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的心理根源和實現

2020-09-29 13:32劉銘川
青年文學家 2020年27期
關鍵詞:透明盧梭

摘? 要:盧梭晚年的最后作品《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展現他不加修飾的淳樸、無可懷疑的真誠和不被論戰所激擾的才智,這一切的心理根源在于盧梭對“透明”的渴望,在經歷了長久的斗爭之后,他期望沖破人的異化、表象的惡、意識的分離這些“不透明”的狀態,嘗試尋找離群索居的孤獨以達到“夢思”的境界,通過語言記錄下所思所想,達成與社會與自我的和解

關鍵詞:盧梭;透明;夢思;斯塔羅賓斯基

作者簡介:劉銘川(1999.1-),女,湖南省衡山縣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7--02

一、渴望透明的心理根源

自18世紀末開始,對于盧梭究竟是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典范,還是集體主義甚至極權專制的擁護者,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爭論的根源在于盧梭自身的模糊性。他憑借《論科學與藝術》對文藝的批判一夜成名,卻又寫作了自己的文學、哲學作品;他先在《論不平等》中宣揚自由對個人的重要性,后又在《社會契約論》中將個人的一切權利交予社會;對于《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這兩部傾向迥異的著作,盧梭自己卻堅持其論述貫通一致。在《對話錄》中他回顧總結自己的作品,說到其中有“一大原則”顯現。[1]

日內瓦學派的斯塔羅賓斯基卻對盧梭的矛盾問題進行了完全不同的闡述,他將盧梭的所有作品都視為具有理論深度的文本,并且不進行哲學論文、文學創作和自傳作品等的區分,廣泛地研讀,在《讓-雅克·盧梭:透明與阻隔》中按照時間順序和不同主題,處理盧梭的各種文本。

斯塔羅賓斯基總結出盧梭問題的三個要點:人的異化、虛假表象和真實實在的沖突、意識之間的分離。并且將這三點用一個具有模糊性的詞匯“不透明”來概括,表示這些盧梭問題的心理根源都在于他對于“透明”的渴望。下面一一展開論述。

斯塔羅賓斯基對于盧梭關于人的異化的闡述與卡西爾的相似。原始的自然人心中不具備事實與價值的沖突,處于非道德狀態,本具有“透明”的人性。勞動和工具使用促使人類反思能力發展,人們學會從別人的眼中理解自己,這樣的反思使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社會人的存在不自主,屈服于新發明的欲望下,從而獨立平等退化成專制奴役。所以盧梭認為對于近代人來說,出路在于“回到自然”, 《社會契約論》中提到:“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自由?!盵2]這樣看來,盧梭的“回到自然”應當不是回復到“人的野蠻狀態”、“要歷史開倒車”[3],而更傾向于回到理想中的古代“和諧”,在《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中盧梭就是回到了自然以期達到和諧狀態。

人的異化由于反思導致,反思是盧梭論著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反復地出現在他的文本里。意識到人的異化由反思實現之后,盧梭想辦法驅逐反思?!秾υ掍洝分凶?雅克不反思,只接受感覺的支配。但是《對話錄》本身是反思的產物,“評判讓-雅克”的盧梭是進行反思的。盧梭堅持反思是使人異化、是惡的根源,那么按理說他應當保持沉默,但是他超越不了也毀不掉反思,只能從外部談論自己?!案杏X的人”讓-雅克于是排除了“反思的人”盧梭,盧梭得以有機會描述自己。

表象和實在的沖突體現在許多對立項之中:善和惡、自然和社會、人和神、人和自己?!墩摽茖W與藝術》就展現了文化繁榮的表面之下是人類道德的衰落。盧梭通過敘述他小時候弄斷梳子的事件,表達了他對意識分離的思考。其他人不知道他沒有弄斷梳子,為何無法讓其他人得知表象之下的事實?人與人的思想之間緣何不能“透明地”交流?意識的分離和表象帶來的惡果使得盧梭認為疏離的個人意識需要和解。

二、夢思與逃逸

與三種“不透明”的狀況相反的,就是人的本真和意識交流的“透明”狀態。盧梭渴望達成的焦點在于交流的“透明性”和“直接性”,可以說是一種不加掩飾的直白的表達。

“透明”狀態是如何消失的?人的原始天性何以被掩埋展現出各種表象的惡?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人的天性是好的,人手的勞動改變了自然、塑造外部世界,社會的罪惡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天性善良,在歷史中變得邪惡。所以我們可以在諸如《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這種后期作品中看到盧梭對人之間關系的極度不信任。

對于怎樣展現出原初的天性,盧梭其實語焉不詳,他的解決方法不固定,有時候指向過去,有時候指向現在或者未來,甚至是建立《社會契約論》這樣處于歷史時間之外的理想模型。有的時候他將解決的希望放在政治共同體上,比如《社會契約論》,又有的時候寄希望于個人教育,比如《愛彌兒》。在各種計劃中他也都沒有說明白過應當如何實現。但是,沒有一個方案不是意在保存或恢復人與人之間的透明狀態的。

盡管盧梭的解決方案模糊,但是從他的小說和一些文學作品中可以找到他偏愛個體救贖的蛛絲馬跡。在《新愛洛伊絲》中盧梭創造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共同體,個人難以離開共同體獨自存活。但是朱麗的死亡質疑了共同體秩序,她死后和上帝進行了完全透明的交流。而他晚年的最后著作《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很可能就是逃逸的個人救贖的完全體現。

