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看當前網絡教育存在的缺陷

2020-10-22 10:06張锎心
報刊精萃 2020年20期
關鍵詞:排他性競爭性產品

張锎心

成都市雙流區黃龍溪學校

教育對經濟增長、社會文明和社會公平具有強大正外部效應,也是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形式,是窮人擺脫貧困、打破階層固化的強大工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持續增加教育資源投入,大力改善社會各階層受教育機會,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當前社會似乎對教育的認識出現下列誤區:關于教育產品屬性的認識,過度強調公共屬性,忽略甚至遺忘私人屬性;關于教育的功能,重生產功能輕育人功能。這些認識誤區帶來 “教育不足”與“教育過度”并存,急需矯正。

1.關于教育“混合產品”屬性的判斷

經濟學家們認為,公共產品具有兩個本質特征: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指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減少其他任何人享用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即公共產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享用該產品的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非排他性指的是在技術上沒有辦法把拒絕付款的個人排除在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之外,或者說這樣做的成本太高。上述特征意味著公共產品強大的正外部效應,無法實現“帕累托最優”,因此由市場來供給公共產品是低效的,需要政府通過強制融資來完成供給任務,即通過“有形的手”矯正市場失靈。

在現實生活中,同時滿足上述特征的純公共產品數量非常稀少,多數公共產品只具備非競爭性或非排他性,被稱為準公共產品。還有一種公共產品,兼具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屬性,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滿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被稱為“混合產品”。教育就是一種典型的“混合產品”。在義務教育階段,國家以法律作保障,對全部學齡兒童實施普及、平等、強迫、無償的教育,適齡兒童有平等權利共享,任何人的享用既不會減少其他人的享用,也不能將其他人排除在外,公共產品屬性比較突出。非義務教育階段受分數線與招生名額限制,對受教育者未來的職業選擇和社會經濟地位具有決定性影響,私人產品屬性比較明顯。

即便在義務教育階段,由于教育資源分布具有區域和城鄉差異,也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并很容易在技術上做到排他。從辦學條件來看,特定地域、特定學校辦學規模是有限的,達到辦學規模上限,再招收學生的邊際成本就不再為零,非競爭性特征不再滿足。為避免學生在特定地域、特定學校的聚集,設置排他性壁壘似乎就順理成章,截至目前主要采用以下三種形式:戶籍、成績、收費等。公辦幼兒園、小學、初中通過搖號錄取生源,戶籍是主要的排他因素;民辦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首先通過“價格”進行排他,在登記報名人數超過辦學規模的情況下,通過面試與家庭背景考察擇優錄取。高中的錄取依據主要是中考成績,并針對本地生和外地生設置不同分數線;大學則主要通過高考成績進行錄取,只要屬于同一省級行政區,考生的戶籍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作為“混合產品”,教育的效用特征有別于普通公共產品。普通公共產品的效用主要產生于“消費”過程,如國防、免費公園、免費公路、市政燈光等,其收益具有瞬時性和單一性,教育效用的顯現具有漫長的時滯,其收益具有長期性和多元性。

2.“公共產品”視角下“教育供給不足”問題

教育的公共產品屬性,意味著教育的正外部性。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形式,是一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源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持續高速增長,與大力發展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具有密切聯系。教育提升公民的社會道德水平,幫助受教育者形成民主與法制意識,崇尚誠信與自律,養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構筑人人受益的文明和諧社會。教育幫助貧困人群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參與社會博弈的能力,獲得發展自由,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提出的“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志”等論斷和觀點,體現教育在啟民、育民、安民、富民、強民、化民等方面的社會效益。

教育收益的外溢性意味著政府在教育供給中承擔主體責任。根據最新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經費由中央和地方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省級政府負責統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所需經費,由各級政府根據國務院規定按項目承擔相應比例。這種制度安排體現了公共產品的受益原則。根據公共產品的受益范圍,公共產品可分全國性、準全國性、地方性三類,全國性公共產品指全國公民都能均等享用的公共產品,如國防;準全國性公共產品指不同行政區域的居民在消費上不具有均等機會,如教育。勞動力的巨大流動性,擴大了教育的受益范圍,中央和省級財政承擔主要的出資責任,是非常合適的。

3.“私人產品”視角下“教育不足”與“教育過度”問題

經濟學理論與實證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和收入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貧困家庭教育缺乏導致貧困的惡性循環和代際傳遞。在農村貧困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讀書無用論”思想依然存在,接受教育的愿望較低。一些貧困家庭只注意到讀書期間的機會成本,沒有看到接受教育后人力資本提升和社會資源擴大可能帶來的超額收益,更沒有意識到接受教育對健康習慣、衛生保健、婚姻與家庭質量的深遠影響。

由此可見,開展高校教育活動中,應該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樹立爭取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積極為學生在今后的社會發展中奠定良好基礎。所以,在開展高校心理學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積極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有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也有助于提升高校心理學的教學質量。。

猜你喜歡
排他性競爭性產品
競爭性裝備采購招標文件分析研究與對策
互聯網平臺排他性交易反壟斷規制的若干思考
友情為什么有時會有排他性?
非排他性管轄條款的法律效力研究
中泰雙邊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分析及政策建議
2015產品LOOKBOOK直擊
新產品
產品
下一個酷產品是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