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產業的導演更替與內容轉型分析

2020-09-10 07:44樊瑋
喜劇世界·中旬刊 2020年12期

樊瑋

摘 要:我國電影產業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和導演特點,尤其是在2012年之后一批新導演的出現讓傳統電影市場的資本占位模式發生了深層次轉變,促進了電影產業內部的內容轉型,也讓現實主義帶電影在現代社會實現了新的突破。因此中國電影產業的結構性轉變必然伴隨著導演更替和電影內容的轉型,在遵循歷史發展特征的基礎上,呈現出明確的情感驅動特點,中國電影產業的結構性變遷遵循歷史經驗和社會心理的深層邏輯,值得關注。

關鍵詞:中國電影產業;導演更替;內容轉型

電影產業是我國主流的藝術產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電影的創作主體和電影類型發生了顯著改變,出現改變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來自產業內部的要素驅動,另一方面則來源于外部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作為國家文化的重要符號和文化輸出的主要手段,電影文化產業在國內的文化產業里始終保持著領先地位,具有巨大的群眾感染力,內容轉型發展方向也成為研究的重點。

一、中國電影產業的導演更替

中國電影的產業化道路初始于21世紀初期,當時電影正從文化事業轉為文化產業,中國電影票房從2002年的10億元左右飆升至2018年的600多億元,在這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說明中國電影無論在數量還是票房方面都創造了新的紀錄,也說明了觀眾在電影消費中的趨勢改變。從21世紀的電影產業來看,導演中心制是主要特征,影片是導演的產物,影片的風格與導演的個人喜好存在密切聯系。而在2002~2018年歷年票房的前10名國產影片當中,這些電影的導演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馮小剛、張藝謀、徐克、王晶、陳凱歌等。除了本土導演之外,還有香港導演。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的合拍策略,讓中國電影和香港電影呈現了協調發展的特征,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媒介資本,讓資金優勢和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排除票房因通貨膨脹導致份額過份突出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發現中國電影產業的導演更替特征,實際上呈現的是多元的新興文化發展特點,是市場化邏輯的表現。而電影產業的資本運作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數據進行計算和排序之后,能夠將作品的影像特征和觀眾的感知結構同時納入資本漩渦當中,也意味著中國電影正在進行某種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新人導演在10余年的發展進程中開始崛起,特別是其他領域專業人員的轉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演員轉型為導演,例如鄧超和陳思誠等人。這說明中國電影的產業形成的傳統譜系開始動搖,新的電影時代特征和新的電影秩序開始形成,這些新導演的出現,也恰恰說明了電影市場的資本站位發生轉變。電影的票房一方面和導演本身的名氣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作品的吸引力有關。當一部電影作品能夠在審美風格和文本內容上打動觀眾,就能吸引新時代的人群,得到肯定。正如馮小剛或張藝謀等著名導演,積累了豐厚的文化資本,因此他們在歷史轉型的發展特征中,能夠憑借良好的制作水準和導演經驗拍出觀眾想要看到的作品。與之相比一些新導演們則更加貼近時代精神和觀眾喜好,實現電影市場的資本重組。

二、中國電影產業的內容轉型

青年導演的出現和崛起推動了電影產業的發展和轉型,也讓近年來的中國電影類型變得更加多元化,其中現實主義電影和電影制作的互聯網化成了主要特征。中國電影的流派和類型變得更加豐富,既包含了《戰狼》等傳統意義上的戰爭電影,也包含了《西虹市首富》這種看似詼諧夸張卻又深刻體現社會特征的喜劇片,同時還有《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發人深思的時代片。再加上網劇、微電影的出現,也讓傳統的電影產業在互動化和信息化程度上得到了高度發展?,F代電影的突破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匯集大量產業資本,并將主流意識形態灌輸于商業化內容當中,二是不再完全依靠政府的事業庇護,更加通過自主制作的方式在市場站穩腳跟。因此現實主義電影會呈現出強烈的社會特征和民生特征,關注百姓生活的細節,劇情設置和人物塑造方面更加貼近生活?!断穆逄責馈樊斨?,喊著“馬冬梅”的樓下大爺人物形象,與我們生活當中的場景極為接近,也說明現實主義電影將成為今后的市場主流趨勢,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符合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社會心理。而從互聯網化的角度來看而從互聯網化的角度來看,電影制作者將互聯網視作是產業中的新名片,也因此出現了一批具有互聯網烙印的電影——《心花怒放》《小時代》等。時代更替和現實潮流變換電影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人們對于電影的要求變得更高,新導演的出現和內容轉型密切關聯,電影產業也將面臨生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多重問題。

結語

中國電影產業在新的時代語境當中必然面臨結構性變遷,因此在電影的情緒營造和文化內涵表現方面將貼近時代脈搏,體現出產業內部的經濟潛力和社會價值。而電影產業的導演更替和內容轉型,給今后的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導,希望產業內部能夠堅持內容為主的策略不斷提升電影制作水平,并建立評判體系,構建健康產業環境。

參考文獻:

[1]周才庶.中國電影產業的導演更替與內容轉型[J].中國電影市場,2020(04):12-18.

[2]饒曙光,李國聰.多元化創作格局與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論國產電影多元化格局的動因與意義[J].當代電影,2014(12):4-1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