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民歌進課堂教學案例

2020-09-10 10:48譚瑩韓瑋
喜劇世界·中旬刊 2020年12期
關鍵詞:壯鄉小節民族音樂

譚瑩?韓瑋

現如今歷史已經進入21世紀,中國的學校教育從學堂樂歌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約百年的時間。在20世紀末的時候,音樂界對中國音樂開始展開激烈討論,有許多學者對中國音樂發展中“重西方音樂、輕中國音樂”的現象提出了批判。的確,現如今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知之甚少,民族音樂具有“沙漠化”的特點日益突出。

中職音樂教育兼有智育、美育、德育等多重功能,既肩負著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重任,同時也要兼顧學生的文化素養提升,民族音樂文化在中職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可以為學生的音樂學習、音樂體驗注入更多的內容,對其學生的全面發展大有提升與幫助。所以學校中職音樂教育是當代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行為方式,更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發展程度的標志。

一、民族音樂在中職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中職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首先,音樂教育要緊跟時代發展,尤其是民族音樂。要了解和掌握中職學生的喜好和需求,要主動占領音樂陣地,要用健康的、好的音樂文化影響學生、覆蓋學生。當今社會,音樂文化傳播迅猛。青少年們對流行音樂的欣賞和熱愛程度大大超越了學校教育的范圍。對于不同音樂的價值判斷,老師和學生間還存在著差異甚至是對立。很多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在老師眼里就統統變成了缺乏“內涵”的粗俗音樂,也就不可能作為學校音樂教學的內容;而老師認為的有“內涵”的音樂在學生們看來又是那么的無趣和死板。與此同時,伴隨著網絡等新媒體的發展,學生有太多的條件和機會去尋找和獲得自己喜歡的音樂,尤其是近幾年網絡歌曲和一些選秀節目的盛行,對中職學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其次,現如今《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作為音樂課本編寫的依據以及是進行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指南。與以往不同的是,過去多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以體系化的學科知識傳授為貫穿線,而現如今著眼于促進青少年素質全面發展中?!度罩屏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審美體驗、創造性發展、社會交往和文化傳承四個方面,比過去教學大綱側重強調德育、智育方面更具有時效性、針對性,也更加全面、科學。如果音樂課視為單純的唱歌課或是唱歌加樂理、視唱,就會削弱音樂教育應該有的內涵。在它的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中,都體現著時代發展的要求,使得音樂與社會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具有指導性,擴大了音樂的內涵,這正是對時代發展要求的體現。

(二)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民族意識

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歷史與文化。所謂的提高民族意識,也就是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其中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上的交流交融,是培育這種民族意識的基礎。

因此,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是加強學生的民族意識的有效途徑。在學習、欣賞各種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可以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吸收接受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氣質和神韻,達到強化民族意識的目的。

二、廣西民歌《壯鄉三月天》的音樂特點

廣西民歌《壯鄉三月天》的歌曲旋律來自靖西的民間音調“蜻蜓調”,具有節奏歡快、活潑跳躍的特點。在引子、主體部分、尾部,通過雙語切換、強弱對比形成不同的旋律變化。要明確該作品的演唱技巧,首先需要掌握該作品的特點與規律,具體分析如下。

(一)引子——寬廣自由,動靜相宜

《壯鄉三月天》屬于散板結構,為器樂型引子,具有寬廣、綿長、自由的特點,有著濃郁的民歌、山歌氣息,與壯鄉淳樸鄉土氣息相適宜,讓人通過引子旋律仿佛進入到山花爛漫的鄉間路上,感受著壯鄉人民的日常生活。在音調方面從大跳到級進,就像是山歌跟著青年男女們從遠處逐漸走近。引子部分的節奏特點為“兩長+五短+兩長”,形成一種由慢到快、從快再到慢的節奏,盡顯壯族山歌的風格與特點,與簧管樂器蘆笙發出的四音音調類似,都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風格,奠定全曲的基調。

(二)主歌——歡快熱烈,強弱鮮明

《壯鄉三月天》的主題部分是分節歌形式,以跳躍的旋律作為基礎,加上長線條的抒情,將歌曲推至高潮,展現壯鄉歌圩節熱鬧、山歌成海、人潮涌動的熱烈景象。

譜例:

A段第1-12小節(見前文圖1譜例):這一段是基于廣西靖西蜻蜓調構成,在延續引子四音音調基礎上,預示三部性結構特點,動靜相宜。根據A段旋律與音調特點,分為三個不等:第一句為4小節(1-4)、三拍子與二拍子,其中第1和第2小節為元素a,順序是向上跳進——向下級進,為音區較高的揚起音調;第3和第4小節音區有所回落。第2句為3小節(5-7)、二拍子,從級進,再向下跳進,完整陳述了元素b,音調具有平穩的特點。第3句為5小節(8-12)、二拍子、三拍子,綜合了a與b元素,第8-9小節雖然重復但節奏略有變化,為襯腔手法,第10-12小節是元素b的級進結構,最后延長宮音營造熱烈而歡快的旋律,與壯鄉歌圩節開始的熱鬧景象相呼應。

