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義水滸傳》取“忠”舍“義”的必然性

2020-08-27 08:47洪思慧
文學教育 2020年7期

內容摘要:《忠義水滸傳》的主旨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意義流變現象,即它在故事情節安排及文本敘事過程中,顯現出梁山好漢們的思想言行逐漸從“義”向“忠”的變遷,使得“忠”、“義”二者的價值觀相互矛盾而難以平衡。對以宋江、李逵為代表的兩種“忠義”觀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理念在帝制社會背景下的局限性,以及梁山起義者們最終取“忠”舍“義”的必然性。

關鍵詞:《忠義水滸傳》 宋江與李逵 忠孝仁義 取忠舍義

胡適先生言:“明朝嘉靖以后最通行的《水滸傳》是《忠義水滸傳》,這是一種有招安以后事的百回本?!盵1]他在《水滸傳后考》中特意指出:“‘忠義二字是李贄加上去的了”。[2]“忠義”說的出現,是“水滸”本事從民間故事走向文人加工創作過程中意識形態化的突出體現。自李卓吾評點《忠義水滸傳》流行之后,“忠義”論就成了品評水滸人物的首要關鍵詞;而如何看待《水滸》的“忠義”觀,則成為一個延續400多年的老問題。明代評價《水滸傳》的兩位神奇人物——怪人李贄和怪才金圣嘆的“忠義”觀就截然不同。李贄認為:“則謂水滸之眾,皆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可也,然未有忠義如宋公明者也?!毸喂髡?,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卒至于犯大難,成大功,服毒自縊,同死而不辭,則忠義之烈也!”[3]而金圣嘆則持反對意見:“施耐庵傳宋江,而題其書曰《水滸》,惡之至,迸之至,不與同中國也。而后世不知何等好亂之徒,乃謬加以忠義之目。嗚呼!忠義而在《水滸》乎哉?”[4]今日來看,《水滸傳》中以宋江為代表的忠義觀帶有濃厚的帝制忠君意識,是維護統治者權益的精神工具,它最終導致了梁山泊眾好漢走向人生的悲劇性結局。

一.宋江與李逵“忠孝仁義”觀的不同

水滸寨頭領宋江是一位“忠孝”的典范,《水滸傳》第十八回宋江首次亮相時的文字描述是:“為他面黑身矮,人都喚他做黑宋江;又且馳名大孝,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瓡r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卻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盵5]可見孝義黑三郎的名望遠近皆知、眾人認可。不過,從本質上說宋江是一個不折不扣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封建官吏,他的孝道及義道完全是為了忠君這一最終目標而設定的。宋江結識綠林好漢,縱使其行為中具有劫富濟貧、仗義疏財的一面,但其階級出身從根本上決定了處理問題的出發點與利益選擇。宋江迫于無奈落草梁山不過是茍且之舉,自然不肯明目張膽與朝廷抗衡,他處心積慮地暗自思量好坐上梁山泊第一把交椅、招賢納士聚四方好漢,尤其是由朝廷分化出來的官員,大展招安宏圖,最終達成目的。因而,身為依仗官家吃飯過活的人,宋江念念不忘的“忠”僅僅是忠于朝廷而非忠于梁山,

《水滸傳》中與宋江陰沉性格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單純率真的黑旋風李逵,他對及時雨宋江充滿盲目崇拜,寸步不離這位“忠義雙全”的義士哥哥。金圣嘆用孔孟的“忠恕”之道來對比宋江與李逵二人的“忠孝”觀,他說:“能忠未有不恕者,不恕未有能忠者??此谓辉S李逵取娘,便斷其必不孝順太公,此不恕未有能忠之驗??蠢铄右恍哪钅?,便斷其不殺養娘之人,此能忠未有不恕之驗也?!苯鹗@特意指出了宋江為人之險惡:“此書處處以宋江、李逵相形對寫,意在顯暴宋江之惡,固夫論矣。獨奈何輕以忠恕二字,下許李逵,殊不知忠恕天性,八十翁翁道不得,周歲哇哇卻行得?!盵6]李逵對宋江的忠心是死心塌地更兼缺乏理性,只有宋江提出招安一事他不愿言聽計從?!端疂G傳》第七十五回里,李逵聽聞招安便當堂高呼“招甚么鳥安!”見了朝廷的詔書奪來扯得粉碎,揪住陳太尉、李虞候便打,當堂高呼:“你那皇帝,正不知我這里眾好漢,來招安老爺們,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來惱犯著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寫詔的官員盡都殺了!”[7]性真率直的李逵自然揣度不出宋江的險惡用心,他一心認定只有宋江當皇帝才是上上策,卻不想自己此時竟成了這位“忠君”首領走向招安之路上的死對頭,由此埋下最終被其賜以毒酒的禍根。

