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淮南子》考察審美的不同觀點

2020-09-14 11:57胡月文
時代人物 2020年10期
關鍵詞:淮南子主觀性客觀性

胡月文

關鍵詞:淮南子;美;客觀性;主觀性;相對性;主客合一

關于對美的認識,自從人類存在以來就眾說紛紜。美作為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精神產物,反映出某個地方某個階段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情況。通常來講,美沒有統一的標準,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美學研究會發生轉向,即使在同一個時代,不同的人也擁有不同的審美觀點。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有些美跨越了時間、空間的局限,從過去到未來,從海內到海外,長久流傳。在中國美學史中,美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問題也得到了廣泛的討論。在我國漢代,民族日益發展,空前壯大,走向大一統?!痘茨献印穼懽鲿r期,社會已經不像孔子感嘆的“人們不承認自己追求的美”,也不像莊子所認為的“人間的美是虛幻不實的”?!痘茨献印返拿缹W思想以老莊的道為起點,體道悟道的思想貫穿其中,對美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問題進行了重要闡述,既承認美的客觀性,認為自然之美在于自然本身;又提出美和丑具有主觀性,并非絕對的存在。這為我們研究相關問題提供了較好的切入途徑。

什么是美學

美學的定義是鮑姆加登在他的著作《美學》中提出的。在鮑姆加登看來,人的心理活動分為知、意、情三個方面,邏輯學研究“知”,倫理學研究“意”,它們都是關于理性認識的研究。我們需要建立一門研究“情”,也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科學,即美學,由此鮑姆加登確立了美學學科。美學的英文aesthetics來源于希臘文aisthetikos,本義為感覺,因此美學也叫做感覺學。十九世紀末,中江肇民將其翻譯為漢語“美學”,隨后美學的概念傳入中國。

美學是人們認識美,感知美,研究感覺和情感規律的學科。在中國文化中,美這個字可以形容審美性質、審美對象與審美判斷,表現出審美者的主觀性或客觀性審美?!坝忻酪蝗?,婉如清揚?!庇幸粋€美麗的姑娘,她的眉目之間流盼傳情?!懊馈痹谶@里做形容詞,指審美性質,代表了在審美者心中,他心愛的姑娘是美的,是主觀性審美?!疤斓赜写竺蓝谎?,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碧斓鼐哂袀ゴ蟮拿?,但不需要用言語來宣揚,四時運行具有明顯的規律,但不需要再去討論,萬物的變化具有現成的規定,但不需要議論?!懊馈痹谶@里做名詞,指審美對象,表示天地具有客觀存在的大美,是客觀性審美?!靶菀用酪?!惠澤遠揚?!本停ㄏ窦腋腹芾淼模┻@樣已經很好了!恩惠和恩澤已經遠揚于天下了?!懊馈痹谶@里做形容詞,指審美判斷,表達了曹植對曹操可稱為美的治理的贊揚,是主觀性審美。

《淮南子》認為美的根源是自然之道,一方面主張美具有主觀性,美是多樣的、相對的,另一方面承認美和丑之間具有客觀性的區分,使得審美的概念更加豐富,達到了主客合一。

美的客觀性

放眼西方美學史,會發現存在一個從客體性到主體性的轉變過程??腕w性美學認為,美作為事物的客觀屬性獨立于人之外,有一個確定的本原決定美的誕生。畢達哥拉斯認為美是“數”的和諧。柏拉圖把理念視作世界的本質,美只是對理念的摹仿。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是世界的本體,美反映了理性形式的勻稱和有序……與之相對應,中國美學史上也有人對美的客觀性進行討論?!痘茨献印分小扮?,在洿泥之中,雖廉者弗釋;弊箅甑瓾,在衻茵之上,雖貪者不搏。美之所在,雖污辱,世不能賤;惡之所在,雖高隆,世不能貴?!泵烙穹旁谖勰嘀?,即使是清廉的人也會把它撿起來;破爛的籠屜、陶器,放在氈褥上,再貪婪的人也不會把它拿走。美的東西,任你怎樣貶低它,它也是美的;丑的東西,任你怎樣抬高它,它也是丑的??梢娒辣旧砭哂械目陀^性決定了它不會因為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其美或丑的屬性。還有“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碧m草的芳香是天生的,客觀存在的,不是因為人類拿來佩戴才散發出芳香。這就意味著美和丑都是事物客觀具有的一種屬性,不會隨著人的主觀的意愿而改變,這是對美的客觀性的明確肯定?!痘茨献印穼γ赖目陀^性的堅決肯定,是自先秦以來的第一次——儒家美學承認美丑的客觀性,但沒有具體明確地說過;道家美學則認為美是相對主義的。但是如果我們只承認客體性美學,很容易走上形而上學。把審美的主體和客體完全分離,就不能完美地解釋審美活動中人到底如何參與以及參與了多少。這種局限于主客二分思維下的審美理論無法世界的本真狀態,自然也就不能展現真正的審美趣味。

美的主觀性

此外,也有理論認為美是由審美主體的主觀因素創造出來的產物,即主體性美學。主體性美學認為辨別美的根據不在于客觀實體,而在于人類自身。主體性美學認識到了人在審美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是對客體性美學的超越,也是對審美活動更加合理的認識。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俗話又說,“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不美在于它們是否符合審美主體的審美趣味,而不在于審美對象自身的屬性?!痘茨献印氛f,“心有憂者,琴瑟鳴竽弗能樂也”,說明美的主體性,當審美主體心情憂傷的時候,音樂再怎么動聽也不能使他快樂。審美差異的產生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審美者的心情變化、文化修養、審美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主體性美學雖然把美的裁決者由客體變成了主體,但它仍然囿于主客二元對立的想法中。主體性美學和客體性美學都立足于主客二分和主客對立的認識論維度,對審美活動進行理解研究,前者偏重于主體,后者偏重于客體。與客體性美學的形而上學性相反,主體性美學很容易走向相對主義——不能否認任何人的審美觀點,意味著沒有一種正確的審美觀點。

