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強西部民族地區農村集貿市場的思考

2020-11-16 02:23周瑞云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經紀人農村發展

農村集貿市場的建設對于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社會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應發揮農村集貿市場的文化功能、社會功能,以市場為陣地,促進民族地區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實現民族地區和諧穩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盵1]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國民經濟運行發展的基礎,是市場主體活動的導向、載體和生存空間。農村集貿市場健康繁榮發展,是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的重要環節。

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集貿市場的重要意義

農村集貿市場是農村居民聚集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推動西部民族地區農村集貿市場發展,對民族地區實現脫貧攻堅、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有利于調整和優化民族地區農村產業結構

從產業發展來看,地處西部民族地區的云南省楚雄州農村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除發展農業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是必然要求。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和繁榮農村集貿市場,一方面可以促使當地農民在進場交易中了解市場風向和行情,及時調整自家生產結構,另一方面可推動鄉鎮企業和農戶根據市場供需的變化趨勢,加快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生產,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進程,實現農村經濟的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農村集貿市場已然成為了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改革的信息集散地和基層重要試驗陣地。

2、農村集貿市場的發展有助于民族地區農民收入的增加,實現早日脫貧

由于歷史和現實方面的原因,與城市相比,與其他各地農村相比,包括楚雄州在內的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農民的收入水平更低,貧困度更高。發展與繁榮農村集貿市場,有助于農民增收創收。一是農民通過就近參與集市交易,通過售賣自家剩余農副產品獲得了一定的貨幣收入;二是吸納農民參加的鄉鎮企業、專業生產合作社等組織,所生產和加工的產品經過市場交易也增加了農戶收入。農村集貿市場成為了在貧困地區農村老百姓家門口的創富地。

3、有利于少數民族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

人是經濟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決定因素。農村人口整體素質低、思想觀念封閉保守、商品經濟意識淡薄往往是制約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地農民在集貿市場中通過買賣行為和交易活動,在市場中的親身體驗與感受以及在與周圍農民、經營者的交流中所獲得的信息,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經歷了一次商品經濟教育,潛移默化地激發了市場意識和經濟頭腦,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而一部分農民從“趕街”到擺攤設點、從季節經營到長期經營、從自產自銷到采購經銷的經營和歷練,也完成了角色演化和身份變化,成為在市場中活躍的基層農村能人、經紀人,以他們的聰明、智慧和才能帶動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集貿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農村農民的知識集散地和技能歷練地。

4、有利于民族地區農村的社會穩定

經濟社會發展落后是影響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因素之一。農村集貿市場多建立在鄉鎮政府所在地、交通較為方便快捷的公路沿線或人流量較為集中的地方。由此,農村集貿市場的商品交易活動對于活躍農村經濟的作用不言而喻,市場的持續繁榮往往又能帶動和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除此以外,農村集貿市場還是當地農村社會一切信息的發源地、中轉站和傳播口。因此,農村集貿市場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社會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必須發揮農村集貿市場的文化功能、社會功能,以市場為陣地,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促進民族地區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實現民族地區和諧穩定。

楚雄州農村集貿市場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其農村集貿市場的發展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西部民族地區農村市場發展的縮影,目前總體上還處于不斷培育和發展市場,建立健全市場體系的階段。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農村集貿市場發展較快

建國以前,楚雄當地的農村僅有一些依俗而就的傳統沿街集市,當地老百姓俗稱“街”或“街子”。20世紀50年代建州之初到70年代末,由于當時國家政策等因素,彝州基本無集貿市場。隨著政策的逐步調整,商品交易市場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改革開放后,市場發展逐步步入快車道,農村集貿市場有了較快發展。1980年全州有各類集貿市場133個。這一期間,市場建設主要由工商部門負責。到1999年,根據中央關于開辦市場和管理市場要脫勾(辦管脫勾)的原則,工商部門市場建設的職能被剝離出來,僅負責對市場的綜合管理,集貿市場建設逐漸走向市場化運作。到改革開放三十周年,2007年全州共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249個,比1980年增長87%。全州共有各類農村集貿市場200個。近年來,當地不斷完善市場登記和辦理企業登記注冊,規范市場準入和管理,截至2019年初,彝州各類農村集貿市場發展到225 個。

2、各類農村集貿市場都以綜合交易市場為主,市場專業化程度較低

楚雄州現有農村集貿市場主要形式包括以個體經營為主、多種經濟成份參與的各類專業性、綜合性集貿市場,以個體工商戶為主的農村租賃商場以及各種定期不定期的民間物資交流會等。2019年,全州農村集貿市場或具有商品交易市場性質的農村各類商場、市場225個,其中消費品市場219個,生產資料市場6個。消費品市場中,消費品綜合市場125個、農副產品市場75個、工業消費品市場13個,其他消費品市場6個?,F有農村集貿市場多為綜合交易市場,專門化、專業化的集貿市場較少。專業市場、批發市場、工業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數量少、規模小,發展不足的狀況沒有從根本改變。這也直觀地反映出彝州鄉村集貿市場專業化的現實程度。

