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時代:大學生的精準就業

2020-09-10 10:23朱瑾
看世界·學術上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摘要:從表面上看,大學生“就業難”難在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用人單位“招聘難”難在招不到滿意的人才。實際上整個大學生就業市場是不缺崗位的,很多高校每年用人單位提供的崗位數與畢業生人數之比超過10:1,也就是平均每個學生有10個崗位可供選擇。但是,作為就業主體的大學生對工作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從僅僅是一份提供經濟保障的工作轉向對薪資待遇、工作條件、工作地域、工作時間等等因素的全面考量的高質量工作。同時,對大部分用人單位來說也不是招不到人,而是招不到合適的人。什么是合適的人呢?對用人單位來講就是符合崗位能力要求的人。對比來看,我們或許就能發現二者的矛盾:一方面是作為就業主體的學生對自己未來的工作有很多理想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作為用人主體的用人單位發現很多學生能力素質不能滿足崗位需求。精準就業就是要解決這個長期困擾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兩難”矛盾。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精準就業;市場研究

一、什么是精準就業?

2016年教育部下發《關于開展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精準推送就業服務機制,促進畢業生更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強調精準就業服務是提升就業指導服務水平、做好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必然要求。精準就業提到的背景就是為了解決原來粗放式就業過程中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大學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招聘難的結構性矛盾。精準就業的核心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信息精準;一個是能力精準。

所謂信息精準就是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信息和學生的求職信息能實現及時準確的匹配。信息精準的問題,就是要求分別建構學生和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的能力素質模型,為學生和用人單位需求畫像。而要實現為供需雙方精準畫像就必須在整個線上線下求職招聘數據鏈條上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目前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都必須通過線上平臺發布就業需求信息,這樣學校通過后臺數據系統很容易就能收集到各種數據信息,但是,真正有效的校園招聘行為卻大部分發生在線下,而線下的求職招聘數據如何收集,目前沒有很好的辦法。

實現就業供需雙方信息精準只是精準就業的第一步,讓就業供需雙方在自身能力素質和目標崗位能力素質要求之間進行標準化匹配。精準就業要解決的第二個方面的問題是能力精準,也就是賦能問題。精準就業的核心是就業,而不僅僅是信息精準就可以了。我們通過精準就業的第一步實現了就業供需雙方信息精準匹配后,發現學生和用人單位崗位的能力素質模型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一般而言學生個人的能力素質模型是要低于目標崗位的能力素質要求的。這個時候為了實現精準就業,就需要給學生賦能,使學生的能力素質達到目標崗位的要求,這樣才能實現精準就業的完整閉環,既實現了信息精準又找到了學生離目標崗位的能力素質差距,并通過賦能幫學生達到目標崗位能力素質要求,最終實現學生和用人單位共贏,真正達到精準就業。

基于此,我們可以把精準就業定義為:為了解決粗放式就業過程中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大學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招聘難的結構性矛盾,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求職者和目標崗位精準匹配的過程。精準就業雖然首先是解決就業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最終要實現的是學生找到滿意的工作和用人單位招到合適的人才的目標。因此,精準就業的核心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信息精準;一個是能力精準。

二、高校精準就業體系構成及系統分析

(一)信息精準

1當前在信息精準方面存在的問題:

1.1在當前線上就業信息注冊流程上,學生個人注冊信息和用人單位注冊信息缺乏統一的標準,一般而言學生在信息注冊的時候更多的是以描述性的簡歷為主,缺少結構化的指標體系。用人單位信息注冊方面,也多是描述性的崗位需求缺少結構化指標體系。

1.2當前線上就業工作流程基本能夠實時統計學生和用人單位注冊提交的信息,以及招聘會的場次、提供崗位、學生點擊數等信息。

1.3在當前線下招聘工作流程上,線下就業行為數據的統計基本上是靠人工統計,人工統計只能統計入場的學生和用人單位數,而這些學生和單位的雙向選擇過程和結構無法統計,這就導致精準就業大數據平臺數據沒辦法形成閉環,實現不了真正的精準就業大數據分析。

2在信息精準方面的優化對策:

2.1為學生和用人單位建構統一的結構化模型,代替工業化時代描述性的簡歷和崗位說明。如將學生能力素質模型指標分為專業知識技能(30%)、通用技能(50%)和職業品質(20%)等三部分,分別進行量化評價。用人單位的崗位能力素質模型指標跟學生指標體系相近,不同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設置不同指標權重。

2.2對線下招聘工作流程進行數字化改造,打造精準就業線下招聘工作流程,真正實現招聘就業線上線下的大數據閉環。

(二)能力精準

1實現能力精準主要步驟:

1.1給學生做職業測評。從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四個維度進行測評。

1.2給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職業目標。

1.3學生個人能力素質模型建構。從專業知識技能、通用技能、職業品質三個維度建構共16項指標體系的能力素質模型。

1.4學生目標崗位能力素質模型建構。根據用人單位所屬行業特、平均薪酬、用人單位規模及發展戰略等情況,從專業知識技能、通用技能、職業品質三個維度建構共16項指標體系的崗位能力素質模型。

1.5利用自適應算法對比個人能力素質模型與目標崗位能力素質模型,找到差距,自動生成學生個人能力提升方案。

1.6根據方案制定計劃,為學生賦能,提升就業能力。

1.7實習實踐。在實習實踐中進一步有針對性的鍛煉提升就業能力。

1.8實現精準就業。最終達到目標崗位能力素質要求,實現人崗匹配,精準就業。

1.9優化調整。適應學生和用人單位需求的變化,不斷優化能力素質模型指標體系,持續賦能,保持精準就業供需雙方能力匹配的動態平衡。

結束語

長期以來,就業市場存在著大學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招聘難的結構性矛盾。如何破解這個兩難矛盾是解決當下中國就業問題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大學生就業主體意識淡薄的表現、成因及對策[J].全柱,王雄藝.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6(07)

[2]淺析“90后”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J].馬小青. ?時代金融. 2020(18)

作者簡介:

朱瑾,西安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

猜你喜歡
大學生就業
外語專業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
大學生就業權益保護分析
心理咨詢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促進作用
高校就業創業類社團建設與大學生就業
論高校輔導員如何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
中國經濟發展狀況與大學生就業情況的相關性研究
高校校園招聘模式創新探究
高校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細化”職業指導大學生就業的分析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大學生就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