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小學科學課堂如何激趣增效

2020-09-10 04:44歐玉瓊
新教育論壇 2020年7期
關鍵詞:創設情景

歐玉瓊

摘要:小學科學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素養、探究未知世界的基礎。目前城鄉學校的教學設施依然存在不同的差距,但是農村學生生長在農村,有豐富多彩的田園生活,在多年農村教學中,我根據農村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地域優勢,結合科學教學內容,從學生身邊尋找“切入點”,創設適當的情境,吸引學生觀察、探究,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發現并創造。重點談談我最近兩年的小學五年級教學中的點滴感悟。

關鍵詞:全面規劃;創設情景;利用課件;玩中學習;巧用器材

小學科學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素養、探索未知世界的基礎。目前城鄉學校的教學設施依然存在不同的差距,但是農村學生生長在農村,有豐富多彩的田園生活。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農村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現有自然資源,密切結合教學內容,從學生身邊尋找“切入點”,充分發揮他們眼、耳、鼻、舌、手多種感官,激發興趣,讓他們“動”起來。那么,教師只有巧妙設計,才能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一、通讀教材,提前規劃,吊足胃口增課效。

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體作用,必須要通讀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才能靈活機動地規劃課堂教學和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新知,比如:在教學《不用種子也能繁殖》一課時,借學生家里種生姜這一特產的地域優勢,提前半個月,先安排學生向家長請教,收集種植經驗,做好記錄,再以小組形式進行整理,接著老師利用學校實驗室有限的花盆,每組分發一個,要求學生準備好生姜種,分組種在校園的花壇邊,定時管理,集體觀察、記錄,最后評出優勝者,從中了解“不用種子植物也能繁殖”。如果感興趣,還可以靈活選擇紅薯、吊蘭、多肉、萬年青、月季花等,在家了種,做好觀察記錄,就為這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巧設情境,現身說法,趣味參與增課效。

(一)利用科普案例,激趣增效。

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在教學《肺與呼吸》一課,我以中央電視10臺科教的故事——《在地窖取紅薯窒息死亡的事》引入,說明人不能缺氧。如果我們今天學了這一課,就會明白下地窖前,應當先將燃燒的蠟燭設法放入窖底,蠟燭能持續燃燒,下去取紅薯就不釀此悲劇。設下懸念,讓學生明白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也有耐人尋味的科學奧妙,值得探究。正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再學關于“肺與呼吸”的相關知識,學生就會全神貫注,把老師讓他們學,變為自己要學。

(二)介紹自身案例,趣味引入。

為了讓學生對司空見慣的電學感興趣,我現身說法引入:19歲的我,到一個小山村初次任教,有一天,上課了,辦公室只剩我一人,學校電表因老化突然冒火花,我急中生智拿干竹竿把電表電閘“打”下來“合”上,按下“暫停鍵”,火花熄滅。我險中求勝,救了自己,救了學校上百多名師生和兩百多年的木制老校。至今我仍為自己的“女汗子形象”點贊,沒被“電老虎”嚇退。真實驗證了“知識的力量無窮?!庇纱?,學生就知道必須要學好電的相關知識,來不得半點虛假。

三、課件展示,突出重點,畫龍點睛增課效。

課件圖文并茂,有聲有色,內容豐富,教學中合理運用課件,讓原本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運用。

(一)先課件展示,再做實驗,降低難度易操作。

在教學《七色光》一課中,認識白光的分解,本來直接使用三棱鏡分解手電筒光,焦距難調,不易成功,如果老師用多媒體先演示過程,并強調所取的距離和角度必須適當,突破實驗難點,就能在白色墻壁上順利看到分解的七色光,就節約實驗時間,快速體驗成功樂趣。

(二)先看圖探討,再看課件,深化思維易理解。

在《心臟和血液循環》教學中,利用教材插圖,先讓學生同方討論心臟跳動和血液循環的過程,再用課件觀察血液循環動畫過程,便于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心臟跳動的作用和血液循環過程,降低學習難度,有利于學生深入思考,對學生的探討及時加以驗證,免去了老師空洞乏味的講解。

