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時代的倫理思考

2020-09-06 13:46高頡偉
視界觀·上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倫理道德大數據

高頡偉

摘? ? 要:大數據促進了社會發展,但是在數據使用背后又產生了很多倫理問題,越來越多的人被卷入與大數據的博弈中,由此引發了與數據相關的道德倫理等社會問題。本文從以大數據引發的倫理問題入手,提出大數據語境下的責任與倫理思考。

關鍵詞:大數據;道德;倫理

我們的生活因為大數據而改變,任何事情都是雙刃劍,在社會變革的同時,諸多倫理問題隨著大數據產業的興起而浮出水面。平臺背后的數據壟斷,個體信息權益缺乏保護,隱私邊界模糊不清,這些大數據“倫理之困”與大數據產業相伴共生。

同時,社會形式以數據呈現引發各類問題,引起倫理邊界模糊問題的討論和爭議,這對社會秩序與道德規范造成了沖擊和挑戰,如何認清大數據情境下的人情倫理的困境,重構價值觀與網絡秩序,日顯迫切。

一、大數據語境下的生態場

大數據產生的途徑有:一是人類原始數據,由個人單獨行為和人際行動產生;二是基于互聯網線上線下各類行為而產生的數據;三是通過監測世界各個角落運行和變化而產生的感知類數據。

在大數據時代,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空間的展示;大數據來自于網絡數據,源于手機或PC端手指滑動。大數據關聯網絡內外,?

大數據造成的壟斷也遍布網絡空間,由此引發了信息侵權、隱私暴露以及道德失范等問題。首先,大數據的挖掘和使用被行業頭部主導同時把控數據源,幾乎壟斷了大數據市場。無論個體還是企業,有可能成為數據資源壟斷后的犧牲品。比如通過數據監控他國;通過數據深度分析、精準了解市場和客戶心理,增加公司業績。

數據源于個體用戶的數據資料傳送,先不論已享受智能化便利的人群,是否愿意接受精準的信息推送,這些用戶面對的是被動的失去選擇的困境,折射出數據被壟斷的倫理問題。同時,大數據的記憶功能令人擔心。數字化狀態下,所有行為留下的數據痕跡,會被長久記憶,比如有網民擔心社交平臺上儲存的曾經的感情經歷的言論痕跡會影響到下一段感情生活。人類的 “遺忘”能力是生物體的自我保護能力的展現,而大數據卻正在瓦解人類 “遺忘的生物屬性”。 “數字記憶”讓人成為“數據的奴隸”,大數據正在瓦解人類天生的遺忘能力。

二、主體性弱化與倫理邊界失守

數據分析的基礎是數據間的互相關聯,在數據聯系中得出結論或找規律,但是卻忽略了導致數據行為結論的原因分析。當人類被數據行為推動,根據數據結果決策時,數據規律的控制行為可能致使人只看現象忽視本質,甚至有可能失去尊嚴和隱私。

數據分析后,一些不相關的個人行為和數據,融合后形成新的變化,導致隱私暴露。如某網友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留下生活照片等信息,一些商家就利用社交平臺的數據進行商品推送,不僅是網上泄露了公民隱私,關鍵是這些信息公開都是社交平臺的用戶在無法選擇的情形下主動提供。

在大數據時代,無論是人們的購物出行路線,還是個人行動軌跡都會受到監控和記錄。個體行為的認識被數字化,生活信息的數據化處理,以及互聯網的分享屬性,都使得人們不經意在網絡上公開自己的信息,和大家分享。有些人甚至以互聯網的精神是分享而自我催眠,把這當成一種生活態度。即使他們當中有人刻意保護自己的隱私,但缺乏一定的技術手段,互聯網環境中個人力量不足以抵擋整個數據鏈行為的攻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整個社會被代入“大數據”時代。個人數據正在不經意間被動地被搜集并使用。個人數據被動的呈現在公開場合即隱私透明化是大勢所趨。過去,掌控公民個人數據的機構是政府公權機構,但現在一些企業和個人也能從源頭擁有數據,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公權機構。數據對企業來說是珍貴的資源與財富基礎,因為他們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獲得大量商機等。與此同時,用戶數據也是雙刃劍,數據一旦泄漏,用戶的隱私被侵犯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和犯罪問題。

