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贛南水稻有效供給保障措施思考

2020-08-10 08:50肖福榮許曉東
現代商貿工業 2020年27期
關鍵詞:保障措施贛南水稻

肖福榮 許曉東

基金項目: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全域旅游視域下贛南鄉村旅游市場營銷研究”(GL19235);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2018年校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贛南水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產銷研究”(JXYY-RW-201801)。

作者簡介:肖福榮(1980-),男,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管理、營銷管理;許曉東(1970-),男,教授,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摘?要:2019年與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中央連續多年明確要求保障糧食穩產增收,各省市區也出臺了系列政策文件,因地制宜落實中央文件。我國人口多,糧食需求大,糧食的有效供給關系國民的安穩。本文通過分析贛南水稻供給現狀及有效供給存在的問題,從“旅游+農業打造水稻種植科普教育與觀光旅游”等五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關鍵詞:水稻;有效供給;保障措施;贛南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7.007

我國是人口大國,民以食為天,糧食的供應關系國計民生,絲毫不能松懈。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出穩定糧食生產。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同樣特別提出穩定糧食生產。藏糧于地戰略舉措的實施歸根到底是要穩定糧食產量。倉中有糧,心中不慌,穩定糧食有效供給是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也是普通百姓安心樂業的根基。做好水稻有效供給的保障措施思考有其重要意義。

1?贛南概況及水稻供給現狀

贛南是江西省南部地區的地理簡稱,由設區市贛州市下轄的3區14縣1市組成,地域總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約占江西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2018年底戶籍人口為980多萬,約占江西省人口的五分之一。贛南是一個生態宜居城市,來贛南求學、經商的異地人員較多,因此流動人口也較多。贛南擁有十所高校,高校數量是江西省除省會城市外最多的,十所學校的學生,致使贛南的流動人口劇增,對當地的民生保障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多年以來,贛南仍以農業為主,工業及其它相對滯后。

贛南作為農業大市,2018年底統計顯示,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約為5萬多公頃,產能約為280萬噸。按人口990萬計算,人均糧食約為283kg/年。贛南下轄縣市區的糧食供應不平衡,部分區域仍以外購為主。

2?贛南水稻有效供給存在的問題

2.1?農民耕種欲望不強烈

通過走訪與觀察發現,部分贛南農民對種植水稻的欲望很淡,甚至有些直接撂荒,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現有種植條件下,收入非常有限,按1000斤/畝的較高產量計算,依贛南現在的水稻售價行情,每畝的收入也就2000塊錢左右,刨除水稻種子、化肥、農藥、人工等成本,農民種植一畝水稻純收入能有1000元就算非常高了,雖然產量在持續提高,但仍然不能吸引農民安心種植。相比進城務工,以工地為例,月收入4000元比較正常,盡管累但名義收入明顯多。

其二,現有種植條件約束農戶對水稻種植的發展。贛南地域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很多水稻種植地為梯田,稻田小塊且形狀不規則;另外,大量農田所有權分散,即時比較平整的一塊稻田可能劃分成若干家擁有,導致耕田小塊分散;受以上及其它因素的影響,有大量農田不適合規模經營,無法機械作業,如果勉強機械作業,其成本或高于人工,導致產收比例失調。

其三,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潮,大量的農民裹挾著進城安家落戶,城里的教育與醫療等資源相比優越,本來留在農村可以耕種的部分年齡較大的農民,得進城帶孫子孫女或外孫外孫女等,承擔了接送小孩上學、全家人的茶飯及家務活等事項,他們也能享受闔家團圓之天倫之樂,同時,也讓很多中年人少了一份對留守父母的牽掛與擔心。

2.2?水稻產品質量不高

贛南雖為農業大區,水稻種植面積廣,但水稻產品質量卻不甚理想。質量不高的原因較多,如種植技術欠缺,農戶憑不斷累積的經驗在摸索前進;小戶與散戶經營,分散了資源;對化肥農藥的非科學使用;靠天決定收成占比過重;品牌意識薄弱等,導致贛南水稻的質量不高,需求側的高標準與供給側的低質量出現不匹配不協調的問題,急需提質創品牌。

