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的朝圣》中哈羅德的主體建構

2020-09-01 07:10張秀文
青年文學家 2020年23期
關鍵詞:哈羅德拉康雅克

摘? 要:本文運用雅克·拉康的主體理論,對《一個人的朝圣》中哈羅德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進行分析:童年由于缺少父母的愛而對自我產生迷茫;成年由于與妻子兒子關系的疏遠主體意識進一步模糊;老年的哈羅德在拯救好友的路上,在與不同的人的鏡像關系中漸漸得到了主體的建構。

關鍵詞:哈羅德;主體理論;雅克·拉康

作者簡介:張秀文(1995-),女,漢族,河南省鶴壁市人,云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3--02

引言:

《一個人的朝圣》是劇作家蕾秋·喬伊斯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主要講述了六十五歲的主人公哈羅德·弗萊突然收到來自昔日老友奎妮的一封信。聽聞奎妮身患絕癥后,哈羅德毅然決定徒步到貝里克郡來拯救老友的生命。在路途中,哈羅德通過回憶自己的一生以及與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交流,最終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研究者大致是從存在主義,敘事學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對《一個人的朝圣》展開分析。例如,趙麗麗以拉康的鏡像理論為基礎,對哈羅德的悲劇人生進行解讀并認為哈羅德始終無法確立自己的主體身份。本文將從拉康的主體理論入手,分析哈羅德在朝圣的路途上的主體建構過程。

基于黑格爾對主人與奴隸的辯證關系的闡述,雅克·拉康提出了自己的主體理論。拉康對于主體概念的基本看法是,自我之外的人和事物對主體具有能動的構成作用(雅克·拉康,2001,32)。主體的生成建立在與他者關系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主體建構是否成功與他者有莫大關系。

一.缺失的主體

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認為6-18個月大的嬰兒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像時,會產生某種好奇心。當它意識到自己的行動可以導致鏡中影像的相應變化時,嬰兒則把自己等同于這一形象,從而第一次萌發了主體意識。周小儀認為自我的形成就是建立在這樣一種主體與身體的實際狀況的想象性關系基礎之上的。在《一個人的朝圣》中,哈羅德從小就經歷了家庭的不幸,以致他在與家人的鏡像關系中沒有建構出理想的主體。

1.缺失的父母之愛

母親在嬰兒時期甚至兒童時期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拉康也曾對兩者的關系做出解釋:“鏡像時期表示了主體與某種確切地說是現實同時又不是的東西即虛像的相遇。這一東西在我稱之為其原型的主體的某種結晶中扮演了一種關鍵的角色。我把鏡像時期放在與母嬰之間所產生的關系的平行位置上?!保↙acan,2001:12)在拉康看來,嬰兒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最多是一種受挫,然而,如果得不到母親的愛,就是一種精神分析學上的挫折。

在少之又少的哈羅德對母親的回憶中足可窺見母親對其的影響十分重要。初為人母的她并沒有因為哈羅德的到來倍感欣喜,在哈羅德出生那天,她竟然感到的是“完全不知所措”(Joyce,2013:56)。由此可見,母親對哈羅德的愛遠遠不夠,這也致使哈羅德在與母親的鏡像關系中沒有建構出理想的自我。之后當哈羅德問出:“你要去哪?”時,母親再次說道:“祝我好運吧”,她便永遠地消失了,唯一留下的是一封“連解釋都寫得錯字連篇”的信。很顯然,母親的離開對幼年的哈羅德的心理產生了深深的不可抹去的影響。

