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和宮祈愿大法會音樂特點與文化融匯性

2020-09-08 00:15娜仁娜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7期
關鍵詞:音樂特征文化特征

【摘要】祈愿大法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一年一度僧俗共同參與完成的重要佛事活動。自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之后,就在乾隆皇帝與三世章嘉活佛的推動與支持下,于1746年沿襲拉薩大昭寺,開創了莊重而神秘的祈愿大法會及其音樂,該法會一直傳播至今。本文以藏傳佛教祈愿大法會歷史淵源為切入點,對雍和宮祈愿大法會的歷史、傳承、發展、法會音樂特征進行闡釋,從而進一步論證其文化融匯性。

【關鍵詞】雍和宮;祈愿大法會;音樂特征;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J621.3 【文獻標識碼】A

一、祈愿大法會的歷史淵源

祈愿大法會,俗稱傳召法會,是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神變月而創辦的重要佛事活動?!吨磷鹱诳Π痛髱焸鳌分忻鞔_記載:“大愿法會的時間,是從初一一直到十五。這是符合往昔印度所有的慣例—每日由特定施主以誠信的財務來做供養”;此外,“至尊宗喀巴大師主要是為了使佛教獲得宏昌而長久住世并且令中心邊遠各地無量眾生,用發心與善法相結合,建立起解脫和一切智(即成佛)的基礎,并使一切世間,都成為一片利樂純潔的景象。大師有這樣的無量發心和動機,故無論住于何處,每年都于神變節日,作大愿法會的盛大供養,從未中斷。尤其是在第六饒迥內的土牛年(己丑),擬在拉薩大昭寺中,釋迦牟尼像前,作神變節日大愿法會的盛大供施”。由此可見,宗喀巴大師沿襲印度釋迦牟尼佛神變月而開創了拉薩祈愿大法會,并通過法會儀式傳達佛法的教義教理?!皳貙W家東嘎教授描述:十五天中,共施供酥油二十五萬九千四百二十斤,青稞和糌粑五十萬九千九百斤,干牛肉腔兩千一百七十二副,牛肉牲畜折合黃金兩千零七十二錢,還有大量黃金,白銀,綢緞、法器、盔甲等。據說,當時十萬供果堆積比人還高,十萬盞供燈用大鼎盛滿酥油,燈芯用最大的毛巾擰制而成,光明燦燦,照耀拉薩全城,佛燈光彩奪目,使拉薩居民分不清哪是佛燈,哪是天上的星星……”可見,當時法會的殊勝程度,使僧俗大眾心悅意足。

自宗喀巴大師示寂后曾一度中斷,一世達賴喇嘛根敦珠巴時期得以恢復,到了五世達賴洛桑加措時期,祈愿大法會有所創新和發展?!笆紫葘⒃瓉韽牟貧v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傳昭日期改為藏歷正月初三至二十四,為充實格魯派寺廟的上層僧職,鼓勵僧人學經,規定三大寺學僧在傳昭大法會中考取格西,每年錄取十六名‘拉讓把格西?!睆拇?,祈愿大法會成為僧眾問思修的殊勝法會,也是各地區寺院沿襲、傳承的吉祥法會。祈愿大法會在歷代高僧的傳播與發展進程中,逐步流傳至其他地區,繼而向多元文化方向傳承發展。

二、雍和宮祈愿大法會的傳播與發展

雍和宮作為皇家寺院,對于藏傳佛教格魯派祈愿大法會的傳承與弘揚具有關鍵作用。自乾隆十二年開始,三世章嘉活佛奉皇帝之命,依照西藏寺院傳統制定了新年祈愿大法會,并且在法會上宣講佛法和開展辯經儀式。據《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中記載:“火虎年(公元1746年)二月,奉皇帝之命,在新寺院創立了祈愿法會。乾隆皇帝駕臨會場,聽章嘉活佛和嘎勒丹錫哷圖講經說法,在新寺院的兩位巡回辯經者立宗時答辯,許多格西也講經說道,創立了像拉薩祈愿法會那樣授予學位的規矩?!贝送?,“遵旨咨詢章嘉呼圖格圖佛教儀軌之事,告稱:西藏之禮,每年自正月初四始,念發愿文經,十四日朵瑪咒贊禮,十五日彌勒繞轉,藏人稱此依如格勒為默朗莫,稱朵瑪咒為朵瑪。此會乃西藏最大道場,于此請所學精湛之喇嘛等試講解,獲大愿法會格西稱號。吾此處雍和宮、廣慈寺、北黃寺每年皆亦可照此誦發愿文經、朵瑪咒贊禮、彌勒繞佛?!边@一記述進一步說明了雍和宮祈愿大法會與拉薩祈愿大法會的淵源關系。