四、聯系生活,結合實際,玩出名堂增課效。

實踐證明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和玩有密切關系,所以我也主張學生玩,在玩中學科學,并且玩出名堂。

(一)課前布置觀察,自我尋找,讓自然規律自主呈現。

教學《太陽和影子》一課,恰逢秋季開學不久,暑氣未退,我據天氣預報,在天晴時,提前布置學生準備,再分小組用橡皮泥把鉛筆固定在白紙上,放到旗臺上,每到課間,要求學生畫出陽光下鉛筆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頂端記下時間、溫度和長度。記錄三者的數據,找到在一天中三者變化的規律分別是:“自東向西,低短低”,“自西向東,長高長”和“低高低”。這樣學生在“玩”中獲取新知,上課時,學生分組匯報,教師“穿針引線”地匯總,就能系統地搞清楚三者在一天中的關系。

(二)課上大膽放手,學生板書,讓思維火花留下痕跡。

我在課上拋問題,讓學生大膽猜,大膽畫,大膽講。比如:在教學《太陽和影子》時,老師畫太陽運行方向自東向西,要學生根據生活觀察,畫影子運行方向;教《月相》前,先讓學生畫所見過的月相;在《光的行進》中,根據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先讓學生畫小孔成像,再畫潛望鏡和身后景物潛望鏡等簡易圖。即使錯了也無所謂,畫完,要求他們邊指圖邊講思路,對的,老師給予鼓勵;錯的師生再一起探討更正。利用學生善于表現的特點,既展示學生的思維高度,還提高了學生科學語言表達能力,對其他學生既是啟發,又是激勵,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充分調動積極性,比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好。

(三)課后適當游戲,人人參與,讓科學知識拓展升華。

學生喜歡玩游戲。課后講清安全注意事項前提下,做一些趣味濃厚的小實驗,學生興致勃勃。比如:利用七色光原理自制彩虹;利用電池、小燈泡、導線組裝簡單電路;利用磁性磁化縫衣針“自制小磁鐵”、玩“自己游水”的小鴨和“會飛”的紙蝴蝶等等,在每節課后用5分鐘展示表演,每節課教師以積分制獎勵,學期結束總結評比“科技星”,科學知識就在趣味濃厚的游戲中得以鞏固和拓展。

五、巧用器材,適時激勵,體驗成功增課效。

好奇也是小學生的天性,而我們農村小學的實驗器材并不齊全,有時只能滿足分組實驗,為了激勵學生,在課前,我就聲明誰上課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積極舉手發言,就可以利用課余休息時間,找老師要器材繼續操作,體會其中樂趣,他們常常會在課中嚴格要求自己,下課爭先恐后深層次體驗,他們體驗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比如“認識磁鐵的形狀和磁性”過程中,有個學生發現“馬蹄形磁鐵”的玄機:大“馬蹄形磁鐵”和小”馬蹄形磁鐵”的同極也相吸,感到十分困惑,并請教老師。我就告訴他們:那是因為每一個磁鐵的兩極磁性本來不改變,但是它可折斷分成無數個小型磁鐵,我利用手中的粉筆折斷演示給學生看,實際是因為同極磁鐵越大,磁性越大,變形分極了而已。但是學生是初學,我認為簡單給學生解釋就行,同時提醒他們將來讀初中、高中甚至大學,要繼續探索其中的科學奧妙,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求知的樂趣。

綜上所述,我們做有心人,盡善盡美地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抽象的科學知識就變得直觀形象,趣味無窮,既能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效率,還能激發學生課外的求知欲。讓科學“課堂小天地”與“天地大課堂”融為一體,讓科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讓科學的種子在學生幼小的心田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學生美好的人生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猜你喜歡
創設情景
睿智引領探究性學習,有效激活閱讀課堂
淺談如何指導小學生英語閱讀
情景教學在初中英語中的應用
創設情景激發初中生數學學習積極性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芻議情感教育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提供語言交往平臺,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小學數學卓越課堂追求“四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