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中的風格再現

2020-10-26 02:30何宇佳
青年文學家 2020年29期
關鍵詞:第七天風格翻譯

摘? 要:注重文學性是文學翻譯區別于技術翻譯非常重要的一點,故而譯本對原作的風格再現成為評判翻譯行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余華作為中國當代作家的代表,其作品被大量譯介到法國,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那么法國讀者所讀到的余華作品譯本是否是能夠反映他的寫作風格的譯本?筆者以余華的最新作品《第七天》為例,分析了譯者采用了何種策略在翻譯中再現原作者風格。并探討了翻譯一個好的譯本對譯者的要求。

關鍵詞:翻譯;風格;《第七天》

作者簡介:何宇佳(1992.3-),女,四川德陽人,2017級碩士,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9-0-03

一.引言

在當代作家中,余華是較早被介紹到西方國家的一位。早在1994年,隨著張藝謀電影在戛納電影節上斬獲大獎,余華便走入了法國讀者的視線。他在法國第一次出版的作品是1994年的《活著》。其后,《許三觀賣血記》,《古典愛情》,《在細雨中呼喊》等余華的代表作也相繼被譯介到法國。2008年余華的《兄弟》真正讓他走入了大眾的視野,取得了非常高的銷量,也引來法國媒體的一陣評論熱潮。

回顧數十年來的中國現當代作品外譯歷史,許多學者研究認為,中國作品之所以受到外國讀者的關注,更多的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差異引發好奇,外國讀者們把這些反映近年中國社會現實的作品作為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故而從出版社,譯者,到讀者,往往傾向于將作品進行過度的歸化?!白g介者除了關注作品的文學特性之外,還特別關注作品內容是否具有社會性、批判性,乃至政治性,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要素還有可能取代文學性,成為譯介者的第一選擇標準?!盵1]那么余華作為中國當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外譯的過程中是否保留了自身的文學性?從譯文當中能夠再現作品原本的風格嗎?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把目光投向了余華作品《第七天》及其法譯本。通過對原文和譯文的分析,探討作品外譯中的風格再現問題。

二.風格的可感知性與余華的風格

要討論風格的再現,首先應當明確什么是風格。風格并不僅僅指一般性的表達方式和體裁格式等純形式方面的特征。它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一是風格的精神實質,即通常美學,文學意義上的風格。二是風格的物質要素,從語言方面來說,是指文章的遣詞造句,語域語體,音韻節奏,篇章結構等語言使用上的特征。不同于技術翻譯,風格再現是文學翻譯中的獨特要求,它涉及很多復雜的方面。不僅包括原作者在文字中的自發體現,也包括原作者之外的讀者和譯者對作品的感悟。梅肖尼克認為風格是非常重要的:“形式,或者風格,并不是附加的、額外的東西,不是附著于內容之上的,它是作品之所以成為作品的一個關鍵因素?!盵2]風格就像作者的標簽,是作者區別于其他作者的因素。所以如果一個譯本無法體現作者的風格,很難說這是一個好的譯本。

關于風格是否可以再現,部分學者持否定觀點,他們認為一旦作品被移植到目標語環境中,其自身的風格必然會被抹殺。同時也有學者認為風格是可以被再現的,并指出風格再現的基礎在于風格的可感知性。布封認為“風格即人”,風格是像人一樣可以被觀察到的。如果這種說法略顯空泛,落腳于與具體的方面進行分析,風格也依然時刻彰顯自身的存在。因為風格畢竟不是虛幻的事物,而是從原文的具體字句中得來的?!白髡咴谡Z言使用中作用于風格的諸方面,尤其是其獨特的遣詞造句方式,是具體實在的,是可以感覺和辨識的?!盵3]

眾所周知,余華的個人風格非常突出,他的語言極具特色而難于模仿?!兜谄咛臁纷鳛樗淖髌樊斨邢喈敧毺氐囊徊?,一經出版便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不少讀者認為余華所固有的寫作風格在這部作品中并沒有得到體現,很多人對文中大量引用時事新聞的現象感到失望,認為它并非一部文學作品,而是淪為了新聞素材的拼貼。然而事實上,也有很多評論家和學者指出,雖然余華寫作《第七天》在寫法上有新的嘗試,比如不再像以前一樣設置大量敘述陷阱,也較少運用具有模糊性的詩意語言來表達主題的多義性,反而更多地采用白描手法。但是通過閱讀,我們依然可以感知到他一貫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涵。在選材上,余華對“陰間”的描繪正是他對“鬼魂”和“幽靈”意象的偏愛的體現。其中恍若隔世的景象的描寫,讓人感到一種無限的茫然和空洞。其中的時空結構,“陰間”和“陽世”的時空想象巧妙地解決了當下書寫過于‘日?;汀S意化的問題,他取消了這些當下事物的物質性,“因此,我們才有那種既熟悉又陌生,仿佛覺得沒有什么,又總感覺哪里不對的迷惑?!盵4]在《第七天》語言上,余華擯棄了《在細雨中呼喊》中精妙的文辭,顯得非常的平實克制。與此同時,他語言中突破固定模式,不采用常規語法的一面依然延續。比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海景豪墓”,“他的抱怨聲在我耳邊添磚加瓦”等等。這種陌生化給人以新穎,強烈的刺激,讓人自發思考,更能理解到作者的意圖。

