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后臨床檢驗指標變化的特點分析*

2020-08-17 10:35孫玲玲陳陸俊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20年15期
關鍵詞:肝功能血小板血清

孫玲玲,陳陸俊

(1.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輸血科,江蘇無錫 214023;2.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腫瘤科,江蘇蘇州 215000)

腫瘤患者病情嚴重,常需經外科手術方式治療,患者術中出血量一般較大。如果腫瘤侵犯大血管,術中出血量將進一步增加,需給予輸血方可預防失血性休克,確保手術安全進行。有研究指出,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后,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血清電解質指標均會發生改變[1]。本文選取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后臨床檢驗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并結合臨床經驗闡述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后臨床檢驗指標變化的控制方法,為臨床提供指導,提高檢驗指標的準確性,提高疾病治療的安全性,減輕患者治療負擔,具有一定臨床意義和經濟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齡(54.85±15.47)歲。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1)所有患者腫瘤均已確診;(2)均需接受手術治療;(3)患者術前已簽署知情同意書;(4)患者24 h內輸注紅細胞懸液≥10 U。

1.2.2排除標準 (1)患者本身無凝血功能障礙;(2)未服用影響凝血、血常規指標及肝腎功能指標的藥物;(3)中途退出研究者。

1.3方法 輸血前后24 h內空腹抽取健側上肢肘靜脈血5 mL,進行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及電解質檢測。采用血細胞分析儀及生化分析儀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對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后臨床檢驗指標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

2 結 果

2.1患者輸血前后血小板計數(PLT)及凝血功能各項指標比較 80例患者輸血前PLT為(189.5±9.5)×109/L,凝血酶原時間(PT)為(14.8±0.5)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為(36.9±1.0)s,纖維蛋白原(FIB)為(2.7±0.2)g/L,凝血酶時間(TT)為(16.4±0.6)s;輸血后PLT為(120.2±10.7)×109/L,PT為(16.9±0.3)s,APTT為(40.0±1.9)s,FIB為(2.1±0.5)g/L,TT為(19.6±1.4)s?;颊咻斞昂笱“寮澳δ芨黜椫笜吮容^,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80例患者輸血前后PLT及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2.2患者輸血前后血清電解質指標比較 80例患者輸血前K+為(4.2±0.2)mmol/L,Ca2+為(2.2±0.3)mmol/L,Mg2+為(0.9±0.2)mmol/L;輸血后K+為(3.8±0.1)mmol/L,Ca2+為(1.8±0.2)mmol/L,Mg2+為(0.6±0.1)mmol/L?;颊咻斞昂笱咫娊赓|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80例患者輸血前后血清電解質指標比較

2.3患者輸血前后肝、腎功能指標比較 80例患者輸血后總蛋白(TP)為(42.3±1.5)g/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為(120.4±7.6)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為(133.6±3.8)U/L,與輸血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颊咻斞竽蛩氐?BUN)為(5.8±0.6)mmol/L,肌酐(Cr)為(83.4±4.1)μmol/L,尿酸(UA)為(165.9±9.5)μmol/L,與輸血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80例患者輸血前后肝、腎功能指標比較

3 討 論

3.1腫瘤患者大量輸血的常見風險 腫瘤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根據腫瘤病理性質的不同,可將其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種,與前者比較,后者治療難度更大,患者病死率更高,但二者的治療方法均以手術治療為主。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的改變,腫瘤患者數量逐漸增多,疾病已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腫瘤發生后及早確診,并行外科手術治療,可有效抑制病情進展,延長患者壽命,改善患者健康狀況。腫瘤切除術期間,患者出血量往往較大。如未給予輸血,易誘發失血性休克,對患者疾病治療安全性的提升不利[1]。因此,為確保手術能夠安全完成,臨床上常需在術中給予輸血治療。如輸血量過大,患者同樣存在發生風險的可能。臨床研究發現,酸中毒、低體溫、凝血功能障礙是導致大量輸血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因素[2]。為確保輸血安全,加強對上述風險的預防較為重要。

