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網絡熱點事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及其影響

2020-10-09 10:37申莉趙楠周雋涵崔靖康
新一代 2020年23期
關鍵詞:大學生群體信息傳播網絡環境

申莉 趙楠 周雋涵 崔靖康

摘 要: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和新媒體的廣泛使用為網絡熱點事件的傳播提供了發酵的土壤,通過對網絡熱點事件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的調研,可以了解青年大學生對于熱點新聞的關注情況,了解大學生獲取熱點信息的渠道,挖掘其內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索思政教育切入點,拓展網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群體;信息傳播;網絡環境;信息渠道

一、大學生對網絡熱點事件的關注度

(一)大學生對網絡熱點事件發展保持高度關注

針對本次調研(2020年1月20日至3月10日),91.81%的大學生都對網絡熱點相關信息保持了高度的關注,其中45.10%的大學生每天多次關注相關信息,29.78%的大學生每天都在關注熱點事件發展。

信息過載和沉浸式的信息瀏覽對大學生心理造成一定影響,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大學生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焦慮(70.33%)、恐慌(69.20%)、憤怒(62.98%)、但無助感(42.58%)、盲從感(35.47%)相對較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感覺到非常焦慮、非??只?、非常憤怒的比例并不高,分別占到了6.16%、5.92%和11.78%。

(二)大學生獲取網絡熱點事件信息的渠道

1、獲取工具

手機是網絡熱點信息獲取的最主要載體。2019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規模9.04億,手機網民規模8.97億,手機上網比例99.3%?!笆录逼陂g,與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98%的大學生至少利用一種網絡媒體獲取熱點相關信息。其中,大學生獲取相關信息95%都通過手機。電視這一傳統信息載體在“事件”信息傳播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調研期間由于大學生在寒假期居家,電視作為“客廳媒體”的使用率上升。

2、獲取平臺

第一、社交平臺。微信、微博憑借其龐大的用戶基礎,成為熱點信息傳播的最重要渠道,依托其豐富資訊、實時推送優勢,在網絡熱點信息傳播使用渠道中排名首位。

微信是大部分大學生所使用的日常通訊社交工具,可以及時與不同地區的同學朋友們聯系當前狀況。同時微信中含有眾多公眾號、訂閱號,其對于熱點數據更新實時,統計范圍準確。共青團、學校微信公眾號,所發布內容貼近中國大學生日常生活,并且在大學生中普及率極高。而微博平臺廣闊,具有轉發、關注、評論功能等,適合年青一代大學生?;谄鋾r效性強、互動性強和開放性強的特點,成為媒體報道和話題討論的重要陣地。

第二、視頻平臺

娛樂休閑軟件在普遍青年大學生的手機app中都有存在,而視頻軟件在這其中,更是一個主力軍,如:Bilibili、芒果TV、愛奇藝等。

第三、官方平臺

官方平臺在普遍大學生獲取網絡熱點信息的平臺中仍為少數。但是由于其數據權威準確,也成為部分大學生日常獲取信息的平臺。

第四、學術平臺(數據庫資源)

學術平臺作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國內眾多優秀數據庫資源,免費向在校大學生提供。如CNKI研學平臺,維普期刊全文庫(含社科)、超星期刊庫。國外平臺如NCBI、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

二、大學生對網絡熱點事件關注內容

(一)大學生關注官方權威信息發布

對于網絡熱點話題,大學生最關注其實時發展情況。對于官方的權威發布,大學生給予了非常高的關注度。傳播學認為,越是影響重大的事件,越要求信息及時公開,形成暢通的信息傳播渠道和溝通渠道,建立完善的信息供求體制,滿足受眾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信息需求尤為重要。

(二)大學生偏好傳播網絡熱點事件相關科普知識及正能量故事

在網絡熱點話題中的正能量故事有著較高的關注度和轉發量,這表明這些溫暖人心的信息催生了大學生的共情能力,自覺自發地進行二次傳播,增強了正面信息的正向傳播力。同時,大學生們追蹤熱點話題,對于一些謠言的官方辟謠信息也有著較高的關注度,有助于提升大學生辯證理性分析網絡信息的能力。

(三)大學生喜好使用熱點信息詞條轉發評論網絡熱點事件

在調研期間,教育部社科司與人民網聯合組織的“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在大學生中引發強烈熱議。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同時在線#、#思政大課#、#馮秀軍老師講的太好了#等多個詞條沖上熱搜榜、話題榜,一堂千萬大學生同時在線的網課拉開大幕。

三、網絡熱點事件傳播現存普遍問題

(一)負面、不實信息泛濫

調研期間,55.80%受訪大學生看到的負面信息占每日獲取的全部信息的一半及以上。而針對每天看到多少如謠言、斷章取義或歪解信息等不實信息時,38.10%受訪大學生表示,他們接收到的這些信息占到一天總信息的一半及以上。完全沒有接收過此類信息的,只占了2.57%(負面信息)和2.09%(不實信息)??梢?,調研期間對于謠言四起的信息環境中,大學生完全避免不了不良信息的污染。

當遭遇到一些危機的情形,人就容易對那些負面的信息更注意,往往趨利避害。但是,對于社會來講,它就變成群體認知上的偏差,情緒出現了偏差,就更容易去看那些負面的信息,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 “情緒推理”。在社會中,情緒還會相互感染,使影響加大。大學生作為家庭中的子女,其情緒容易影響其他家庭成員,導致不良信息的影響惡化。

94.96%的大學生稱,并沒有轉發過此類負面和不實信息。這表明,絕大部分的學生對網絡信息有一定的鑒別能力,對是否主動傳播網絡信息有自己的標準,做到不被“帶節奏”,認知較為理性。

(二)謠言與價值信息共存

自媒體平臺有著海量的信息,除了傳遞正確的、有價值的信息,它的交互傳播的模式更為謠言滋生提供了溫床。如微信,以其龐大的用戶基數為謠言傳播形成大的效應提供了最基本的群體聚集,微信自身的閉環式傳播特性和強關系“人情捆綁”,讓謠言有了大肆傳播的可能。再如微博,眾所周知其網絡輿論監督的表達、傳布和聚集的門檻低,微博評論下的群體性聚集與討論干擾視聽,容易激起用戶的情緒,導致個體失去理智,情緒化傾向嚴重,言論錯誤、片面、偏激。

大學生這支數量龐大、思想活躍的年輕社會群體,如何在網絡熱點事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現實問題。在網絡熱點事件發酵的過程中,高校要堅持引領性、滲透性、疏堵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作用。第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熱點的方式解讀熱點事件,幫助學生把握網絡熱點事件發展方向,尋找能夠增強思政教育實效的載體。第二、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變補救式心理疏導為發展式心理健康教育。自媒體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學生輸出負面情緒的渠道,但是在當下的網絡熱點事件呈現負面新聞居多的特征,極易引發學生悲觀、氣憤等情緒爆發。第三、加強大學生網絡法治教育,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網絡行為,引導學生理性參與網絡熱點事件討論,優化網絡環境,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20年4月;

[2]蔡宇馨.網絡謠言傳播的影響與控制芻議.[J].新聞研究導刊,2016;

猜你喜歡
大學生群體信息傳播網絡環境
搭建思政教育網絡平臺 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大學生微博使用動機實證研究
網絡心理咨詢在大學生群體中的運用探析
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
媒介融合背景下對新聞記者素質的要求
試論高校圖書館在網絡環境沖擊下的人文建設
如何進行突發事件中的輿情引導
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淺析
網絡環境下的商務英語課程資源庫的建設研究
網絡視域下初中作文教學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