對于這樣一部被質疑是失敗之作的作品,余華本人也這樣表示:“假如要說出一部最能夠代表我全部風格的小說,只能是這一部,因為從我八十年的作品一直到現在作品里的因素都包含進去了?!盵5]所以通過《第七天》完全可以感知到余華的風格,這為討論譯本的風格再現提供了前提。

三.譯者的感知與譯文中的風格再現

作為一名中國作家,余華非常幸運。他擁有數家實力雄厚而獨具慧眼的法國出版社的推廣支持,同時幸運地遇到了幾位致力于翻譯他的作品的優秀的法語譯者。這些譯者大多為精通中國語言和文化背景的漢學家,《第七天》的譯者何碧玉(Isabelle Rabut)就是其中之一。何碧玉和丈夫Angel Pino長期合作翻譯,出來的譯本既忠實于原文,又符合法語讀者的審美習慣。而作為余華作品的編輯和譯者,何碧玉對余華的研究相也當深入。雖然她對于作品《第七天》并沒有公開發表太多個人理解和翻譯感想,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她過去受采訪的資料和她自己發表的關于余華的研究論文當中看出來,她對于余華本人的作品風格和創作特點有著非常準確且深入的理解。

何碧玉這樣評價對余華之前的作品:“余華的才能在于將人物的行為從一切約定俗成的,直接的感情表達中抽離了出來,把它們放入一種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形式中,由此超越的心理寫實主義,拓展了更為深層次的心理領域,在這里時空表現出新的特質。無法理性地在空間中辨明方向和前進造成了時間感知,記憶和思維連接的混亂?!盵6]一開篇主人公就已經死亡。但就連他自己也并不確定自己的死期?!斑@一天,似乎是昨天,似乎是前天,似乎是今天??梢源_定的是,這是我在那個世界里的最后一天?!边@樣的表述極大地增加了故事的虛幻性,同時也意味著雖然故事發生的時間是線性的,作者的敘述時間卻不是線性的,背景確定的同時,敘述者的講述時間卻一直是未知的。在整個《第七天》中,倒敘,插敘,補敘等手法在書中隨處可見。主人公在尋找父親的過程中遇到不同的人,每個人有不同的故事和回憶。敘述主體和時間不停變換,生前與死后,過去與現在,想象與真實的場景交織在一起。故事當中實際存在著兩個時間,一個是故事時間,一個是敘事時間,而二者的分界并不十分明確。

在法譯本中,何碧玉利用法語相比中文擁有更加豐富的時態變化這一特性,將余華敘事上的風格凸顯了出來。第二天的內容是主人公回憶過去同妻子在一起生活又最終走向離別的整個過程。在中文原文當中,整個回憶都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間雜主人公的一些總結或感慨,整個敘述非常的平靜,感慨也是點到即止。但是在法譯本中,因為有了豐富的時態變化,讀者有了更多的機會一窺主人公的內心起伏。在講述主人公和其他人的互動的時候,使用的是多用于資料文獻、歷史事實的簡單過去時,而在講述和妻子的互動的時候,使用的是更日常,與說話時間關聯性更大的未完成過去時。人物關系的親疏遠近不言而喻,甚至在回憶到妻子和第三者第一次相遇的時刻,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我想是她的美貌吸引了他,所以他滔滔不絕地說了那么多話?!痹谖闹性闹胁]有明顯的時間界定。在法譯本中卻成了一整章過去時中唯一的一句現在時,說明主人公直到現在也依然堅持如此認為。因為語言本身的特點,在中文作品的外譯過程中,時態的選擇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而何碧玉的《第七天》中類似的時態變化并不少見。譯者做的這些處理,是根據自身理解對意義做出了顯化,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描寫的空間層次,再現了余華的敘事特點。

余華的許多語句都具有相當的獨創性。他被認為“善于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讀者獲得意想不到的審美體驗?!盵7]在《第七天》中,“欣喜的神色像一片樹葉的影子”,“哭泣聲在原野上長途跋涉”“濃霧鎖住了城市的容貌”這樣特別的搭配時有出現,正是他寫作風格中“陌生化”嘗試的體現。對于這樣的語句,何碧玉在法譯本中基本保持了對應原文的字面翻譯。這樣按照原文對應翻譯移植到法語中后,相關搭配不論在漢語中還是在法語中都是并不常見的,所產生的“陌生化”的效果幾乎是一樣的。文中還出現了一些具有特定時代特色的詞句,如“殯儀館”和“火葬場”,“賓館”和“招待所”這樣的分屬不同年代,在文中同情節相關,暗示人物背景的詞語,譯者也都做出了區分。

