壓力與制約愈加明顯,繼續高速增長的模式反而難以實現持續發展。面對這樣的瓶頸,速度的放緩不僅緩和了能源資源開發以及城市高速發展的壓力,這也為鄉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機會。在以工哺農、工農互惠以及城鄉一體化機制下,我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所累積的大量財政力量為農村經濟轉型提供了保障,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其次,當前鄉村治理的現代化發展處于轉型過渡時期。經濟新常態中的結構升級優化為鄉村的產業化經營的構建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鄉村經濟的發展要朝著產業化經營的模式轉變,更要注重經濟結構的升級。由于我國傳統產業的供給量大幅度超出需求,人口紅利在減少。因此,鄉村經濟的發展不僅要質量好更要結構優化,再結合本土的資源地理優勢,拓寬鄉村自身發展的道路,在原有產業規?;a業化經營的基礎上打造自身特色產業。對于鄉村治理活動來說,其重點就是科學技術要素,要從科學技術的角度上來進行創新完善,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環境中,要素驅動以及投資驅動都成為了歷史,而創新驅動則展現出了其強大的力量。另外需要明確的就是創新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當傳統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己經進入飽和瓶頸期時,新的經濟發展就要以創新為引擎。依托科學技術和人才質量的創新驅動發展,來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大的新鮮活力與生產動力。先進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理念、生產管理方式能夠徹底改變鄉村經濟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模式。

最后,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環境中,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所具有的決定性作用逐漸明顯。在這樣的基礎上,政府簡政放權,尊重市場,鼓勵創業,并且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戰略發展模式。市場活力的釋放也為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在市場、政府與社會協同合作的同時,鄉村經濟能夠積極汲取市場經濟的先進資源和理念,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讓鄉村經濟的發展空間得以拓展,發展前景愈加光明。伴隨著經濟新常態發展概念的提出和完善,經濟發展成果也開始向著包容型、共享型的角度轉變。一改以往城市與工業優先發展的局面。在各種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鄉村經濟汲取各方發展成果與經驗,轉變發展模式,積淀現代化治理經濟基礎,有效地減少了現代化治理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齊頭并進地實現鄉村現代化治理,有效地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進程。

2 鄉村經濟振興視域下實行現代化治理的主要障礙及原因2.1 治理主體問題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

我國的農業發展基礎比較弱,而農業人口數量相對來說也比較多,在機械化水平方面比較差,這也導致農業生產力較低,生產效率低。農業傳統上一直是大規模的集體作業模式,農業基礎設施較差,各種歷史因素與農村人口眾多相結合,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大量工人為農業的薄弱基礎作出了貢獻,農業主要以初始粗放農業為基礎,所生產的農作物品種比較少,機械化程度較低,依賴勞動力的操作,這也嚴重影響到了農業生產水平,這種低效生產循環將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人作為鄉村社會治理主體,其能力體現在鄉村治理的各個環節,但由于有些領導干部素質不高,治理能力較弱,致使整個鄉村表現為治理能力弱化[3]。有些基層干部的學歷水平比較低,并且個人素養也比較差,在服務意識方面存在嚴重問題,都會影響治理的過程,特別是容易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到農民身上,對實際情況勘察不到位,違背鄉村治理的原則,甚至是以權謀私、濫用資源,違背法治的相關原則,對鄉村治理產生的負面影響。有些基層政府引導者對于經濟掌控能力有限,并不能看清楚經濟大環境的需求,沒有實行引導農民致富的有效措施。