3、市場分布地區差距較大,分布不均衡,市場規模與所在地經濟發展狀況成正比

市場是商品流通的產物,市場的發育程度,標志著流通的發達程度,流通的發達程度,標志著經濟的發展水平。往往經濟越發展,市場越發達,市場體系越健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反之,亦然。在彝州各縣市中,楚雄市、祿豐縣、大姚縣鄉鎮集貿市場的培育和規?;l展程度較高,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居于全州前列。而永仁縣,該縣是全國第一、二批592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2019年總人口11.1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4.4%,其中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4.8%,經濟社會發展落后。至2017年全縣四鄉三鎮,僅有4個集貿市場(縣城2個,宜就、永興各1個),4個鄉鎮有“街邊綜合市場”。2018年、2019年猛虎、蓮池、中和、維的、萬馬終于先后建成鄉鎮綜合農貿市場。而在彝州,永仁縣并非個例。2017年,楚雄州各縣市鄉鎮中,沒有農村集貿市場的占到近30%。

4、傳統農貿市場有市場職能淡化的傾向,部分歷史形成的農村市場因難以滿足需要而逐步散失市場功能

楚雄州現有農村集貿市場大多可以溯源到明清以后的傳統農村集市。每逢節日和時令季節,老百姓把農副產品、應市產品拿到“市場”交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傳統“集貿市場”。鄉鎮政府所在地的傳統農村集市,近年來經過上級給一點,業主出一點,地方籌一點的方式,落實了土地,進行了項目化的升級改造,轉型為現代農村集貿市場。但在一些毗鄰鄉鎮政府所在地或公路沿線,目前,在該州九縣一市都還普遍存在大大小小的傳統“集貿市場”,據不完全統計,數量達上百個之多。主要為沿街集市,“市場”功能越來越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楚雄州農村集貿市場建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楚雄州建州以來,農村集貿市場雖然得到較快發展,但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隨著農村農業產業化的不斷升級,農村農副產品的種類、數量不斷增加,現有農村集貿市場在鄉村振興中的諸多不適應已經突出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

1、農村集貿市場市場主辦單位不明確

由于農村集貿市場多為歷史自然形成,有的雖然經過當地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建設,但由于多種原因,許多集貿市場的主體、業主、產權都不明確。目前,楚雄州農村集貿市場大多是政府、個人共同投資,主體多掛靠在當地地方政府,政府既是市場開辦者,又是市場監管者。個別市場由于個人出資多等原因,產權屬于個人,但往往是多個個人。從而導致市場與市場秩序的管理主體不明晰,市場交易與經營管理散亂,市場的監督調控、管理以及市場信用等方面的工作任其自然發展的狀況,嚴重制約了農村集貿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2、農村集貿市場培育和建設滯后

當前,農村農貿市場建設已基本實現“鄉鄉有市場”。但鄉鎮農貿市場的市場硬件還比較薄弱,治安、消防、公廁、停車等市場配套設施不完善,環境衛生臟亂差的情況比較普遍,公平交易、文明消費的機制還不健全。而鄉村的農村集貿市場還主要為沿街集市,共同特點是:規模普遍較小,大多無固定場所、設施,也幾乎無公平秤,無監管;部分仍以簡單的以物易物或行商趕“街”的方式進行;“市場”硬件設施弱,交易人員流動性大,產品質量無保障,環境衛生差;以街為市、以路為市、有市無場,極易引發交通擁堵甚至造成交通意外。特別是雨季,因道路濕滑,雨水淤積,商品難以擺放,為農民入場交易帶來較大困難,很多農民因此而放棄交易,這對促進農村集貿市場的發展極為不利。

3、缺乏科學合理規劃,難以發揮集貿市場的輻射帶動作用

受思想觀念及市場建設用地、資金緊張等因素影響,楚雄州現有農村集貿市場規模普遍較小。由于前些年的市場規劃規模通常與當地鄉鎮小城鎮建設發展規模掛鉤,未能真正做到與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程度相適應,一些集貿市場網點的布局、規范與建設工作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整體的設計。由此帶來了現有鄉鎮農貿市場難以做到功能的充分發揮,交易主體局限在鄉鎮與鄉村地區,無法起到不斷向周邊縣域、鄉鎮輻射的效果。幾年以后,一些地方鄉鎮農村集貿市場還不得不進行升級改造的重復建設。

4、農村集貿市場功能難以滿足農民致富增收的要求,難以適應農民生產生活需求

當地農村集貿市場場內交易的多為當地農民自產自銷的農副產品,僅有少數外來經營戶經營一些品種單一,數量、質量均難以保障的服裝、玩具、食品。無證經營、“三無”產品不在少數。再加上西部民族地區的流通產業普遍存在鄉村商業衰落而城市商業不斷繁榮的現象,地處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楚雄州流通商業網點嚴重不足,物流的配送覆蓋區域有限且運輸成本高、效率低,更加加劇了農村集貿市場商品種類、數量、質量難以適應當地農民的物質文化需要。特別是一些生產資料商品缺乏,難以滿足農民生產需要而不得不到縣城所在地購買,增加了農民農業生產成本,甚至延誤農業生產時令。而農村經紀人人才的缺乏,鄉村流通的實體缺位,交通運輸與現代物流落后,電子商務與網上結算較為滯后,農村集貿市場對當地優勢商品向外推介和流通的功能難以實現,農民農副產品、時令蔬果、土特產品陷入“酒在深巷無人知”的尷尬, 嚴重影響農民致富增收的要求,更別說走向 “品牌”建設之路。