雍和宮作為清朝皇家寺院,每一次的法會儀式都要進行報備和提前準備。據《雍和宮滿文檔案譯編》中記載,乾隆三十七年,雍和宮舉行祈愿大法會事宜:“辦理雍和宮事務官員等呈,為咨行暫用物件、采辦供品銀兩事。查得,先前每年自二月初一起至初八日念發愿文經,初七日跳布扎,初八日繞壇城。乾隆十二年奉旨:著自正月二十三日、四日起念發愿文經,二月初一日繞壇城,令蒙古賓客等皆往觀看。欽此?!弊杂汉蛯m祈愿法會舉辦以來一直受到清朝帝王的重視,并自上而下傳播至其他地區,進一步得到傳承、發展。

1957年以后雍和宮祈愿大法會曾一度中斷,直到1987年才開始恢復,并一直傳承至今。如今,雍和宮按照慣例每年正月二十三至二月初一舉行為期八天的祈愿大法會。屆時,法會領經師、副領經師、祭祀師、儀仗樂隊、金剛驅魔神舞隊、勤雜僧侶等各司其職完成此次法會儀式,只是法會內容與最初相比已有所增減,這說明祈愿大法會隨著時代變遷,其傳播形式與內容也逐步發生演變。

三、雍和宮祈愿大法會的音樂特點

雍和宮祈愿大法會依據寺院傳統,于正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上午和下午在法輪殿內誦經,二十九日下午在殿外舉行金剛驅魔神舞、拋擲除崇朵瑪儀式,之后,二月初一抬彌勒佛像繞寺,并于寺院各殿四方跳金剛驅魔神舞,表示未來彌勒佛降臨人間,為眾生祈福。屆時,信眾依次頂禮膜拜,祈求賜福,最后僧眾將彌勒佛供奉于大殿后,祈愿大法會圓滿結束。

此次法會中僧侶依據法會程序念誦不同內容的經文,包括《悲愿頌》《皈依發心儀軌》《兜率天瑜伽上師》《釋迦牟尼佛贊》《彌勒佛贊》《度母贊》《獻沐浴》《供養曼陀羅經》《供朵瑪經》《大威德金剛祈愿文》《吉祥天母回供》《十六阿羅漢儀軌》《三十五尊佛懺悔文》《普賢行愿品》《宗喀巴大師密傳》《勝道啟門品》《回向文》《吉祥經》等,以上經文中音樂作為外在佛法的表現形式始終貫穿于其中,并占據著重要位置。

雍和宮祈愿大法會音樂一般分為誦經音樂、器樂、金剛驅魔神舞音樂等,下面簡單論述該法會音樂特點。

(一)祈愿大法會中的誦經音樂特點

誦經音樂是佛之如來真音的“化聲”,是因緣增生、三律增量的元音律體系所構成;是用來獻給佛的美妙音調合成的音之供品;是其他菩薩和密宗本尊、護法、黑天得以滿心善意的酬謝媒介;是密宗修煉者功德圓滿的方便與智慧;是瑜伽行者集中心思悟性密意的良師益友;是虔誠的信徒聞聲靜養,聆聽得福的佳音,也是佛用來普度眾生到彼岸的正法妙音。對于僧侶來說,誦經音樂是通過經文(語言)和音樂(聲音)弘揚佛法之善行,宣唱佛法之真諦,贊頌諸佛之功德實踐佛法之教義的智慧音樂,也是教化人們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清凈心靈的善妙音樂。因而,誦經音樂在雍和宮祈愿大法會中具有重要意義。

雍和宮祈愿大法會中誦經音樂依據音樂形態特點分為“念誦調”“吟誦調”“唱誦調”三種類型?!澳钫b調”是誦經音樂類型的基礎,一般經文長短不一,念誦時間長,語言強而旋律弱,音高基本一致,節奏較自由,速度快慢明顯,缺乏調式調性,因此,此部分念誦式音樂類型多與供奉、觀修、手印、咒語聯系在一起,重點傳達佛教教義內容。

“吟誦調”是念誦調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經文多以七字、九字體韻律詩歌為主,一般旋律起伏小,多以二度、三度關系為主,節奏簡單、規整,具有明顯的節拍感和音律感。此部分吟誦式音樂類型多以祈請、供養、獻沐浴、懺悔等內容聯系在一起。

“唱誦調”是在念誦調和吟誦調的基礎上不斷變化發展,旋律起伏大,多以二度、三度、四度關系為主,節奏型時而緊湊,時而自由,曲調簡單、活潑,具有較強的情感性和感染力。此部分誦經音樂類型多以贊美、供養、祈愿、回向等內容聯系在一起。目前,雍和宮祈愿大法會中三種類型時常交替穿插于固定經文中反復引用,在整個法會進程中其功能與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祈愿大法會中的器樂特點