2.2 鄉村經濟財力不足導致缺乏農業經濟服務

社會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資金。鄉村大部分建設資金來自于政府的補貼和本村的農民生產輸入。由于鄉村人口外流,使得本就缺乏資金與技術的鄉村更加落后,僅僅依靠政府財政支持很難實現鄉村現代化的建設。這種情況下城鎮反哺農村顯得尤為重要。只有相當的財政支持,才能夠發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特色建設,才能夠吸引更多的資金和投資。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才可以完善鄉村產業,達到產業興旺、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為鄉村建設和治理提供需要。政府在投資農村教育和政策服務方面做得還不夠,各種經濟專業的分散化并未導致大規模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無法實現經濟潛力的增長。在農村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農村產業的發展也出現了很多新的業態形式,休閑農業以及旅游農業等產業在農村地區都已經開始發展,而這些新的產業對于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進作用。不過在農村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依舊面臨著一定的問題,一方面國家的扶持政策不到位,在基礎建設方面也有一定的影響,產業發展的科技人才動力不足等都制約了新興產業的發展。新興產業的發展無法離開資金支持,不過我國對于農村產業發展的財政投入是非常有限的,經營主體能夠融資的渠道也有限,使得很多經營者因資金問題而退步不前;另一方面,產業發展大多都要依靠科學技術,但是農村地區的人才不足,在農村進行建設的主體大多文化水平偏低,與市場需求脫軌嚴重,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缺乏。政府應該在指導和制定整合各種資源的戰略方面發揮重要的服務作用,用于彌補培訓和咨詢服務功能不足。因此,將國家職能轉變為經濟發展服務是政府工作的目標,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將更加有益。

2.3 鄉村人口資源流失導致農業金融投資和科技投入不足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業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水利設施建設。目前農業系統中的各種農業基礎設施并不完善,這也是農產品生產水平低和生產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因為它們與大量的金融投資和科技投入密不可分,兩者都存在不足的現象[4]。而鄉村治理需要“人”為基礎,好的協商治理需要鄉村的人們通過民主的方式共同討論相關的公共事務。對很多外出打工的鄉村人口而言,他們的生產生活不再依賴于鄉村,宗族關系和傳統倫理變得淡薄起來。金錢和利益是外出農民政治參與的根本內驅力,對于村莊事物的關注越來越少,對于如何治理鄉村問題缺乏熱情,同時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選擇放棄原有的鄉村而去城市奮斗,這便會導致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技術、人才、資金等出現大量流失現象,協商治理手段相對來說比較有限,也就是說當前我國農村治理工作已經陷入到了困境階段。尤其是在外出務工人員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農村常住人口數量在明顯減少,勞動力質量也有所下降,各地區政府也開始實施村組管理工作的改革,農戶居住區集中化,有的地區行政村范圍擴大,村民協商議事難度大,使村民協商議事制度無法正常進行下去。同時,由于人口的流失,對于鄉村治理中人的作用會顯得異常薄弱,如此一來,鄉村居民協商等治理方式嚴重不足,因此對于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進程反而產生反面的影響[5]。

3 基于鄉村經濟振興戰略的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議

3.1 政府村民積極溝通,提升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帶頭改變生產效率

基層鄉鎮政府依法行政是有效的現代化治理的需求。促進政府村民溝通,拓寬溝通渠道。首先要做的是公開政府行政信息,這是政府與群眾有效溝通的前提。要建立完善的信訪制度,信訪制度連接平民和政府。建立信訪部門,一方面可以了解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人員相關工作的看法,另一方面可以搜集人民群眾寶貴的意見,及時進行工作總結,從而可以改掉一些不好的工作方式,塑造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應加大相關業務培訓力度,讓領導層掌握更多的農業知識與現代化技術,有效地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進而有效地提升農村機械化生產能力,加強農業生產效率。按照本地區的具體環境,積極開發當地資源,增加農業收入,優化簡化農業產業結構[6]。同時,農業、科技一體提高農業生產,加強農業經濟的發展力度。提高對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支持,保證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農業生產向著集約化農業方向發展,它的特點是規模小、效率高、效益高,從而不斷帶動農業經濟走向繁榮復蘇。

3.2 協調產業發展,加強外商投資和企業扶持政策的建設

農業生產,它必須是兼容開放的,外資可以解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金融問題、外資企業融資問題,有效地加強農業經濟的發展質量,另外在當前我國農村農業生產活動中,還應該增加金融部門對農業發展的服務力度,發展農民小額信貸。為農民解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做出積極探索與努力,實現農業經濟的增長[7]。

