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甘薯病害的發生及防治

2020-09-15 16:27遲元凱趙偉李婷汪濤戚仁德
現代農業科技 2020年16期
關鍵詞:甘薯安徽省病害

遲元凱 趙偉 李婷 汪濤 戚仁德

摘要 ? ?本文介紹了安徽省甘薯主要病害甘薯莖線蟲病、甘薯根腐病、甘薯黑斑病、甘薯黑痣病的發生概況及流行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各種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等,以期為上述病害的有效防治和甘薯的高效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甘薯;病害;流行規律;防治措施;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 ?S435.3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6-0089-02

安徽省地處長江中下游,是我國重要的甘薯產區。20世紀90年代,安徽省甘薯種植面積高達150萬hm2,進入 21世紀以后,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等因素影響,全省甘薯種植面積逐年下降,目前穩定在20萬~30萬hm2 [1]。其中,位于皖北平原的阜陽、亳州、淮北、宿州等地是安徽省主要的甘薯種植區。由于連年種植、不科學引種與留種等原因,甘薯根腐病、甘薯莖線蟲病等病害嚴重發生,降低了甘薯產量和品質[2]。本文介紹了安徽省甘薯主要病害的發生情況和防治策略,旨在為安徽省乃至全國甘薯病害防治提供參考。

1 ? ?甘薯莖線蟲病

甘薯莖線蟲病,又稱糠心病、空心病,是由馬鈴薯腐爛莖線蟲(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引起的一種毀滅性病害。該病害于1937年在我國青島首次發現,目前在河北省、安徽省和山東省等甘薯種植區發生嚴重[3]。安徽省內皖北地區均有發生,尤其在阜陽市潁上縣、太和縣等地發生嚴重[4],一般發病田塊減產20%~30%,發病嚴重的田塊可達50%,甚至絕產[5]。收獲后,線蟲可在薯塊中繼續繁殖,造成儲藏后爛窖。

1.1 ? ?病害流行規律

馬鈴薯腐爛莖線蟲是一種遷移性內寄生線蟲,其寄主范圍十分廣泛,包括甘薯、馬鈴薯、洋蔥、山藥等多種植物,主要為害植物的塊根、塊莖等地下部。在我國,馬鈴薯腐爛莖線蟲主要為害甘薯。土壤中的線蟲可從薯苗、薯塊侵入并大量繁殖,尤其是移栽時剪苗造成的傷口為線蟲侵染提供了有利條件[6]。侵染后的線蟲在植物根莖中逐步遷移至新結的薯塊后大量繁殖,造成糠心、空心,收獲后,線蟲在薯塊中繼續繁殖。馬鈴薯腐爛莖線蟲主要以卵、幼蟲和成蟲在收獲后的薯塊中越冬,也可在田間土壤、雜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因此,該病的遠距離傳播主要通過病薯、病苗調運,而田間農事操作、流水可造成病害的近距離傳播。

1.2 ? ?防治措施

甘薯莖線蟲病的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選用抗病品種、物理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原則,杜絕大量使用高毒、劇毒藥劑。首先,嚴格檢疫,杜絕從病區調運種薯、種苗,防止病害遠距離傳播,從源頭杜絕病害發生,同時選育抗病品種,培育無病壯苗,選擇無病田塊育苗和種植。已經發病的田塊,應與小麥、玉米等非寄主作物實行5年以上輪作。由于甘薯莖線蟲病屬于土傳病害,病原線蟲在土壤中逐年積累,使病害發生越來越重,薯塊收獲后,應及時清除田中的病殘體以及雜草,并集中銷毀,減少田中的病原基數。目前,生產上可用于防治甘薯莖線蟲病的藥劑種類較少。研究表明,對發病田塊施用98%棉隆微粒劑450 kg/hm2進行土壤熏蒸對甘薯莖線蟲的防治效果較好,穴施5%噻唑磷顆粒劑30 kg/hm2和30%辛硫磷微膠囊懸浮劑75 L/hm2對該病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7]。

