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助力家校合作的關鍵思維
——兼談新教師如何與家長合作

2020-11-05 02:32唐雋菁
江蘇教育 2020年62期
關鍵詞:新入協同班級

唐雋菁

假期中的尋常一天,0點23分,一個班級群中,B 家長發了一段留言,控訴孩子在班級中受到了不公對待。班主任小A老師是入職僅半年的新教師,她在這個孩子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非常委屈。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最終,我們協助班主任妥善地解決了此事。在隨后的復盤中,我們發現,之所以會發生這一沖突事件,與班主任的思維模式有一定關聯。

我們曾經對新入職教師及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有些數據是非常耐人尋味的:87.8%的新入職教師不愿擔任班主任,不過表示,愿意服從學校安排;45.1%的家長不希望本班班主任為新入職教師,理由是這些新教師自己還沒長大、不會做學生工作、班級管理經驗不豐富等。從日常工作中我們也發現,新入職教師擔任班主任時,對待家長走向了兩個極端:要么言聽計從,盡力滿足家長的各種訴求,無奈眾口難調,身心俱疲;要么高高在上,生怕家長小瞧了自己,于是態度很嚴肅,語氣很嚴厲。

這些行為的產生都深深植根于某種思維定式。因此,在對新入職教師進行班主任培訓時,我們分4 個步驟轉換他們的思維模式,讓各位新班主任逐步突破只有“你對”或“我對”這兩種選擇的思維定式的局限。需要說明的是,這4個步驟必須逐次展開,每一種思維模式都是下一階段思維模式的基礎。

思維模式1:“我看見自己”——知道自己的局限

看見自己?!當我們提出這個觀點時,很多新班主任都非常詫異:我怎么會看不見自己呢?這里的“看見”,是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發現自身的成見與偏見。這是認知的第一步,我們首先需要將自己視為有獨立判斷力和行為能力的獨一無二的個體。

怎樣才能真正“看見自己”?我們以開篇的事件為例,請大家置身于沖突環境,問問自己以下問題。小A老師是這樣分析自己的:

我的故事是什么?我需要改變劇本嗎?

答:家長認為我偏向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他的孩子不關心。我需要改變劇本。

我可能會在哪里出現盲點?

答:我在回應家長訴求方面出現了盲點。這位家長之前在班級群中發過兩次聲,一次是說孩子晨讀聲音小,一次是針對孩子左手寫字請教老師如何配合。因為工作忙,我沒有看到,所以都沒有回復。

我所接受的文化如何影響我的思維?

答:我做事很嚴謹。因此平時工作中,我都會征求師傅的意見。因為有師傅把關,所以,基本上師傅說什么我做什么。

我的真正動機是什么?

答:我真正的動機是穩妥處理此事,贏得家長的信任。

我的假設都成立嗎?

答:我當時只有一種假設,即我發聲之后,雙方家長能夠冷靜下來,發布控訴內容的家長能夠主動認錯,大家握手言和。

我的假設在哪些方面不完善?

答:我的假設沒有充分考慮到家長的心理和訴求。表面上看,他對另兩個孩子有意見,其實針對的是我的班主任工作;這位家長所講述的事件,我根本就回想不起來,關鍵是也沒有立即去求證。因此,我的發聲就顯得蒼白無力。

我為自己真正想要的結果——故事的結局——付出努力了嗎?

答:我向大家征求了意見,向學校進行了匯報,沒有為自己想要的結果付出最大的努力。

大多數的沖突源于當事人意識不到個人視角的局限性;因為固執己見,既得不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又給對方造成了傷害。更為重要的是,那些沉浸在自身局限中的人會變得過度依賴他人,他們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喪失了尋找答案的勇氣和信心。因此,通過這7 個問題,我們便多了一個新的身份,那就是事件的講述者,通過審視事件,鼓起解決問題的勇氣和信心:“我可以也能夠改變這個事件的結局?!?/p>

思維模式2:“我看見了你”——放下舊有的成見

所謂真正地“看見”別人,指的是樂于接受只有他才能帶來的饋贈:他的天資、智慧、經驗、學識以及獨特的視角。

心理學中有一個“暈輪效應”,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蓋了其他特征,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成見”。

怎樣才能真正“看見”對方?我們推動新班主任走出辦公室,開展家訪活動。為了幫助新班主任了解家訪的意義、方法,我們圍繞“家庭訪問”“到校面談”“網上溝通”這3 種常用的與家長溝通的方式,展開了全員參與的“頭腦風暴”,最終大家得出以下成果(見下頁表1)。

通過這樣的比較,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即便是最利于打開心扉的家庭走訪,如果我們依舊戴著有色眼鏡,也會加深偏見。因此,家庭訪問之前,我們必須將自己“清零”。

表1

那么家庭訪問有沒有先后順序?當然有。我們將必須優先訪問的稱為“雪中送炭式”,稍后訪問的稱為“錦上添花式”。一看名稱,大家就一目了然了,對于暫時落后的學生、容易被忽視的“邊緣人群”、平時交往中感覺到家長對班級工作有不同觀點的,我們就要通過家訪實施暖心工程,讓家長和學生都深切感受到:“老師看見我了,老師愿意幫助我?!薄袄蠋煱盐壹液⒆臃旁谛纳狭??!碑敱舜硕急в虚_放并相互尊重的心態,我們才能看到彼此作為人的本質,才能激發各自的潛能。

思維模式3:“我找到了你”——帶著同理心傾聽

家庭是每個兒童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他們一輩子的學校。家庭教育作為兒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兒童一生的成長都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塌下來。實際工作中,我們一定會遇到教育觀念與學校教育相左的家長。面對他們,我們會下意識地采取自我防御,要么努力說服,要么逃避、遷就。新班主任大多選擇后者。結果,越往后退,工作越難開展。

