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聲期聲樂作品選擇方法探討

2020-11-05 02:30李丁江蘇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黃河之聲 2020年17期
關鍵詞:變聲期童聲音準

◎ 李丁 (江蘇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一、童聲期的定義與特點

通常心理學家將人的個體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幼兒期為3~6、7歲;童年期為6、7~11、12歲;少年期為11、12~14、15歲。在生理條件方面,人聲嗓音從出生到變聲期大約可分為嬰兒期和童聲期兩個階段,之后便進入變聲期。嬰兒期主要是指2歲以前,一般從4歲起進入童聲期,童聲的音色清脆、明亮、音質清純,音質單薄稚嫩且缺乏波動,男女生沒有明顯音色差別,所以童聲期不依性別區分聲部。童聲期嗓音器官生長比較平穩,發育速度相對緩慢,因此整個童聲期音色變化不大。與變聲期之后相比,此時的少兒音色上略顯稚氣,這與聲帶的生理特性是分不開的。少兒在變聲期之前,聲音比較清脆、純凈,因此在少兒變聲期之前要多開發童聲,童聲期兒童的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和共鳴器官都非常稚嫩,嗓音發聲功能和發聲能力也比較弱,所以,在進行童聲發聲練習時,一定要注意運用正確的發聲方法、呼吸、共鳴、力度、對氣息及聲帶、喉部的調度都應適度。

二、童聲期的特點

童聲期可分初期童聲、中期童聲和后期童聲三個階段,時間持續約7~8年,因個體差異,會相應長或短一些。

(一)初期童聲

初期童聲大約在4~6歲之間,音色稚嫩,氣息較弱,發聲能力較差,此時的生理音域多在八度以內,音區以b~a1居多。這個時期已基本形成穩定、基礎的節奏意識,但許多孩子聲帶頻率把控不穩,音準控制能力較差,所以用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簡單的節奏創作的單聲部歌曲是此階段的首選,同時的兒童身心各方面都在發展,非常具有探索精神,活躍好動,所以我們在選擇歌曲時,可以多選擇以擬人的表現手法創作的歌曲,在演唱時可加入大量符合歌曲人物的肢體動作,方便記憶的同時鍛煉肢體協調能力,這個時期在演唱方法和技法上不需要過多輸入,以培養音準、節奏、樂感、舞臺能力和自信心為主要出發點。后期音準能力較之前有所提升,在耳朵準確判斷節奏的同時能夠使用打擊樂器準確模擬出較為復雜的節奏型,此時可根據興趣選擇適合的兒童打擊樂器加入歌曲演繹。加入兒歌、打擊樂器、游戲互動的作品,不僅能增強歌曲趣味性,還可以給孩子留下較深刻印象。

(二)中期童聲

中期童聲約為7~9歲,喉器官發育相對穩定,聲音逐漸變得清脆明亮,有一定質感,力度有所加強,童聲音色鮮明,生理音域也由之前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逐步擴展到十度左右,跨度以a~c2居多,音準方面明顯改善,這個時期的兒童,已經可以逐步掌握氣息訓練及共鳴訓練,也能夠逐漸體會到科學發聲所帶來的直觀感受。根據此階段孩子愛模仿的特性,盡可能挑選演唱者音色明亮、氣息穩定,咬字清晰的范唱并加以講解,好的范唱不僅可以幫助孩子體會到正確的發聲位置,還能在吐字、咬字等方面得以加強。這個時期的作品選擇,在旋律和節奏方面可以較之前加深難度,但音域不易瞬間跨度過大。在單聲部歌曲旋律的基礎上,也可適當的選擇有簡單二聲部旋律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二聲部的作品以最基礎的單音旋律組成的和聲音程為切入點,在訓練時可先用分解和弦的形式加以帶入。

(三)后期童聲

后期童聲大約從10歲到變聲期前,聲帶韌性增強,喉發育水平與中期相仿,嗓音音色仍然明亮清脆,但不及中期干凈、純凈,經過之前的訓練,嗓音力度、音準控制、聽辨能力、復雜節奏、歌唱技巧、表現能力均明顯增強,音域可發展到a~d2,這個時期的兒童已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自我學習能力及自覺性有顯著提升,可選擇演唱難度稍大的作品用以訓練,同時,也可選擇有混合拍子、強弱關系變化、變調等創作元素的作品,能力較強的孩子,經過訓練可以完成多聲部合唱作品。此時童聲的訓練,要循序漸進,避免突擊性的加大難度,在之前的訓練基礎上扎實推進,在音域、難度上提高控制力,避免聲帶受損。

(四)童聲期的心理特征

童聲期的心理特征是伴隨著生理年齡的成長而不斷變化的一個過程,這種心理特征的變化通常表現在行為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具體提高上。一方面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兒童不滿足于初期單一的形象認知,強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推動認知水平向更復雜、更立體的維度發展,從“有長鼻子的大象”到“大象用長鼻子打招呼”的認知迭代;另一方面,理解能力的提高帶來直接的情緒反饋,專注度下降,容易被更復雜的更新鮮的事物吸引,興趣點轉移頻率提高,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從聲樂訓練的角度具體來說,從無意識、無目的聲樂學習向歌曲本身的內涵理解逐級遞進,從死記硬背式簡單歌曲摹唱向體驗歌曲情緒風格,追求一定審美表現力發展。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兒童的自我認知水平不斷提高,獨立性日益顯著,自尊心及成就感訴求快速釋放,這就要求童聲期聲樂訓練要因勢利導,在不同的心理水平發展階段給予較為適合的訓練方法,同理,在歌曲選擇方面,題材、內容、技巧、情緒表現、內涵等方面也要相對應,既要保證訓練的科學性與效果,又要滿足更深層次的心理訴求,確保聲樂學習的不斷提高及兒童的身心健康發育。