2 ? ?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又稱甘薯爛根病,是由茄腐鐮孢甘薯?;停‵usairum solani (Mart) sacc. f. sp. batatas MeClure)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目前在我國安徽、山東、河南、河北等甘薯主要產區均有發生[8]。一般發病田塊減產10%~20%,重者可達50%,甚至絕收[9]。

2.1 ? ?病害流行規律

甘薯根腐病在育苗期和大田中均可發病。病菌一般由根尖侵染,逐漸向根、莖部蔓延,形成黑褐色病斑,病斑擴展可使大部分根部發黑腐爛,拔秧時從病斑處折斷。苗期發病的植株出苗較晚,植株生長緩慢,葉片變黃,干枯脫落,最終主莖自上而下逐漸干枯死亡。病株一般不結薯或結薯較小、畸形,后期薯塊表皮開裂。甘薯根腐病屬于土傳病害,病原菌主要在帶病土壤、病殘體中越冬,成為次年的主要侵染來源。田間農事操作和灌溉水是該病害近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病害遠距離傳播主要為種苗帶病。甘薯根腐病的發生和流行與品種、土壤、氣溫等多個因素密切相關,溫度21~29 ℃時適宜發病,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時發病較重,連作、土質為砂土的田塊發病較重。

2.2 ? ?防治措施

目前,甘薯根腐病的防治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這也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例如,徐薯18、皖薯一號等品種對甘薯根腐病有較好的抗性。同時,應避免連作,宜與花生、玉米等作物輪作。目前,可用于甘薯根腐病防治的化學藥劑較少。岳 瑾等[2]發現,連續2年使用氯化苦對發病田塊進行土壤熏蒸,對甘薯根腐病的防治效果達到87%,同時還可控制甘薯莖線蟲病,增加甘薯產量;在栽種封穴前使用咪鮮胺錳鹽進行灌根,每10 d施藥1次,連續3次,對甘薯根腐病有較好的防效[10]。

3 ? ?甘薯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是由長喙殼屬真菌甘薯黑斑病菌(Ceratoc-ystis fumbriata Elliset Halsted)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又稱黑疤病,在我國各薯區均有發生。一般可造成發生地塊減產5%~10%,嚴重地塊可達50%[11]。發病薯塊上會形成不規則的黑斑,同時病薯產生甘薯黑皰霉酮等有毒物質,對人畜有毒害作用,故病薯不能食用。

3.1 ? ?發病規律

甘薯黑斑病在苗期、生長期和儲藏期均可發病。種薯萌芽后,病菌即可從幼苗基部的幼嫩部分侵入,形成凹陷的黑色病斑,發病嚴重時可環繞莖基部,溫度和濕度適宜時,病斑上可見灰色霉層,造成地上部分葉片枯黃,生長緩慢。薯苗移栽后,病菌多侵染生長勢較弱的幼苗莖基部,發病薯苗葉色發黃,生長緩慢,莖基部腐爛。莖蔓上的病斑可擴展到新結薯塊上,形成黑色不規則病斑。收獲后,儲藏期薯塊上的病斑逐漸擴展,并向薯塊內部擴展,造成薯塊內部呈黑褐色[12]。甘薯黑斑病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子囊孢子和菌絲體在病薯、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主要侵染源。利用病薯培育的帶病薯苗是該病害傳播的主要途徑。

3.2 ? ?防治措施

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應以繁育無病種苗為主。認真汰除帶病、帶傷的薯塊,嚴格控制病薯上床。用51~54 ℃溫水浸種10 min,然后用7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浸種10 min。苗床施足底肥,育苗期做好保溫,促進傷口愈合。移栽前,汰除病苗和弱苗,將薯苗捆成小把,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浸苗5 min,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 500~3 000倍液浸苗2~3 min。選擇在晴天收獲,減少凍傷和機械損傷,種薯入窖前,要嚴格剔除病薯和傷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3~5 min,晾干再入窖。在黑斑病發生較重的地區,需選擇近3年未種植甘薯的無病田塊,建立無病留種地。