3.2腫瘤患者大量輸血期間臨床檢測指標的變化情況

3.2.1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標 腫瘤患者大量輸血期間,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可能發生改變,導致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1)腫瘤患者行根治術等治療過程中,因切口較大,且手術時間較長,患者術中出血量往往較大。為避免手術過程對患者健康造成影響,臨床上常需要在術中止血,實現對出血量的控制。止血過程將消耗大量的血小板與凝血因子,受上述因素的影響,患者通??梢娧“迮c凝血因子指標異常[3]。(2)腫瘤患者的輸血類型以輸入懸浮紅細胞為主。輸血期間,如未對血漿、血小板進行及時補充,極易導致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被稀釋,致使二者數量減少。因此,患者輸血期間通??梢娧“迮c凝血因子指標異常。如未給予控制,易導致輸血安全性下降,對患者手術耐受度的提升及術后康復不利。(3)腫瘤患者失血與輸血過程中,胞漿素原被激活,成為胞漿素,致使FIB減少,受上述因素的影響,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極易發生改變[4]。(4)根據輸血量的不同,輸血過程對機體的影響同樣有一定差異。大量輸血后,腫瘤患者可能發生低體溫。發生低體溫后,易導致凝血因子活性下降。而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則是誘發凝血功能障礙的主要因素。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改變,是腫瘤患者大量輸血期間臨床檢測指標變化的主要體現。為掌握腫瘤患者大量輸血期間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變化特點,本文對患者PT、APTT、FIB及TT等凝血功能指標,以及PLT進行觀察,結果顯示,80例患者輸血前PLT為(189.5±9.5)×109/L,PT為(14.8±0.5)s,APTT為(36.9±1.0)s,FIB為(2.7±0.2)g/L,TT為(16.4±0.6)s。本組患者輸血后PLT為(120.2±10.7)×109/L,PT為(16.9±0.3)s,APTT為(40.0±1.9)s,FIB為(2.1±0.5)g/L,TT為(19.6±1.4)s,與輸血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證實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對PLT及凝血功能有影響。

3.2.2血清電解質指標 血清電解質包括K+、Ca2+、Mg2+、Na+等。K+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腫瘤患者大量輸血期間血清電解質指標變化情況如下。(1)K+:臨床研究發現,K+水平下降,多與利尿劑長期使用、酸堿平衡失調、周期性麻痹、激素的影響等因素有關[5]。腫瘤患者大量輸血期間,受紅細胞膜Na+-K+泵的作用,K+水平往往會有所下降。應激狀態下,患者醛固酮的分泌量將有所加大,誘發代謝性堿中毒,對患者的預后造成不良影響,導致輸血的安全性下降。除K+水平下降外,腫瘤患者大量輸血期間,高鉀血癥同樣存在發生的可能[6]。為掌握腫瘤患者大量輸血期間K+水平的變化情況,本文對患者輸血前后K+進行觀察,結果顯示,80例患者輸血前K+為(4.2±0.2)mmol/L,輸血后K+為(3.8±0.1)mmol/L,輸血前后K+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Ca2+:人類機體的血清Ca2+水平與機體懸浮紅細胞中枸櫞酸鈉水平有關[7]。腫瘤患者手術期間所輸注的懸浮紅細胞,往往含有大量枸櫞酸鈉。因此,隨著患者輸血量增加,其Ca2+水平必然發生改變[8]。為掌握腫瘤患者大量輸血期間血清Ca2+水平的變化特點,本文對患者輸血前后Ca2+進行比較,結果顯示,80例患者輸血前Ca2+為(2.2±0.3)mmol/L,輸血后Ca2+為(1.8±0.2)mmol/L,輸血前后Ca2+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證實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對血清Ca2+水平有影響。隨著輸血量加大,Ca2+水平明顯下降,二者呈負相關。(3)Mg2+:人體血清Mg2+水平與失血量有關。腫瘤患者手術期間,如因大量失血而大量輸血,患者血清Mg2+極易流失,導致低鎂問題發生[9]。本研究發現,80例腫瘤患者輸血前Mg2+為(0.9±0.2)mmol/L,輸血后Mg2+為(0.6±0.1)mmol/L,輸血前后Mg2+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證實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對血清Mg2+有影響。(4)Na+:本研究發現,80例患者輸血后Na+為(142.7±7.0)mmol/L,與輸血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大量輸血過程對Na+水平無明顯影響。