B段第13-35小節(見前文圖1譜例):在B段中的第13-16小節部分,為主體歌的演唱奠定基礎、醞釀情緒,鏈接上板變速節奏;第17-35小節是歌曲演唱的主體部分,從起承轉合的四句開始,前3句都是四小節,最后一句運用襯腔手段形成合句造就歌曲的高潮部分。與之前的速度相比較,該段落速度相對歡快很多,且聯系緊密。一是因為該段落中明顯的融合兩種民歌元素,靖西蜻蜓調和下甲民歌均有體現;二是與前段相同的四音音調仍然在此段落延續,雖然第三句有短暫加入角音D,但沒有破壞四音音調的延續效果。通過“總—分—總”的分析,可以更為全面的了解《壯鄉三月天》歌曲主體特點。整個段落展現熱烈、激情、歡快、高亢的情緒,這正是壯鄉三月歌圩節的熱鬧景象,也是壯族青年在對歌過程中所表達出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向往、對幸福生活的盼望,達到很好的“歌展現景、景融入歌”的效果。

(三)歌尾——再現引子,婉轉悠揚

歌尾部分表達的是歌序結束大家散去的景象,這部分的歌詞是對A段音樂的重復,但音樂情緒卻有所不同,是歌圩節結束之后,大家完成內心情感的抒發,青年那女成雙成對牽著自己心儀的對象離開歌墟。歌曲悠揚婉轉,表達綿綿情意。因此,該段的速度相比起A段要快一些。在樂曲最后接上一個三拍子、兩小節尾聲,為上行跳進,運用元素a的開頭音調,起到首尾呼應的效果。表達的是青年男女逐一返回,歌聲也從近慢慢變遠,婉轉而悠長的歌聲,讓人意猶未盡,也表達對來年歌圩節的期盼。

三、廣西民歌《壯鄉三月天》的演唱技巧

結合前文分析對廣西民歌《壯鄉三月天》的創作背景、音樂特點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分析作品的演唱技巧,把握該作品演唱過程中的藝術處理方法及重難點,具體分析如下。

《壯鄉三月天》演唱中,從“嘟嘟嘟哎……”部分,表達的是壯鄉三月歌圩的開場部分,場面熱鬧,這對于壯族人民而言是一年一度的歌唱盛會,能歌善舞的壯族人民聚集在一起獻歌、賽歌、學歌、和歌,大家身著盛裝、三五成群,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可謂是歡歌笑語。開場演唱需要起到吸引廣大群眾注意力的作用,作為演唱者要將這些情景表現出來,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因此,演唱者聲音要足夠明亮、清脆,同時又要與民間歌手的“直”“白”“尖”區別開來,保持氣息通暢,通過歌聲表達壯鄉人民的親切感,使得歌曲更加生動、貼近鄉土氣息。

從“蘭花開……子香跳咔咧部分”,完全使用的是壯語進行演唱,演唱者事先要理解這些壯語的字面意思,反復聽、練,確保壯語吐字準確、語氣與字意相符、演唱表情與歌詞表達情感相符。這句歌詞壯語翻譯成普通話,表達的是壯鄉歌圩節即將開始,廣大群眾正在趕往野外坡地的集會,相互呼喚邀請。因此,演唱時候注意咬字技巧,在穩定氣息支持下延長音應該往遠處發出,就像是要呼喚、吆喝鄉里鄰里一起趕赴歌圩節。部分,高音延長、音域跨度較大,特點在于運用壯族高腔的發聲方式,唱腔渾厚嘹亮,即使是在山的這頭歌唱,在山那頭的群眾也能夠感受到山歌的聲音。壯族高腔的特點在于,以襯詞、襯字作為起音,襯詞可長可短,為后續高音的發生做好鋪墊。結合對該作品演唱相關視頻觀察發現,靖西民間歌手演唱A段的時候多用假聲,真假聲結合自然產生局部共鳴;而專業歌手在演唱A段部分時候(如壯族歌手黃春艷),以真聲為主配以混聲完成歌唱,通過頭腔、鼻腔、咽腔組合,產生局部共鳴,一方面可以避免真假聲脫節,另一方面也能夠充分展現壯族高腔山歌的奔放、高亢、悠揚的韻味。為了保持聲音的連續性,需要有氣息的支持,但不是靠嗓子直白的喊叫發聲,而是在甩腔的時候喉位鄉下調整,氣息也隨之下嘆,保持低氣息、高共鳴。

