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決定理論視域下青少年基本需要受挫的原因和不良應對方式探討

2020-09-10 07:22李承芝葉爽
新教育論壇 2020年7期

李承芝 葉爽

摘要:文章從自我決定理論出發,認為青少年基本需要受挫是由于家庭教養方式不良和學校教育不當的結果,基本需要受挫導致他們會通過發展補償性行為、產生更多的受控行為和導致自我挫敗行為等方式進行應對,而這些不良應對方式又會反過來進一步影響他們基本需要的滿足。

關鍵詞:基本需要;補償現象;受控制動機;自我挫敗

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SDT)),指人們本質上是積極自主的,具有主動追求和從事某種行為及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它包括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三種基本需要,自主性需要指個體有自主性選擇從事某種行為的需要,而不是被某些壓力所迫;勝任感需要指個體對能夠完成某種任務的積極心理預期;歸屬感指個體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理解和接納,發展出良好關系。.這三種需要都是必不可少的,當它們得到滿足時,個體就能夠有效地維持心理健康和體驗到幸福感,反之,其中任何一種需要受到忽視或挫敗,都會給個體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1]。但是,現實中一些青少年卻常常會表現出基本需要受挫現象,如有的學生課堂為了博得關注喜歡大聲叫喊表現出自主性需要的受挫;做事情時畏手畏腳表現出勝任感需要受挫;與父母、老師及同學過多冷漠的相處方式表現為歸屬感需要受挫等等。究其原因,主要跟家庭教養方式和學校教育環境有關。

首先,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造成青少年基本需要受挫。

青少的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最重要的是取決于其早期家庭成長環境。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控制性較強的家庭中,父母就會過多地要求孩子必須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如果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懲罰和忽視,也會讓孩子們小心翼翼和謹言慎行,那么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愛或者避免心理上不安,就必須做出父母所希望行為,而當他們在父母壓力或希望下做出的行為得到了父母的愛或避免了不安以后,又會進一步促使他們按照父母的要求或者學會“察言觀色”去做事情[2]。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新對孩子提供的實質上是一種有條件的愛,導致的結果是將孩子們對歸屬感的需要與對自主性的需要進行了對立,盡管這種對立看似至少滿足了孩子的歸屬感,但是事實并非如此。Assor 等人研究表明, 在忽視、懲罰、混亂、冷漠等家庭教養環境之下,那些經歷過父母提供這種有條件的愛的孩子,不僅會失去對于自主性需要的滿足,也會覺得父母這種有條件的愛并不是一種真正的愛,從而對父母產生怨恨,這種怨恨的態度又導致心理上的疏遠和歸屬感需要的進一步受挫[3]。

其次,不當的學校教育環境致使青少年基本需要受挫。

除了家庭成長環境以外,青少年更多的成長時間就是在學校里度過,學校里存在的不當環境也對其基本需要的滿足產生著重要的負面影響?;颈憩F為:一方面來自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一些學生由于自身各種不良表現,可能會受到教師過多的批評與指責,或者有意無意的忽視等,過多的批評和指責將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勝任感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忽視則會讓學生體驗到歸屬感的受挫;另一方面,來自與同伴的交往,一些孩子在與同學或其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也可能經常感覺到受欺負、被孤立和冷漠對待等情況,受欺負會直接導致自主性需要和歸屬感需要受挫,而被孤立和冷漠對待則直接影響其歸屬感的受挫,另外,由于這種不被認可的人際關系,還有可能會造成青少年自我評價偏低,引起勝任感受挫。

因此,青少年早期的基本需要受挫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其早期不良的受教養方式和學校教育環境。這些控制、處罰和忽視等教養和教育環境導致了青少年基本需要的滿足受挫,基本需要受挫的結果會給青少年帶來內部沖突,從而導致一系列不良行為后果[2]

