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當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及預防策略

2020-10-19 18:15馬秀娟宮鵬
健康大視野 2020年15期
關鍵詞:心理問題留守兒童有效策略

馬秀娟 宮鵬

【摘要】目的:探討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同伴依戀和精神病性體驗的關系。方法:采用社區精神病性體驗評估問卷、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以及父母和同伴依戀量表-修訂版在4045名初中生中進行調查。結果:留守兒童的精神病性體驗與心理彈性和同伴依戀均呈現顯著負相關;同伴依戀在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和精神病性體驗之間存在顯著的調節效應,隨著同伴依戀水平的提高,心理彈性對精神病性體驗的負向主效應會相應減弱。結論:提高同伴依戀水平可以降低低水平心理彈性帶來的精神病性體驗風險。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R844.1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5-250-02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研究對象為隨機抽樣的4396名初中生。調查前由學校提前一周以書面通知形式告知學生及家長此次調查的目的與流程,并告知此次調查結果的保密性,以及調查結果與他們的成績無關。獲得學生及其監護人知情同意后,調查才予以實施。調查過程中,由兩位接受專業培訓的調查員在學校教室進行集體施測,學生在統一指導下完成問卷,并當場回收。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精神病史;②數據缺失>25%。4045名學生進入最終的數據統計,平均年齡是14.97±1.226歲,女生占52.9%。根據與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分開生活,時間持續6個月及以上作為留守兒童的標準,篩選出1224名留守兒童,女生660人,占53.9%,男生564人,占46.1%,平均年齡為15.02±1.283歲[1]。

1.2工具

1.2.1社區精神病性體驗評估問卷

CAPE共包含42項條目,用于評價陽性癥狀、抑郁情緒、陰性癥狀和整體精神病性體驗的發生頻率(1=從不,2=有時,3=經常,4=幾乎總是)及痛苦程度(1=一點也不痛苦,2=有一點痛苦,3=相當痛苦,4=非常痛苦)。在本研究中,若被試的精神病性體驗癥狀報告“從不”發生,則痛苦程度即為“一點也不痛苦”。發生頻率和痛苦程度兩個分量表上均表現出良好的內在一致性(Cronbachsalpha值分別為0.935和0.949)。

1.2.2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

RSCA由甘怡群等人編制,共包含27項條目,分別從五個維度評估個體心理彈性,包括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參與者根據自身情況在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的范圍對每一項進行選擇,總分越高表示心理彈性越好。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alpha值為0.847[2]。

1.2.3父母和同伴依戀量表-修訂版

IPPA-R共有三個分量表,用來考察兒童與父母和同伴的依戀關系,每一個分量表均包括25個條目,三個因子:溝通、信任和疏遠。本研究只選取其中的同伴依戀量表,對疏遠因子的條目進行反向計分后,計算三個因子的總體得分,總分越高,說明與同伴的依戀關系越緊密。同伴依戀分量表在本樣本的Cronbachsalpha值為0.875。

1.3數據處理

采用EpiData3.02軟件建立數據庫,用SPSS22.0進行數據分析[3]。

2結果

統計結果顯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性別、年齡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留守兒童陽性癥狀、抑郁情緒、陰性癥狀及整體的精神病性體驗在發生頻率和痛苦程度方面均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而心理彈性和同伴依戀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見表1。

3討論

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發現留守兒童各維度的癥狀和整體精神病性體驗的發生頻率和痛苦程度均要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而心理彈性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既往研究也發現,留守兒童普遍存在低水平的心理彈性尤其是積極認知、家庭支持方面。此外,留守兒童報告更低的同伴依戀,這可能與留守兒童更多的同伴拒絕,更少的同伴接納有關。相關分析顯示精神病性體驗無論是發生頻率還是痛苦程度,均與心理彈性和同伴依戀存在負相關,說明高頻率的精神病性體驗與低水平的心理彈性和同伴依戀有關。前人研究也發現,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與較高水平的心理彈性和同伴依戀有關系[4]。

本研究還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和同伴依戀相關顯著,心理彈性對精神病性體驗發生頻率和痛苦程度存在負向預測作用,低水平同伴依戀的個體可能經歷更多的精神病性體驗,此結論與前人大部分研究結果一致。Kumpfer提出的心理彈性模型認為保護性因素緩沖個體處于危險環境所帶來的消極結果,因此,我們推測高水平的心理彈性和同伴依戀對留守兒童精神病性體驗的出現具有緩沖作用,具備較高水平心理彈性的留守兒童可能擁有更多的同伴關懷和接納,可以改善他們對負性刺激的強化,從而減少精神病性體驗的產生。

調節效應顯示,同伴依戀在心理彈性對留守兒童精神病性體驗發生頻率和痛苦程度的影響中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相對低水平的同伴依戀,高水平的同伴依戀的留守兒童可以更好的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彈性的積極影響,減少精神病性體驗的出現,降低精神病性體驗對自身帶來的痛苦[5]。個體發展的生態理論指出個體環境的變化在兒童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如父母外出打工或早期的親子分離。個體的發展會在這個過渡時期通過經歷挑戰,自我挑戰,積極適應而獲得,在這一過程中,個體的心理適應結局可能受個體特征與家庭、同伴等不同系統的交互作用影響。

4結語

本研究認為留守兒童處于高水平的同伴依戀的環境(如獲得更多的同伴關懷和接納),可以削弱留守經歷帶來的不良影響,增強對負性生活事件,甚至是創傷性事件的適應調整能力(即心理彈性水平的提高),從而提高情緒調控和社會認知能力,減少精神病性體驗的出現或降低其帶來的痛苦程度。

參考文獻

[1]賀成山.農村寄宿制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校園心理劇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36):196.

[2]江琳琳,王瑞.基于心理韌性理論下對留守兒童心理適應能力的探索[J].科技視界,2019(25):196-197.

[3]趙熙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思考及對策[J].中國農村教育,2019(24):106-107.

[4]唐文文.農牧區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矯正的實踐探索[J].中國農村教育,2019(23):114-115.

[5]李夢龍,任玉嘉.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活動狀況及其與心理資本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9,40(08):1182-1185+1189.

猜你喜歡
心理問題留守兒童有效策略
個案工作方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
關注學生的心靈花園
淺析初中地理課堂合作小組創建的有效策略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激發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
構建職校高效語文課堂的有效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