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清民國時期多格銀粉盒的三種樣式

2020-11-05 14:33
大眾文藝 2020年20期
關鍵詞:樣式間隔

(浙江理工大學,浙江杭州 310018)

粉盒歷來是女性妝奩用具中常備器物之一。漢代馬王堆一號墓所出的漆奩中已有形態各異、精巧可愛的小盒,用來存放脂粉。粉盒經過歷代傳承,到了清代,造型多變,有仿生形、幾何形、單層、多層等;材質多樣,有漆器、陶瓷、金銀器等。以至于上至皇家大婚妝奩清單中必有粉盒,如同治帝、光緒帝大婚皇后妝奩清單中都有相關記錄。下至民間“除極貧寒之家外”照歷來社會傳統習慣的嫁妝單子里,也有“油盒一對,粉盒一對”這兩樣梳妝用具,并且“可以說是必有不可,能多不能少”。①

銀質粉盒,自唐代始興,到了清代,使用更普遍,有設計與工藝極精妙者,只是相關實物,除故宮外,各大博物館收藏不豐,私人收藏家手中卻頗有精品。本文擬在考察相關實物基礎上,分析清民國時期比較獨特的多格銀粉盒樣式。

一、多格粉盒辨析

1.多格粉盒溯源

所謂多格粉盒,是指粉盒或單層分格,或多層套疊,或裝小屜,使之可以同時容納多種脂粉,以方便妝飾。

多格粉盒的源頭,自然是因為女性妝飾所需脂粉往往不止一種,白粉、胭脂和眉黛是必備,也許還有口脂和香油。用來裝脂粉的容器固然可以是幾個小盒,卻也可以將一個粉盒分格并分層以容多種脂粉。前者是自古以來妝奩中粉盒的常見制式,湖南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彩繪雙層九子奩中是用大小不一的小盒來容納脂粉,遼陳國公主墓金花銀奩中則是形制大小完全相同的3件圓銀盒,分別存留白色粉末及已變色的黑褐色胭脂。多格粉盒制式最早卻要在宋代瓷粉盒中才見到,基于這種設計思路的瓷粉盒一般有兩類,一類以瓜果等仿生形為主的二聯或三聯小盒。另一類是在一個粉盒里置幾個造型或相同或迥異的小盞。如松陽博物館藏的北宋龍泉窯刻劃花卉龜鶴紋粉盒,盒內三個造型完全相同的圓形小盞,規整劃一。就是用來置放不同的脂粉。

同時期的宋代金銀質粉盒中并沒有發現類似的多格造型。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一件高2.3、口徑8.7厘米的銀粉盒,里面又放了一件高1.8、口徑3.7厘米的鎏金銀盒。由于銀粉盒出土時尚有白粉,可見大盒放粉,小盒或放胭脂。無獨有偶,明定陵出土的八角金粉盒,盒內有粉撲和白粉,出土時粉盒里還有一個小瓷圓盒,(報告稱圓盒高0.2、徑0.3厘米,從配圖看應是高2.0、徑3.0厘米之誤),白地青花,內有殘留胭脂。②這樣盒內又放小盒的例子極少,從使用角度來說,粉內再放器物,也不便利,有可能是隨葬品放置時的偶爾為之,而非日常使用習慣。并不能作為宋代金銀器粉盒中有子母盒的例證。

但是顯然將或圓或方的單層粉盒做成多格,便利性極高,是日常生活所需。到了明代,金銀制的多格粉盒,就開始出現,發展到清,造型趨于多樣化。

2.多格粉盒與粉妝盒

多格粉盒,在清民國時期的稱呼,極有可能是清文獻中的“粉妝盒”。

就造型而言,清民國時期的多格粉盒,一般來說有三種樣式,一種是層層套疊,一種是單層或多層分格,第三種帶有可折疊的鏡架。這幾種粉盒尺寸上往往長寬高皆不超過10厘米,與單個粉盒相似,其造型卻都可與傳統妝奩一一印證,仿佛是縮小版的妝奩與粉盒的結合。