宋江時時將“仁義忠信”掛在嘴邊,不僅成功召集了一批忠肝義膽真英雄,而且實現了成為山寨之主的愿望。宋江初上梁山便使得原首領晁蓋明白自己將被架空,為保住第一把交椅不得不下山進兵曾頭市而失利。晁蓋死后,宋江深知盧俊義不敢做頭把交椅,因而故意推讓,直至義士們一再懇請他繼命方休。公孫勝料見梁山格局不日會被宋江攪亂,便欲離水滸尋機下山,不想宋江竟派李逵、戴宗千里找尋而來,此皆種種不義之舉。在宋江眼里,一切與招安忠君計劃相背離之事皆可玩弄于股掌,一切阻礙個人政治權謀實施之情盡可拋之身后。忠義堂前“替天行道”的大旗只有一個假“義”在支撐,縱使眾兄弟們同心共命,旗桿也早晚會斷在宋江手里。

對李逵的“仁義”與宋江之“仁義”進行對比,可以明顯看出李逵心粗魯莽而真誠實在:他愛恨分明、仗義行俠,與眾兄弟們慷慨結為一氣。雖然李逵并非水滸寨中最受愛戴者,卻以性真直率的特點贏得了人們的喜愛。李逵“殺人放火恣行兇”,性格特征中并無“仁”字一說,從本質上就不同于宋江一類虛偽儒雅的所謂君子。相比于宋江的“假義”,李逵的“真義”似乎才應證了“替天行道”的原意,彰顯了天下好漢們嘯聚山林、行走江湖的致真特質。梁山泊之“義”本身帶有一定的平等意識,雖然石碣受天文,英雄排座次有了各自的名份,但貫通同一等級的好漢們心中“義”的理念卻不分高下次序,它將李逵此類人的命運串聯在一處,據此樹立他們共同的信仰:“仗義疏財歸水滸,報仇雪恨下梁山”。

二.“替天行道”與“忠義雙全”的悖論

《水滸傳》第四十二回寫九天玄女交付宋江三卷天書,娘娘法旨道:“宋星主,傳汝三卷天書,汝可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他日功成果滿,作為上卿?!盵8]對此有學者提出:宋江本依戀權勢,不愿隨江湖強盜們落草,只是在九天玄女幫助下死里逃生且又得三卷天書,知乎自己為“星主”,死心塌地上梁山,開始了替天行道之路。此觀點令人難以認同,因為“替天行道”的基礎是以“義”為根基,而“義”的社會理想層面是要梁山泊好漢們反抗黑暗,劫富濟貧,扭轉現實中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使其趨于平等。這就意味著起義軍與朝廷勢必處于不可調和的對立面上,自然與宋江的價值理想大相徑庭,因而“替天行道”是宋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帝制社會的統治階層不會允許“替天行道”者的出現和掌權。

梁山好漢們同樣被冠以“忠義雙全”的社會期望和理想特質,可惜忠義的內涵不一,相互對立,二者很難兩全?!爸摇钡膫惱淼赖乱幏妒且荷搅x軍擁戴朝廷,盡忠臣效國之力;“義”卻要求綠林好漢揭竿反抗,盡俠肝義膽之心。是故要忠就要舍義,取義便會不忠;二者相互矛盾,兩相難調。水滸一百零八好漢的性格特點同樣是在這種矛盾對立與抗衡中曲折發展起來的,《忠義水滸傳》的“忠義”之名,其所指實非對待同一事同一物同一人的忠義,而應暗示“忠”、“義”作為水滸好漢們共有的性格特點,在同一人身上無法面面俱到。從全書敘事邏輯上看,忠義之名貌似貫徹始終,實則始終不能完美貫徹,它并沒有固定的所指:在宋江眼中,“忠”是矢志不渝地效忠朝廷;在李逵眼中,卻是忠于宋江這名精神領袖。同樣,“義”于宋江是假冠以名替“忠”鋪路;于李逵則是真心誠意守護水滸大義?!爸摇?、“義”無論在個人還是群體,段落故事還是全書敘事中總是處于此消彼長的動態平衡狀態下,卻無一例外地無論居何處辦何事都不能“雙全”。

