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芝地區藏式傳統民居生態適應性特色與經驗

2020-11-16 02:23陳東東朱盈玫祿樹暉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民居墻體藏族

陳東東 朱盈玫 祿樹暉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愈加重視居住環境的舒適、美觀以及安全程度。為了兼顧人們對居住環境的多方面需求,生態化適應性成為現代民居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生態化適應性的建設理念包括了豐富的內涵,如保持地方特色、使用本地建筑材料、節能環保,以及重視房屋對氣候環境的調節能力等。西藏林芝地區傳統藏式民居的構筑技術和生態理念,可為現代民居的生態適應性發展提供借鑒。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個民族的風俗、文化不盡相同,居住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生態迥異,這導致了不同地區的建筑差別很大,具有各自獨特的文化價值。藏族傳統民居建筑是藏族人民群眾幾千年來宗教信仰和生活生產經驗的凝聚,承載著藏族人民的文化和智慧,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西藏建筑的研究還不夠廣泛和深入,且大多集中于宗教建筑、建筑裝飾藝術方面,如陳耀東的《中國藏族建筑》、趙樸初的《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等著作從宗教文化的視角出發,闡述了藏族建筑文化以及建筑技術成就。近年來,不少學者開始更多地對藏族民居建筑進行系統的研究,如翟輝等著的《云南藏族民居》、徐宗威著的《西藏傳統建筑導則》等著作闡述了不同地域藏族民居建筑的建筑形式、建筑技術和相關發展;李春生等著的《溫馨家園 藏族民居》從環境、文化歷史、傳統等方面探索了藏族民居建筑。以上的相關研究多局限于宗教文化、民居裝飾和外觀等方面,而對藏族民居中人與環境、建筑與環境的關系研究不足。本文嘗試從生態適應性角度出發,通過具體鎖定林芝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筑,從結構、布局、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等方面探究林芝地區藏式傳統民居的建筑技術和建筑理念。

朝向的生態適應性

林芝大部分區域地處淺丘高原河谷地帶,平均海拔3100米,其氣候類型主要為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17℃,晝夜溫差較大,全年溫度較低,一年四季沒有明顯的差別,因此,高原低溫是林芝地區民居建設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房屋朝向的選擇尤為重要。和我國大部分地區一樣,正南朝向是房屋能接受日照時間最長的方向,充足的光照能夠使林芝地區藏族民居的屋內溫度不至于過低,有利于人們的生產生活。

為了比較精確地掌握光照對室內溫度的影響,筆者選取了林芝市巴邑區張麥村的兩棟朝向完全相反的民宅,其中一棟為朝向南面的房屋A,一棟為朝向北面的房屋B,筆者測量了這兩棟房屋在9月份十五天里的室內溫度,測量時間為每天的下午三點。根據測量結果,朝向南面的房屋A在十五天里每天下午三點的平均溫度為19.9℃,朝向北面的房屋B在十五天里每天下午三點的平均溫度為16.7℃,兩棟房屋的平均溫差為3.2℃,由此可見,是否在迎著太陽的方向建造房屋對室內熱環境質量影響較大,充足的陽光是影響房屋空間舒適性的重要指標之一。

在林芝地區傳統民居建筑中,當地群眾的日?;顒又饕诔系闹髁⒚娣块g內進行,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第一,當地民居建筑的室內熱量來源主要為太陽光的輻射,朝南房間的溫度最高;第二,通過門窗進入室內的太陽光也起到了照明的作用,朝南房間的光線最亮;第三,由于當地海拔高,紫外線強烈,充足的光照也可為朝南方向的房間提供一個細菌相對較少的生活環境。

筆者進一步選取了林芝市巴邑區周邊具有代表性的索朗、拉姆家的傳統藏族民居作為研究對象,兩家的房屋都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四十多年的歷史,通過實地調查和分析,筆者總結林芝地區藏族傳統民居的朝向主要包括兩方面:(1)當房屋建在四周無明顯遮擋的平坦地面以及山體的平臺上時,房屋一般朝向南面,以保證通過增加房屋接受光照的面積來提升室內溫度;(2)當房屋周邊有山和河時,當地藏族群眾在選擇 “背靠山面朝河”布局的同時會兼顧日照時間和強度,盡量將房屋的正立面設置朝南的方向,在此基礎上還會考慮避開沙塵風力。

