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麻醉阻滯的麻醉效果觀察

2020-11-06 03:17趙雷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20年25期
關鍵詞:超聲引導

趙雷

【摘要】目的 觀察在超聲引導下實施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與傳統麻醉效果之間存在的差異。方法 選擇符合本研究納入條件的患者70例,出處為我院,最早與最晚治療時間差小于1年,從1~70號隨機編號,1~35號患者實施傳統臂叢阻滯為A組,36~70號患者在超聲的引導下,實施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為B組,對比二組效果。結果 從麻醉的操作時間、感覺阻滯與運動阻滯的起效時間上判斷麻醉效果,B組各指標均明顯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并發癥的情況來判斷兩種方法的安全性,經觀察統計,B組的發生率僅為5.71%(2/35),遠遠低于A組的22.86%(8/35),x2=8.2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聲引導可以在麻醉時為醫生提供清晰的影像,幫助醫生快速的找到穿刺位置,有效縮短了麻醉操作時間,使患者快速的進入麻醉狀態,利于手術的順利開展,且造成的并發癥較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超聲引導;肌間溝;腋路臂叢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5..02

麻醉是手術過程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保證手術能夠順利進行的必要措施。多數手術疼痛度較大,患者難以忍受,并且對機體有一定的損傷,實施麻醉就是避免手術中因為疼痛導致的機體出現應激反應,降低患者恐懼心理,減少手術風險[1]。但是,若麻醉不徹底,或者麻醉方法不科學,可能給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同時引發多種并發癥。傳統麻醉方法往往依靠醫生的經驗判斷穿刺位置,成功率較低,手術風險較大,隨著超聲技術的廣泛運用,麻醉方法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超聲引導為醫生提供了清晰的視野,幫助醫生精準定位相關部位,有利于麻醉與手術的實施。為進一步了解超聲引導下的聯合阻滯效果,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為方便研究工作的開展并及時獲得全面的、準確的研究數據,醫護人員、所需藥品和設備等均需要從我院中選擇。同時,研究對象也需要在我院檢查和治療,且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入院。經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診斷,結合檢查結果確定選擇的患者需行上肢手術治療,納入條件:無肝腎功能障礙、無手術禁忌癥、無麻醉禁忌癥、無精神疾病及語言障礙、對研究事項了解、自愿參與等;排除影響研究合理性的疾病、患者、醫院方面等相關因素。從符合以上條件的患者中隨機選出70例,從1~70號隨機編號,1~35號為A組,男57.14%(20例),女42.86%(15例),年齡20~59歲,平均(39.36±3.47)歲,36~70號為B組,男54.29%(19例),女45.71%(16例),年齡20~58歲,平均(39.18±3.52)歲。將二組基本資料中的相關指標整理后用SPSS 19.0統計,組間并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研究合理性無影響,可繼續。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均進行同樣的麻醉前準備,首先對患者身體情況、病情進行檢查和分析,在各指標都達到手術要求的情況下安排手術。術前半小時給患者注射魯米那針劑,藥量為100 mg,同時監測患者體征,將0.9%氯化鈉注射液與0.75%羅哌卡因1:1混合實施麻醉[2]。A組采取傳統臂叢阻滯,首先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將患者體位擺放為仰臥位,指導患者將雙上肢緊靠軀干,讓患者的頭部稍偏一點,使其頸部的肌肉完全暴露在醫生在視野中,根據臨床經驗取前、中斜角肌之間的肌間溝間隙垂直入針,注意把握好入針的力度和速度及準確性,當針尖觸到橫突或者感覺異常且回抽無血時,將15 mL麻藥緩慢注入。B組的患者需要在超聲引導下實施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醫護人員將超聲儀定位于患者的頸總動脈外側,使其顯示前、中斜角肌之間的肌間溝影像,通過影像的呈現觀察這個部位的臂叢神經組織,在超聲影像引導下行穿刺并注入7.5 mL麻藥,注入時要注意調整針尖的角度,使藥物充分擴散,包繞目標神經四周[3]。接下來,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將患者的上肢外旋、外展,然后曲肘90°,將探頭置于腋窩處脈動最明顯的位置觀察腋路臂叢神經阻滯,并在影像引導下穿刺并注入7.5 mL藥液,注入時同樣要使藥液充分擴散。

1.3 指標觀察

詳細記錄治療過程中兩組麻醉操作的時間、麻醉起效時間、穿刺24h內并發癥情況等指標,保證研究過程符合相關操作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整理后的數據按照A、B組分類并用SPSS 20.0統計,時間用(x±s)表示,t檢驗,率用(%)表示,x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 果

2.1 麻醉效果

麻醉操作時間這一指標上,B組明顯比A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麻醉起效時間這項指標中,B組亦明顯短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B組的麻醉起效更快,效果更理想。見表1。

2.2 安全性

B組中只有5.71%(2/35)患者出現惡心癥狀,遠遠低于A組的22.86%(8/35:2例嘔吐、3例呼吸困難、3例血管損傷),x2=8.2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在臨床治療的各種手段中,手術對患者機體會造成機械性的損傷,這一情況往往讓患者內心恐懼,并因疼痛出現應激反應等而無法有效配合醫生要求。麻醉的實施就是為了手術的順利進行,減少疼痛度強烈而導致的各種并發癥,幫助患者身心保持比較放松的狀態以促使身體康復。傳統臂叢阻滯需要依據醫生的經驗來判斷麻醉位置,同時入針后要繼續延伸至找到感覺才能實施麻醉,這個過程時間較長,且容易在尋找感覺的過程中損傷患者血管、肌肉組織等,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因此在臨床中應用的越來越少。隨著醫療手段的不斷改進,超聲技術可以將頸部以及腋下的神經組織充分展示給醫生,使醫生全面了了解需要麻醉的部位及周圍組織情況,準確判斷穿刺位置,因此減少了麻醉操作需要的時間,且通過清晰的視野觀察容易調整針尖的角度,促使藥液在目標神經周圍的充分擴散和浸潤。研究數據證明,B組在麻醉效果方面以及麻醉的安全性方面均明顯優于A組各項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超聲引導下的肌間溝聯合腋路臂叢神經阻滯由于有了超聲影像的幫助,為醫生提供了廣闊的、清晰的操作視野,可以快速的、準確的找到操作部位,節約時間,見效快,更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開展,且造成的并發癥較少,證明了這種方式的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牛保國.超聲引導下腋路、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與安全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18,45(17):126-127,F4.

[2] 趙錦芳.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方法研究[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9(3):171-173.

[3] 鄭治國.超聲引導技術在實施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10).

猜你喜歡
超聲引導
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對上肢手術患者術后鎮痛的效果觀察及對血清IL—6和IL—10的影響
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診斷肝臟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超聲引導下不同硬化劑注射治療肝囊腫的臨床效果評價
超聲引導臂叢上干單點注射復合頸淺叢阻滯在老年患者鎖骨內固定手術中的應用
超聲引導下單次硬膜外穿刺麻醉在剖宮產手術中的應用及臨床價值探討
同劑量不同容量羅哌卡因超聲引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對膈肌移動度的影響
超聲引導下三種入路臂叢神經阻滯在上肢手術中的效果觀察
評價超聲引導下微創手術治療顱內腫瘤的臨床效果
胸椎旁間隙超聲解剖特征與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滯技術的臨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