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哀悼主題的首飾

2020-09-19 03:58李若汐
中國寶玉石 2020年4期
關鍵詞:悼念首飾戒指

李若汐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北京 100083

哀悼首飾傳達一種熱烈的情感,也包裹著一個逝去的人的生命,那綹頭發可能來自一個人的未婚妻,那個微型肖像浮雕可能是紀念某人的方式……最著名的是1616 年的威廉·莎士比亞在他的遺囑中宣布,他的女兒和妻子應該戴上戒指表示“愛我的記憶”。哀悼首飾的主要用途是盡可能捕捉往生者有限的元素與形式,使逝者能夠以另外一種形式陪伴在生活中。如朱迪·巴特[1]所說,“當我們說失去了一個親屬或愛人永遠失去的時候,我所失去的是我跟那個人有關的東西,那個東西是用任何言語都永遠無法把它窮盡的東西”。那個東西構成身體的一部分卻不能被識別,于是發出哀嘆或悼念,在這樣的過程中個人經歷某種人生轉化。因為在哀悼的時候,人們必然與他人相連接[2]。哀悼是一種個人和集體的反應,它以否認開始來接受結束,哀悼不是曇花一現,而是一種情感。悲傷被凝結在死亡之后的一段時間,懷念被封存在永恒的首飾之中。在“我”消亡后的關懷正是悼念首飾存在的意義。

1 歐洲哀悼首飾的歷史傳承

“不逝而去(Not Lost But Before)”一詞是歐洲悼念首飾常用的文字裝飾(圖1),它們象征著對死亡的關注,并鼓勵過一種正義的生活。哀悼珠寶不僅是生者對逝者的追念,更是一種對愛的堅守和執著。從十六到十八世紀,死亡象征(Memento mori)或“記住你終會消亡(remember you will die)”是一個重要的個人價值認同,“你將死去”意味著你需要充實你的生活并最大化地利用你的時間,哀悼則是人們記憶逝去親人的主要方式。

圖1 “不逝而去”紀念Fig.1 "Not Lost But Before" Memorial

珠寶正是大災大難之下的產物,大約從十四世紀開始,歐洲進入了一段黑暗的時代,戰爭與各種傳染病造成大量生命死亡,人們飽受病痛折磨,或體會親人去世的悲慟。當死亡如此之近的時候,佩戴一種死亡象征的珠寶成為流行,用此來告誡佩戴者生命的短暫,時刻做好迎接死亡的準備。接下來筆者以時間為節點進行劃分,分別探討各階段哀悼首飾的歷史特征。

1.1 十六世紀——宗教象征

死亡象征是對生命終止的提醒與指示,它以一種藝術性或象征性的方式存在于某物件之上(圖2)。它的誕生為哲學家和富人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展示他們將死去的狀態,并被用來鼓勵人們為死者祈禱和反思死亡。圖案主要以骷髏、頭骨或棺材的形式出現并通常用黃金和琺瑯制成,這些都生動地表明了潛在的死亡情緒(圖3)。十六世紀前的珠寶反映了天主教在愛和死亡中的價值,這造就了家庭系統、關系價值以及進入死亡的基本構架。

從十六世紀中期開始,水晶在斯圖亞特統治時期流行并被給予“斯圖亞特水晶”的綽號[6],斯圖亞特水晶開始作為哀悼首飾以抗議國王查理一世(King Charles I)在1649 年被處決,這是一種以發絲為底面,裝飾著金絲或皇冠的刻面粉晶戒指(圖4),是哀悼戒指的前身,此后這類水晶主要用于模仿鉆石以降低成本。

圖2 死亡象征的象牙念珠,1530 年Fig.2 "Memento mori" ivory rosary, c.1530

圖3 骨架的吊墜,1540~1550 年Fig.3 Skeleton pendant, c.1540-1550

圖4 斯圖亞特水晶悼念戒指,1680 年Fig.4 Stuart Crystal mourning ring, C.1680

1.2 十七世紀——社會普及

十七世紀,人們以戒指的形式紀念著特定的個人,人們每天都戴著戒指來提醒我們所愛的人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十七世紀下旬是英國皇冠復辟的時期,也是工業通過技術進步不斷壯大以適應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的時期[8]。十七世紀死亡象征的珠寶來源于自然且偏于直觀,背后??逃型稣咝彰目s寫字母或離世日期(圖5)。哀悼首飾作為承載紀念的物品在社會領域根深蒂固,它不需要再制定一個(法院所定義的)標準化的象征,因為這種思想已經滲入了社會大眾[9]。