與母親相似,父親也在主體的建構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黃作認為象征母親的維度為主體性的確立創造條件,而象征父親維度的引入才使得主體性真正的確立。菲勒斯是母親欲望的能指,為了取悅母親,兒童必須成為菲勒斯。在兒童的想象中,父親是菲勒斯的擁有者,因此,兒童要去認同父親。拉康認為:“因為且僅僅因為他是法的持有者或支持者,父親才表現出他擁有菲勒斯”(Lacan,2001:89)。只有當兒童取代父親的位置成為法的持有者,他才可能順利地進入拉康“三界說”中的象征界。在《一個人的朝圣》中,從戰場回來的哈羅德的父親過著糜爛的生活。哈羅德與父親的關系每況愈下,父親并沒有在哈羅德的童年時代扮演好一個真正的父親的角色。與父親關系的疏離更加導致哈羅德對自我的認識產生懷疑,同時哈羅德從小“就學會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調,做個隱形人”(Joyce,2013:56)。

在拉康看來,由于個體本質上自我的虛無和缺失,自我需要不斷在他者身上進行投射并獲取認可才能完成主體身份的確立和建構。兒童時期的哈羅德并沒有獲得理想的自我,他的自我建構成了困擾其一生的問題。

2.破裂的家庭關系

拉康認為:“自我是像洋蔥一樣的多層組織,它的形成得益于與所愛客體的連續認同”(Lacan,2001:135)。鏡像認同可以發生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并且不同的客體都會對主體的建構產生影響。由于從小受到被父母遺棄的打擊,哈羅德對自我身份的建構十分迷茫。這也進一步導致了哈羅德在自己所建立的新的家庭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尤其是與兒子戴維的關系上。由于自己父親沒有給予哈羅德足夠的愛,哈羅德并不知道如何做好一個父親。哈羅德是這樣描述兒子的死亡的:“二十年前我親手埋葬了我的兒子……他是在花園的棚架上吊的……是我發現他的”(Joyce,2013:101)。由于哈羅德對待兒子的異常態度,兒子對哈羅德的態度也是不聞不問。于是,在與兒子的鏡像關系中,哈羅德再次陷入建構自我的迷惘狀態。

兒子的死亡不僅對哈羅德建構自我產生影響,同時也使哈羅德與莫琳的夫妻關系陷入了絕境。在戴維去世之前,哈羅德與莫琳也曾是一對恩愛的夫妻。直到有了戴維,哈羅德對待戴維的不知所措狀態使得莫琳對他愈加失望。最終,戴維的離世導致兩人的關系徹底陷入了僵局?!八湍湛梢栽谝粋€房間內連續幾個小時不說話”(Joyce,2013:88)。漸漸地,兩人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哈羅德認為對于莫琳來說自己做什么似乎都是不對的。當他得到別人的贊揚的時候,他多么希望莫琳也能投來贊許的目光,然而,有時候他還沒開口,莫琳就已經拒絕了他。莫琳作為哈羅德在自我建構中的他者,沒能讓哈羅德獲得理想的自我,使得哈羅德幾乎面臨崩潰的邊緣。如果說父母的遺棄使哈羅德在自我的建構中不知所措,那么,與妻子和兒子關系的失敗使得哈羅德的主體徹底崩潰。

二.主體的回歸

1.理想自我

鏡前主體因自身的缺失被鏡中虛構的統一形象吸引,這一形象又以反射的方式回返自身,建構想象的理想自我。同時,吳瓊認為鏡像是完整統一的,完整的鏡像對鏡前的主體起著賦形作用。

在與妻子莫琳和兒子戴維的關系破裂后,哈羅德的生活幾乎是一片狼藉。于是,辦公室新來的同事奎妮·軒尼斯似乎讓哈羅德有了些許慰藉。剛來的奎妮默默無聞,只顧低頭做事?!八峙?,是個貌不驚人的女子”(Joyce,2013:8)。與妻子不理解自己,無法與妻子進行溝通交流形成鮮明對比,哈羅德卻能與奎妮暢聊一翻??莸某霈F似乎讓哈羅德找到了真正的自己,然而,當納比爾老板問到是誰把自己父親留下的唯一遺物花瓶打碎時,哈羅卻始終不敢承認自己的過錯。令人驚訝的是,奎妮包攬了一切責任并被納比爾開除。這時的哈羅德無比佩服奎妮,心想自己要是也能像奎妮勇敢該多好??萆砩纤哂械哪承┨刭|是哈羅德所缺失的,哈羅德在奎妮的身上想象出了一個理想的自我,并希望能與之獲得統一來獲得完美的自我。在聽到奎妮即將離世時,哈羅德是承受不住的??菔枪_德理想自我的化身,奎妮的離世代表著哈羅德理想主體的消失。因此,拯救奎妮的過程就是哈羅德在盡力挽回理想的自我。

