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德育知行合

2020-10-21 10:21賁蕾
鴨綠江·下半月 2020年7期
關鍵詞:現狀與對策知行合一德育

摘要:全文闡述了高校道德知行合一的現狀,分析了影響學生道德知行合一的因素,主要為學生主體和環境兩部分。第四章對此提出以一些對策,最后對全文進行系統地總結。

關鍵詞:德育;知行合一;現狀與對策

一、“知行合一”概述

在明朝時期,思想家提出一個名詞“知行合一”。這要求我們在“知”的基礎上也要去“行”,“行”就是“知”,將“知”與“行”連接起來,才是真正的統一。

二、 高校德育知行合一現狀

在高校中知行合一與學生的德育教育緊密掛鉤。如今,大多數大學生有健康、正確的人生觀,比較注重自身的成長和課業成績,但是他們在畢業走向工作中時,尚且稚嫩、對工作準備不充足,很容易在自我評價上抱有消極的態度。他們雖然具有良好的道德知識和正確的道德判斷,但是當發生事情時他們的行為會與自己正確的道德準則有所偏離,缺少自我反省的意識,忽略社會公德。例如他們面對戀愛和婚姻的看法時,婚姻上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沒有過墮胎或同居的經歷,并且對于婚姻或多或少會存在功利性,對婚姻中角色的認知不成熟,缺少責任感。在戀愛層面,許多大學生卻渴望與女朋友同居,甚至在不得已情況下選擇讓對方為自己墮胎,雖然他們知道這是錯誤的道德想法,但發生在自己身上卻會放寬心態。還有經??梢栽诰W絡APP上看到的段子:知道某人的某種行為是不道德的,但是倘若朋友是這樣,似乎就將道德原則拋之腦外,這些都是典型的“知行不一”行為。

三、 影響學生知行合一德育教育的因素

(一)學生主體心理影響因素

1.心理成熟度低

一個人道德行為的產生取決于他的道德觀念和對他欲望的結果。當這種欲求與道德中“知”產生沖突或是不吻合時,就會出現兩種結果:一個是道德大于欲望時,會體現出道德的知行合一,另一種結果是道德小于欲望時,換句話說道德原則在欲望面前失去了約束力,那么就會出現道德認知與行為不一致的現象。大學生們時間主要用于學校學習,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往往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對外界社會生活相對隔離,因此,很多高校的學生心理成熟度相比生理成熟要滯后一些。當他們發現自己的不合理欲望時往往會拋棄道德原則,即使他們的道德觀念正確,卻不能身體力行。

2.盲目從眾心理

大多數情況下,跟隨大眾的腳步走是正確的,但倘若對事物缺乏分析,不了解真實狀況盲目從眾也是不可取的,例如前兩年大火的明星打籃球事件,許多人不了解真實狀況,為了在網絡上博取熱度盲目跟風,但后來很多人也發表過為當時行為道歉的言論。大學生是中學向社會過渡的階段,屬于人格未定型期,容易情緒不穩定、易走極端。當他們遇到事情時往往“人云亦云”,集體行動,很少根據自己的道德“知”來為道德“行”做導線。這種從眾心理大多體現在上課從眾、消費從眾、娛樂從眾甚至包括作弊從眾等。

3.群體惰化現象

通過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相比于一個人獨立完成某項工作時,群體多人完成一項工作中個體的努力程度要下降很多,這被稱為群體惰化現象。大學生們出現道德知行不一的行也取決于“責任分攤”的心理,普遍覺得認為這是大家的責任,自己可以適當偷懶一下,所以,他們在規范自我的行為上責任感更少,更加容易出現知道如何做卻不愿去做的情況。

(二)環境因素

1. 家庭影響

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中父母長輩比較溺愛,在良好的保護下,生活中的他們很少遇到挫折,這使他們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嚴以待人、寬以律己成為了他們的價值導向。此外,父母對子女的就業也只注重技能培養,忽略道德層面。

2.學校影響

很多高校的德育體系尚不完整,教育方法古老陳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也只對學生進行理論的灌輸,忽略實踐行為對學生的德育作用。

四、實現德育知行合一的對策

(一)創新德育手段和方法

在對學生尤其是大學生的德育教育上必須要增強靈活、多動的教學方式。他們處于社會與學校生活相融合的時段,容易將兩種知識結合在一起,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形式深入到學生的心理建設,持續他們的學習興趣??梢詫⒌掠哪繕伺c其他學科的專業教育相結合,對此美國高校運用得十分巧妙,例如注重歷史和地理學科的教育,在此之上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另外,德育教師也可以采取隱形教育來引導學生知行合一,例如通過各種學術活動來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開展各類競爭比賽、社團活動、體育活動等,讓正確的思想觀念潛移默化地走進學生的認知中。另外,考核評價也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增強學生的理論轉實踐的意識和行為,通過改變考試的方法來提高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在道德上知行合一。

(二)拓寬道德實踐的渠道

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通過體驗交流、溝通、實踐的形式,以德育課程的實踐活動為主體,結合各管理部門共同打造與之匹配的教學模式,實現學校內與學校外的連接互動,在一定層面上可以化解理論與實踐不一致的問題。

(三) 創建良好的德育環境

環境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它可以影響到人的思想意識和觀念。道德教育也應有它的環境,包含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環境等。想要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學校要全面規劃,建設品味高雅的物質環境。此外,應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提高學生的精神建設,包括校風、教風、學風、班風等,從方方面面制約著學生的道德上的知行合一,并且可以達到深刻、長期的影響。

五、 總結

高校中學生知行不一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想要解決這種“知”與“行”分離的現象,需要從學生主體著手,另外結合環境因素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潛移默化,在育人的同時實現對學生道德知行合一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梁娜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合一存在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中北大學,2019.

[2]鮑賢杰.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啟示[J].高教學刊,2020(06):180-181+185.

作者簡介:

賁蕾(1987-)女 籍貫:安徽滁州;民族:漢;最高學歷:本科;目前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項目基金:地方高校學生道德知行現狀分析及教育方法改進研究(項目編號:2019sk04)

猜你喜歡
現狀與對策知行合一德育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無痕 滲透有方——小學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方法探析
新疆農村成人教育的現狀及對策
立“三者”,提升“兩學一做”實效
關于汽車客運站財務管理的現狀與對策
當前影響中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主要原因及建議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德育測評:質性與量化的平衡
高?!暗掠秊橄取钡睦碚?、實施及評價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