圖5 死亡象征戒指Fig.5 Mourning ring

十七世紀30 年代出現了白色琺瑯戒指的邊框、典型的感傷形象的甕、哭泣的女人和柳樹。流線型幾何樣式展示了更簡潔的鑲邊設計,注重字體和奇異是珠寶最突出的元素。十七世紀40 年代,隨著洛可可和自然主義設計在首飾中的注入,色彩和象征成為主要元素(圖6),相較于巴洛克時期的大膽設計,此時的悼念首飾比建筑的設計更加個人化。

圖6 十七世紀哀悼戒與虔誠戒(塞繆爾·尼古拉斯,1661 年逝世,刻有“基督是我的部分”)Fig.6 Seventeenth century mourning ring & pious ring(Samuel nicholets, 1661, with the inscription "Christ is my part")

1.3 十八世紀——產業形成

十七世紀,英國人的平均壽命為三十七歲,這一時期死亡率較高,首飾主要用于哀悼或瘟疫期間佩戴,并持續流行至十八世紀末。死亡象征和洛可可風格的結合創造了一種華麗的設計和真實的死亡感受,水晶下頭骨和死亡的圖案并裝飾著“緞帶”鑲邊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圖7)。寶石的使用也流行起來,歐洲風格和哲學的影響將改變從君主到個人這一“自我”的重要性。

圖7 哀悼戒指(1727 年,白色琺瑯,洛可可色帶,鴿子和格魯吉亞心)Fig.7 Mourning ring(1727, White enamel, Rococo ribbon band, doves and Georgian heart)

1796 年是哀悼珠寶的一個重要年頭。在過去三十年中新古典主義已發展成熟,古典寓言及元素保存得完好無損。代表著眼淚的米珠材料大量運用。甕是新古典主義時期最受歡迎的象征之一,因為它詮釋了過去經典的描述。同時哀悼肖像也作為理想母題在十八世紀下旬特別流行,這些畫雕刻在象牙上以便在旅行中攜帶(圖8)。

圖8 十八世紀的悼念首飾Fig.8 Eighteenth century mourning jewelries

十八世紀后期的珠寶富麗而龐大,深受貴族階層追捧,這與時尚潮流迅速地橫跨歐洲密切相關。貴族們將財富投資于裁縫,使得藝術水平迅速提高[14]。這一時期哀悼時尚作為一種文化審美價值,與珠寶結合,顯示了一種清晰的愛和悲傷的流露,成為記憶的象征。

1.4 十九世紀——家庭觀念

哀悼改變了英國的社會觀念和價值觀,特別是重大事件可能在整個文化中驅使大眾哀悼,如1817 年王室成員公主夏洛特的哀悼。1810 至1820 年間設計的標準化縮小了哀悼珠寶的尺寸,因為拿破侖戰爭(Napoleonic Wars,1799-1815年)耗盡了大量的歐洲黃金儲備,金匠們必須在他們的設計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能擁有的黃金。從首飾中可以看出,粗體和簡單幾何線條的宏偉風格改變了在新古典主義時期使用的大的橢圓形風格。這一時期也是新古典主義時期以來興起哀悼的又一高度,它通過啟蒙運動將情感帶回個人身上并在古典藝術中加以利用。工業革命使珠寶商的崛起和悼念珠寶之間的聯系變得清晰起來,大量的資助讓藝術與時尚通過情感得到延伸,如富裕青年人所流行的“格魯吉亞眼睛[15](Georgian eye)”微型畫(圖9)。

個人價值在新古典主義時期(1760~1810 年)被放大,允許小型肖像在哀悼或感傷語境下捕捉個人。哥特式復興時期(1830~1850 年)的珠寶中,大膽的黑色琺瑯和華麗的寶石取代了感傷象征意義的寓言場景。在維多利亞時代(the Victorian era)之前,頭發通常被放入悼念首飾之中,而在十九世紀首飾本身完全由頭發制成(圖10)。頭發不會像身體其他部分一樣腐爛,日漸積攢,這些不同尋常的裝飾品在當時的英國進口超過五十噸[17]。

圖9 悼念戒指,瑪麗迪安,1794 年Fig.9 Mourning ring, Mary Dean, c.1794

圖10 人發耳環Fig.10 Human hair earrings

維多利亞時期(1851~1901 年),煤精是悼念首飾的首選材料。黑色象征著光的缺失、生命的缺失。十八世紀煤精被人們所熟知和運用(圖11),但產品往往是粗制濫造的?!杜=蛴⒄Z詞典》將其定義為“棕色煤”或“褐煤的堅硬致密黑色形態”,這是一種堅硬的石化木材,需要熟練技藝來避免雕刻過程中破損。