2.3?生產產業化水平低,畝產量低

贛南地處亞中熱帶,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較分明,適合水稻種植。但是贛南山多地少,平坦的土地尤其少,地形復雜,水稻田差異較大。受地勢影響,較多農田高低不平,梯田多且每單位面積小。上世紀各地的土地政策,分田之時考慮公平公正,一畝良田可能分成了很多塊,貧瘠的稻田亦劃分成很多塊,如以前的農村賣豬肉一樣,不好的肉得搭乘精肉一起賣。糧戶幾乎為當地的普通百姓,缺乏系統的水稻專業知識,商業意識薄弱,停留在“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思想層面,糧食略有盈余時才考慮售賣,銷售價格也是隨行就市。種種原因導致贛南水稻產業化水平偏低,畝產量也偏低,制約著規模發展。

2.4?水稻生產的基礎條件弱

贛南丘陵、山地區域占比超過了總面積的80%,如此地勢導致水稻生產的基礎條件尤其弱。水是水稻的命脈,水稻生產對水的依賴度極高,受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的地勢影響,很多梯田的灌溉是個大難題。因特殊地理位置和沒有大型水利工程,贛南的水稻灌溉問題不少,有些地方甚至沒有灌溉工程,幾乎靠天換收成。另受地勢影響,中低產水稻田比例特別高,機械化水平也特別低,水稻田面積小且分散,從插秧(拋秧)、除草、施肥一直到收割,能派上機械設備的稻田極少,大量工作純靠人工。贛南天氣變化明顯,降雨和干旱頻繁,極端的天氣容易加重水稻的病蟲害,如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嚴重,另外,極端天氣直接影響水稻的自然生長。

3?贛南水稻有效供給的保障措施

3.1?旅游+農業,打造水稻種植科普教育與觀光旅游,實現農民增收

贛南旅游資源豐富,紅色旅游、文化旅游、客家搖籃、豐富的礦藏、優美的自然風光等。贛州市委市政府于2017年10月出臺《贛州市發展全域旅游行動方案(2017—2019年)》文件,其中提出:為了加快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建設,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圍繞贛州市政府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的政策,傾力打造旅游+農業,實現水稻種植從播種到收割各階段的觀光與科普旅游,增加農戶收入,強化農戶種植欲望。

(1)深挖農耕文化,弘揚農耕文化,把水稻的種植作為一種優秀的農耕文化,如怎么育種、播種、拋秧(插秧)、除草、施肥、灌溉、收割等,結合學研活動、科普教育等主題,實現中小學生的旅游+科普學習。

(2)通過構造集水稻田園風光、農耕文化、特色農作物種植、旅游者參與農業活動、休閑養心、快樂農摘、特色民族村落為一體的農業休閑觀光旅游,吸引游客利用各種周末及節假日參與,成為郊游與放松身心的一個好去處。

(3)水稻種植的勞動量有比較明顯的時節性,非農忙時期,農戶會變得清閑,無事可干,該現象既影響農戶收入也導致農戶不愿留在農村務農。借助旅游+農業,鼓勵農戶在農忙之余參與到全域旅游中去,如接待游客,提供農家樂、民宿、制作并出售各種民間小吃,為游客提供體力勞動等。通過吸引農戶參與,讓其一邊種植水稻一邊兼著其它工作,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穩住農民留在農村種植水稻。