類似的情況在《兄弟》翻譯的過程中出現過,對于譯文中難以解釋的的文化常識,何碧玉的處理方式是在文后附加了200多個注解。而在《第七天》整本書中,用到注解的地方只有4處,大部分名詞都通過字面闡釋傳達了其含義,讀者可以通過上下文領會到作者的意思。這樣的方式減少了閱讀過程中的障礙,讀者可以很流暢地讀完整個作品。這也是與原作簡單曉暢的行文風格是一致的。

四.總結

作為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的中文系教授,何碧玉的中文水平毋庸置疑,長期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背景也在她的翻譯過程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她擁有極高的文學敏感度,能夠深入把握原文在形式上的特殊性,體察到不同表達方式的切換。使得語言的風格和背后的隱含含義在譯本中同樣得到體現。

何碧玉翻譯了余華很多部作品,與原作者形成了一定的默契,她不但能夠感知到余華的個人風格和寫作意圖,更難得的是她對余華作品在語言形式和思想深度兩個層面上,都抱持著認同欣賞的態度。對于《第七天》這樣一部備受爭議的作品,她能夠發掘出字里行間的層次,與作者形成思想上的共鳴,這正是翻譯中風格再現的基礎。

或許《第七天》的成功可以作為中國作品外譯的一個良好范例:譯者具備較高的雙語水平,秉持認真負責的翻譯態度,理解原文意圖,尊重原文風格。尤為可貴的是,她在翻譯的過程中一直淡化意識形態的因素,把注意力放在作品本身的文學性上面,在譯本中努力再現這樣的文學性。這是當前中國作品外譯中很重要卻往往缺失的一點。正如何碧玉所說:“一部文學作品的價值不能依附于別的東西?!彼罱K的價值始終是文學上的價值。

注釋:

[1]杭零,許鈞. 《兄弟》的不同詮釋與接受——余華在法蘭西文化語境中的譯介[J]. 文藝爭鳴,2010,07:131-137.

[2]許鈞、袁筱一著:《當代法國翻譯理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3]許鈞著:《翻譯論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

[4]關岫一,閆海田. “陰間”時空的奇崛想象——余華《第七天》當下書寫的“陌生化”[J].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06:134-136.

[5]余華長篇小說《第七天》學術研討會紀要[J]. 當代作家評論,2013,06:92-114.

[6]杭零. 法蘭西語境下對余華的闡釋——從漢學界到主流媒體[J]. 小說評論,2013,05:67-74.

[7]劉明陽. 新世紀余華小說語言陌生化研究——以《第七天》為例[J]. 名作欣賞,2015,12:34-35+54.

參考文獻:

[1]靳新. 論文學作品翻譯的風格再現[J].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6:101-104.

[2]肖紅. 風格特征及其再現方法[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05:77-80.

[3]高方,余華. “尊重原著應該是翻譯的底線”——作家余華訪談錄[J]. 中國翻譯,2014,03:59-63.

[4]彭愛華. 近十年余華研究述評[J]. 宜賓學院學報,2006,04:58-62.

[5]王清溪,付維潔. 先鋒作家余華小說語言新變探析[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06:19-20.

[6]劉明陽. 新世紀余華小說語言陌生化研究——以《第七天》為例[J]. 名作欣賞,2015,12:34-35+54.

[7]關岫一,閆海田. “陰間”時空的奇崛想象——余華《第七天》當下書寫的“陌生化”[J].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06:134-136.

[8]杭零. 法蘭西語境下對余華的闡釋——從漢學界到主流媒體[J]. 小說評論,2013,05:67-74.

[9]張清華,張新穎,曹衛東,陳曉明,程光煒,林建法,張檸,黃燎宇,梁振華,歐陽江河,余華. 余華長篇小說《第七天》學術研討會紀要[J]. 當代作家評論,2013,06:92-114.

[10]杭零,許鈞. 《兄弟》的不同詮釋與接受——余華在法蘭西文化語境中的譯介[J]. 文藝爭鳴,2010,07:131-137.

[11]余華.《第七天》.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

[12] Le septième jour. ACTES SUD.2014.

猜你喜歡
第七天風格翻譯
淺談云岡石窟造像的中國民族化發展
畫廊室內設計全息論探究
從服裝史的角度研究《唐頓莊園》中的女性服飾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第七天》死亡敘述的延續和先鋒敘述的繼承
佛教文化旅游區植物的選擇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余華《第七天》的言說與困境
余華《第七天》中的荒誕書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