依仗忠義觀的不同,我認為水滸義士可分兩派:一派是與宋江同心者,即表面不贊同招安而內心渴望招安之眾,他們多半是由朝廷派來降伏梁山泊眾人歸順卻戰斗失利從朝廷分化出來不得不暫時歸于水滸之人,或雖不視綠林好漢為敵不與其爭卻遭受引誘及被迫逼上梁山之人,如盧俊義、呼延灼、燕青等。將此等人視為與宋江同心者,一是因為他們曾經共同盡忠于國君,其思想中有濃厚的封建等級色彩,這與地道的梁山好漢行俠仗義的江湖精神無法匹和,即使身入水滸,心依然在廟堂。二則因其忠君思想在不同程度上與梁山英雄的盡義思想產生了碰撞沖擊,在“忠義雙全”的背面瓦解“義”的價值體系。其實宋江內心的想法便是借此類人物為日后順利招安鋪設通道,他知道如果梁山泊聚集的只有草莽英雄,自己招安的意圖恐怕未必能夠實現;而有了被迫離棄朝廷勉強落草的同病相憐人,招安成功的幾率就大大增加,自己也不再是擁護忠君思想的孤家寡人了。

與此對立,另一派是與李逵同心者,即堅決不愿招安卻被迫依命招安之眾。他們多半是地道強盜出身、甘愿落草梁山之人,或因被朝廷陷害、為世俗所累,不得不找尋一權且規避之處而最終情愿留守梁山之人,如林沖、武松、魯智深、花榮、柴進、李逵、劉唐、阮氏三雄等。與李逵一樣,這些人思想中“義”的比重明顯高于“忠”,他們講兄弟義氣、知恩圖報,申張正義、獎懲分明,俠肝義膽、豪氣萬丈,一心為使梁山泊成為天下失路英雄匯集之地而奮斗。但是他們的理想礙于“替天行道”法則在社會現實中的局限而無法實現,反而成為宋江一派人政治手段下的犧牲品。李逵性情簡單胸無謀略且不說,就連智多星吳用、豹子頭林沖等心思縝密之人揣測出宋江的招安思路也對現狀無可奈何。李逵一派的義氣英雄盡管樹立了梁山泊典范的正面形象,卻不可避免地受宋江派的控制與要挾。由于兩派人物內在的世界觀矛盾和“替天行道”與“忠義雙全”的悖論,與其說水滸全伙好漢受招安后走上了不回頭的下坡路,倒不如認為招安前夕梁山泊就已經禍起蕭墻了。

三.取“忠”必然舍“義”的悲劇性結局

從水滸“忠義雙全”的理想模式觀照取“忠”舍“義”的必然結局,只看宋江與李逵的命運便可得知。宋江與李逵相遇時已是遠近皆知的孝義黑三郎、四海揚名的山東及時雨,而李逵僅是江州一個小獄卒,因生性頑劣、粗暴無禮被人喚做“鐵牛兒”。初次相見,李逵是靠“義氣”與宋江一拍即合,隨著李逵歷經劫刑場、上梁山、賺朱仝等種種事件,他對水滸寨的感情越來越深,對深得人心的宋江亦是盲目地狂熱崇敬、左右相隨。慢慢地,這種最初由“義”而結識并維系二人關系的紐帶逐漸被“忠”所取代,悲劇色彩隨之漸漸蔓延、伸展。宋江深沉老練而精于世故,但卻萬萬沒想到當招安大業費盡心力操辦完成后,自己會因高俅所賜的一杯毒酒而亡?!端疂G傳》第一百二十回寫道:“宋江已知中了奸計,必是賊臣們下了藥酒,乃嘆曰:我自幼學儒,長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點異心之事。今日天子輕聽讒佞,賜我藥酒,得罪何辜。我死不爭,只有李逵現在潤州都統制,他若聞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義之事壞了?!盵9]