贛南有些地方初現雛形,如崇義縣上堡梯田,目前已開發成一個景點,圍繞水稻打造成一張地方名片。

3.2?提質創品牌,塑造贛南水稻區域品牌

贛南水稻種植出來的普通稻谷賣價才一元多每斤,而有些大品牌則賣十幾元每斤,巨大的差價影響著農戶的收入,也影響著有效供給。贛南水稻低水平供給側與高水平需求側的矛盾仍然明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仍為迫切。當今,品牌的作用在各行各業凸顯,贛南水稻的提質創品牌是時代之需,也是保障贛南糧食有效供給之需,更是推進農業高質量持續發展之需。提質創品牌可以通過內培外引,內培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屬于自己的產品品牌;外引就是通過招商引進優質企業或品牌進入贛南,借助引進的品牌帶動產品生產。內培之路相比外引在時間上會更長,在投入上也更多,工作量將較大,但屬于本土品牌,外引發展起來將比較快。

3.3?優化經營主體,完善分工合作

目前,贛南水稻種植仍以小戶、散戶為主,大量的糧農是自給自足,種植水稻是為了解決全家人的基本保障問題,能夠出售或以此為產業的極少。各種資源的浪費嚴重,如一個人能做的農活十個人甚至更多人在干,產能產值不盡人意,專業種植人員匱乏。為了改觀與緩解,建議優化經營主體,減少小戶與散戶經營,提倡大戶、農業合作社等,可以借助行政村一級的理事會,或農村自發組織形成聯盟,或地方政府主導統籌等,通過由大戶或專業戶帶領村民開展種植工作,如一個或若干個小組一個經營戶,其他人可以專心種植經濟作物、進城務工或從事其他工作,實現分工合作,各司其職,避免資源浪費,實現相得益彰。

3.4?健全水稻種植基地功能區、保護區的配套政策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各?。ㄗ灾螀^、直轄市)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要保持基本穩定;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調整完善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農民基本收益。

建議贛州地方主管部門結合中央一號文件,靈活制定贛南水稻種植基地功能區、保護區的配套政策。政府牽頭解決大型農田灌溉問題,交通、種子等問題。農業農村管理部門指導或協助種植戶做好各類重大病蟲害防控,統防統治;聯合地方科研院所及專業類學校,大幅度地定期不定期開展各類培訓,深入一線現場指導種植戶,提升農民科學種植水稻的水平。圍繞土地分散與小農耕種現象,政府出臺政策鼓勵稻田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服務模式。對貢獻大的種糧大戶給予政策傾斜,除了技術指導等方面,還可以采取物質獎勵,如某地的做法,對產量大戶直接給予現金激勵。鼓勵產糧大縣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贛南縣市區較多,縣級之間的管理問題由上街政府統籌解決。政府牽頭引導種植戶實施產品提質創品牌的水稻工程,并給予優質品牌實施獎勵政策。政府出面引進大型企業,通過大型企業引領行業發展,塑造贛南水稻品牌。政府層面引導農業旅游、農業科普等項目實施。

3.5?優化產品結構,聯合專家研制適合當地的品種

贛南水稻目前的品種不具特色,產量偏低,仍有種植戶憑經驗配制品種,循環種植,出現產量低,品質低。贛南素有世界鎢都之稱,稀土及各種礦物質豐富,當地富含各種微量元素,其中有很多是適合水稻生長的元素。針對贛南的地理特征及特有資源,地方主管部門或水稻種植組織可以與農業科學研究院所和有關院校合作,聯合專家研究適合本土種植的產品品種,形成專屬贛南的水稻品種。如適合梯田種植的,既有觀光價值又飽含食品功能的水稻品種。再比如適合山區的一季稻品種;適合平坦稻田的兩季稻品種;耐干旱的品種;耐雨水的品種;富含微量元素、天然有機等。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2-06(01).

[2]管珊紅,曾小軍,許晶晶,等.江西省水稻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南方農業學報,2017,48(1):189-196.

[3]宋治國.體驗經濟視角下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營銷的創新模式[J].農業經濟,2019,(12):143-144.

猜你喜歡
保障措施贛南水稻
文化三館講好贛南審計故事
贛南采茶戲《一個人的長征》簡介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贛南臍橙整形修剪技術
贛南早臍橙在幾種中間砧木上高接換種的表現
恩施茶葉質量安全現狀及保障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