三、從“生理演唱”到“心理演唱”

兒童的演唱技巧隨著生理的成長和訓練的不斷加強趨于熟練,歌曲的演唱感染力在心理的不斷成長中日趨成熟,這是一個不斷遞進的過程。4、5歲是幼兒心理品質發展最快的時期,此時的兒童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屬于典型的幼兒型思維,他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時,多需要借助具體事物的形象。比如:天是藍的,云是白的,花兒是香的。因此,歌曲的內容方面,多以描繪具象事物的小型作品為主,演唱時也局限于在對事物的直觀反映上,演唱更多的是下意識行為,屬于典型的“生理演唱”。

5、6歲兒童在具體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抽象理解能力進入萌芽期,能夠嘗試掌握一些相對簡單抽象的概念,能對熟悉的物體進行簡單的分類,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價值形態,初步形成了初級的心理特征,同時具備了一定的思維和運算能力,不再滿足于“是什么”,而是更加喜愛挖掘深層次的內容,越來越多的問“為什么”。因此,選擇有事物因果聯系及有世界觀導向的作品就成為明智的選擇。例如:愛護動物、科學普及、保護自然等。此時開始從“生理演唱”向“心理演唱”轉變。

以歌曲《這是什么》為例,一首適合6~7歲兒童的經典兒歌,歌曲總共18小節,F調,2/4拍,節奏明快,情緒愉悅,旋律悠揚上口傳播性好,記憶難度低,歌曲主題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中極常見的生活用品“鬧鐘”,具有良好的親切感,歌詞中出現的擬聲詞“嘀嗒嘀嗒當當當”,歌詞簡單重復,完全適應低齡兒童閱讀及記憶能力,擬聲詞的運用使學習者更容易掌握咬字及發聲要領,同時更進一步提高適齡兒童對于本歌曲的理解程度,如“會走沒有腿”之類對于鬧鐘的描述,極佳的繪制了一個充滿想象力和童趣的畫面,用猜謎語的方式,最大程度激發適齡兒童對于陌生事物的探索欲,更寶貴的是,形象的描述又為演唱者提供了想象和演繹的空間,充分調動演唱者的主觀表現欲,真正做到唱演一體,是一首適齡兒童可以真正駕馭的歌曲,通過本歌曲的學習訓練,演唱者也更加容易實現個人成就感的提升,對今后的聲樂學習,挑戰高難度的歌曲奠定良好的里程碑,進入良性學習上升軌道。

7~9歲的兒童處于小學低年級階段,好奇、好動、喜歡模仿,情緒具有波動性特征,且自控力不強,這個時期的兒童,對于未知世界有著自己的想象,對美麗的事物充滿期待,因此,優秀的童話、動畫片主題的歌曲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習興趣。

10歲左右的兒童已經有了較為明顯的性別意識,情感也從外露、淺顯,變得內控、深刻。興趣愛好也表現出明顯差異,男孩大多喜歡運動類項目,女孩則偏向內斂、安靜的項目。此時已經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喜好,在歌曲作品選擇上有主見,能夠在演唱時表達喜悅、思念、憧憬等較復雜的情緒,增強歌曲感染力及帶入感,正式進入“心理演唱”時期。只有具備豐富的認知能力和心理活動前提下才能更好的駕馭情感充沛的歌曲,選擇童聲期不同階段所適合的歌曲才能實現從“生理演唱”到“心理演唱”順利演進。

四、作品選擇誤區

近年來,我們不難發現,一些綜藝、娛樂節目中,許多低齡兒童在聲嘶力竭地演唱成人流行歌曲,這些歌曲非但不能展示童聲的魅力,嚴重的甚至是在摧殘兒童稚嫩的嗓音,童聲期兒童的聲帶發育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傷;歌曲內容更是與孩童年齡、心理特征嚴重不符,“多大年齡唱多大的歌”,孩子們奶聲奶氣的無病呻吟、搔首弄姿、惺惺作態更是使人不忍卒睹。端正教學思想,為孩子選擇適應年齡及心理特征的作品不僅是嗓音訓練的必要,還是確保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所以,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技能技巧訓練與審美能力培養結合,藝術性與思想性相融,技術性與情感性相互滲透等,都是訓練曲目選擇的基本原則。例如:兒童歌曲《調皮的月亮》(作曲:劉蔚乾 作詞:魏然)歌曲用擬人的手法,用兒童的視角表現了月亮在云中“調皮”的穿梭,忽明忽暗,像極了孩子們平時游戲中的捉迷藏。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時,極易理解和表達作者的情緒,作品同時又體現了孩子天真爛漫的童趣。需要注意的是,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孩子在自主選擇作品時,往往會出現盲目跟從、獵奇等方面問題。因此,在歌曲內容方面可以參考孩子的建議,但具體判斷時,還是要遵從自然科學的發展規律。

綜上所述,兒童聲樂作品一定要針對兒童的具體個體情況,要有利于兒童嗓音和身心的健康成長,循序漸進,注意審美愛好和審美情感的培養,使孩子在美的情境中陶冶情操,全面發展,從而對各萬面的協調、穩定都較為適應,為向變聲期過渡打好基礎。

猜你喜歡
變聲期童聲音準
童聲里的中國
青少年變聲期保護嗓子是關鍵
夏 天(童聲合唱)
青少年變聲期怎樣保護嗓子?
合唱中的音準問題和訓練方法解析
論影響合唱作品音準的因素
童聲一笑
童聲一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