在同治帝大婚皇后妝奩清單中,記有“硬木簡裝成對,硬木鏡支成對,金鏨花福壽雙喜粉妝盒成對”,在“粉妝盒”后面緊接著是“金鏨花福壽雙喜粉盒成對”,后又有“銀鏨花福壽雙喜粉妝盒成對,銀鏨花福壽雙喜粉盒成對”。光緒皇后妝奩清單中同樣有“金粉妝一對,大小銀胭脂榼一對”的記錄。③“簡裝”“簡妝”即梳妝盒子,還可被稱為“揀妝”“減妝”等,亦即前文所述之“妝奩”。以上清單中既有簡妝、又有粉妝盒、粉盒??梢姺蹔y盒既不是妝奩也不是粉盒。從詞意上理解,所謂“粉妝盒”,應該是簡妝和粉盒的結合體,是具有簡妝造型結構特征的粉盒。

另外山東青島即墨柳腔傳統劇目“四京八記”《金簪記》中對小姐梳妝有一段描繪,提到了“粉妝盒”?!肮媚锵茨樛戤吜?,丫鬟遞過花手巾。擦罷凈粉過了面,粉妝盒,胭脂粉急忙調勻。南來的官粉凈凈面,蘇州的胭脂點櫻唇?!雹茉谶@段詞中,這個粉妝盒至少裝有官粉(白粉)和胭脂??梢姺蹔y盒是裝多種脂粉的妝奩式粉盒。

二、多格銀粉盒的三種樣式

1.套疊式銀粉盒

套疊式銀粉盒往往上節為蓋,下節為盒,子母口,層層相扣,有平底,也有帶圏足者。明代有套疊式銀粉盒可見,如北京海淀區青龍橋董四村明墓出土一件銀鍍金三節粉盒,高6.3厘米。采用范鑄,捶打,焊接工藝制作。盒身外部環刻雜寶吉祥花卉紋。盒內存留脂粉。器物造型簡潔明快,紋飾刻畫精細鮮明。

清民國時期套疊式銀粉盒較多,其樣式傳承自明代,也多為三節,其中一件有圏足,盒蓋隆起并用捶打鏨刻做出麒麟送子紋樣,上下兩節側壁刻畫如意紋裝飾。另一件套疊粉盒,則在造型上做了變化。依然是三節,但無圏足。盒頂平直,中間立了一頭憨態可掬的大象,外圈刻畫出暗八仙紋樣。盒身外壁是纏枝花草(圖1)。

套疊式粉盒,不光應用于金銀器,也用于其他材質,最常見的依然是瓷,有一件清康熙青花落花流水紋香盒,高6.4厘米,是五節四層。⑤這種層疊式套盒,是妝奩中最常用的款式,雙層妝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上層放銅鏡,下層放其他梳妝用具。到了宋元時期,演變成逐層套起的套奩,可至三層、四層或五層。如前文所述漢代馬王堆一號墓所出的漆奩、元末張士誠母曹氏墓出土的銀奩都是層疊套盒樣式。

2.間隔銀粉盒

間隔粉盒是指將粉盒橫向隔開,形成兩格以上空間以存放不同脂粉,可單層,也可多層。間隔粉盒的造型與多子奩相近。多子奩在我國戰國中晚期即有實物出土,所謂多子奩意指一個大奩內部含有多個子奩,以分別放置多種梳妝用具。漢代有多件精美的漆器多子奩出土,宋代以后漸漸被套奩和鏡箱式妝奩所替代。與清代金銀器多格粉盒相近的要數宋代瓷質子母粉盒,造型雖有不同,設計意趣相似。

真正意義上的間隔金銀粉盒要在明代出現。明荊敬王墓出土了一件嬰戲圖小銀盒,長6.5厘米、厚0.7厘米。內分4格,呈喇叭形,盒蓋呈活頁狀。⑥清民國時期多見間隔粉盒,格數不定,2格為多。如清代一件銀粉盒,長6.5、高2.1厘米。呈琴形,按鉸鏈的地方裝一豎格,分成大小兩格。是2格粉盒的典型樣式。