發展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集貿市場的對策和措施

1、結合農村區域特點,建設農村集貿市場

民族地區鄉鎮黨委政府要把農村集貿市場建設作為鄉鎮城鎮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把市場建設的規劃納入鄉鎮小城鎮建設規劃,既立足現在又著眼未來,抓好、落實市場建設發展的目標、任務。一是要廣開渠道,多方集資,加大投入加強市場建設。要堅持“政府領導,統一規劃,誰建誰有,多方興建,統一管理”的原則,積極支持個人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參與市場建設,加大市場建設資金投入。二是市場建設規劃要以當地資源狀況、經濟結構、產業優勢、商品流向、交通條件、購銷習慣、城鎮規劃等實際出發,市場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確定市場建設的種類、規模、檔次,要建具有較強輻射功能的特色市場。三是在市場建設中,要注意走特色路子,要充分體現各類市場的經營特色,要結合地域農副產品特點,發展特色化、規?;?、專業化農村集貿市場。四是要主動適應現代物流新業態,促進搞活農村流通。通過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完善基本生產生活用品、藥品配送中心(點),健全電子虛擬流通方式、流通信用的市場體系等方式,提升農村集貿市場發展質量和水平。

2、建立和完善市場助農機制和監管體制,為農村農民營造良好的市場消費環境

農村生產發展、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需要有布局合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門類齊全、數量充足、服務功能完善的農村市場體系提供平臺和加以保障。為此,一是地方政府要緊緊圍繞培育、規范和繁榮農村市場,積極對現有農村集貿市場進行挖潛改造、提質增效,積極改善市場設施和環境,增強市場服務功能。二是要積極做好宣傳、引導和服務工作,要通過宣傳積極引導農民進場交易,從政策等方面鼓勵外地經營者參與到農村集貿市場交易活動,有關職能部門可結合農村生產生活特點定期組織經營者到農村集貿市場開展經營活動,促進農村商品流通,為當地農民生產生活提供方便。三是大力扶持發展農村市場經營主體。采取加強服務、提高效率、減免稅收等有效措施積極鼓勵支持和發展農村企業、個體工商戶。四是加大市場執法監管力度,切實維護好農村市場秩序。通過實施巡查監管、市場預警,切實加強對各類專業市場、集貿市場內農資經營戶、游攤、商販的管理;根據農村商品消費特點,抓住農村生產重點季節,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對城鄉結合部、鄉村集貿市場、個體商販、小加工作坊開展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等重點整治工作,確保農村集貿市場秩序穩定、良好。

3、規范發展農村經紀人,活躍農村集貿市場和農產品交易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指出“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2]近年來,農村經紀人作為在農業經濟活動中從事居間、行紀或者代理等經紀業務的特殊人才,在促成民族地區農村農產品流通和交易,實現農業生產和市場之間的對接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要切實通過加強農村經紀人工作,進一步暢通農村與城市、市場和農戶的聯系,活躍農業農村經濟。一是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制定扶持發展農村經紀人的優惠政策和規劃措施,大力支持發展農村經紀人。二是加大宣傳動員。充分利用各類宣傳媒體,將農村經紀人的作用、法律地位及優惠政策等進行廣泛宣傳;積極動員和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農民加入到農村經紀人行列中來,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三是建立農村經紀人信息平臺,為農村經紀人提供市場信息和法律法規信息咨詢服務。四是加強對農村經紀人的教育和培養。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經紀人培訓活動,特別是相關法律法規、產品營銷和經紀業務知識的培訓教育,切實提高他們依法依規活動和誠信經營的意識。五是積極引導農村經紀人開展專業化、專門化的品牌經營和特色經紀,做大做強農村經紀和市場營銷。六是加強監管,規范農村經紀人的經營和管理活動。積極引導農村經紀人建立自律組織和行業協會,加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進一步暢通政府、農戶與農村經紀人關系。加強對農村經紀人登記注冊、經營行為、合同簽訂的監督管理,打擊無照經營的“黑”經紀人,嚴厲查處坑害農民利益的農村經紀人及其違法違規行為。

當前,西部民族地區農村聚焦精準脫貧攻堅戰,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的任務非常艱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集貿市場建設需要政府、市場主體、農民、經營者、消費者等多方力量統一思想、系統謀劃、協同發力。隨著農村集貿市場的獨特價值和多元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掘、拓展和落實,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04/c_1122366449.htm.

[2]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作者簡介

周瑞云 楚雄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理論與政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經紀人農村發展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區域發展篇
圖說共享發展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圖說創新發展
教師發展
新農村 新一輩
自買自銷
何謂“經紀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