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作家視角看兒童

2020-09-27 23:09萬曉玲雷智惠
山西教育·幼教 2020年8期
關鍵詞:成人兒童語言

萬曉玲 雷智惠

關于“兒童是什么”這一問題,學者們各有見地。作為父親的周國平,將自己的女兒看作是一個奇妙的生命個體,他每天的樂趣就在于觀察自己的女兒,記錄她的一舉一動。在記錄女兒的生長過程中,他將女兒比喻成小小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等等。同樣的,在楊茂秀的故事中,兒童是一個個哲學家,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奇思妙想。透過這兩位作家的文字,兒童的特性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兒童是自然人

(一)兒童即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

兒童是“小大人”,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陳鶴琴先生在充分觀察和研究了他兒子的行為之后,發現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在群體中合作探索,酷愛游戲、好動等。因此,他得出兒童不是“小大人”這一論斷。幼兒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成人要尊重幼兒的天性,尊重其本能生長的規律,保護幼兒的稚氣,塑造其完整的人格。

1.自然發展的本能

在周國平眼中,兒童即兒童,他并非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嬰兒的降生是獻給成人的一份禮物,給了成人一個見證的機會——人是怎樣遵循大自然安排的某種確定的次序不斷生長的。首先,兒童的身心發展遵循自然發展的本能,包括身體的成熟、人格的發展、性格的養成、語言的發展等。其次,這是兒童成長的共性,他們在不同的階段獲得相應的成長。最后,這是大自然定下的成長法則,成人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支持者和陪伴者。因此,兒童的身心是還未發育完成的,與成人之間存在著莫大的差異。

2.本能的需要

嬰幼兒的發展完全是出于本能的需要。比如說:在積極的語言環境刺激之下,嬰兒有了與人交流的愿望,會“傾聽”成人的交談,注視與他說話的成人,當感受到成人對他的“愛”時,會投身于對話之中。這是由于嬰兒自身有語言交流的需要,進而促發了其語言能力的發展,最終便形成了“良好的精神環境——有發聲的愿望——主動學習——咿呀發聲”這一語言發展過程。

嬰兒的大肌肉發展也是在本能使然下發展的。如:行走的需要。幼兒成長到1歲左右就不滿足于待在成人的懷抱里,學步是他們在這個階段最大的樂趣。在學步期間,幼兒不僅獲得了能力上的發展,還獲得了成就感。本能的需要促使幼兒自我成長,當他們能用自己的雙腳在大地上自由奔跑時,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在自然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是健康和快樂的,成人的職責就是為他們提供適宜的環境和適宜的幫助。

3.幼兒是充滿稚氣的天使

周國平的女兒啾啾是幸運的,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是一位合格的支持者和陪伴者。他陶醉于女兒成長過程中種種奇妙的現象,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記錄著啾啾的行為,通過觀察記錄的方式來總結女兒成長的規律和特點,并予以積極的反饋,通過語言和行為的引導發展啾啾的思維。

啾啾兒時最忠實的玩伴非父親莫屬。幼稚的“吵架”游戲和“辯論大賽”常常在“家庭小劇場”中上演,在這個過程中啾啾常常無法分辨是游戲還是真實的吵架,以至于每當“吵架”結束之后,她的情緒還不能完全抽離,仍是一副余怒未消的模樣。外出吃飯時,因為母親對其他孩子的關心導致啾啾的“吃醋”,上演了一場假裝吃魚被刺卡到的鬧劇。

這就是兒童的本能,亦是他們作為孩子的權利。正因為兒童僅僅是兒童,所以無法像成人那般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無法完全成為“善解人意”的乖孩子,會混淆游戲與現實的情境,但這正是孩子的可愛之處。

(二)兒童是萬物有靈論者

在皮亞杰看來,兒童在“前運算階段”的一大特性是“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泛靈論”。兒童在不經意間“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即是泛靈特性的體現。在兒童眼中,世界萬物都是他的伙伴,都可以進行交談,包括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玩具等,甚至可以和自己的身體器官對話。例如:小草是會疼的;天上的云是有味道的;玩具娃娃也會怕熱,要把衣服脫了涼快涼快……兒童的故事是充滿生命的。在小朋友創編的故事中,毛毛蟲會說話,貝殼會思考,大樹有喜怒哀樂的表情,小草會流淚……

二、兒童是大寫的人

(一)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李普曼以及其他兒童哲學家們都一致認為,兒童的思考、想象和推理應該在“對話”中得到發展。特別是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應用,通過對話去引導兒童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探求答案。兒童的哲學性以他們的思考、想象和推理為依托,除了對哲學問題的思考之外,還表現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上。

