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1—2017年內蒙古霜凍時空分布特征及演變趨勢

2020-10-20 05:58王惠貞李丹吳瑞芬吳向東
江蘇農業科學 2020年18期
關鍵詞:突變

王惠貞 李丹 吳瑞芬 吳向東

摘要:為深入研究內蒙古霜凍發生的演變規律,提高防霜減災能力,促進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以1961—2017年內蒙古107個氣象站的逐日最低地溫資料為基礎,根據霜凍氣候指標統計霜凍日數,并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法、旋轉正交經驗函數(REOF)分析法及M-K突變檢驗等方法分析內蒙古霜凍日數的時空變化特征和突變情況。結果表明,(1)內蒙古地區平均霜凍日數呈明顯下降趨勢,且變化程度與海拔高度呈顯著負相關關系。(2)從內蒙古各地區霜凍日數近57年的平均值分布特征來看,東北部地區霜凍日數最多、西部和東南部地區略少。(3)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內蒙古年平均霜凍日數發生突變的時間為1987年。(4)通過經驗正交函數分解(EOF)和REOF分析可知,內蒙古霜凍日數空間變化特征受氣候因素、地形等因素影響,分為中西部地區、東北部地區和東南部地區等3個區域,中西部地區霜凍日數減少趨勢最為明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該地區可能成為霜凍脆弱區。

關鍵詞:霜凍日數;年際變化;突變;EOF;REOF

中圖分類號: S425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8-0274-09

收稿日期:2019-09-03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編號:2017MS0411);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科技創新項目(編號:nmqxkjcx201915);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專項(編號:CCSF202025)。

作者簡介:王惠貞(1988—),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應用氣象與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研究。E-mail:1695920285@qq.com。

通信作者:李?丹,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生態氣象學研究。E-mail:40342051@qq.com。

目前,全球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5次評估報告指出,近130年(1880—2012年),全球地表溫度增高 0.85 ℃,不同區域氣候變暖的范圍和幅度各異,我國1951—2017年地表年平均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24 ℃[1-3]。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極端氣候特征也出現一系列的變化,其中,霜凍的發生受溫度變化的控制,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4]。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圍繞霜凍的分布特征和氣候變化特征及霜凍災害評估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結果表明,北歐和北美霜凍日數呈減少趨勢,且變化趨勢有明顯的地域差異[5-7],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大部地區霜凍日數呈縮短趨勢[8],且霜凍日數的變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9]。影響我國寧夏、西藏、貴州等地區霜凍日數變化特征的因素較多,時空變化規律有區域性和季節性等差異[10-14],且霜凍日期的變化與極渦、副熱帶高壓所處的位置及變動有直接關系[15]。

內蒙古地形和氣候復雜多樣,霜凍主要出現在秋季和春季,是影響內蒙古地區玉米、馬鈴薯、大豆等農作物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16]。目前針對內蒙古霜凍的研究較多,包括對初霜凍日期、終霜凍日期及作物霜凍臨界溫度等方面的研究[17-19],但霜凍日數的變化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日最低氣溫<0 ℃的日數作為霜凍指標,揭示近57年內蒙古霜凍日數的年際變化、突變情況及空間變化的特征,對防霜減災和高效利用農業氣候資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并為提高對霜凍的預測和服務能力奠定理論基礎。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資料

選用1961—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境內(37.85~50.78°N、101.07~124.48°E)119個基本氣象站逐日最低氣溫資料,對資料進行均一性訂正,遵循資料年代較長、區域分布較均勻的原則,剔除部分站點,最終選定107個代表站點,并利用周圍參考站數據對代表站點個別年份缺測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奇異值進行訂正,周圍參考站的選擇遵循距離200 km以內相關系數達0.7以上、高度差50 m以內的原則。上述資料來源于內蒙古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

1.2?指標與研究方法

以地面0 cm最低溫度低于0 ℃作為霜凍指標,統計霜凍日數(frost days,簡稱FD),即一年中日最低氣溫<0 ℃的日數。采用均值分布法分析平均霜凍日數的空間分布;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法分析霜凍日數的變化趨勢,并用t檢驗對其信度進行檢驗;采用Mann-Kendall(M-K)突變分析法檢測霜凍日數的突變特征;采用相關分析法和多元回歸分析法研究海拔和緯度對霜凍日數變化的影響;采用經驗正交函數分解(EOF)和旋轉經驗正交函數分解(REOF)方法分析霜凍發生的時空分布特征。

1.3?數據分析和圖表制作方法

以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差異顯著性分析,用Excel繪制圖表,用ArcGIS 10.2制作相關分布圖。