從“三月哎……到山外天咧”部分,這部分的韻律感比較強,而且節奏較為輕快,演唱過程中除了注意聲音清脆之外,跳音部分的處理技巧在于靈活表現、線條清晰。注重通過聲音表達壯鄉歌圩節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悅之情,因此在演唱的過程中,氣息要穩、聲音位置要高,這樣發聲才能更加明亮、清澈。作為演唱者,在演唱《壯鄉三月天》之前,需要準確把握該作品的內在情感及其文化內涵,從而在演唱的時候調動自身情感來詮釋作品。另一方面,遵循壯族民歌審美習慣,奠定情感基調。想象自己就是熱情淳樸的壯鄉人民,尊重壯族民歌音樂風格。壯鄉人生于深山之中,演唱者就假想自己在山水相連的環境中歌唱,與歌友們相互吆喝、呼喚,讓自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把感情通過歌聲唱出來。例如:唱到“鋪給”(意指“老人”)的時候,想象老人們耕得幾十畝地時候笑得合不攏嘴的樣子,自己也忍不住歡快的歌唱起來。

從“壯鄉哎……在人間咧”部分演唱處理也有一定的技巧,這段演唱內容所描繪的是歌圩進行到最熱鬧的高潮場面,因此演唱的時候每一句字頭演唱時候要有“并噴口出”的氣勢,如“山”“歌”“長”等,這是壯語方言發音的特點,也是突出演唱時候的方言韻味技巧。關于襯詞的咬字,應該按照壯語咬字習慣,如“哎”“咧”字,盡可能靠前咬字,并且一帶而過,不用咬字太重。在“歌聲唱得千山美,銅鼓敲出山外天”這句,咬字的時候注意突出跳躍性,表達趕圩人的喜悅之情,咬字位置高,連貫并重地唱出強調感。歌手在“咧……”的延長的時候,呼吸要平穩、保持氣息通暢,采用以頭腔為主的高位置,提高聲音的立體感、圓潤感,形成明亮而清脆的音色,滿足聽者的聽覺需要。

在歌曲尾部,從“嘟嘟嘟哎……嘟嘟嘟哎”部分,描繪的是歌序結束后大伙散去的情形,歌圩集會之地又恢復原有的空谷悠遠的景象。剛剛結束的精彩會歌,依舊讓人流連忘返。因此,歌唱者在演唱最后尾聲的時候,聲音盡可能地向外延伸,句子之間換氣幅度小、緊湊。民歌作品的藝術表達效果,與演唱者的情感處理有直接的關系,情感把握準確也能夠拉近歌者與聽眾之間的關系。

四、中職實施民族音樂教育的途徑及建議

(一)樹立多元民族音樂文化的觀念

我們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還應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正確地對待世界各國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觀念和態度,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進步與發展是很重要的。

(二)樹立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自尊觀念

對于我們的民族音樂,我們應本著尊重、保持發展弘揚的原則。在世界多民族的音樂文化格局中,自尊是指對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自重意識。就中華民族大家庭來說,各地區各民族都應尊重自己的有鄉土特色的音樂文化。具有特色的鄉土音樂雖然被當代許多人瞧不起,認為鄉土音樂“太土”,不愿意去了解,也不想去接觸,更不想接納它。但是,就是這“太土”的鄉土音樂,才使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豐富多彩,使我們的中華民族音樂顯露出它獨特的民族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教學中我們應樹立一種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自尊觀念,教育學生要尊重民族音樂文化,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三)確立民族音樂文化在中職音樂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我們要充分利用民族音樂文化資源,要善于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在音樂教學中,使學生從小就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民主合作,認知、情感、價值觀相互感染,體現創造性的教學活動。

總之,我們必須要引進、挖掘、合理利用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建立相應的民族音樂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確立民族音樂教育在中職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潘永華.廣西多聲部原生民歌教學與實踐研究——以“僚哥”組合為例[J].通俗歌曲,2016(6X):151-153.

[2]劉思蔓.民歌在城市社區青少年音樂教育中的傳播——以廣西民歌為例[J].音樂傳播,2017(01):33-35.

猜你喜歡
壯鄉小節民族音樂
在高一年級音樂教學中深化民族音樂教學的實踐
幸福吉祥伴壯鄉
壯鄉頌歌
快把我哥帶走
夢飛壯鄉
論高校音樂教育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地位與作用
傳統文化與民族音樂的重構研究
壯鄉三月趕歌圩傳歌傳情傳知音
中西民族音樂在多元世界民族音樂中的地位探析
節節草的秘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