“藏傳佛教器樂是由真如無為自空的載體——樂器演奏的是方便與智慧完美統一的極善金剛音響”,因此,器樂作為佛法之慈悲與智慧音,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雍和宮祈愿大法會中樂器與法器的使用,無疑為法會增添莊嚴、神圣的宗教色彩。不同樂器與法器的組合形式營造出不同的器樂曲,并貫穿于深奧的經文、善妙的誦經音樂,在神秘的密咒當中起著重要作用。

雍和宮祈愿大法會器樂由經堂樂和禮儀樂組成。一般經堂樂是經堂內僧侶誦經時演奏的器樂曲,其表現形式有:誦經音樂與器樂曲同步進行,使用鼓、鐃、鈸等伴奏性樂器作為輔助誦經音樂部分,具有調整速度、力度的作用。因此伴奏形式簡單、統一、規整;另一種是誦經音樂與器樂曲交替穿插進行,一般使用鼓、鐃、鈸、銅欽、岡令等來供養諸佛,禮贊佛德,威懾內外魔等。因此,樂器的演奏方法、演奏形式變化多樣。

禮儀樂是雍和宮儀仗樂隊在經堂外迎請活佛高僧時演奏的禮儀性器樂曲,一般法會開始或結束時演奏,其樂隊的組合形式、儀式樂曲與漢傳佛教寺院或漢族民間基本相似。主要樂器有:云鑼(2)、鼓(2支)、笙(2支)、笛子(2支)、鈸(2支)、管子(2支)、甲林(2支)等吹奏樂器和敲擊樂器,演奏形式為齊奏,其中管、笙、笛作為主奏旋律起主導作用,而鼓、鈸、甲林、云鑼作為伴奏樂起輔助作用。據雍和宮僧人介紹,20世紀80年代曾邀請遼寧阜新瑞應寺高僧學習禮儀樂,那時的演奏曲牌有《北牧原》《金橋》《酒金錢》《喇嘛贊美》《迎送曲》等,目前保存下來的曲牌只有《迎送曲》,此曲旋律悠揚、舒緩,節奏平穩,給人們帶來安詳平和的感覺。

(三)金剛驅魔神舞中的音樂特點

金剛驅魔神舞表演是此次祈愿大法會中獨有的一種宗教儀式,也是集服裝、面具、器樂、舞蹈為一體的綜合性佛教藝術,具有弘揚佛法、驅魔送崇、普度眾生的象征意義。

雍和宮金剛驅魔神舞中使用的樂器有銅欽(2支)、岡令(2支)、鼓(2支)、鐃(2支)、鈸(2支)等,其中鼓、鐃、鈸作為主要樂器,對神舞的速度、力度、情緒起到指揮作用。目前,雍和宮祈愿大法會展演的神舞包括神飲舞(黑帽舞)、阿雜日舞、閻魔護法神舞、尸陀林舞、鹿神舞和牛神舞、骷髏舞等,由于不同神舞的動作特點,樂器的節奏、速度、力度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如神飲舞中,一位舞者手持神飲(甘露)敬獻于諸上師、佛、菩薩、護法神,并以此來供養,祈愿度化一切眾生。此時,舞者動作不快不慢,柔中有剛,從容靈活。伴奏樂器鼓、鈸、鐃一般同步進行,樂曲短小、簡練,其節奏、速度平穩、統一,力度強弱均勻。

此外,閻魔護法神舞中,五位舞者手拿不同的法器,以威猛的形象、動作,鎮伏內、外魔障,教化眾生。此時,五位舞者動作剛健有力、威風凜凜、手和腿部動作幅度大、富于變化。音樂隨著舞蹈的變化時而平緩、時而節奏急促、激烈,快慢變化分明。

四、雍和宮祈愿大法會音樂的文化融匯性

雍和宮祈愿大法會是由多民族文化特質所構成,這是歷史必然發展的過程,也是社會文化模式變遷的結果。自雍和宮祈愿大法會創立以來,其佛教文化特征一直沿襲著藏傳佛教格魯派教義教理,同時有選擇性地吸收、整合、重構其他文化特質,以其適應自身文化的特殊需要。