有學者將法語rêverie翻譯為“夢思”,認為從語源上與表示“夢”的rêve出于同一拉丁詞源。起初指隨自己的興致在外閑逛,后來出現譫妄的含義,并且帶有拒絕和逃避的色彩。至14世紀出現“散漫的思想”之義,并逐漸滑向內心世界。16世紀具有了“能使人遠離現實世界并擺脫邏輯和交流中的嚴格規范”的意義。[4]除了從語源學上,我們直接從文本的內容也可以看見,盧梭這部作品的寫作確實是一種逃離。他在“拼命掙扎,但毫無成效”之后認識到“一切努力終歸徒勞,白白使自己連遭損失的時候……唯一辦法是:一切聽從我的命運……這種聽從命運安排的辦法,使我得到了寧靜”,他選擇“對我身外的事物,我都毫不過問”“應當馬上把這一切使我感到難過而又無益的令人心酸的事從我心中徹底排除,既然我只有在我自身才能找到幾許安慰、希望和寧靜,我便應當獨自一人安度余生,只依靠我自己和關心我自己?!盵5]

但是盧梭不止步于逃逸,看似離群封閉的生活,其實是他展現真我的方式。

三、孤獨、夢思與透明

渴望“透明”的心理根源如何與盧梭的創作聯系起來呢?答案在于他需要一種即刻見效的方式,在有生之年贏得自由,和社會也和自己和解。救贖的方式正是孤獨中的“夢思”。

盧梭的“夢思”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早年用以指不太正確的思想和體系,在1755年給伏爾泰的信中稱《論不平等的起源》為“悲傷的夢思的草稿”,含有自謙的意思;在《愛彌兒》中有“一個幻想者的夢思”的描述,這段時期的“夢思”與自我中心意識相關;后來晚年三部曲中,“夢思”出現頻繁并和上述斯德利小姐對“夢思”的論述一致,它產生于孤獨和離群、自然環境占重要地位,而且需要想象力的支撐。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體現了盧梭通過孤獨贏回“透明”的嘗試。他通過離群索居投入自然獲取孤獨,外部的身體進行細微感受,內部的心靈發揮想象,然后在 “夢思”中構建一個世界。斯居德利小姐在《克雷莉》中談到一種進入夢思的捷徑:“因為要想不知不覺地進入那樣的夢思,……必須獨自一人;必須在鄉野間;心里也必不能有令人不快的東西;還須有一點憂傷的氣質;須不愿想任何事卻又想著什么;或者想要想著什么而實際上卻什么也沒想。必須能夠使感官進入一種催眠狀態,人在此間幾乎會相信所想的事己經夢想成真。最后,還必須停止理智的思考直至幾乎不清楚身在何處。就是說,人應該只能模模糊糊地聽見鳥兒的歌唱或泉水的流淌,眼睛也必須不能清楚地區分各種東西的不同?!睆倪@段描述可以看出,“夢思”的進行必定是主動的,主體需要主動地尋求孤獨、接觸自然并進行感受、調動想象。

盧梭向往人之間的關系透明簡單,他為了證明自己的純真秉性,在《懺悔錄》中承諾說出過去的一切。用真情實感說話來進行自我揭示。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中。一個人的夢思盡管具有用想象填補記憶空白的因素,但也是對一個人性質的反應。我們看見盧梭在這部作品中反復地剖析自己的內心,近乎迫害妄想地描述在社交生活中遭到的抨擊給他帶來的痛苦,盧梭通過孤獨中的夢思實現了“透明”。

同時,盧梭這種純粹“透明”的寫作也是想要表達其人格的獨一無二。書中充滿了他關于迫害的想象,他堅信自己被迫害者們操縱的事實,是因為他迫切地想要免除自己行動的后果,想要證明自己的純潔無辜,于是他下意識地選擇被動的受迫害的位置以期達到與社會的和解。

盧梭不知疲倦地肯定自己的“透明”,對“透明”近乎執念,使得來自社會和他人的一丁點阻礙都被解讀為敵意?!爸劣谛腋Ec極樂,我要求全部或者零?!边@種思想潔癖使得他需要忍受無處不在的阻礙。[6]從這種意義上看來,盡管盧梭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導致惡,但他的不幸恰恰來源于他不能正確處理社會關系,不能正確看待人和事物。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呈現出盧梭鮮明的個人特色,崇尚自我、抒發感情、熱愛自然,對后世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產生深遠影響。拉馬丁的《沉思集》還有雨果的《頌歌集》都或多或少受到《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的影響。當然,對于它的解讀多種多樣,上述“孤獨——夢思——透明”的路徑是筆者基于斯塔羅賓斯基對盧梭的闡釋形成的看法,盡管由于盧梭的逝世作品并未最終完成,但我們依舊通過它對話一個別樣的盧梭,值得反復閱讀。

注釋:

[1]盧梭. 盧梭評讓-雅克:對話錄[M]. 袁樹仁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第三次對話.

[2]盧梭. 社會契約論[M]. 何兆武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P19.

[3]朱光潛. 西方美學史(上卷)[M].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 P255.

[4]韋虹.夢思與盧梭[J].國外文學,2000(1):94-100..

[5]盧梭. 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M]. 李平漚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第一次散步.

[6]彭姍姍.另類的思想史:淺談斯塔羅賓斯基的盧梭研究[J]. 中國圖書評論,2018(10):97-107.

猜你喜歡
透明盧梭
大師的彎腰
與盧梭的獅子相遇
跟著盧梭去看原始派
盧梭的思想實踐及其爭論
“透明”麥當勞的網絡公關之道
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由思想
萊辛對民族戲劇的認識與盧梭的內在關聯
“透明”社會的人力資源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