圖11 煤精項鏈及佩戴圖Fig.11 jet necklace and portrait

現代對悼念和情感儀式的看法主要是在十九世紀40 年代開始的,浪漫主義在文藝界繁榮起來,從中世紀的文化中尋找靈感,嚴厲地反對現實主義。隨著攝影技術興起(1839 年),照片作為個人紀念品是一個比以前更便宜可行的選擇(圖12),微型畫在情感和文化生活中被攝影取代了。

1.5 二十世紀——走向現代

身份識別可能是二十世紀初生產的許多珠寶的一個問題。從1900 年開始,珠寶風格有了明顯的分裂。宮廷佩戴的珠寶仍然以洛可可復興風格為基礎,并使用寶石類材料,如鉆石。在歐洲,新藝術運動使彩色寶石和琺瑯的使用變得流行起來。結合十八、十九世紀初的新浪漫主義運動,藝術和工藝運動在英國蓬勃發展使傳統工藝品回歸,作為對機械化的回應許多珠寶被復古再現。

在二十世紀的轉折后,哀悼首飾在現代得到了拆解與重新詮釋——情感首飾,現代更側重情感的表達而非具體對象的生死。迷你畫像在二十世紀初有了復興,浪漫和田園詩般的描繪使社會回歸到一個愛和情感的元素的時代,與過去不同的是人像不必被鎖定在一個寓言式的規范中(圖13)。

圖12 照片紀念盒Fig.12 Photo souvenir box

圖13 二十世紀微型畫悼念首飾Fig.13 Twentieth century miniatures memorial jewelry

如今,哀悼首飾可能被視為令人震驚甚至令人不安的,因為它們的意義已經改變,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變化的意義,它們跨越了文化和時間。哀悼首飾曾經是一個最親密的人逝去的外在悲傷象征,它就像一個傳家寶,幫助維持與一個家庭或與逝者親屬的聯系。在1850年12 月的《蕾蒂的書》中有一個關于頭發首飾的描述:“頭發是材料中最微妙最持久的,它像愛一樣存在于我們體內。有一綹頭發,我們幾乎可以仰望天堂,幾乎可以說:我有你存在于這里的一部分”。死亡通過物質文化顯示出可視性。而今哀悼首飾已成為博物館的文物,它卻仍然保持與過去或當下的聯系。博物館中的游客看到悼念首飾的同時也提醒他們家中曾經的死亡。也許我們應該捫心自問,當我們站在博物館里看到玻璃罩中的珠寶時,我們是否能恰當地參與其中?視覺通常被理解為產生和維持記憶的主要感官手段,人類學家斯圖爾特(Stuart)聲稱,博物館可以被視為“視覺帝國”,因為它們充滿了只為視覺欣賞而保留的實物。首飾本身可能會引發一種反應,而博物館中的展品卻違背了珠寶首飾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哀悼首飾可能會讓某些人感到不安,但對于至親者而言是否錯過了觸摸的物理親密感?首飾不僅是為了被看見,也是為了被觸摸。人們可以在珠寶媒介上記錄失落、悔恨和渴望的內在感覺。

2 哀悼首飾在現代語境下的轉換

在一個經歷維多利亞時期的愛而成長的產業中,潮流喚起了社會進行哀悼的需求,死亡之愛的催化劑和在社會環境中所要求的尊重,為現代的哀悼、潮流和象征觀念提供了基礎。哀悼習俗影響了許多文化及美學,包括哥特式、蒸汽朋克、朋克和動漫等,下面筆者將列舉三類首飾來分析哀悼習俗的發展和設計轉化。

2.1 瑞士阿爾戈丹薩公司——骨灰鉆石

阿爾戈丹薩(Algordanza)公司創新模擬大自然中高溫高壓的環境,將碳元素轉化成璀璨的鉆石(圖14),用來緬懷逝者、紀念親人。公司創始人威利(Willy)說,“我們可以把這些骨灰做成2.3 克拉的鉆石,比襯衫上的紐扣還小。如果說人是有靈魂的話,靈魂有多重呢?”

