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教學的原理探討

2020-09-22 11:27張海平
理論與創新 2020年14期
關鍵詞:認知結構建構主義層面

張海平

【摘? 要】對于領導干部的培訓,學習知識是基礎(知識層面),但如果缺乏應用知識的能力(應用層面),獲取知識就沒有實用價值。而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精神層面),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就會迷失方向。

【關鍵詞】案例教學;理論

引言

案例教學是企業培訓采用的教學方式,在談案例教學的原理之前,先談一下培訓的功能。培訓可以在三個方面起作用:(1)知識層面,給學員傳授管理學、領導力等方面的知識,這是培訓的基本功能;(2)應用層面,通過培訓提升學員的管理和領導能力,這是企業培訓所需要的;(3)精神層面(世界觀、價值觀、膽量、勇氣、態度、商業倫理、責任感等),通過培訓提升學員企業家精神,這個層面屬于改造主觀世界的部分。以上三個層面的培訓難度是逐級升高的,不同的培訓方式在不同層面起的作用也不同,課堂講授對知識層面有較好的效果,但對其它層面效果一般;案例教學法對應用層和精神層起的作用是最為明顯和突出的。下面從四個方面談其中的原理:

1.學習遷移理論與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在學習遷移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學習者通過案例學習學到的不僅有知識、還有應用知識的能力、面對問題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案,是一個“綜合體”。在工作中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將案例中學到的“綜合體”遷移到實際工作中去,快速地發現問題(因為學習了相關案例)、分析問題并解決新問題(有現成的解決方案),實現知識、能力的“團隊作戰”,這就是案例教學的遷移作用。

2.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與案例教學

建構主義是關于學習與知識的理論學說。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主動性,這也是案例教學所依據的重要理論。

領導干部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需要的是能力,課堂講授無法實現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其次,課堂講授的是單個知識體系,領導干部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多種知識的有機組合,需要學員自己去根據自己的認知結構去建構;第三,在課堂講授里教師是知識的建構者,但領導干部需要的是自己選擇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教師不能替領導干部選擇;第四,課堂講授建立的知識結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遺忘;第五,課堂講授無法直接訓練學員的能力(比如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以上是課堂講授的不足,這些不足恰好是案例教學的優勢所在。

根據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案例的學習過程是同化、順應和平衡的認知過程。

第一階段是個體同化、順應、平衡的過程。當學員拿到案例后首先要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會發現有些內容可以“同化”,有些內容就超出了自己的認知結構,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認知結構才能“順應”,在同化、順應的共同作用下達成平衡,也就是拿出了個人的案例分析報告。在這一階段,同化過程強化并豐富了原有的認知結構,順應過程建立了新的認知結構,(知識層面的知識建構)從而完成了初步的知識建構。

第二階段是小組內同化、順應、平衡的過程。小組內每個成員發表觀點然后進行討論,由于每個成員的專業、經驗、思維方式、性格都不相同,提出的觀點看法也不一樣。小組作為一個團體需要達成共識,這個共識就是小組的同化過程。小組內不同觀點的辯論過程相當于順應(學員甲提出的觀點學員乙不認同,在學員乙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后才能認同),通過小組的同化、順應最終達成平衡并形成小組分析報告。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的知識建構是建立在討論、辯論基礎上的,所以不僅建立了新的認知結構還改變了原有的認知結構(應用層面的能力建構)。

第三階段是小組間同化、順應、平衡的過程。各小組分別闡述自己的分析報告,然后小組間進行質疑、辯論、達成一致解決方案。這一階段不僅建立了新的認知結構、改變了原有的認知結構還建構了價值體系(精神層面的價值體系建構)。在第三階段,小組之間的辯論更多的是價值體系的建構。

可以看出,一個完整的案例教學過程出色地完成了干部培訓的三個層面(知識層面、應用層面、精神層面),相對于傳統的課堂講授,以建構主義為理論依據的案例教學能很好地讓學員主動建構起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實現知識到能力的有效轉換、并實現價值體系的建構,是干部培訓的不二選擇。

3.學習方式與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學習方式。有關研究表明,案例中“問題”的選擇、情境的設定、協作學習都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師將精心設計的問題嵌套在有情景的案例中(這一過程稱為拋錨),以問題為中心組織學員組成協作學習小組進行調査、分析和研究,從而讓學員了解問題解決的思路與過程,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培養學員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經驗,最終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問題式學習的特點如下:

(1)問題都鑲嵌在案例當中,學員先對案例中蘊含的問題進行辨別(發現問題);

(2)問題中含有許多未知的、模糊的認知領域,需要學員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順應);

(3) 問題必須進行團隊研究溝通、討論才能解決問題(溝通交流);

(4)問題的解決涉及到觀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能力,以及邏輯分析能力;

(5)案例中蘊含的問題足以激起小組激烈討論,而不是有大家公認的答案;

(6)對案例中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要學的知識點;

(7)問題能引導學員進行自主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可以看出,案例教學中學習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收集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邏輯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綜合思維能力等。

搜集信息能力。學員在案例研討前,先要收集與案例相關的信息資料否則就無法對案例進行分析判斷。但是收集那些信息?收集到的信息是否能幫助自己建構新的認知模型?怎么收集信息?信息之間的關聯性如何?收集的信息對分析案例的作用有多大?都是對學員信息收集能力的鍛煉。我們在商業實踐中,如何了解市場、了解競爭對手、了解行業前景、了等都需要收集信息。所以看似不起眼的收集信息的“動作”可以鍛煉學員的洞察力。

發現問題能力。學員在案例研討前先要充分閱讀案例,從案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這樣就鍛煉了學員發現并總結、提煉問題的能力。案例學習多了量變就會達到質變,發現問題的能力就會形成一種“常態”,在工作中就能養成發現問題的習慣性思維和習慣性行為。很多管理者并不是沒有能力解決問題,而是不能及時發現問題。

邏輯分析能力。學員在發現案例中的問題后就需要邏輯分析,邏輯分析是理性認識階段,是人類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類型反映事物本質與規律的認識過程。學員通過邏輯分析找到導致問題和矛盾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通過案例分析,就會使學員的思維能力更為科學、理性、與現實緊密接軌。

溝通交流能力。案例教學的討論、辯論階段是鍛煉學員表達能力、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的階段。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向小組成員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讓小組成員接受?在與小組成員產生觀點沖突時如何友好地化解沖?如何與小組成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在溝通中群策群力達成共識?通過案例課程的系統學習上述能力都會得到很好的鍛煉提升。相對于課堂講授,案例教學能鍛煉學員的多種能力。

3.結語

領導干部培訓,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基礎、卓越的領導力是價值、正確的價值觀是方向,三者缺一不可。一個優秀的領導干部要有豐富的管理知識、卓越的領導力以及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才能把企業經營好。

猜你喜歡
認知結構建構主義層面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計算機教育
旁批:建構主義視域下的語文助讀抓手——以統編初中教材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一題多解,認清思維樹之“根、枝、葉”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選擇!
中學生體育認知結構的若干思考
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橫看成嶺側成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