2?結果與分析

2.1?內蒙古霜凍日數的年際變化特征

1961—2017年內蒙古霜凍日數的線性變化呈明顯下降的趨勢(圖1),平均每10年下降3.6 d。20世紀90年代后期之前,內蒙古霜凍日數波動起伏,這之后,霜凍日數減少趨勢較明顯。近57年內蒙古地區平均霜凍日數為183 d,從1996年開始5年滑動平均值均低于57年平均值,1998年霜凍日數達最低值,為167 d。

2.2?內蒙古霜凍日數的時間變化趨勢和地理分布特征

2.2.1?霜凍日數的時間變化趨勢分析

對內蒙古地區107個臺站的霜凍資料進行線性趨勢分析,得到趨勢變化系數分布(圖2)。分析結果表明,系數為負值,對應霜凍日數呈減少趨勢,說明全區大部分地區近57年來霜凍日數呈較明顯的減少趨勢,且變化趨勢分布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霜凍日數減少幅度較大的地區主要在東北部和中西部大部分地區,變化趨勢在-3.5 d/10年以上,其中河套灌區和陰山北麓偏東地區霜凍日數減少最明顯,線性傾向達到 -6.6~-6.1 d/10年,錫林郭勒盟東部、通遼市南部、赤峰市南部和呼倫貝爾市西部地區的線性傾向為-3.5~-1.5 d/10年。

3?討論

內蒙古霜凍日數有明顯的年際變化特征,1961—2017年內蒙古地區平均霜凍日數的線性變化呈明顯下降趨勢,全區107個測試站點中有94個站點霜凍日數表現為極顯著減少趨勢,變化趨勢分布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霜凍日數減少幅度相對較大的地區主要在東北部和中西部大部地區。全球變暖使霜凍日數整體呈減少趨勢,可能造成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發育期延遲,尤其是北半球30°N以北地區作物生長季延長幅度較大的地區近30年的霜凍日數有所增加,而霜凍日數的變化對作物的危害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可能增加植株受霜凍害的風險,但與作物品種、植株耐寒性和所處生育期密切相關,全球性和區域性氣候變暖也預示著農作物和植物花期受霜凍危害的可能性將減小[21-26]。

分析各地區霜凍日數的趨勢變化系數與地理方位的關系得出,海拔、緯度以及地形綜合作用于霜凍日數的變化,但主導性因素的顯著性檢驗結果略有差異,霜凍日數的趨勢變化程度與海拔高度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說明海拔高度對霜凍日數趨勢變化系數影響較大。

內蒙古近57年霜凍日數區域特征明顯,大致符合地帶性分異規律,呈現東北部多、西部和東南部少的分布特征。通過經驗正交函數(EOF)分解得出,內蒙古霜凍日數的分布型為主導分布型,表現為在多年霜凍日數變化中受共同氣候因子影響的一致性減少變化,且1987年之前呈振蕩變化而之后呈明顯偏少的特征,呼和浩特、包頭、巴彥淖爾市和鄂爾多斯東北部地區霜凍日數年際變化幅度較大。20世紀80—90年代,東西區域界限變動較明顯,隨著時間變換由東北逐漸向西南方向移動。

由于EOF分解的局限性,分離出的空間分布結構不能更細致地表示不同地理區域的特征[27],而采用旋轉經驗正交函數(REOF)分解分區時,經過正交旋轉后荷載平方的方差和達到最大,使得各特征向量的高荷載值更加突出,因此該方法對霜凍日數變化特征進行分區更具有客觀性[28-30]。根據內蒙古霜凍日數空間變化特征可分成3個區域,分別是中西部地區、東北部地區和東南部地區,中西部地區霜凍日數減少趨勢最為明顯,該區地處陰山山脈地區,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可能成為霜凍脆弱區。

4?結論

基于對1961—2017年內蒙古地區霜凍日數的綜合分析,可獲得以下結論。

近57年內蒙古平均霜凍日數呈明顯下降趨勢,霜凍日數的變化趨勢分布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變化程度與海拔高度呈負相關關系,從各地區霜凍日數近57年平均值的分布特征來看,東北部地區霜凍日數最多、西部和東南部地區略少。

對內蒙古107個測試站點的57年霜凍日數資料進行突變檢驗發現,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內蒙古年平均霜凍日數在明顯下降的基礎上,存在突變,突變的時間為1987年。

根據內蒙古霜凍日數空間變化特征可分成3個區域,分別是中西部地區、東北部地區和東南部地區,東北部地區霜凍日數相對較多,但3個區域內測試站點均表現為在多年霜凍日數變化中受共同氣候因子影響的一致性減少變化,其中,中西部地區霜凍日數較少趨勢最為明顯。

總體來看,內蒙古地形分布可代表霜凍日數的空間分布模式,霜凍防御的重點區域應該集中在中西部農區,東南部農區受霜凍影響較輕,對于發展農業生產比較有利。

參考文獻:

[1]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of working groupⅠto the fifth annual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2]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 2018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18.