清代另一件桃形粉盒,以銀為質,盒蓋上以燒藍工藝點出桃枝、桃花和桃葉,并有蝙蝠和卐字紋,寓意長壽萬福。其造型則是多層與間格的結合體。上下一共三層,上層盒蓋以鉸鏈翻折,第二層中間分格,可左右分別打開。下層完整可向右旋開(圖2)。小小一件粉盒寬8厘米,高4厘米,共有四個容納空間,是個多功能精巧脂粉盒。在中國傳統紋樣中,桃可表達長壽的美好意愿,以桃為型的器物也時有出現,但是將桃形與粉盒特別是多格粉盒相結合,則多見于清。

圖1 清太平吉祥套疊式粉盒

圖2 清桃形間隔多層粉盒

3.折疊箱式銀粉盒

折疊箱式銀粉盒。上層為可支起的鏡子,是為折疊。下層嵌一到二個抽屜,以放脂粉,其造型往往作長方體形,是為箱式。民國時期一件銀質掐絲琺瑯粉盒,是其中精美者(圖3)。長7厘米,寬5厘米,高3厘米。盒面分別有龍和獅子紋樣,小抽屜的拉手用一只蛾子,兩只活動的翅膀剛好可用來捏住拉開抽屜,設計巧妙。

圖3 民國掐絲琺瑯折疊箱式粉盒

這類粉盒造型無疑是從折疊式梳妝匣中轉化而來。南北朝時有的妝奩已經有了抽屜,到了宋代,這類鏡箱和梳妝匣的結合被稱之為鏡箱,如南宋江蘇武進墓出土的一件漆木鏡箱,上可架鏡,箱體中嵌有兩個小抽屜。外形小巧,便于攜帶。⑦到了清代,鏡子已換成玻璃制,可以翻折藏進盒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象牙梳妝箱,上層翻起可支鏡,下嵌一抽屜,其造型與前述箱式粉盒毫無二致,正是極好的旁例。

以上三種多格銀粉盒,其中套疊式銀粉盒和間隔銀粉盒在明代都已出現,發展到清,造型更加多樣,紋樣裝飾更趨繁復。折疊箱式粉盒,目前尚無清代之前實物發現,是清代出現的一種新樣式。就材質而言,套疊式粉盒多有瓷制,有實物留存,在相關時期的仕女畫中亦可見。間隔粉盒和折疊式粉盒,因為結構相對復雜,用金銀等金屬材質制作有其便利性,目前還沒有發現其他材質制作的實物。

三、結語

多格銀粉盒自明代始見,吸收了妝奩的多格容納性,以存多種脂粉。清代多格銀粉盒有三種常見樣式,分別是套疊式銀粉盒、間隔銀粉盒和折疊箱式銀粉盒,其造型可以和傳統妝奩一一對應。正是清代文獻所記之“粉妝盒”。清民國多格銀粉盒在傳承前代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造型豐富多樣,裝飾精美,是中國工藝美術中獨特的一支,值得關注研究。

注釋:

①齊如山.北京三百六十行[M].中華書局,2015:226.

②長陵發掘委員會工作隊.定陵試掘簡報(續)[J].考古,1959(07):358-368.

③毛立平.清代嫁妝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87-332.

④冷衛國,肖俊卿.論柳腔傳統劇目“四京八記”的俗文化特質[J].東方論壇,2011(01):19-24.

⑤馬未都.百盒千和萬合[M].紫禁城出版社,2009:185.

⑥胡濤.明荊王墓金銀玉器的清洗及修復[J].文物修復與研究,2014:647-652.

⑦劉芳芳.古代妝奩研究[J].中原文物,2014(06):64-73.

猜你喜歡
樣式間隔
用藥時間 一目了然
在不同的Word文檔之間借用樣式或格式
沉淪有三種樣式
間隔,是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
這是巴黎發布的新樣式
間隔年
上樓梯的學問
頭夾球接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