1.關于思考

關于哲學的思考,不僅僅是成人的專利,兒童對于生死輪回和時間的流逝也異常敏感。他們會害怕親人的離去和時間的無情,也想在宿命之下找到一條出路。啾啾在兩三歲的時候就對生死輪回有了一些思考,她會對人死之后的去處感到疑惑,為死亡感到悲傷,會思考什么是時間,也會為無情的歲月和有限的生命感到緊張。關于時間是什么,啾啾通過自己的思考總結出了時間的特質——轉瞬即逝和一去不復返。這是一個小小哲學家得出的令人驚嘆的結論。我們常在思考,世界上的另一個地方是否存在著另一個我,如果有,那么我們是否會相遇呢?兒童也會有相同的疑問,他們認為人死后可能會變成一個新的生命體繼續在這個世界上存活,兩個“相愛的人”去世后會在另一個地方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愛著,比如母親和女兒。這是他們對于輪回的理解。

2.關于想象

兒童想象力爆發的階段是1歲半至4歲,分為以過去經驗為依據的想象和無根據的臆想兩種方式。編故事是兒童想象的普遍存在形式。啾啾的想象就以編故事為主要特點,她時常給爸爸媽媽講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依據童話故事改編的,有的是憑空創造的,故事充滿了光怪陸離的情節,但也不失為有趣的文學創作。講和創作同時進行,這不僅讓兒童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也有利于其對問題的思考。

兒童的想象也可能在集體活動中發生,一個人的發問可能會引發一場“頭腦風暴”。這樣的情境常常出現在楊茂秀在給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中。在講故事的同時,他鼓勵孩子各抒己見,以故事和對話的形式引導幼兒提出問題和假設,尋求解決辦法。因此故事活動中往往以個體幼兒提出問題——頭腦風暴——辯論的形式呈現。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在對話的前提之下產生的,成人通過與兒童平等對話的方式引發幼兒的“智慧探險”。

3.關于推理

兒童的推理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出發點:邏輯、判斷。在楊茂秀的故事活動中,我們看到幼兒的邏輯推理。一個孩子關于“閉上眼睛你什么也看不到”的推理論證了他的觀點。他認為人在閉上眼睛的時候是什么也看不見的,并且拿出“夢里夢到在吃東西,而實際上根本沒有吃到”這一論據證明了自己的觀點。這是關于現實世界和虛幻世界的認知,是客觀的唯物主義。這不僅僅是一個幼兒邏輯推理能力的展現,更是一場關于現實世界和虛幻世界的哲學探討。

啾啾的推理甚至“挑戰”了圣人的權威。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啾啾指出了這句話中所包含的“悖論”,一個一無所知的人是如何知道他一無所知的?幼兒無意挑戰任何人,只是在他們的認知基礎上做出他們的判斷而已。在楊茂秀和周國平的書中,我們看到了兒童推理的一個共性——用成人的理論反駁成人的論斷。這樣的反邏輯思維能力常常讓成人甘拜下風。

(二)兒童是語言學家和天生的詩人

1.兒童的語言能力能夠在語言游戲中得到訓練

兒童有了語言的需要,便會適時表達發聲的愿望,這要求兒童對自己的需要敏感。兒童的語言發展與其所處的環境緊密相連,豐富的語言環境能夠激發兒童語言表達的需要。首先,一個充滿愛的環境會給嬰兒安全感,使他萌發與人交流的意愿。其次,在一個有充分表達自由的環境中,幼兒有了自我表達和“胡言亂語”的權利,這有利于提升他們語言自信,使得他們敢于表達,也慢慢學會表達。

在楊茂秀的故事活動中,兒童有充分的自主表達、猜測和犯錯誤的權利,其語言能力能夠在語言游戲中得到訓練。幼兒對語言也是“吹毛求疵”的,他們要求語言的精確,因此常常能看到幼兒糾正成人的“用詞不當”之象。

2.兒童的語言能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鍛練

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中,故事和閱讀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故事、閱讀與語言進行“價值和合”的結果即是兒童語言發展的結果。兒童的語言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鍛煉,例如:兒童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智慧的累積來創編故事。啾啾便是一位故事創編學家,她的故事或許毫無邏輯,但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在她的故事中有事實與幻想的結合,有的以她讀過的童話故事為依托,有的便完全是自由幻想編撰而成。在創編的過程中,其語言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同步發展。故事閱讀也使幼兒的思考和批判能力增加。在閱讀的過程中,幼兒不斷思考,不斷地提出“為什么”,這是一種不唯書、不畏權威的批判精神,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幼兒要尋找合理的理由加以辯護,正如幼兒用成人的觀點來反駁成人一樣。成人的職責是為其安排情境,營造機會,就像周國平故意說錯話引發啾啾反駁那樣,就如楊茂秀設計的語言故事那樣,為幼兒的語言表達提供情境,使他們能夠將自己的主觀意愿放心大膽地說出來。