有了前兩步的鋪墊,現在,我們就進入了第三步?!拔艺业搅四恪?,就是用同理心去傾聽,尋求的是理解彼此的想法與感受。

具體怎么操作呢?我們采用了“發言權杖溝通法”。據說印第安人有個傳統,大家在議事的時候會有一個權杖,只有得到這個權杖的人才能發言,其他人必須保持安靜;發言者不會被人打斷,直到他認為自己的話已經被充分理解為止。這種溝通方法關乎的不是爭論的勝利,而是傾聽和理解。在21 世紀的全球文化中,沒有什么比理解他人更為重要了。

我們陪同小A 老師進行家訪。此行的目的只有一個:了解B 家長的反應為什么那么強烈。我們做了如下約定——

溝通前:始終牢記,“發言權杖”握在家長手中。

溝通中:1.保持安靜。2.全神貫注,認真傾聽(可以做記錄)。3.密切關注家長情緒,肯定他的感受:“你一定為此感到難過(生氣、失望、煩惱等)?!?.確保完全理解。如果需要,可以把家長講的內容復述給家長聽。問問他,自己是否已經完全理解他想要表達的意思了。

溝通后:向家長表示感謝。

通過“發言權杖溝通法”,我們在B 家長的講述中,立刻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他兒時長得矮小,家境困難,在學校長期遭受霸凌。因此,孩子入學后,就特別關注其在校情況,尤其是一些引發孩子負面情緒的事件。也是這一原因,讓他對之前發生的事情反應特別強烈。

了解了原委,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什么是同理心?以色列哲學家肯·朗佩特認為:“同理心發生在當我們在他人內心找到自我的時候。我們透過對方的眼睛觀察現實,我們感受對方的情感,分享對方的痛苦?!笔返俜摇た戮S將此比作“心理空氣”。每個人都希望被理解、被重視,當我們用同理心傾聽時,就是給對方提供了心理空氣,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被重視。這為最終達成共識奠定了基礎。

思維模式4:“我和你協同”——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日語中,將攻擊思維模式稱為“氣合”,表示集中力量阻擊或摧毀敵人;協同模式被稱為“合氣”,表示開放心胸,將自身的力量與對手的力量進行非抵抗的結合。由此可見,真正的協同需要的是“合氣”而非“氣合”,我們采用的既不是“我的方法”,也不是“你的方法”,而是“我們的方法”,大家共同尋找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史蒂芬·柯維推薦了達成協同的4個步驟。

步驟1:以協同思維模式提問:“你愿意尋找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嗎?”這是一個改變一切的問題。只要答案是“愿意”,沖突的張力就釋放了。

步驟2:界定成功的標準。一般來說,嚴重沖突的背后都有更深層次的問題。以B 家長為例,他既希望孩子能在班級中結交到好朋友,又不希望孩子的身體被觸碰,不希望大家關注他是個“左利手”。于是,我們通過商議,確定了一個標準:無論用哪只手寫字,老師和同學都應該正??创?;孩子在學校,心情要愉快。接下來,我們就要一起致力于尋找多方共贏的解決方案。

步驟3:創造“我們的方法”。我們需要暢所欲言,對各種解決方案充滿信心;我們需要不做任何限制地、自由地嘗試各種可能性;我們需要堅信:永遠有更好的方法。

我們和B 父母一起,為了孩子更安全、更快樂地成長,集思廣益:

課間,班主任找孩子聊聊天,帶著他和同學們一起游戲;

老師們在課堂上能夠請他發發言,及時表揚;

學校領導經常與班主任交流該生情況,提供建議;

班主任和家長保持聯系,經常溝通,尋找孩子的閃光點;

因為該生還有一位哥哥也在學校讀書,所以他對學校比其他同學熟悉,班主任就安排他負責班級對外聯絡,比如帶同學去醫務室、到總務處報修;

專設一本“家校聯系本”,每天,班主任給孩子寫一段話,講述一件他當天在校發生的故事;

在班會課上開展一次左手寫字比賽,讓他看到自己的長處;

…………

步驟4:達成協同。當我們對原有的爭執與設想不再感興趣時,我們就知道,已經找到“我們的方法”了。協同,改變了游戲,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贏家。

當說到左手寫字比賽時,大家的眼睛都亮了。

不久,班主任在班會上開展了一次左手寫字比賽,經過大家評選,這個孩子當之無愧奪得了一等獎第一名。他上臺領獎的那一刻,紅撲撲的小臉特有光澤。

隨后,班主任又針對其他孩子的特點,開展了各種比賽,班級儼然成了“巴學園”。上學,成了孩子們共同的期盼。

杰出的合氣道大師理查德·穆恩說過:在合氣道中,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對抗別人的力量,永遠不要反對別人的信仰或思想,這才是化解沖突的正途……“我攻擊你”的思維模式是“我對你有成見”與“自我防御”這兩種心態必然的結果。與此對立的“我和你協同”的思維模式是“我看見自己”“我看見你”“我找到你”的必然結果,最終實現的是共贏。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轉變并不容易。協同是違反直覺的,它將引導我們遠離自我中心,建立對別人真正的尊重。它會使我們不再總是尋找正確的答案,因為我們要尋找“更好”的方法。

猜你喜歡
新入協同班級
新入職護士工作價值觀、未來工作自我清晰度與心理彈性研究
輸入受限下多無人機三維協同路徑跟蹤控制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班級“四小怪”
班級英雄
新入園幼兒適應問題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如何構建和諧班級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結對名師 搭建平臺 形成機制
新入職生物教師職業適應現狀及成因調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