[3]王媛媛,張?勃. 1971年至2010年隴東地區霜凍與積溫變化特征[J]. 資源科學,2012,34(11):2181-2188.

[4]馬柱國. 中國北方地區霜凍日的變化與區域增暖相互關系[J]. 地理學報,2003,58(增刊1):31-37.

[5]Heino R,Brázdil R,Frland E,et al.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climatic extremes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Europe[J]. Climatic Change,1999(42):151-181.

[6]Bonsal B R,Zhang X,Vincent L A,et al. Charcteristics of daily and exteme temperature over Canada[J]. Journal of Climate,2001(14):1959-1976.

[7]Easterling D R. Recent changes in frost days and the frost-free seas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02,83(9):1327-1332.

[8]王國復,許?艷,朱燕君,等. 近50年我國霜期的時空分布及變化趨勢分析[J]. 氣象,2009,35(7):61-67.

[9]王?岱,游慶龍,江志紅,等. 基于均一化資料的中國極端地面氣溫變化分析[J]. 高原氣象,2016,35(5):1352-1363.

[10]郭?軍,任國玉,任?雨. 近100年天津平均氣溫與極端氣溫變化[J]. 高原氣象,2011,30(5):1399-1405.

[11]郜紅娟,蔡廣鵬,陸?藝,等. 1960—2013年貴州省霜凍日數時空變化特征[J]. 農業科學研究,2017,38(4):16-19,42.

[12]馬尚謙,張?勃,劉莉莉,等. 甘肅省霜凍日期時空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J]. 高原氣象,2019,38(2):397-409.

[13]張?磊,楊?洋,張曉煜,等. 近50年寧夏霜凍日數基本特征及變化趨勢[J]. 中國農學通報,2015,31(5):214-219.

[14]拉巴次仁,索朗加措,白?瑪. 1981—2010年西藏霜凍日數的變化特征[J]. 地理學報,2014,69(5):690-696.

[15]馬?彬,張?勃,賈艷青,等. 1961—2014年中國內陸農業區異常初、終霜凍日期時空變化及其與環流因子的關系[J]. 氣象學報,2017,75(4):661-671.

[16]潘進軍. 內蒙古氣象災害及其預防[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17]張?宇,尤?莉,關彥如,等. 內蒙古自治區1971—2018年春季終霜凍日期時空分布特征分析[J]. 北方農業學報,2019,47(2):97-103.

[18]王海梅,侯?瓊,云文麗,等. 內蒙古河套灌區玉米與向日葵霜凍的關鍵溫度[J]. 生態學報,2014,34(11):2948-2953.

[19]高?晶. 1971—2014年內蒙古初霜凍的氣候特征及環流因子初步分析[J]. 內蒙古氣象,2016(3):13-16.

[20]白美蘭,郝潤全,李喜倉,等. 1961—2010年內蒙古地區極端氣候事件變化特征[J]. 干旱氣象,2014,32(2):189-193.

[21]Koen H,Friedl M A,Trevor F K,et al. Ecological impacts of a widespread frost event following early spring leaf-out[J]. Global Change Biology,2012,18(7):2365-2377.

[22]Qiang L,Piao S L,Janssens I A,et al. Extension of the growing season increases vegetation exposure to frost[J].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9(1):426-430.

[23]Augspurger C K. Reconstructing patterns of temperature,phenology,and frost damage over 124 years:spring damage risk is increasing[J]. Ecology,2013,94(1):41-50.

[24]Lenz A,Hoch G,Yann V,et al. European deciduous trees exhibit similar safety margins against damage by spring freeze events along elevational gradients[J]. New Phytologist,2013,200(4):1166-1175.

[25]戴君虎,王煥炯,葛全勝. 近50年中國溫帶季風區植物花期春季霜凍風險變化[J]. 地理學報,2013,68(5):593-601.

[26]郭曉雷,申雙和,張?磊,等. 寧夏枸杞種植區春霜凍發生的時空分布特征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6):238-242.

[27]魏鳳英. 現代氣候統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 2版.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117-124.

[28]Michael B R. Rot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s[J]. Journal of Climatology,1986,6(3):293-335.

[29]Zhang Q,Xu C Y,Zhang Z X.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1951—2005[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09,95(1/2):53-68.

[30]Wang J L,Zhang R H,Wang Y C. Areal differences in diurnal variations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12,110(3):395-408.

猜你喜歡
突變
精子線粒體與男性不育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兩種檢測方法對71例非綜合征型耳聾患者基因檢測結果的對比分析
例析應對體育教學環境突變的教學策略
關于分析皮帶傳送中的摩擦力突變問題
抑癌基因p16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中突變及甲基化的情況與意義
北約防長開會應對東歐“突變”
國際油價突變識別及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