4 ? ?甘薯黑痣病

甘薯黑痣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甘薯毛鏈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我國甘薯種植區均有發生。該病害對甘薯產量影響不大,但發病薯塊表皮有黑色斑點,甚至裂紋,影響鮮食甘薯的商品性。

4.1 ? ?發病規律

甘薯黑痣病在田間生長期和儲藏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薯塊。病菌在病薯、病蔓或土壤中越冬。病菌侵染植株后,產生分生孢子侵染薯塊。發病初期薯塊表皮形成淡褐色病斑,隨著病情擴展,病斑逐漸擴大形成不規則黑色、灰色病斑,濕度較大時,病斑表面形成黑色霉層。發病嚴重時,發病部位失水形成龜裂,影響甘薯品質和食用性。夏、秋季降水偏多,排水不良、土壤為黏土的地塊發病較重,貯藏期窖內溫度過高,溫度和濕度適宜時易發病[13]。

4.2 ? ?防治措施

甘薯黑痣病主要通過帶病薯塊、種苗、土壤等傳播,在防治時首先應嚴格汰除病薯,避免病害傳入。育苗時,可采用甲基托布津浸種10 min,薯苗采用高剪苗方式剪取,剪下的薯苗再使用上述藥液浸根10 min。種植期,采用高畦栽培,幼苗移栽后,可用甲基托布津灌根。雨后及時排水,防止田間積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

5 ? ?結語

近年來,隨著甘薯產業的調整,特別是新興甘薯鮮食產業的發展,甘薯病害的發生特點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甘薯病害的防治應側重抗病品系的篩選和利用,嚴格種苗檢疫,加強低毒、高效化學防治藥劑的篩選和利用,貯存時注意通風排濕,防止悶窖、爛窖。

6 ? ?參考文獻

[1] 杜祥備,秦軍紅,劉小平,等.安徽省甘薯生產現狀及發展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8,34(18):23-28.

[2] 岳瑾,楊建國,楊伍群,等.北京地區甘薯病害發生種類及發生規律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8):58.

[3] 王宏寶,李茹,魏利輝,等.腐爛莖線蟲種群分化現狀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1):110-112.

[4] 蔣曉璐.阜陽地區甘薯莖線蟲病危害情況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3(16):134.

[5] 周忠,馬代夫.甘薯莖線蟲病的研究現狀和展望[J].雜糧作物,2003(5):288-290.

[6] 漆永紅,李秀花,馬娟,等.馬鈴薯腐爛莖線蟲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植株內的種群動態[J].華北農學報,2008(增刊1):234-237.

[7] 王凌云,王萌,解曉紅,等.甘薯莖線蟲病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18,46(7):1211-1215.

[8] 胡公洛,周麗鴻.甘薯根腐病病原的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82(3):49-54.

[9] 宮琳.甘薯根腐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15):137.

[10] 張成玲,孫厚俊,趙永強,等.甘薯根腐病病原分子鑒定及防治藥劑篩選[J].江西農業學報,2019,31(8):46-51.

[11] 賈趙東,郭小丁,尹晴紅,等.甘薯黑斑病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江蘇農業科學,2011(1):144-147.

[12] 張德勝,喬奇,田雨婷,等.5種殺菌劑對儲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效及對薯塊的安全性評價[J].植物保護,2015,41(6):221-224.

[13] 趙永強,徐振,楊冬靜,等.甘薯黑痣病菌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北方農業學報,2018,46(5):89-92.

基金項目 ?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科研團隊項目(2020YL069)。

作者簡介 ? 遲元凱(1986-),男,山東蓬萊人,博士,副研究員,從事植物病原線蟲學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 2020-04-28

猜你喜歡
甘薯安徽省病害
成長相冊
成長相冊
成長相冊
橋梁病害分析及加固處治設計研究
某道路病害原因及維修改造方案探討
甘薯黑斑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蔬菜病害田間診斷依據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經濟指標
洪都拉斯Monty Farms公司被準許銷售甘薯
土傳病害防治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