經濟發展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在如今的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下應該先著力發展鄉村的經濟,這便是實現農村經濟振興發展的重點,我們也應該從產業發展的層面上來進行綜合考量,注重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全面加強,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角度進行全面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力度,從而引導農村地區的第二、第三產業實現集中化發展。此外還應該積極規范市場環境,引導市場的開發方向,通過產業集聚創造出特色農產品商貿流通鄉鎮。完善鄉鎮公共服務體系,讓公共服務能夠覆蓋鄉村所有人口。開發農業-畜牧業、農業-林業等循環發展的模式,調節產業結構,以此來促進農業廢物再利用,加強綠色農業的發展力度。提高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發展力度,合理布局規模促進農業再生產[8]。積極推進農林復合經營,做到物盡其用,將林業、農業有機結合。積極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作物的發展,最大限度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水平。通過對生產運營等活動的綜合管理來提高農產品質量,延伸農業產業鏈,開發采摘休閑農業,為農業市場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要完善相關的政策規定,加強政府補助力量,從而保證農業生產質量,促進特色農業的發展,實現和工業生產之間的聯合。在鄉村地區實現農業生產、文化、經濟、旅游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注重對特色農業的開發,提升農產品質量,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環境,加強農村旅游產業的全面發展質量,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3.3 加強德治構建現代化文化體系,改善農業發展條件

加大農業科技教育的普及發展力度,向農村地區傳播新的知識和技術,從而有效加強農民的文化素養。農村文化發達主要體現在農民所掌握的知識文化以及先進生產技術水平這一方面。政府機構應該加強對農村教育體系的投入力量,與此同時要積極引導民間資本的投入,從而提升農村職業教育以及培訓工作的發展,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應注重在農村文化教育方面的財政投入力度,將使用在文化建設方面的財政資金向農村地區傾斜,要積極轉變以往注重經濟、輕文化的現狀,做到經濟文化共同發展。簡化社會制度,在政府政策上要重視農民專業化,加大對土地資源的投入等方面的關注度。為政府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提供多種幫助,加強知識與信息的培訓,知識與信息為農業發展市場提供了全面的服務信息,對農民收入的增長是極其有利的。要不斷改進生產機械,解決土地糾紛問題,保護農民利益。

4 結語

當前,農村現代化治理工作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是國家現代化治理工作中的關鍵所在,是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是加強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鄉村現代化治理工作將會直接影響到億萬農民的福利,這是我國鄉村社會在新常態經濟發展環境中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在文化教育、生態環保、社會保障等方面所面臨的主要難題。鄉村治理工作是提高農民利益、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所以說,針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研究應該從綜合角度來進行分析,絕對不可以單純地停留在理論分析這一角度,還應該將之落實到具體的安排中。鄉村治理現代化也能夠解決當前我國鄉村

社會所面臨的多種問題。農村的產業振興發展不僅關乎鄉村振興,也關乎國家現代化體系的構建,事關“兩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也是解決供給與需求失衡的一個重要途徑,必須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參考文獻:

[1]于建嶸. 社會變遷進程中鄉村社會治理的轉變[J]. 人民論壇,2015(14):8-10.

[2]耿永志. 試析農討社會治理的整體性研究思路[J]. 農業經濟,2015(9):36-38.

[3]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 人民日報,2017.

[4]朱余斌. 建國以來鄉村治理體制的演變與發展研究[D].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7.

[5]劉凌霄.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5.

[6]馬曉河.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J]. 農村經營管理,2016(3):26-27.

[7]宋錦耀.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踐[M]. 北京:北京農業出版社,2017.

[8]韓長賦. 新形勢下推動“三農”發展的理論指南——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J].求是,2017(2):34-36.李小娟. 我國農產品電商與物流耦合關系及協調發展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1):32-36.

猜你喜歡
發展建議產業結構鄉村振興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基于產業結構對接的人力資源培養實踐與思考——以湖南省為例
如何走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困境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變動、技術進步與碳排放
中國解決產業結構問題從淘汰落后產能入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