美的相對性

盡管美和丑是對立的,但是《淮南子》也認為美的事物或丑的事物都不是絕對的。沒有絕對的美,也沒有絕對的丑,所謂“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就體現了美的相對性?!痘茨献印芬仓赋雒朗怯袟l件的。同一事物在這種條件下是美的,在另一種條件下卻是丑的?!岸芫陬a則好 , 在顆則丑”,是說酒窩長在臉頰上是美的,長在額頭上就變成丑的了。不過美丑雖然是相對的,但是美丑是可以被人們區分的,而不是走上模糊的相對主義道路——美不是美,丑并非丑?!痘茨献印分性拇翁岬降南暮笫现悍蛳暮笫现?,不能無考;明月之珠,不能無類。然而天下寶之者何也?其小惡不足以妨大美也。美玉也好,明珠也罷,不可能沒有缺點,但它們仍然是美的,仍然得到天下人的喜愛。這說明美和丑各有其本質的規定性,是可以區分的??傊?,《淮南子》認為世界及其規律性和人類對世界的規律的認識既是客觀的,同時也是有條件的,這是它對包括美的客觀性認識和相對性認識在內的所有美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哲學前提。在根本上不同于老莊學派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相對主義思想。不論從美學還是哲學上來說,這都是《淮南子》對道家思想的一個重大突破?!痘茨献印吩趯γ赖膯栴}上的認識,既看到了美的條件性、相對性,又看到了美的客觀性。它不因為充分承認美的條件性、相對性而否認美的客觀性,達到了主觀性、客觀性與相對性三者的統一。無論在中國古代美學史還是西方美學史上,這都是難能可貴的。

我的看法

關于美的問題都是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從古至今,美一直是人們持續不斷討論的話題之一。在我看來,審美不是完全主觀的,也不是完全客觀的,當然也并非完全相對的。審美活動是天人合一、主客一體的。審美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更是一種體驗活動。如果根據主客二分的觀點,世界已經被分為主體和客體兩方面了。那么我們不禁會考慮: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如何能夠統一?按規定它們事先獨立存在,要將使二者統一就很難找到方法。而如果我們選擇天人合一的觀點,那么情和景本來就是統一的,我們便無需為它們的融合再尋找理由。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有許多關于情景合一的思考和看法。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就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有情?!薄胺蚓耙郧楹?,情以景生,初不相離,惟意所適。截分兩橛,則景不足興,而景非其景?!蓖醴蛑f的“實不可離”中的“實”和“初不相離”中的“初”字就是情景合一,是本來就存在的,由大自然施予的世界,是胡塞爾眼中的“生活世界”,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也是哈貝馬斯說的“具體生活的非對象性整體”。無需考慮情景如何合一,因為情景本就合一。

認識論的模式容易強調主觀和客觀的分離,強調主客二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從存在論模式去進行審美體驗,就會發現天人合一的美妙。根據中國古代美學和西方現象學,審美體驗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場”。此時審美對象是一種無概念狀態下的自然呈現,展現了事物的原始面貌。而審美體驗是主體在無狀態下的停留,是一種人生在世的原初經驗。因此審美體驗不是主客二分的,而是天人合一的,在場的,是回到了人本真的模樣時擁有的原始狀態。整個審美過程就是一場參禪過程: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天人合一、主客合一看起來遙不可及,在生活中我們怎么才能達成審美體驗呢?其實無需刻意,我們只需要不斷去參與審美活動,逐漸積累經驗,總會到達那個境界。因為審美往往表現出來的是主觀想法,比如“我認為……是美的/丑的”,看起來只是主觀的感受,但是這個主觀的審美看法其實是通過你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客觀的經驗積累形成的。換句話說,在審美發生的那一刻是主觀的,但這一刻是由無數個客觀的經驗組成的。舉個例子,年少時我們感覺無聊、討厭,甚至根本無法理解的藝術作品,比如音樂、雕塑、舞蹈、美術、話劇等等,到了現在這個年齡可能看得懂其中的奧妙了;不僅看得懂,還能說出個所以然來。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這是因為我們過往成長中的經歷在發揮作用,不斷累積的客觀經驗導致我們在審美的那一刻發生了主觀的變化,由此我們完成了一次主客合一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楊春時.從客體性到主體性到主體間性——西方美學體系的歷史演變[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2]劉曉麗.美在主客觀統一嗎[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30):40—45

[3]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4]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5]顧遷譯注,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

注釋

[1]鮑姆加登《美學》前言

[2]《詩經·野有蔓草》

[3]《莊子·知北游》

[4]曹植《銅雀臺賦》

[5]《淮南子·卷十六·說山訓》

[6]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p167

[7]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p170

[8]李澤厚,p439

猜你喜歡
淮南子主觀性客觀性
淺析歷史的客觀性
嫦娥奔月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種“客觀性”函數問題
論《淮南子》的治學觀
從《綢都·絲韻》談非遺類紀錄片的創作理念
《淮南子主術訓》之法律起源觀
論色彩在影視動畫藝術中的運用
淺析后印象派繪畫色彩
《淮南子》一部先漢學術史
花非“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