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結構化思維,培養學生遷移推理能力

2020-10-20 05:31江釤
中學生物學 2020年6期
關鍵詞:因變量結構化答題

江釤

實驗思路題對綜合思維能力要求高,但考生失分多,究其原因是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弱,不能將已學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推理運用。通過結構化思維的訓練,將促進知識之間的關聯,遷移推理,形成實驗思路。

1 結構化思維與遷移理論

結構化思維是通過分類歸納,將要解決的問題拆解成幾個相互聯系又條理清晰的關鍵問題,再分析,尋找事實基礎。其核心是簡化信息和選擇重要事實,從復雜問題中抓住問題的核心。其本質是搭建思維框架,從而保證邏輯清晰,形成復雜問題一結構化一簡單化的過程。

奧蘇貝爾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遷移是有意義的學習。遷移理論認為,知識結構化有利于知識的遷移,規律性知識比事實性知識可遷移性更強。結構化思維即是提煉出規律性的知識要素,使知識結構化,促進知識的正遷移。透徹理解實驗本質,挖掘經典實驗的思想方法,形成結構化思維,將促進新情境下實驗思路題的遷移推理運用,如圖1所示。

以“實驗思路”專題復習為例。要形成實驗思路,需要學生基于結構化思維的建構,掌握實驗的本質和規律,才能有效進行遷移推理運用。例如,要解決。實驗思路”這個問題,得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形成結構化思維框架,再篩選題干新情境的關鍵信息,對應思維要素框架,遷移鏈接已學知識,關聯推理,歸納重組,精準高效答題。

2 立足教材,探究思維結構化,遷移推理

生物學科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主要以教材知識為載體。學生應該建立教材知識之間的聯系,將科學探究的思維結構化,調整概括原認知,順應性遷移推理到新情境的問題解決中。

2.1 設計單個實驗的思路題

對于單個變量的實驗題,通過結構化思維,突出解題要素,使學生答題思路條理清晰。

【例1】(2011.全國Ⅱ.29)--從溫度為55-65。C的泉水中篩選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細菌,并從該細菌中提取了脂肪酶。(3)根據該細菌的生活環境,簡要寫出測定該酶催化作用最適溫度的實驗思路。

教師指導學生讀題,提取題干的關鍵詞,形成兩個思維要素:①出自變量、因變量分別是什么?②如何控制自變量,檢測因變量?接著,指導學生遷移知識。學生聚焦實驗變量,結合已學知識分析推理。教師提出問題:題中要求的“測定酶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你聯想到已學的什么知識?并展示教材對應的曲線圖,追問:你能如何描述曲線變化?如何將學過的教材圖遷移推理到此題?如何探究得出結論?學生的分析如圖2所示。

推理三段論亦是結構化思維的表現?;诮滩膶嶒灢鍒D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推理:①大前提:實驗原理是酶活性受不同溫度影響(教材);②小前提:該實驗題符合實驗原理;③結論:該題目實驗結論與教材圖一致。學生只有遷移到教材實驗,才能對曲線峰值形成的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更好地運用。通過相似性類比和推理,學生可以形成由“題干信息一關聯教材原理(插圖)一思維結構化一實驗思路”轉換的遷移推理。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由答案逆推,反思總結實驗思路的答題規律,歸納出實驗思路題的三個環節:①寫自變量的控制;②寫因變量的檢測;③寫實驗預期及結論。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開展逆向遷移,促進學生歸納出答題的結構化思維。

教師設問:還有什么與之相似的曲線,也有類似的探究思路?學生發散聯想到:探究酶催化作用最適pH;探究生長素促進植物生根的最適濃度;由種群S型曲線推測魚的最適捕撈量。教師引導學生將原有的思維格式化進行順應性遷移推理,做一題,通一類。

高三復習課中,教師應把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核心知識與探究活動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思維的格式化,促進知識遷移。

2.2 設計兩組實驗的思路題

對于變量多、情境復雜題,結構化思維的訓練尤其必要。通過教師的問題點撥,學生將題干信息與教材知識遷移關聯,推理實驗探究的內在邏輯,將探究的思維格式化,復雜的問題條理化、層次化,形成針對性強的探究主線。

[例2](2017.全國I.29)根據遺傳物質的化學組成,可將病毒分為RNA病毒和DNA病毒兩種類型?!僭O在宿主細胞內不發生堿基之間的相互轉換。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方法,以體外培養的宿主細胞等為材料,設計實驗以確定一種新病毒的類型。簡要寫出:(1)實驗思路;(2)預期實驗結果及結論即可(要求:實驗包含可相互印證的甲、乙兩個組)。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自變量用什么來表示?如何區別RNA或DNA分子?此題可以用五碳糖來區分嗎?題干什么信息提示了是通過堿基來區分?用什么堿基來區分?接著,指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用什么研究方法來研究遺傳物質?聯想到教材的什么實驗?如何讓病毒標記上放射性?病毒可以在含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的培養基中分別培養嗎?病毒可以以大腸桿菌作為宿主細胞嗎?因變量檢測的指標是什么?如何相互印證甲、乙兩個組?科學探究的流程是什么?并引導學生將題干信息轉化成如圖3所示的實驗探究結構化思維,梳理成目的、假設、原理、變量、方法和結論的6個答題思維要素,再將每個要素具體化,獲取支撐要素的事實,形成遞階的層次分析。教師通過簡潔的關鍵詞和關系連接,將隱性的思維過程可視化,以訓練學生的遷移推理能力。最后,引導學生歸納概括提煉出實驗思路。

解答此題時,學生的思維瓶頸在實驗原理的遷移和研究方法的具體運用,其關鍵點是選擇什么物質來控制和區分遺傳物質,并找出對應的因變量檢測指標。教師可與教材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相關聯,將該實驗原理思維格式化,從病毒的標記、培養、結果及結論三個維度進行的歸納梳理,可以促進學生遷移相似性知識,突破思維瓶頸,形成從教材實驗原理到實驗思路的重組性遷移。

在日常學習中,學生應該深度挖掘經典實驗,透析經典實驗的思維邏輯鏈條,理解其科學本質和科學思想方法,思考采用這種科學方法的原因、實驗價值,體會實驗設計的嚴謹縝密。

猜你喜歡
因變量結構化答題
邀你來答題
邀你來答題
調整有限因變量混合模型在藥物經濟學健康效用量表映射中的運用
邀你來答題
促進知識結構化的主題式復習初探
邀你來答題
結構化面試方法在研究生復試中的應用
適應性回歸分析(Ⅳ)
——與非適應性回歸分析的比較
偏最小二乘回歸方法
基于圖模型的通用半結構化數據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