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取且珍襲,詠嘆追前賢

2020-08-25 10:02孫學堂
名作欣賞 2020年8期
關鍵詞:年譜

摘要:孔天胤是明中葉有較高知名度的山西籍學者、詩人,是明清時期“神韻詩學”較早的倡導者,當今學界對他的成就和思想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張勇耀、趙桂溟、韓兵強、常佩雨點校整理的《孔天胤全集》不但為學界提供了孔氏詩文集的清晰可靠的標點本,而且附有詩文輯佚、資料匯編和詳細的年譜,是編校者團隊多年從事孔天胤研究的集成之作。

關鍵詞:孔天胤 點校 資料匯編 年譜

宋代以后的知識分子由科舉步入仕途,經歷長短不等的宦海沉浮,然后退休、去世,有的人會被歷史記住,獲得或好或壞的聲名,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還有更多人最終沒有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一點聲息。被歷史記住的人,其聲望與影響大致由三條途徑獲得,或為政,或為學,或為詩文。為政,以利國利民為目標;為學,以修身著述為要務;為詩文,則主要是個體才華的展露。當然,很少有人把三者截然分開。與其說這是三條途徑,毋寧說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三個方面:登科入仕的知識分子,大多數既是官員,又是學者,同時也還是詩文作家??滋熵罚?505-1581)便是這樣一位知識分子??滋熵飞钤诿鞔衅?,沒有取得十分卓越的成就,也并未產生十分巨大的影響。如果把祝允明、唐寅、文征明、李夢陽、何景明、李攀龍、王世貞、徐渭、李贄等人視為明代文學藝術及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第一梯隊”,那么,孔天胤和他的師友高叔嗣、薛蕙等人都應該算到“第二梯隊”次重要作家里去。但他官至布政使,宦跡半天下,也曾結交海內賢豪,絕不僅僅是一個地方學者或鄉土詩人。他之所以沒有取得巨大成就、產生巨大影響,不完全是出于個人的原因,綜觀嘉靖十一年(1532)前后的幾科進士,幾乎沒有躋身“第一梯隊”者。似乎可以說,他們生活在一個用世激情比較匱乏、創造力相對較弱的時代。

孔天胤嘉靖十一年進士及第,在殿試中獲得一甲第二名(榜眼)的佳績。當時他對自己的政治前途應是抱著很高期待的。他的老師王崇慶給他寫信說:“嘗得三晉鄉書,始知吾子魁杰消息,不勝雀躍。今復得京師試錄,又知吾子連捷殿元,忻忭當復如何也?……乃今吾子有地矣。行且相天子如堯舜,莫之難也,敢不為天下賀?”①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認為這位學生不久就會履任要職,“致君堯舜上”了。確實,孔天胤最初也被授予翰林編修之職,但人們很快便發現他身份特殊,于是“以王親,例不得官于朝”,改授為陜西按察司僉事。②自此之后,他雖仍然積極為政,勤奮為學,敏捷為文,卻不能再懷抱致身宰輔的期待。通常士大夫以躋身“八座”為榮,即使沒有機會做京官、任尚書,假設能做到都御史巡撫,也算富貴顯達了??煽滋熵穼κ嘶虏⒉皇譄嶂?。他出仕不久雖然遭遇過降職的處分,但接下來的仕途是比較平坦的,不滿五十歲便官至布政使,在明代官員中絕不能算蹉跎的。只是他至此已經厭倦了官場,在河南左布政使任上被劾去職之后,便再也沒有回歸仕路的打算。從嘉靖三十三(1554)年罷職,到萬歷九年(1581)去世,這二十七年時間里他沒有遠離汾州家鄉。他與本地官員和文±酬唱賡和,賞花結社,飲酒賦詩,過著優游自適的生活,正如其門人趙訥所言,“恬愉淡泊,逍遙以游,與其弟乾石氏及諸山人詩酒相娛,甚樂也”③。