圖14 骨灰制成的鉆石戒指Fig.14 Diamond ring made of ashes

“其實這不僅是一個鉆石”,設計師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將一種對逝者思念與祭奠的情感包裹進鉆石中,來衡量逝者靈魂的重量,“骨灰鉆石正在改變我們哀悼的方式。當死者被埋葬時,人們總是會有一種悲傷的情緒。想要探望死者時,人們也必須去墓地。而事實上沒有人愿意去墓地?,F在,我們把骨灰變成鉆石,讓人們用積極的方式來記住逝者的生命”,阿爾戈丹薩公司的客戶曾說過。

2.2 亞歷山大·麥昆——死亡象征

麥昆(Alexander McQueen)的時裝秀以先鋒的裝置和行為藝術著稱,能激發出觀眾強烈的、發自內心的情感。他的設計是當代時尚領域中的獨特存在,就像他從來不在意潮流方向,他做的一直都是他個人的藝術。另一方面,他的設計可以吸收多種文化元素,只要能與他的理念相契合即可。麥昆曾說,注視死亡很重要,因為死是生的一部分。死亡是陰郁的、悲傷的,但同時也是浪漫的,它是一個循環的結束,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結束。生命的循環是積極的,因為死亡為新生事物讓出了空間。麥昆服裝中對傳統哀悼的轉化,將人發直接縫制在衣領上(圖15)。

圖15 亞歷山大·麥昆服飾Fig.15 Alexander McQueen clothing

當一個人帶上了這樣具有死亡象征的首飾,這個佩戴者立刻被麥昆轉化成為了一座行走的墓碑,一座紀念碑。即使現如今流行沖淡哀悼本身的含義,但這種圖案自帶的死亡與悲傷氣息依舊流傳下來,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人們對珠寶中攜帶頭發、牙齒這些人體部分存在天然的敬畏,同時還有骷髏、骨架等這些裝飾手法所造成的渲染效果。不得不提的是麥昆品牌的標志骷髏頭的圖案(圖16),他的作品多以骷髏頭造型為主,可見該形象對他的影響。

圖16 骷髏頭戒指Fig.16 Skull rings

2.3 杰奎琳·卡倫——煤精材質

杰奎琳·卡倫[25](Jacqueline Cullen)是一位致力于當代煤精首飾創作的珠寶藝術家,設計風格簡約大氣。她不會因為煤精形態上的不完美去試圖彌補它,恰恰相反,她一直熱衷于利用煤精裂縫進行隨形的設計,每一條裂縫都會在成品上毫無保留地展示在人們面前,經過了拋光處理的煤精無比閃耀,黑色煤精與黃金強烈的色彩對比,以及最大限度保持取材的原始性使她的首飾獨樹一幟(圖17)。

圖17 煤精首飾Fig.17 Jet jewelry

黑色的哀悼首飾具有強烈的觸發情感的能力,幾乎超越了生者和死者的世界。通過歷史進程可知,在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哀悼珠寶走向巔峰的同時也帶動了煤精材質的興起[27]。人們用佩戴煤精首飾的方式表達哀思,紀念逝去的親人與故友,延伸愛的懷念與情愫。

事實上,哀悼是一種個人和集體的反應,可以根據感情和環境而變化,這既是心理上的也是社會上的。它以否認開始以接受結束,哀悼不是曇花一現而是一種情感。悲傷被凝結在死亡之后的一段時間,懷念被封存在永恒的首飾之中,悲傷和時尚顯然是兩種不同的東西。首飾在本質上是一種象征,無論如今表達哀悼情感的材質還是不是煤精,這種情感都是被需要的,因為它提醒著記憶,表示著你的一段時間和關系[28]。

3 結論

哀悼不是個人的事件,而是一個社會的事件。無論是一枚小小的骷髏戒指還是一幅奢華的遺贈油畫,都能以藝術的角度來看待或私人或公共的悼念形式。人們對他們所愛的人有一種永恒的紀念,在過去因疾病而死亡的現象極為普遍,在這樣的環境中哀悼首飾給了人們一線希望,讓他們能夠與失去的東西一起生活。雖然它本身是一件相當殘酷和悲慘的物品,但一件悲傷的珠寶背后的情感卻是值得欣賞的。每一件悼念珠寶都是為了紀念某個特定的人而設計或定制的,對于很多人而言,擁有一件珠寶用來紀念至親是迷人又浪漫的,這樣的做法將珠寶置于歷史和個人背景中。一件哀悼珠寶的出處對于故事的講述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是一個部分的總和,需要觀眾了解首飾的歷史背景。哀悼首飾見證著一段歷史,不是一種短暫的時尚符號,而是一個為懷念愛人所打造持續一生的首飾。如今,悼念首飾依然令人著迷,因為在每一件作品上都能發現歷史的即時性,隨著時尚開始擺脫過去的風格,朝著更積極的風格發展,顏色變得更加突出,歷史見證著流行的選擇,黃金、煤精、頭發等各類材料不斷更替成為人們悼念的承載物,這些作品可以是精致的、簡約的、浮華的等等,哀悼珠寶涵蓋了許多審美基礎。

參考文獻 / REFERENCE

[1] 朱迪斯·巴特勒. 脆弱不安的生命—哀悼 與暴力的力量[M]. 何磊, 趙英男, 譯. 河南 :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6: 252.