首先,青少年基本需要受挫產生補償現象

有研究指出,當人們基本需要受挫后,往往會采取一些補償性行為,發展出一些替代品來進行自我滿足[4],也就是說,孩子基本需要不能滿足會促進其外在動機的發展。T.Kasser 等也驗證了這一點,他發現,那些在控制性、專制和冷漠等家庭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由于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會更加表現出對外在財富等一些看得見的指標的強烈追求。但這些替代滿足品只是供了一些附帶的滿足感,并不能真正滿足其基本需要,而人們通過發展替代品的補償行為,又會反過來繼續影響他們真正的基本需要的獲得。因為,專注于需要替代的外部目標,會加強“錯誤”目標并加劇不良后果[5]。另外,有證據表明,對外在刺激的強烈追求,還容易產生各種危險的行為模式,例如,Williams和Cox等人通過對高中生的一起研究表明,那些感覺到父母對自己自主性支持程度較低的青少年有更多的危害健康的行為,包括抽煙,喝酒和吸食大麻等,以補償父母對自己自主性需要支持的不足。但是,反過來,這些行為又進一步阻礙了基本需要的滿足[6]。

其次,青少年基本需要受挫促進了受控制動機

有研究者對一群因無意傷害了別人而處于困境中的人進行了研究,當面對困境時,那些基本需要受挫的人不是努力地去緩解自己的尷尬,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會更多地指責其他人[7]。類似地,那些經常被父母和老師責罵不能遵守道德與規范的“壞孩子”,他們可能會想“你們說我壞我就壞吧,反正我是壞孩子,那我表現得更壞好了”,索性“破罐子破摔”,表現出更多地違反道德和規范、甚至法律的行為。而當這些行為被父母或老師批評后,孩子們往往又會采取反擊、爭吵、漠視等態度進行自我防御。這時,指責別人和回應“壞孩子”評價的動機都是來自于內心對維護自我形象等的壓力,也就是說這種動機是受到某些內在或外在力量控制的,而不是自主性需要。而這種受控制動機的發展又會進一步干擾他們的自主性需要。

最后,青少年基本需要挫敗導致了自我挫敗行為

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還會導致一些僵化應對方式,而這些方式往往是消極的自我挫敗行為。如有研究指出,青少年患神經性厭食是因為對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應對,這種嚴格限制進食的行為代表著“為控制,身份,能力和自我效能感而奮斗”,從而讓個體感覺到自己能夠自主地和有效地自我控制[8]。由此可以看出,神經性厭食癥患者對身體的控制,其實是在勝任感和自主性受挫下的一種替代滿足[9]。還有研究表明,當患者的治療動機是受到控制的而不是自發時,患者對醫療方案的依從性就較低[10]。表現在青少年的身上,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一些孩子因學習成績太糟糕而備感壓力,但是卻不努力想辦法去提高,而把大量時間花在玩游戲并拒絕別人幫助。這種僵化的自我挫敗行為看似很愚蠢的行為,其實是他們在面臨威脅或挫折時,為避免焦慮和壓力,而發展出的一種適應方式,這有助于保護人們受到內在傷害。因此,心理需要的挫敗往往是導致各種自我挫敗行為背后的主要原因,但這些“自欺欺人”式的應對方式又會進一步加劇他們基本需要的受挫。

綜上所述,自我決定理論認為,自主性需要、勝任感需要和歸屬感需要是人的三種基本需要。對于青少年而言,家庭不當的教養方式和學校不當的教育環境造成了他們基本需要的受挫,基本需要受挫的結果會使他們通過發展補償性行為、產生更多的受控行為和導致自我挫敗行為等方式進行應對,而這些不良應對方式又會反過來進一步影響他們基本需要的滿足。

參考文獻:

[1]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In R. Dienstbier (Ed.),Nebraska sym

posium on motivation: Vol. 38. 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 (pp.237–288).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Deci E L , Ryan R M .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4):227-2 68.

[3]Assor, A., Roth, G., & Deci, E. L. (2000). Relations of the percep tions of parental conditional love to children’s affects and moti vatio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Ben Gurion University, Beer-Sheva, Israel.

[4]Deci, E. L. (1980).The psychology of self-determinati on. Lexington, MA: Heath.

[5]Kasser, T., Ryan, R. M., Zax, M., & Sameroff, A. J. (1995). The relations of matern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to late adolescents’ materialistic and prosocial valu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 907–91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