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功能語言學角度分析《致切斯特菲爾德伯爵書》的漢譯

2020-11-16 06:57馬驍驍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8期
關鍵詞:情態約翰遜語篇

此前有學者認為,文學語言不同于日常語言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多義性、不確定性,故而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留下了不少意義的“空白點”。這樣一來,同一作品,不同的讀者甚至于同一讀者在不同的時期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同一原文,不同的譯者來處理就會產生不同的譯文(司顯柱2006:112-113)。

《致切斯特菲爾德伯爵書》這篇文章的漢譯版本諸多,文言文,半文言,甚至是白話文版本都有不少出自大家之手。多個版本之間的優劣讓處于翻譯學習階段的人來評判并不容易,很容易陷入憑直覺判斷的誤區。由于人們總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使用特定的語言,語域就是連接語言和情景的重要概念,韓禮德的語篇分析模式能立體的展示語篇和情景的關系,以此作為理論基礎,可以有步驟地指導翻譯批評、提供翻譯批評思路。

一、原文創作的個人及社會背景

塞繆爾約翰遜(1709–1784)是英國著名的學者、語言學家和文學家,英國古典主義代表人物之一。1747年,那時貧困潦倒且知名度不高的約翰遜開始醞釀編撰一部英語詞典,過程艱難,只好求助于當時英國顯赫的達官貴人切斯菲爾德伯爵,希望獲得他的支持與贊助,但卻遭到拒絕。約翰遜只好自力更生,歷經7年苦楚,終于完成詞典的編撰。切斯菲爾德聞訊后搶先在當時流行的《世界報》上連續發表了兩篇推崇約翰遜詞典的文章。此時,約翰遜口述了一封著名的書信,并親自精心推敲修改后向切斯菲爾德發出,35年之后才公之于眾。信中明確指出切斯菲爾德的行為是在別人最不需要幫助時提出援助。

文章寫于1755年的英國,正值英國古典主義文風盛行之時。塞繆爾約翰遜也是英國期刊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期刊文學的語言在風趣幽默以及偶爾的諷刺中不乏典雅特質,并非純粹的通俗語言。因此,此類特色的英語篇章翻譯成漢語需要仔細考量。

二、原文語篇分析

從宏觀角度來看,此文可以歸納為文學題材。雖然是書信體,但是其話語范圍屬于文學性語言。但仔細分析,一篇文章中可能兼有多個功能。學者萊斯認為,不同的功能可能同時存在,也可能在語篇的不同階段出現,但即使符合類型語篇也總以某一功能為主導(Reiss1989:111)。

這篇文章但內容除了要表達作者自己的感情,即對勢力貴族階級的不屑,其實也期待令公眾得知實情。因此此片文本的主導特質是“表情”,兼有“感染”,可以歸納為諷刺文學。

下面筆者嘗試從語場、語旨、語式對原文進行語域分析,以便更好地分析譯文達到的效果。

1.語場。

語場體現了語言的概念功能,而概念功能又要通過語言的及物性系統來實現。這篇看似感謝信的文章其實充斥著作者對于勢利的貴族階級的不屑。從語言的及物性角度考察,原文的語言體現出了就使用了系統功能語言學所歸納的主要類型,表達了各式各樣的經驗/概念意義。如:

I visited your lordship. (物質過程)

I found my attendance so little encouraged, that neither pride nor modesty would suffer me to continue it. (心理過程)

Seven years, my lord, have now passed since I waited in your outward rooms.(關系過程)

I have been long wakened from that dream of hope.(行為過程)

I had exhausted all the art of pleasing which a retired and uncourtly scholar can possess.(言語過程)

2.語旨。

系統功能語言學領域的學者指出,文學作品里的語旨是所有語篇類型中最為復雜的,一般分圍兩個范疇:一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二是作品中的各種人物及其他們之間種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司顯柱2006:129)。在此篇文章中,就會出現第一個人際關系,即約翰遜同讀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當事人,即約翰遜和讀者之間的關系。約翰遜在字典成型之前是平庸之輩,或者說是未被伯樂發現的才子。雖然出生于書商之家,憑借自身聰慧飽讀詩書,文學功底深厚,精通拉丁語,但社會地位上遠遠不及切斯特菲爾德伯爵。當然,作為上層人士的后者也是受過良好教育的。

表現上述當事人之間關系的語旨在語氣特征上和一些選詞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全文第二段共兩句話,共使用五次情態動詞,以凸顯自己向對方尋求幫助時的謙卑態度。而為了顯得彬彬有禮,不失體面,對對方的稱呼沒有使用人稱代詞you,而是多用lordship,mylord等。