“數據化”引起的倫理問題,根源在于人的主體性被邊緣化。不妨從主體性的內外兩個維度思考。

先從內在性看,社會表現以數據化呈現,即數據可以量化一切人的行為,進而人們對世界的觀察與認知發生了根本改變。這里數據呈現出物質性。但是以怎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使用大數據,看待它帶來的社會變革等問題,卻處于真空狀態。

對于數據,權利主體對與自己相關的數據部分能有多大的自由使用度,比如涉及數據主體的知情權、隱私權等等,大數據的主體權益與使用者之間缺乏規范和法律規定以及道德層面的約束等。如何劃定相應權利的界線勢在必行。同時這類問題又因個人觀念差異,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和特點。

大數據語境下,倫理邊界日益模糊,是數據市場被壟斷、應用無序所致,也是源于大數據技術開發應用過程的短視行為。比如一個人在某件事上影響公眾利益被暴光后,他的一系列個人信息和家人信息數據同時被暴露在公眾目光之下,這樣的倫理邊界模糊的問題如何處理解決正日益顯理。雖然目前大數據衍生的產業與行業已升至國家戰略,但國內大數據市場秩序混亂:比如在數據的分享、開放等方面存在非正當競爭和制約,而基于大數據挖掘和“去隱私化”特點,數據市場呈現混亂諸如交易環節黑幕重重,這些都難以構建一種有效的約束機制等阻礙大數據產業健康良性發展。

三、倫理觀重構與網絡治理

大數據時代,數據主體弱化致使倫理問題層出不窮,如何重構大數據背景下的倫理和道德觀,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深刻理解數據本身的存在意義,樹立科學發展的大數據觀。數據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樹立與之相適應的世界觀,則是首要問題。大數據不能解決所有的根本性問題,倫理和數據某些時候相對立又統一。二要從道德層面進行反思。對大數據領域認知的無序和空白,需要國家進行頂層設計,同時強化大數據時代的價值觀引領,培養數據使用的倫理意識。

四、構建大數據時代倫理準則。

1.權利與義務對等。數據生產者、數據搜集者、數據使用者作為整個數據生命中的優勢主體,要肩負推動社會發展的使命感和保護個人隱私的義務。

在解決大數據背景下倫理邊界模糊的問題時,構建一定的規則與秩序,在維護社會安全的前提下,要提高監管力度,制衡自由使用權,讓政府與企業重視和加強個人隱私保護,防止沉迷于網絡,加強隱私保護的能力培養。建立誠信的價值認知體系,營造誠實守信氛圍,構建大數據時代隱私保護倫理準則,這是對個人行為、企業需求、政府建設的同步要求。要將大數據技術的創新發展與責任擔當放在同一高度厘清,以開闊的視野,包容、互動的態度來引導技術良性發展。

2.注重隱私保護的道德教育。要樹立道德與風險同在的價值體系,完善對數據參與主體的道德倫理教育。從倫理的角度出發,加強倫理意識的養成教育,加強倫理道德體制建設,提高道德意識的培養,讓數據使用主體認識到行使的各類行為所必須承擔的道德失范的后果,并以制度的形式建立公共道德規范。

3.建立倫理約束機制,同時發揮道德評價功能,建立道德輿論體系評價機制規范人們的行為。在大數據時代倫理意識建設過程中,運用倫理道德框架評價機制,提升人的道德品質,增強組織和大眾遵守道德規范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將外在的道德規范轉化為人的自覺行動和行為準則。

參考文獻:

[1] (英)維克托·舍恩伯格.刪除:大數據取舍之道[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馬加瑋,羅干淇.大數據——資本市場下一波的寵兒?[J].財經界, 2015(1).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與社會治理研究

猜你喜歡
倫理道德大數據
跟蹤導練(五)(2)
淺談我國社會工作倫理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
道德
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研究
親組織非倫理行為研究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設研究
道德
非倫理領導對員工職場非倫理行為的作用機制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