[2] 西蒙·克里切利. 哲學家死亡錄[M]. 王 志超, 黃超,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5: 336

[3] Hayden P. Not lost but gone before mourning lockets[EB/OL]. [2017-12-19]. https://artofmourning.com.

[4] Colleen E. Frighteningly beautiful memento mori and mourning jewelry[EB/OL]. [2020-07-18]. https://www.1stdibs.com/blogs/thestudy/memento-mori/.

[5]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Memento mori[EB/OL]. [2020-08-18]. https://www.langantiques.com/university/memento-mori/.

[6] Anne G. The history of stuart crystal[EB/OL]. [2017-04-23]. https://ourpastimes.com/history-stuart-crystal-5460458.html.

[7] Peter S. Stuart crystal mourning ring[EB/OL]. [2020-07-20]. http://www.peterszuhay.com/ads/stuart-crystal-mourning-ring/.

[8] David B, Daniela M. Understanding jewellery[M]. Hardcover. London: Antique Collectors Club Dist. 2007:496.

[9] Hayden P. How society entered mourning: c.1680-1700 memento mori mourning ring[EB/OL]. [2016-05-17]. https://artofmourning.com.

[10]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V&A. collections[EB/OL]. [2020-08-01]. http://collections.vam.ac.uk/item/O125926/mourningring-unknown/.

[11] Joshua G. Mourning jewelry[EB/OL]. [2019-10-10]. https://dyingcharlotte.com/tag/mourning-jewelry/.

[12] Hayden P. Mourning fashion & jewels during George I & II[EB/OL]. [2017-11-22]. https://artofmourning.com.

[13] Alex Q. Arbuckle. 1766-1927 mourning jewelry[EB/OL]. [2015-12-13]. https://mashable.com//mourning-jewelry/.

[14]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Ancient world jewellery[EB/OL]. [2020-07-20]. https://www.vam.ac.uk/articles/a-history-ofjewellery.

[15] Ginny R D, Olivia C. Georgian jewellery: 1714-1830[M]. London: Antique Collectors’ Club. 2007: 192.

[16] Hayden P. Mourning fashion jewels during George IV[EB/OL]. [2020-07-20]. https://artofmourning.com/2015/06/08/mourningfashion-jewels-during-george-iv/.

[17] Geoffrey B. Forget me not: photography and remembrance[M]. Princeton Archit; edition. 2007(1): 128.

[18] Charlotte B. Somber “memento mori” jewelry commissioned to help people mourn[EB/OL]. [2018-12-05]. https://www.thevintagenews.com/mourning-jewelry/.

[19] Scarisbrick, Diana. Jewellery in Britain: 1066-1837[M]. hardback. Norwich: Michael Russell Publishing Ltd., 1994: 386.

[20] Hayden P. Knowing your fashion, mourning fashion in the 17th-19th centuries[EB/OL]. [2014-11-20]. https://artofmourning.com.

[21] Hayden P. Symbolism in jewellery history[EB/OL]. [2013-09-03]. https://artofmourning.com.

[22] Algordanza. Process: from ashes or hair to a diamond[EB/OL]. [2020-07-20]. https://www.algordanza.com/en/memorial-diamond.

[23] Encyclopaedia B. Lee Alexander McQueen’s world[EB/OL]. [2020-07-01]. https://www.alexandermcqueen.cn/.

[24] Biography editors. Alexander McQueen biography[EB/OL]. [2017-4-27]. https://www.biography.com/fashion-designer/alexander-mcqueen.

[25] 劉驍, 李普曼. 當代首飾設計-靈感與表達的奇思妙想[M].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4: 192

[26] Dina. London craft week[EB/OL]. [2015-05-08]. http://www.thatcreativefeeling.com/thejewelers-london-craft-week/.

[27] Hayden P. Mourning fashion & jewels during victoria[EB/OL]. [2015-07-03]. https://artofmourning.com.

[28] 德里克·帕菲特. 理與人[M]. 王新生,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5: 74.

猜你喜歡
悼念首飾戒指
沉痛悼念張慶林教授
沉痛悼念何魯麗同志
Chapter 3 The ring and the lamp
兩枚戒指
首飾,是身體的告白
《互生》首飾系列
二哥走了——深切悼念凌解放先生
天然寶石戒指環繞手指的優雅
沉痛悼念黃榮波同志
首飾的數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