3.語式。

文學作品的語言是在一般語言的基礎上提煉而成的,她植根于大眾的語言,但卻比大眾語言更精煉、更生動和富有感染力(司顯柱2006:129)。對于此篇文章,由于直接參與對象只有兩個,受到上述語旨影響,語式特征主要是較為正式的古典風格。此文采用主要人物敘事,受過良好教育的約翰遜的文筆自然不同于市井百姓日常所說的語言。有學者認為其語言親切通俗,但擯棄鄙俚之詞;典雅優美,但絕不炫耀文采(BoswellJ.1964:5)。由于形式、功能和情景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語式便可以具體反映或體現于下述句式和措辭特征上。

句式特征上,對仗工整的排比句居多。文中,即使語言謙卑,三聯排比的結構被兩次運用,增加了氣勢,體現文人為人謙卑卻充滿傲骨的精神。

The notice which you have been p leased to take of my labors, had it been early, had been kind; but it has been delayed till I am indifferent and cannot enjoy it; till I am solitary, and cannot impart it; till I am known, and do not want it.

此段中結合使用排比和遞進邏輯,三個用till開頭的從句與三個含有not的并列句結合不僅在形式上達到了平衡與對稱,讀起來節奏感極強,而且每一個分句都表現出特定都分量和力度。

在文中還可以看到,約翰遜擅長使用復合句。這片四百八十多字的信中,他使用了三十多個從句,句幅較長,體現出對語言運用的嫻熟。如信中這樣一句話,將寫這封信的動機、理由以及作者的態度通過較長的復合句表露無遺:

I hope it is no very cynical asperity not to confess obligations where no benefit has been received or to be unwilling that the public should consider me as owing that to a patron, which providence has enabled me to do for myself.

措辭特征上,有學者提出,文學的語言是藝術創作,是穿搭審美價值觀的工具(Reiss1971/2000:18)。因此藝術創作中平鋪直敘的語言很難具備文學色彩,作者用意也很難達到,所以要借助各種措辭手段。除之前提到的尊稱和情態動詞的多處使用之外,法語的使用和引用拉丁文典故也凸顯了作者的學識水平。Le vainqueur du vainqueur de la terre (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源于法國古典派文藝理論家布瓦洛的作品《詩藝》。引用典故的一句“ The shepherd in Virgil grew at last acquainted with Love, and found him a native of the rocks”中的a native of the rocks出自維吉爾的《牧歌》。詩歌中的愛神生長在眼時間,心腸像石頭一樣硬,牧童無法打動他的心而抱怨他式蠻荒野人。通過這則典故,作者把自己比喻成牧童,對方為愛神,其中用意不言則明。

三、譯文對原文意義/功能偏離情形

1.概念意義偏離。

有學者認為,漢英兩種語言對系統性差異,譯文對原文小句過程類型對轉化存在這擴大、縮小、改變和不變等四種情形。但只要譯文對原文對概念意義保持不變,從翻譯質量評估的角度,無論譯文對原文小句過程類型對轉化是以上四種情形的哪一種,就不必對譯文里對小句類型相對原文對轉移或保持不變予以特別的關注(司顯柱2006:161)。在此筆者嘗試分析辜正坤先生的譯文中一些概念意義偏離的情況。

I have been lately informed, by the proprietor of The World, that two papers, in which my Dictionary is recommended to the public, were written by your lordship.

近日從《世界報》館主得知,該報刊載了兩篇文章,對拙編詞典頗多舉薦濫美之詞,這些文章據悉均出自閣下您的手筆。

譯文中出現的“對拙編詞典頗多舉薦濫美之詞” 在原文中并無直接對應。筆者認為這種增加是概念意義的擴大,但是符合文章背景,所以屬于正偏離情況,可以接受。

… but it has been delayed till I am indifferent, and cannot enjoy it; till I am solitary, and cannot impart it …

……遲到我已經意懶心灰,再無法快樂地消受;遲到我已經是孤身一人,無從與家人分享……

譯文中出現的“無從與家人分享”在原文中并無實際對應?!癮nd cannot impart it”體現的是小句中的物質過程,翻譯之后的“無從與家人分享”成了存在過程。筆者認為原文體現的意圖作用要大于字面所傳遞的意義作用。作者在整個字典的編撰過程中貧困潦倒,家破人亡,妻子和母親都在期間病逝。甚至埋葬母親的費用都是約翰遜靠立刻寫文章以換取報酬籌集得來。所以為了讓目的語讀者了解其中原委,增添這樣的信息可謂是恰到好處。不僅彌補了字面意義所傳達不了的真實意圖,也使得前后小句意義上的遞進得以實現。