目前,雍和宮祈愿大法會中呈現的多元文化特征包括藏族文化特質、蒙古族文化特質和漢族文化特質。

(1)雍和宮作為藏傳佛教寺院,一直繼承和保留著藏傳佛教文化特質。這是因為清代時期雍和宮是一座皇家御用寺院,歷代藏族高僧大德駐錫之地,也是學經組織較為完備的藏傳佛教寺院。據文獻記載,雍和宮建立之初,清政府非常重視佛學僧才的培養,并依照西藏寺院教學專門創立了“四大扎倉”。同時,“乾隆要求在雍和宮充任各個扎倉大師的格西,一定要由西藏直接派遣。于是,西藏地方立即遵照圣旨由三大寺和上下密院派來第一批學德高超的僧人18位前往該寺任職教學。當皇上聞知這批高僧已出發來京的消息時,贊揚他們:‘精通佛法,進行過很好修煉的善友,希望他們來京后繼續齊心協力,為眾生的事業效勞。這種直接由西藏派遣高僧充任雍和宮佛學教師的傳統做法,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之前,使雍和宮形成了很好的學風?!币虼?,祈愿大法會中不管是法會儀式內容、藏語誦經、供品制作,還是服飾、面具、道具、音樂、神舞的吸收與融合,無不體現出藏族的文化特征和內涵。

(2)歷史上雍和宮是專門培養蒙古族僧人的宗教場所。據文獻記載:“雍和宮學僧均稱‘學藝喇嘛,四大僧院學藝喇嘛定額80名,其中內蒙古60名,外蒙古20名。學僧選定后,由各地派專員于年底隨同朝貢年班進京,到喇嘛印務處和理藩院報到,經駐京掌印札薩克喇嘛逐位面試審定后入學?!蓖瑫r乾隆皇帝規定,雍和宮是蒙、藏僧人同駐雍和宮的規章制度,并規定堪布以上的高僧均為藏族人,堪布以下的僧侶為蒙古人。這種蒙、藏僧侶的交流與學習,使寺院文化也呈現蒙藏文化融合現象。1981年,雍和宮佛學成立不久,就從內蒙古各地、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等地招收了一批蒙古族僧侶,并一直傳承至今,繼而蒙古族生活習俗、飲食文化、語言文字都自然融入到雍和宮文化當中。所以,法會中使用的一些“佛教術語”、樂器、法器出現蒙語名稱或蒙藏合稱稱謂。同時,金剛驅魔神舞中舞者佩戴的面具,其藝術上采用蒙古族繪畫技法和色彩,舞姿上巧妙地融入蒙古族民間豪邁寬廣的舞蹈動作。此外,誦經音樂除了念誦調移植西藏和藏文化之外,其吟誦調、唱誦調較接近于蒙古族音樂曲調。

(3)雍和宮改寺之后,一直與漢族文化交流密切。因此,雍和宮祈愿大法會中,除藏傳佛教意義的樂器與法器之外,還出現了個別樂器,如笛子、笙、管子、云鑼、甲林等漢傳佛教樂器或漢族民間樂器,因而樂隊演奏的演奏技法、演奏形式、音樂特點完全移植漢族音樂。

綜上所述,雍和宮在建立之初,三世章嘉活佛沿襲拉薩祈愿大法會慣例,首次舉辦了雍和宮祈愿大法會,并歷經長時間的傳承、斷層、恢復、流變,漸趨形成多元文化特質,而這種文化特質所表現出來的風格特征都是由于諸多文化系統不斷地傳遞、繼承和再傳遞所形成的文化融匯性。這也正是為什么歷經歲月的打磨,如今的雍和宮祈愿大法會依然是一個多元文化相互包容、和諧發展的景象??偠灾?,祈愿大法會及其音樂的多元性、多樣性,使法會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而這種現象又對藏傳佛教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法王周加巷著,郭和卿譯.至尊宗喀巴大師傳[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209-210.

[2]法王周加巷,郭和卿.至尊宗喀巴大師傳[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204.

[3]尼瑪次仁.拉薩祈愿大法會[J].西藏文學,2009(6):41.

[4]尼瑪次仁.拉薩祈愿大法會[J].西藏文學,2009(6):41.

[5]土觀·洛桑卻吉尼瑪著,陳慶英,馬連龍譯.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92.

[6]趙令志,鮑洪飛,劉軍主編,趙令志,郭美蘭等譯.雍和宮滿文檔案譯編(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266.

[7]趙令志,鮑洪飛,劉軍主編,趙令志、郭美蘭等譯.雍和宮滿文檔案譯編(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791.

[8]更堆培杰.西藏宗教音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5.

[9]更堆培杰.西藏宗教音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19.

[10]周潤年,塔娜.雍和宮修學與教育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5:66-67.

[11]周潤年,塔娜.雍和宮與北京精神研究[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5:23.

作者簡介:娜仁娜(1985-),女,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少數音樂研究、佛教音樂研究。

猜你喜歡
音樂特征文化特征
論莫扎特詠嘆調音樂特征和演唱方法
理性中的即興隨想
淺析隴東民歌的音樂特征
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特征與創新性研究
淺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試論當前新媒體藝術呈現的文化特征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中國當代古風音樂曲式形態特征探析
淺談肖邦《升c小調波洛乃茲舞曲》的音樂特征
淺析女高音詠嘆調《求愛神給我安慰》的演唱風格與藝術處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