孔天胤的文學交游不算很廣,比如說,他跟在嘉、隆、萬間文壇上地位很高的領袖人物李攀龍、王世貞便沒有交往。和當時編纂《盛明百家詩》的俞憲比起來,他認識的詩人實不算很多。俞憲說:“孔方伯文谷與予同仕籍幾二十年,出入相左,不及一晤,止于聲聞而已。公先予歸數年,予歸后欲得其詩,僅得《霞海編》數十首?!雹芄糯煌ú槐?,俞憲不能遠赴汾州專程拜訪孔天胤,也無法得到他在《霞海編》之后刊刻的其他詩集。當時請名人撰文、寫序的風氣已經盛行,人們普遍懂得借重名人來抬高自己的身價、擴大自己的影響,有的人刊行自己的詩文,會請十多位名人寫序??煽滋熵匪坪鯊膩聿辉羞^這樣的念頭。欣賞他的名家倒是不少,從弘治年間即已蜚聲海內外的狀元康海,到正德年間被稱作“西翰林”的張治道、劉儲秀、胡侍、薛蕙,再到嘉靖前期的著名詩人高叔嗣,還有他的同年南方詩人皇甫涍、周復俊,以及鄉居期間與他結為莫逆之交的布衣詩人謝榛,這些人往往會被文學史提到,被稱作“秦漢派”“六朝初唐派”“中唐派”“盛唐派”等,而孔天胤沒有請其中任何一位為自己的詩文寫過序。倒是有師友請他作序的,比如嘉靖十六年(1537),高叔嗣便曾邀請孔天胤為自己新刻的詩集作序。高叔嗣是嘉靖十一年的會試同考官,請孔天胤作序,當然是出于對這位后輩才華的高度賞識??上覀儚默F存文獻中沒有找到這篇序文。又比如,當時在士林中聲望極高的著名學者、詩人楊慎因“大禮議”事件被“永錮”于云南永昌衛,嘉靖二十四年(1545)譚啟刻楊慎的詩集,也邀請孔天胤寫了《刻升庵南中集序》??滋熵焚澝罈钌髟娂烟幉辉凇捌肥健?,而在“情深文明”,謂“深莫深于發憤,明莫明于感人。高言逸響,識曲聽真,三復此編,當自得之矣”⑤。另一位在正德末“諫南巡”和嘉靖初“大禮議”事件中都表現突出的學者薛蕙,對孔天胤的才情文章也是極為欣賞。在薛蕙去世后,孔天胤為他刊刻了《薛詩拾遺》,也為這部詩集作了一篇序。

孔天胤的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四朝,當時文壇上有一種普遍的復古的氛圍。以年輩論,他處在“前七子”和“后七子”兩次復古思潮的中間,自然受到一定時代風氣的影響。他交往的詩人主張不一,但普遍主張師古而不泥古,故他論詩也崇尚古雅,反對俚俗;但他從不過于強調規矩法度。而且,他從不把作詩視為人生不朽的唯一寄托,更不主張拜倒在古人腳下。他和他的同年周復俊、蔡汝楠、錢薇等人,在文學思想方面多少都受到楊慎、薛蕙、高叔嗣等人的影響,偏愛“清遠”的六朝初唐和中唐詩,崇尚“神韻”之美。在當時的文壇上,他們雖然未曾躋身主流地位,但在明清之際,卻受到重“神韻”的王夫之和王士稹的高度推崇。王士稹《池北偶談》中關于“神韻說”的最經典的表述,便是直接引用了孔天胤的話。從文學思想發展的角度看,孔天胤等人可以視為明清“神韻詩學”的早期代表,他們的言論和著述有開風氣的意義,因而從文學角度看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第四,最后兩冊《孔天胤年譜》也構成這套書的一個鮮明特色。年譜所呈現的關于孔天胤一生的行跡十分細致,關于其時代背景、交游信息等相關資料皆全面、扎實、可信,學術價值很高。在當今的明人研究中,就筆者較為熟悉的明中期作家而言,有點校精良的詩文集印行,且有如此詳細的年譜出版者只有極少數人。大多數作家,包括上文提到的“第一梯隊”的許多作家尚無詩文集點校本出版。就此而言,《孔天胤全集》走在了明代作家研究的前列,也為相似的作家、學者的研究樹立了一個標桿。