2.人際意義偏離。

文學性作品所表達的人際意義,是作家創作的意圖和題旨,譯文質量的評估也必定需要將人際意義的偏離情況考慮進去。有學者指出,體現人際功能/意義的語氣、情態意義在詞匯層面表現在在四個具體的方面:情態動詞;語氣附加語;帶感情色彩的名詞(包括呼語),實意動詞和形容詞(彭宣維2000:122)。筆者發現在原文當中,呼語的使用和情態動詞的使用尤為突出,其中前者的翻譯在譯文中全部對應出現。原文第二段在處理時,對情態動詞的處理情況最值得分析。

When, upon some slight encouragement, I first visited your lordship, I was overpowered, like the rest of mankind, by the enchantment of your address, and could not forbear to wish that I might boast myself Le vainqueur du vainqueur de la terre;—that I might obtain that regard for which I saw the world contending; but I found my attendance so little encouraged, that neither pride nor modesty would suffer me to continue it. When I had once addressed your Lordship in public, I had exhausted all the art of pleasing which a retired and uncourtly scholar can possess. I had done all that I could; and no man is well pleased to have his all neglected, be it ever so little.

回想當年,也不知哪來的勇氣,我竟第一次拜訪了大人閣下。我像所有的人一樣,深為大人的言談豐采所傾倒,不禁玄想他年能口出大言“吾乃天下征服者之征服者也?!薄m知此殊榮是舉世學人所欲得,仍希望有朝一日能僥幸獲取。然而我很快發現自己的趨走逢迎根本沒有得到鼓勵。不管是出于自尊也好,自矜也好,我反正無法再周旋下去。我本是一個與世無爭、不善逢迎的書生,但那時我也曾用盡平生所學的阿諛奉承的言辭,當眾贊美過閣下。能做的一切我都做了。如果一個人在這方面付出的一切努力(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受到完全的忽視,他是絕不會感到舒服的。

如之前所述,這一段中的情態動詞使用極為明顯,共出現五次。除了原文第四次出現的can在譯文中沒有直接對應,其余全部出現。第一處“could not forbear”被翻譯為 “不禁”處理的非常傳神,體現筆者當時內心最真實直接的感覺。如果字面翻譯為“忍受不了”過于生硬,而且不符合前后文的語境。

司顯柱認為,對于表情類和感染類語篇,也就是人際功能主導型語篇,其翻譯的焦點分別是“發送者”和“感染”的對象——“接受者”,因此翻譯是“重形式的”、“重感染的”,而不是“重內容”的。但是對于內容上的不重視,也僅僅是局部的而非全局的;是從屬的,而非主導(司顯柱 2006: 129)。

四、結語

對譯作進行翻譯批評也是從事翻譯工作或學習的一個角度,利于譯員自身翻譯修養的提高。有學者認為,無論是譯者還是評論家,由于受到其自身的不同經驗、審美定式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等影響,在與作者等對話過程中,對于原作品的意圖把握、理解自然會有所不同和側重,因此,對于文學翻譯而言,不同的譯者常常會產生不同的譯本。不同的評論家,對同一譯本質量對評估,也往往有不盡相同對結論,因而對于如文學一類題材譯品質量的評估,要完全做到客觀性是不可能的(司顯柱 2006: 114)。筆者在嘗試評估譯文質量的時候受自身學識水平有限,觀察可能會片面,理解可能會出現偏差。

參考文獻:

1.Boswell J. The life of Samuel Johnson [ M ] .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64.5.

2.彭宣維.英漢語篇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Ress, K. 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 In Chesterman, ?A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pp: 160–171 ) London: Routledge.

4.司顯柱.功能語言學與翻譯研究——翻譯質量評估模式構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馬驍驍,女,1989年9月出生。籍貫:寧夏銀川。單位名稱:西安明德理工學院,職稱:助教,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寫作,英語教學法,跨文化交際。

猜你喜歡
情態約翰遜語篇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情態副詞“說不定”的情態化研究
表示“推測”的情態動詞
表示“推測”的情態動詞
尋找失主
從語篇構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
語篇特征探析
新地貌標識
語篇填空訓練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