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背景下工科院校共青團宣傳工作模式探究

2020-10-20 05:46金慧明
各界·下半月 2020年10期
關鍵詞:宣傳共青團新媒體

金慧明

摘要:高校團屬新媒體已然成為高校服學生生活,開展活動宣傳,樹立學校良好形象的重要載體。本文旨在探討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工科院校共青團如何依托新媒體技術,提高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把握輿論導向,傳遞青春正能量,開展青年思想政治引領。

關鍵詞:新媒體;共青團;宣傳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同濟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名規模達到8.0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10-39歲群體占總體網民的70.8%。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7.9%。從網民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業結構的綜合情況來看,中國網民中學生群體最多,占比達24.8%,在校大學生是互聯網最廣泛、最活躍的使用者,互聯網早已成為青年學生獲取各類信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渠道。

90后、00后的青年學生更是網絡的“原住民”,互聯網塑造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互聯網的時代里,大學生獲取信息和對外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是新媒體,微博、微信、抖音、QQ、社交app等成了大學生青睞的新媒體工具,對大學生而言,網絡不再是一種工具,而是他們生存的環境,是他們與生俱來需要的“空氣”。在這樣的背景下,團屬新媒體如何做好網絡思政宣傳,如何運用新媒體開展青年思想政治引領是一項重要課題。

一、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生新媒體使用情況及特點

工科院校的大學生,由于學校文化和所學專業的影響,大多專業基礎扎實,動手實踐能力強,但相對來說缺乏一定的人文素養,政治敏銳性不強,習慣“人機對話”,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欠佳,在思維方式上遵循一定的“公式”,缺乏靈活性。

因此,本次調查選擇了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這是一所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經管文理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院校。以其為研究對象,探索工科院校新媒體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重要意義。本次問卷發放基本是網絡問卷,最終收到有效問卷644份,問卷填寫覆蓋了全校??票究萍把芯可后w。

(一)工科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較高

在受調查的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生中,每天使用新媒體3-4小時的學生有39.44%,5-6小時的有28.57%,超過6小時的占20.19%,而不到2小時僅占11.8%,從調查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同學每天使用新媒體的時間很長。結合“大學生樂于用哪種方式來了解并參與學校日常工作”,通過新媒體方式來參與學校日常工作的占到了95.34%,這兩項數據表明工科大學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較高。

(二)工科大學生使用新媒體主要集中在即時通信在關于“通常使用哪種類型的網絡媒體”的調查中,有99.38%的受調查學生選擇了即時通信工具,63.98%的受調查學生選擇了使用社交網絡。而使用新聞門戶網站的只有17.7%,這表明工科學生在新媒體的使用方面集中在人際交往和參加網絡輿論活動上,而對新聞、時事等的關心比較少,符合工科學生政治敏銳性不高的特點。

(三)新媒體影響工科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受調查學生中,有89.13%使用新媒體與朋友、同學交流聯系,有81.37%的學生使用新媒體進行消費娛樂、豐富課余生活,78.57%的學生利用新媒體了解時事,關注熱點新聞。從調查可以看出新媒體成為大多數學生休閑娛樂的主要工具,也是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實現了“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

而在“使用新媒體進行資料的查找或學習是否會受到干擾”的調查中,有17.7%的受調查學生表示完全沒有影響,62.42%的學生表示偶爾會受到干擾。從調查可以看出,90后大學生作為網絡的“原住民”他們已經習慣了新媒體的存在,新媒體已經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青春二工大”共青團微信公眾號分析

針對工科學生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以及使用情況,筆者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團屬公眾號“青春二工大”的微信公眾號進行了分析解讀。

1.名稱及定位?!扒啻憾ご蟆弊鳛閳F屬微信公眾號,在命名方式上采用直接命名與修飾象征型命名相結合的方式,力圖在“一目了然”的同時拉近與青年學生的距離。在功能上以“服務青年、引領青年”為定位,菜單欄目的設置上也是以一種結構化的表現形式來體現服務青年、關心青年的主旨,欄目設置主要有“查詢、校園介紹及精選內容”三個方面,基本上承擔了發布團學資訊、查詢校園生活以及團學精彩活動的作用,從“思想性”和“有用性”兩個途徑著手達到為青年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和影響青年的雙重作用。

2.話語體系分析。法國后現代思想家米歇爾·??抡J為:“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社會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全過程?!备咝9睬鄨F由于其政治特征的明顯性,在原有話語體系中有著“權威”“嚴肅”的刻板印象。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要消除這種刻板印象,團屬公眾號會選擇了“擬人化”的名稱,在內容表達方式上除了純文字的表達方式外,還有“文字+圖片”“文字+音頻”“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除了靈活運用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方式外,還積極使用網絡用語,原創漫畫等方式豐富推文內容,增加內容的可讀性、趣味性和生動性。

在分析“青春二工大”的推文中,我們發現,一般情況,閱讀量高的推文基本上涉及投票、評選等信息,在這以外的高閱讀量的推文是一定是立足于學生實際,關注當下成長。以《工匠·我們》和《中國近代航空發展》兩篇推文為例,結合了學生實際的《工匠·我們》在“音頻、經典名言和文字”的三種方式下,以正式風趣相結合的話語特點,閱讀量有913,而《中國近代航空發展》的推文雖然也結合了網絡圖片和文字介紹,但是在話語表達上嚴肅、枯燥,閱讀量只有133。這從一個方面表明學生還是普遍對嚴肅事件的關注度不高興趣不濃,另一方面也說明起便是嚴肅事件傳統枯燥說教的宣傳方式也是很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同樣以“青春二工大”的推文為例,《畢業季專題》和《迎新專輯》在議題設置上選擇了貼近學生畢業和進校的實際,用了學生喜歡的語音表達方式,在閱讀量上就有較高的水準。所以,微信公眾號的學生推文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話語權,關注學生的熱點才能贏得學生的關注。

