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高木偶戲與刻紙藝術碰撞的新生

2020-10-21 01:56王鵬博
科學與財富 2020年8期
關鍵詞:刻紙臨高縣木偶戲

王鵬博

摘 要:木偶戲在我國古稱傀儡戲,從古至今演化出眾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木偶戲。中國木偶戲很早就有記載,普遍的觀點是:"源于漢,興于唐"。漢朝末年時就有人偶被創造進行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宋代木偶戲開始流入海南島,臨高木偶戲就是其中之一,臨高木偶戲獨具特色的地方就是人與木偶同臺表演,這與其他木偶戲截然不同。臨高木偶戲早在2006年就成功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奇特表演方式被贊譽為“世界少有,中國一絕”。到了近現代,由于受到新興娛樂方式的沖擊,臨高木偶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在傳承木偶戲逐漸后繼無人的情況下如何使臨高木偶戲傳承下去成了當務之急。符耀彩先生的《臨高木偶戲通論》對臨高木偶戲詳細的分析其內在精神與展望其未來給人們為傳承非遺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本文將對刻紙藝術為載體,將臨高木偶戲經典動作刻成刻紙作品,從而使臨高木偶戲以另一種新的方式煥發第二春。

關鍵詞:臨高縣/木偶戲/刻紙/傳承

海南臨高縣坐落于海南島西北方向沿海,占地面積約為1317平方公里,人口約為40萬,是出名的魚米之鄉。臨高縣存在的歷史悠久,民間藝術發展非常繁榮,有木偶戲、漁歌、舞龍、舞獅等。2003年曾獲得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謂,還有多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高木偶戲就是其中之一。

一、臨高木偶戲的發展歷史

2006年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漢朝就有文字記載。最初創造木偶戲的目的是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臨高當地人民為了求神除邪,經常端人型的杖頭木偶于肩膀。由當地年輕女子進行神秘儀式,而后逐步演變成木偶戲,當地人稱之為“佛子戲”。

臨高木偶戲發展到現代,由海南臨高縣非遺傳承人陳成和老人于1979年獻出七代珍藏的10個木偶,其中有4個頭部明顯刻有“康熙”年號的標志。其木偶神態生動,木偶面部雕刻栩栩如生。這證明臨高木偶戲在清朝康熙時期發展較為成熟。清朝康熙時期受到康乾盛世的影響,人們對于精神娛樂需求提高,臨高木偶戲發展達到頂峰。臨高縣志記載當時木偶戲最興旺時期,在臨高縣就有劉采風、王香發、曹大鑼、吳四龍等近40個木偶戲班。因此《海南省志》載“清康熙年間,戲班最盛行,海南全島,婦孺老少,幾無不識木偶戲”。就可以看出木偶戲在清代康熙年間十分流行。到清末民初時期雖然時局動蕩經濟蕭條,但是較大規模的木偶戲班依然還有10多個。日本侵華時期至解放前夕,有慶祥班、和成班、明記班等13個戲班。足以見得臨高木偶戲生命力的頑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木偶戲被臨高縣政府重新重視。發展到現在,臨高木偶戲與元宵節融合,每年的元宵節在臨高縣都有表演木偶戲的習慣。木偶戲在現代又稱為“公仔戲”,以瓊劇唱腔作為表演為基礎唱調,在人物上與瓊劇一樣也有生、旦、凈、丑等角色之分。臨高木偶戲最大的特點是“人偶同臺”。舞臺不設屏障,演員化裝與木偶同時登臺合演,演員擎仗頭木偶化裝登臺,互為表里,相互配合,人與木偶交替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為我國木偶藝術園地稀有的劇種。

二、非遺臨高木偶戲傳承所遇到的問題

曾經有過一段頗為輝煌的歷史,但是在現如今新興的娛樂方式的影響下不斷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不光是臨高木偶戲這一種,也是很多傳統藝術都明顯感知到卻又無能為力的尷尬現實。這對于臨高木偶戲來說同樣也不例外。臨高木偶戲的問題不只是創新那么簡單,而是要在創新的同時“保存其內核”,也就是說“創新不能全部改變,要在創新的基礎上對傳統有所保留。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推動臨高木偶戲的創新發展。

現如今木偶戲所面對的危機,在很長時間內卻是優勢所在。在當代,木偶戲雖然以臨高話為基本依托,但是也需要理清“請進來”與“走出去”的關系。長期以來,木偶戲缺少一個對外交流機制,如果能夠與本區域以外的其他藝術表達形式融合,廣泛吸收其他藝術手法的優秀品質,融會貫通,一定可以人偶戲推陳出新,煥發出新的的生命力。

三、臨高木偶戲將刻紙藝術作為載體的大膽嘗試

新中國成立后,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導下,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新剪紙,開拓了刻紙創作的道路,也豐富了中國民間裝飾美術的形式和內容。在新刻紙的創作中除了表現各行各業新氣象的刻紙外,兒童、體育、雜技、歌舞等也成為刻紙最常見的題材。

刻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于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

臨高木偶戲其人偶同臺的獨特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推廣,嘗試使用刻紙作為載體,將臨高木偶戲中人與木偶的動作作為一幅幅刻紙藝術作品。將臨高木偶戲以刻紙的形式具象化,使其與刻紙藝術相融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四、結語

海南臨高人偶戲是海南臨高的特色劇種,具有濃郁的“異域色彩”。其獨樹一幟的人與偶組合表演特色和特殊的肢體動作引人注目。人偶戲最突出的特點在于人戲與偶戲兩種符號系統之間的跨界結合,通過表演者的表情靈動彌補人偶的表情僵硬,用人偶的靈活肢體動態彌補表演者的動作僵硬。演員既是操控者又是表演者,人偶同臺可以借助演員的面部表情的喜怒哀樂將人偶的內心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

深入挖掘臨高人偶戲角色元素,提煉藝術語言的視覺化表達,將提煉的角色元素用刻紙的手法設計一系列刻紙藝術紀念品,并進行開發研究,把臨高人偶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作為臨高甚至海南省的名片,讓世人更加了解臨高人偶戲。海南作為國際旅游島和自貿港,每年有數千萬的游客旅游觀光,但其文化特色紀念品種類非常稀少,因此海南需要一個深入挖掘其地方特色的紀念品。讓臨高人偶戲成為海南的一大名片。

基金項目:2019年海南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臨高人偶戲角色元素紀念品創新與開發”。項目編號:201912308030。

猜你喜歡
刻紙臨高縣木偶戲
木偶和木偶戲
刻紙——指尖上的傳奇藝術
溱湖刻紙
傳統戲劇——木偶戲
木偶戲
“紙上神話”——金壇刻紙
木偶戲
饒凱玉 寶安刻紙畫藝術第一人
海南臨高:17畝被毀林地種上了沉香木
臨高縣小學生腸道寄生蟲病感染情況調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