由于宋、李在政治主張上存在根本分歧,宋江深知忠心耿耿的李逵一旦過了可以被自己利用的期限和范圍,就立刻會由工具變為威脅。當命運已成定數,宋江首先想到的便是李逵留在世上倘若蓄意造反會毀壞自己一世清名,故而下定決心置其于死地,為保全自己之“忠”而恣意騙用李逵之“忠”,遂騙其飲了毒酒。李逵得知實情后垂淚道:“罷了!生時服侍哥哥,死了也做哥哥部下的一個小鬼”。[10]李逵埋葬母親尸骨時曾大哭一場,又因被自己最愛戴的兄長毒死而垂淚,前后兩哭,忠極孝極。這位有著錚錚鐵骨忠義魂魄的英雄好漢,一生馳騁于戰場,血刃板斧,殺人如麻,最終換來的是被梁山兄長親手毒殺的結局,取“忠”而舍“義”??梢源y,或許李逵直到臨死方才意識到自己對宋江的忠誠早已扭曲為“愚忠”,他早已將宋江混同于一個崇高的精神信仰看待,于是自然不可能記恨;只道一聲“罷了”,便是對自己追隨宋江一生命運的了然。多年來他把自己唯一的赤膽忠心盡獻與宋江,回首才知這片忠心早已淪為“愚忠”,可悲可嘆。

綠林好漢們在水滸寨的小環境下忠于宋江,此為“小忠”。從單個人打家劫舍到合眾下山對抗頑敵,平日里好漢們在宋江統領下欣然自足地過活不在話下,他們對宋江的“忠”也帶有一定依賴色彩。自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天罡地煞皆已聚齊,宋江招安計劃日益浮出水面,他性格中忠于朝廷的一面愈加顯露,此為“大忠”,即忠于當時社會的統治者。星主既舍“義”而盡“忠”,身為群星的好漢們怎敢違背首領意志?一旦違背首領之命,支撐梁山內部的倫理價值體系就會先行倒塌,因而此時對宋江的“小忠”不得不服從對朝廷的“大忠”了,哪怕招安絕非英雄歸正,而為英雄末路。既取“忠”只得舍“義”,在面對招安的形式逼迫下,“生生相舍、世世相逢、永無阻斷”的兄弟義氣和代表著社會正義的力量徹底地被“忠”所瓦解,梁山隊伍為實現全忠而義毀人亡、兄弟離散。這種取忠舍義的必然結果并非宋江一手操控得了的,而是帝制時代政治構架造就了他堅守“大忠”的先天“基因”,是宋江思想淵源深處安身立命堅不可摧的基石。

縱觀《忠義水滸傳》全書,從“洪太尉誤走妖魔”始至“宋公明神聚蓼兒洼”終,以“石碣受天文、英雄排座次”為中心點所串聯的主線上,人們不難發現:“忠”的思想開始并不強烈,而隨著情節發展越來越濃厚(尤以受招安、征大遼、平方臘為最甚);反之,“義”的色彩在前五十八回的英雄好漢個人傳奇中鮮明奪目,自朝廷開始向梁山泊出兵后便愈發黯淡低沉,平方臘歸來時幾乎完全消失,直到吳用、花榮二人在宋江、李逵墓前行義自縊,“義”的光芒又一閃而現,卻最終逃脫不了墜入黑暗的定數。因而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取“忠”舍“義”是水滸故事和梁山泊好漢的必然結局,在階級社會的價值體系下,“忠”與“義”的不可調和根本無法打破。

四.結語

《忠義水滸傳》雖然將“忠”“義”二字作為全書理想與行為的最高主張,梁山泊一百單八好漢雖然高舉替天行道的大旗,力圖踐行忠義雙全的理想,但是在故事情節安排及人物形象刻畫上,《水滸傳》的文本敘事逐漸顯現出由“義”向“忠”之變遷。水滸人物“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的理念在歷代創作者心目中的價值,是為了給平民百姓及困厄環境下的人們尋找人性的關懷和鼓勵。然而,“忠義”觀根本不可能成為諧和一體的實踐,它既不能改變階級社會勞苦民眾的命運,更無法承擔拯救衰沒王朝的使命。自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綠林好漢們的集體意識便越來越趨向于接受朝廷招安;隨著征大遼、平方臘,宋江等人的行俠仗義精神越來越淡薄,封建忠君思想越來越濃厚,言行越來越受到符合統治者權益的國家觀念控制,并最終導致梁山泊眾人的悲劇性結局。

參考文獻

[1]胡適.水滸傳考證[A]//胡適,編.胡適文存1[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3:280.

[2]胡適.水滸傳后考[A]//胡適,編.胡適文存1[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3:400.

[3]李贄.忠義水滸傳序[A]//朱一玄,等編.水滸傳資料匯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172.

[4][6]施耐庵,著.金圣嘆,評點.金圣嘆批評第五才子書水滸傳[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4,371.

[5][7][8][9][10]施耐庵.水滸傳容與堂本[M].長沙:岳麓書社,2008:172、773、436、1027、1028.

(作者介紹:洪思慧,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