當然,“金無足赤”,書中難免也還有一些可以商榷或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點校工作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95冊影印的孔天胤詩文集諸刻本為工作底本,“凡例”中稱之為“四庫本”是不妥當的;而用以校對的山西省祁縣圖書館所藏《孔文谷先生文集》和國家圖書館所藏《孔文谷詩集》,與工作底本似乎是同一版本,其價值在于工作底本漫漶不清時用以校補,而非“參?!???滋熵凡幌矚g自我宣傳,五十歲以后鄉居汾州,便成了一個真正的“地方詩人”,其詩文集傳播不廣,在他的身后不可能出現一刻再刻的情況,因而與明清時期很多其他“小作家”一樣,版本較為簡單。如果上述三者的確屬于不同的版本,則應該在附錄二《孔天胤著作及流傳情況》中有更為詳細的考論;而這部分附錄的內容恰恰比較簡單,看不出三者的差異?!斗怖分刑岬降那迦藴氐露顺?,是根據明刻本諸集抄錄,還是別有源頭?對于其具體情況,也宜做出更詳細的說明。又比如,第六冊《研究資料匯編》所收趙訥所撰《文靖先生孔公墓碑》(第1049頁)是編校者搜集到的十分珍貴的文獻,其中詳細記載了孔天胤去世的年月,但在文后沒有標明具體的出處或來源。還有個別文獻,像薛應旃的《重刻朱子晚年定論序》、李開先的《市井艷詞又序》,雖然或系應孔天胤邀請而作,或文中提到孔天胤之名,但就文章內容而言,與孔天胤的生平、思想都已相去較遠,是否應該輯入,還可以進一步斟酌。

另外,把三十多萬字的《孔天胤年譜》編入《孔天胤全集》,似應在書名上有所體現。詩文集與年譜成為一套書,自然應該前后呼應。這一點在《孔天胤全集》中已有所體現,比如第六冊《研究資料匯編》中有很多與孔天胤交往的作家,都以腳注的形式給出了人物小傳;為了避免重復,第八冊所列的《年譜涉及人物小傳》便不再列這些人名,這正是相互照應的做法。但從實用角度考慮,《年譜涉及人物小傳》按人名音序排列,便于翻檢,如能將《研究資料匯編》中的人物小傳全部移到這一部分,筆者以為或許更好。當然,這完全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作為對孔天胤有所了解的古代文學研究者,筆者深知完成其全集的點校整理工作十分不易。正如張勇耀在這套書的“前言”中所說,《孔天胤全集》是經四人“歷時十幾年拉鋸戰式的合作”最終完成的。無論是出于對鄉賢的仰慕,還是出于增強“文化自信”的需要、弘揚山右文明的意圖,抑或是出于對文學與歷史的興趣與愛好,他們的辛勤付出都是令人佩服、令人感動的。尤其是與某些獲得巨額資助卻草草完工的所謂文獻整理成果相比,他們雖然并非專門的從業人員,卻是真正用心、用精神在從事文獻整理和研究工作。文末借用民國女詩人呂碧城的兩句詩——“拾取且珍襲,詠嘆追前賢”⑦來概括《孔天胤全集》點校者的工作態度,并權且用作這篇讀后感的標題。

①王崇慶:《與門人汾州孔進士汝錫書》,《端溪先生集》卷四。見孔天胤著,張勇耀、趙桂溟、韓兵強、常佩雨點校:《孔天胤全集》第六冊,三晉出版社2018年版,第1084頁。

②孔天胤初授翰林編修一事正史未載,也未見于其他史料。參見《孔天胤年譜》嘉靖十一年所引王崇慶《誥封奉訓大夫宗人府儀賓暨配新鄭縣君墓表》及薛甲《大學說贈孔文谷編修》,見《孔天胤全集》第七冊,第1245頁。

③趙訥:《文谷孔先生文集序》,見《孔天胤全集》第一冊,第2頁。

④俞憲:《盛明百家詩·孔方伯集》前小傳,見《孔天胤全集》第六冊,第1039頁。

⑤孔天胤:《刻升庵<南中集)序》,見《孔天胤全集》第五冊,第934頁。

⑥張勇耀、韓兵強:《孔天胤評傳》,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415頁。

⑦呂碧城:《精忠柏斷片圖為白葭居士題》,見呂碧城著,李保民校箋:《呂碧城集》詩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78頁。

作者:孫學堂,文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有學術專著《明代詩學與唐詩》《崇古理念的淡退—一王世貞與十六世紀文學思想》等。

編輯:張玲玲 sdz110803@163.com

猜你喜歡
年譜
當代作家年譜編纂芻議
成果,成長
民國三種“陸機年譜”平議
元絳年譜
姚名達與章學誠史學研究
高行健研究的里程碑
清學者朱珔年譜簡編
傅若金年譜
評《樊增祥年譜》
年譜編撰、史料拓展與新文學研究的新視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