3.2.3肝、腎功能指標 TP、ALT、AST是臨床用于評估肝功能的3項主要指標,3項指標的變化,提示肝功能存在異常[10]。BUN、Cr、UA是臨床用于評估腎功能的主要指標,伴有腎功能異常者,3項指標同樣可見明顯變化。為判斷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后肝、腎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本文于輸血前后對患者肝、腎功能指標進行觀察,結果顯示:(1)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前TP為(60.4±1.5)g/L,ALT為(40.5±2.0)U/L,AST為(50.6±2.3)U/L;輸血后TP為(42.3±1.5)g/L,ALT為(120.4±7.6)U/L,AST為(133.6±3.8)U/L。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前后各項肝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研究結果表明,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容易導致肝功能異常,患者TP水平下降,ALT及AST水平明顯上升。如未加強對肝功能的檢測,并主動給予控制,極易增加患者肝功能損傷甚至死亡的風險。(2)80例患者輸血前BUN為(5.7±0.2)mmol/L,Cr為(82.6±2.9)μmol/L,UA為(162.3±3.4)μmol/L;輸血后BUN為(5.8±0.6)mmol/L,Cr為(83.4±4.1)μmol/L,UA為(165.9±9.5)μmol/L。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前后各項腎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對其腎功能無明顯影響,表明輸血過程中患者腎功能可有效保證,手術安全性值得肯定。

3.3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后臨床檢測指標變化的控制 本研究發現,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后PLT、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腎功能指標均會發生異常。上述問題如未給予控制,對疾病治療安全性的提升不利。為解決上述問題,建議醫護人員于手術期間加強對患者輸血量的控制,根據患者的出血量給予其懸浮紅細胞輸注[11]。在確保手術能夠順利完成、患者血容量充足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術中輸血量,減輕大量輸血過程對PLT、凝血功能等因素的影響,確保手術安全。此外,手術期間醫護人員需加強對患者各項指標的監測,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給予處理,避免患者發生肝功能受損,避免導致手術安全性下降,使患者預后得以改善。因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可對肝功能造成影響,因此,輸血前需加強對患者肝功能的檢測。針對本身合并肝功能異常者,應重點對輸血量進行控制。針對本身合并PLT減少、凝血功能異常者,同樣需要對上述2項指標進行控制,使輸血的安全性得以提升。甘茂周等[12]在研究中選擇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大量輸血期間的臨床檢測指標變化情況進行觀察,結果顯示,患者輸血后PLT為(118±17)×109/L,PT為(17±2)s,APTT為(41±2)s,與輸血前比較,PLT減少、凝血功能下降;進一步觀察發現,患者輸血后K+為(4±1)mmol/L,Ca2+為(2±1)mmol/L,Mg2+(1.2±1.0)mmol/L,與輸血前比較,患者血清電解質指標同樣發生了改變。姜志剛[13]的報道和本研究結果均證實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對臨床檢測指標的影響。

綜上所述,腫瘤患者大量輸血后,通??梢奝LT、凝血功能、肝功能及電解質指標異常。臨床上應于輸血前加強對患者肝功能、PLT、凝血功能指標的檢測。對檢測結果存在異常者,應重點給予關注,通過控制輸血量等方式,確保輸血安全。輸血期間臨床上需加強對上述指標的監測,及時發現異常,并及早處理,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疾病治療的安全性。

猜你喜歡
肝功能血小板血清
肝功能報告單解讀
血清免疫球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
Meigs綜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腎臟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慢性鼻-鼻竇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活血化瘀類中藥抗血小板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蒙藥治療干燥綜合征伴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例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關系分析
B[a]P和DDT亞急性聯合暴露對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響及作用形式
注射用頭孢呋辛鈉靜脈滴注致肝功能損害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