三、“互聯網+”背景下團屬公眾號的積極對策

(一)通過變革話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1.轉變話語方式,從控制式和勸導式轉向對話式。傳統黨團政治教育多采用控制式和勸導式話語方式,教育者利用自身對信息掌握的優勢進行“信息過濾”,能夠將受眾所接觸的信息控制在正面范圍。而新媒體通過互聯網使廣大受教育者可以靈活便捷地獲取海量信息資源,并且可以自主篩選、選擇這些信息資源,自由參加相關教育活動。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們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網絡話語權,允許他們表達不同思想觀點,將傳統的黨團教育工作者從傳授性的對話轉變為互動型的對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進行開放式的真誠交流,教育者要對受教育者話語內容的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進行反思,在反思基礎上通過對話與討論,為大學生供給可以信服的理由,引導和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與醒悟,使學生看到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而接受并超越這些不足,取得進步。

2.轉變話語內容,關注大學生現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走向“人”、走向“現實生活”,從崇高敘事轉換到生活敘事。所謂生活敘事,便是從人的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引發,來解答“我”的困惑,促使“我”在生活中獲得合理解釋的根基上建立及立于生活之上的價值觀?;ヂ摼W+時代的話語來源于實際生活,與當下的生活緊密聯系。而結合前文分析,工科院校學生在關注熱點上更關注當下的生活,學生在網絡上傳播的話語來源于他們的生活寫照,所以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必須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吸納和選擇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容,以日常生活為價值起點,真正尊重學生的個體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重視日常生活的價值建構,才能讓學生對日常生活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理性思考,從而達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3.轉變話語風格,增強人文關懷。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話語多“高大上”,理論性強,專業性高,距離大學生心理較遠,“互聯網+”背景下的共青團宣傳教育工作既要做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傳聲筒,也要通過自己的學習理解,轉化為適合大學生理解的話語,同時善于借鑒網絡中的一些健康的有益的良好的話語,豐富共青團宣傳教育話語內容,要善于“用小故事講大道理”。

充分認識工科學生的特點,尊重和理解學生的情感和需求,營造溫馨舒適的話語氛圍,通過主動服務增強共青團宣傳工作的感召力。針對工科生人文素養相對較低、社交能力相對較弱的現象,可以利用新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文關懷欄目。例如,開設“樹洞”類的傾聽咨詢欄目,探究學生心理需求,鼓勵其敞開心扉,大膽表達自己。同時,教授其溝通技巧,創造社交場合,提升其社交實踐能力。除此,還可以利用重大節日的時間節點,推出主題類人文關懷專欄,凝聚人心,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從而實現情懷教育的目的。

(二)通過“議程設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議程設置理論是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D.L.肖在1972年發表的論文《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中最早提出的。利用“議程設置理論”,可以使原本的“媒體議程”變成“公眾議程”,“公眾議程”被“媒體議程”左右。

1.主動出擊,關注熱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權。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占領網上思想陣地制高點,把握網上輿論主導權,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運用議程設置理論,新媒體可以通過合理設置議程,提高大學生對特定議題的關注和重視。結合重大歷史紀念日節點,教育者可以通過在多媒體信息平臺上推出既設熱點議題,并借助有效的傳播方式,開展氛圍營造和話題引導;結合重大事件,針對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及時在新媒體上予以回應,形成強大的宣傳動態,吸引大學生關注,逐步把大學生在新媒體上的注意力引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方向上去。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權牢牢把握,指導大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在爭論中明辨“大是大非”,從而實現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導。

2.嚴格把關,加強引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新媒體的風向標作用逐漸凸顯,大學生往往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對新媒體的關注更加密切,尤其是對特定領域的信息關注度很高。而新媒體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時,一些“不良”信息混跡其中,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就這樣呈現在大學生的視野之中。因此在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議題設置方法,發揮在信息選擇、加工和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作用,通過對信息的嚴格把控,幫助學生梳理、甄別和選擇信息,提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議題的有效接觸度;同時合理控制議題報道的數量、增強信息的權威性和榮譽度,及時反饋大學生的關注點、在新媒體專題中熱點新聞配發評論文章,組織跟帖,促成輿論氛圍的盡快形成,增強學生對事件、問題和社會現象的了解和感知,要把握新媒體輿論導向,放大新媒體言論的建設性意見,盡可能消減新媒體不良信息帶來的負面效應,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在此,也要提防新媒體“不良”信息對學生產生的負面沖擊,及時把握話語權,做到公開透明、有理有據,增強共青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可控性。

【參考文獻】

[1]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2]李彥峰,蓋小麗.“議程設置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84-85.

[3]鄭壽.基于新媒體議程設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135-138.

[4]李巖,周長青.新媒介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影響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03):213-214.

[5]郭寶盛.利用新媒體技術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24):156-157.

[6]馬健龍.新媒體跨入城門時代[J].中國報業,2014(21):35-36.

[7]范艷春.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調整[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1):53-54.

[8]任志芬.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3):93-95.

[9]郭瑩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考慮的三個關系[J].學理論,2014(27):289-290.

[10]石義彬,王勇.??略捳Z理論評析[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0(01):26-33.

[1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的報告》(全文)[EB/OL].中國網信網,2018.

猜你喜歡
宣傳共青團新媒體
最勇敢的決定最美麗的少年
“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名單(共三百五十七人)
共青團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名單
淺談行賄犯罪案件特點、原因及預防對策
意識形態、文藝、宣傳與百姓生活
打造醫院里的“主流媒體”
高職學生志愿填報取向及滿意度調查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