3.兒童是天生的詩人

故事是兒童語言的完美呈現,也是了解兒童心靈的鑰匙。兒童創作的“詩”是充滿想象和幽默的,同時也符合兒童發展階段性的特點。他們能夠根據書中的故事進行改編,或變換主體,或用意味深長的詩句逗趣調侃,將語言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我們教室有鬼》一書中,“樹為什么不說話”這個故事是兒童基于“東西說話”改編的,表達了該幼兒在泛靈論即將消失時的困惑。在這個故事中,兒童不僅展示了創編的能力,也顯現出“泛靈論”的特性。

(三)兒童是智慧家

兒童都是聰明的“兩面派”。首先,他們能巧妙地運用語言的藝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某些要求被拒絕的情況下能夠巧妙地化解自己的尷尬,在想要達到某種目的的情況下能夠用反語或者反問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其次,他們在待人接物上是充滿智慧的。兒童懂得做“兩面派”,并拿捏得當,在面對不同的對象時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我們常能見到的情況是,他們在疼愛自己的人面前更肆無忌憚,而在陌生人面前收斂脾性。在避免無謂的斗爭之上,他們也有自己的妙招。如:為了維持家庭的和諧,在選擇最愛的人時會用第三者來代替,并不做出選擇;這不是智慧的“代際傳遞”,而是幼兒的天賦之能。正如啾啾那樣,在稚氣未消之時就已經擁有了寬厚待人的胸懷,這是幼兒的天性使然,也受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兒童是成人的心靈調節師

在紛擾的塵世中,成人大多不能平心靜氣,面對稱贊和成功時會驕傲自滿,面對選擇時易猶豫不決,面對復雜的問題時又跳出定勢思維……在面對俗世時,兒童往往比成人通透,他們的灑脫和體貼更是調節父母情緒的良藥。

(一)寵辱不驚

對幼兒來說,在面對稱贊和獲得榮譽時能做到心平氣和仿佛比成人容易得多。啾啾在三四歲之際,對成人的過度夸獎表示反感,她常?!芭u”父親愛的方式過于浮夸,平淡些就好,這使得作者不斷完善與女兒的相處方式,學著做一個“冷淡”的父親。啾啾對于浮夸和過度夸贊的不滿是一種自尊心和虛榮心的碰撞。啾啾的自尊心使得她希望成人以正常的態度對待她的成績,她并沒有受虛榮心的支配而失去自我。

(二)復雜問題簡單化

在兒童的哲學智慧之處,我們能發現他們的思維方式是直觀簡單的。成人對問題的思考是復雜多樣的,成人思維的復雜性也決定著成人分析問題的復雜性,兒童的思維方式卻是直觀簡單的,因此成人無法給松樹和柏樹的雜交樹種命名,兒童卻輕輕松松地給出解答——松樹和柏樹。從兒童的角度來看,成人的思維困境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們被自己的思維定勢了,無法跳出這個思維漩渦看問題。

(三)教會成人“愛”

首先,嬰兒從他出生之際就擔任起了老師的角色,因為他的到來,年輕的男女有了為人父母的機會,除了愛彼此,他們在學著愛孩子。其次,家庭中的摩擦是司空見慣的,但是幼兒的存在能夠使這個家庭變得溫馨和諧。兒童是十分敏感的,能敏銳地感受到成人情緒的變化,在家庭矛盾中充當著公正的仲裁者、機智的調節者和乖巧的安慰者等角色。在父母吵架時,兒童常常變得“乖巧”,他們的行為也會變得小心翼翼,并且會嘗試著采取一些行動去緩解家庭的氛圍。這些小天使是維持家庭和諧的核心,促使成人懂得控制自己的脾氣。

在這兩位作家的視角中,兒童既是充滿稚氣的天使,又是磨人的幼獸;既是使父母費盡心力的“搗蛋鬼”,又是貼心的“小棉襖”;既是天真浪漫的詩人和故事家,又是對世界充滿疑問的哲學家。成人要做的是尊重他們的成長規律,當好他們的伙伴,為他們創造盡可能多的發展機會。

(責任編輯:郭凱云)

猜你喜歡
成人兒童語言
養大成人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神奇的太陽
我有我語言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縮微模型
語言的將來
Action?。樱穑澹幔耄蟆。蹋铮酰洌澹颉。裕瑁幔睢。祝铮颍洌蟆∧銓χw語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語言
“六·一”——我們過年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