2.他人認同

鏡像不只在嬰兒時期發揮作用,作為“他者”,它對自我的塑造功能貫穿人生的始終。由于自我本質上的內在空虛性,它需要外在的他者不斷充實和確認自己。龍丹認為主體一生與不同客體發生的多次鏡像認同因主體狀態不同而表現為不同的樣態:空無的主體內化吸收能夠為它提供統一完整幻象的理想他者,披上他者的衣裳實現從無到有。

小說中的哈羅德在對自我主體的認識幾近崩潰的狀態下,認識了好友奎妮,在與奎妮的鏡像關系中,自我主體意識漸漸蘇醒。在拯救奎妮的路上,哈羅德結識了各種各樣的人。在與他們的交流中,哈羅德漸漸地認識了真實的自己。例如,在遇到一個帶著孩子的女人時,哈羅德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兒子戴維,想到自己并沒有盡到一個好父親該有的責任,為什么會對自己的兒子如此地生疏甚至是陌生;在遇到那個外科醫生的時候,哈羅德不禁回憶起了自己與莫琳以前的快樂時光,回想為什么會把夫妻關系搞得如此尷尬;當所有人都對哈羅德的事跡大加贊賞時,哈羅德被別人所肯定。最終哈羅德認識到真實自我并與妻子和好如初。

這些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哈羅德在建構自我過程中的他者,他們所擁有的正是哈羅德所缺失的,哈羅德在他們的身上建構出理想的自我,并與理想自我尋求身份統一,得到身份認同。

結語:

綜上所述,童年的哈羅德在遭到父母的遺棄后,對自我的身份感到了迷茫。成年的哈羅德因為不知如何做好一個父親而與兒子關系生疏并與妻子的關系逐步惡化,并沒有在與他們的鏡像關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老年的哈羅德在拯救好友奎妮的過程中,在與不同人的鏡像關系中漸漸獲得身份認同并完成對主體身份的建構。

參考文獻:

[1]Joyce,Rachel.2012.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Random House UK.

[2]Maslin,Janet.2012.Quiet Man Gets a Life and Also a Blister.New York:New York Times:33-35.

[3]黃作.《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4]龍丹.主體與鏡像的辯證關系——鏡像認同的三種樣態[J].外國文學,2018年第1期.

[5]蕾秋·喬伊斯著,黃妙瑜譯.《一個人的朝圣》[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年.

[6]吳瓊.《雅克·拉康——閱讀你的癥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7]雅克·拉康著,褚孝泉譯.《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鏡子階段——精神分析經驗所揭示的一個階段》,載《拉康選集》.上海:三聯書店,2001.

[8]趙麗麗.大他者作用下主體身份的缺失——解讀《一個人的朝圣》中哈羅德之痛[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9]周小儀.拉康的早期思想及其“鏡像理論”[J].國外文學,1996年第3期.

猜你喜歡
哈羅德拉康雅克
讀書的快樂
讀書的快樂
曾擔任過12年國際奧委會主席的雅克·羅格逝世,享年79歲
《一個人的朝圣》:在路上,重拾遺失的美好
哈羅德的帽子
生活中的愛與寬容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對《孟子》的誤讀?
雅克堅信:法雷奧會繼續保持強勁的增勢
精神分析批評中存在的幾種對拉康的誤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