圍護結構及平面布局的生態適應性

林芝地區的人口密度低,土地資源豐富,當地的傳統藏族民居大多建有封閉或半封閉的院墻,一些院墻由附屬性建筑所代替,一般用于儲藏木材、牛糞等燃料,亦或是用于圈養牲畜,其朝向設置與主屋相比較為隨意。此類附屬房屋或院墻將院內主屋圍護起來,成為林芝地區傳統民居圍護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圍護結構還包括主屋墻體、屋頂、門窗等。此類結構最重要的功能是防御,即防止外人入侵,同時也起到防風、防塵以及防止室內熱量流失的作用,一個好的圍護結構既能在冬季保證室內溫度,又能兼顧通風換氣,同時還可保證夏季溫度不至于過高。在林芝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滿足人體需要的熱舒適度的方式方面,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該地區擁有充足的太陽能資源,在居民通過多種方式使房屋吸收足夠的太陽輻射后,圍護結構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室內外空氣對流,保持室內熱度。綜上,圍護結構不僅起到保證建筑的基本功能——遮風、避雨、抵御外敵,同時也起到了保溫、隔熱、通風、采光的功能。

林芝地區傳統民居一般為兩層建筑,房屋內的柱子分布規范整齊,橫向和縱向的柱子間距基本相等,大多在2.5米到3米之間。多數房屋寬度大于深度,房屋形狀比較規整,也有一些特殊的幾何形狀的平面布局建筑,比如在房屋入口處的側面會突出一部分,形成小“L”形的布局。一般常見的平面布局形式為規整的方形,高度一般為二至三層,少數為一層或四層,“L”形和其他異形平面布局的房屋建筑高度一般為二層或者三層。也有一些房屋底層為規則的方形平面,二層以上為“L”形平面,這樣二層以上就會空出一個露天的平臺,此露天平臺可以用于晾曬青稞等農作物,同時也可為人們休息和生活提供方便,也有部分農戶將露天平臺改造成陽光棚,即用玻璃架與二層房屋連接起來,搭建成密閉的玻璃房屋,陽光透過玻璃進入房間,極大地提高了室內溫度,改善了居民居住環境的舒適性。

建筑形式和采暖的生態適應性

早期藏族工匠砌筑建筑的手藝十分高超,即使在缺少相應輔助工具的情況下也能砌出平整、牢固、美觀的墻體。漢朝時期,從內地來到吐蕃(古代藏族所建政權)的工匠帶來了漢族的房屋修建工藝、技巧以及相關的設備,自此林芝地區傳統藏族民居建筑文化與漢族建筑文化開始交融,林芝地區的民居建筑在結構、形式、外觀、施工流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藏族工匠們的建筑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林芝地區藏族傳統民居的修建不依靠圖紙,甚至早期的建筑完全沒有圖紙,主人家根據投入的成本和需求直接與工匠商議討論,再結合地方特色和環境確定房屋的面積、層數、進深、裝飾、材料使用等信息,工匠們根據主人確定的信息進行房屋建造,一般情況下正常家庭的房屋建造約兩個月即可完工。參與施工過程的人員不止包括請來的工匠、主人家的人員,還包括主人的親戚、村民等,他們一般負責簡單的搬運工作。在房屋的建造過程中,門窗的大小和方位、樓梯的位置、裝飾風格等此類信息會由主人和工匠們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討論確定。傳統的藏族民居所使用的修建技術簡陋,運輸方式原始,需要的人力較多,使得構建房屋所使用的木材、石塊等建筑材料不宜過大過長,因此傳統的藏族民居建筑層高一般都在3米以內。

林芝地區的室內熱度主要受太陽輻射、溫度、濕度、風力以及降雨等綜合作用的影響,從而影響人體感受。該地區居民生產生活所使用的工具以及房屋內保持溫度的方式比較單一,即主要采用爐灶和利用太陽光兩種方式,燃料主要為木材,再輔以煤炭和少量的牛糞。通過實地室內溫度調查可知,當爐子里火較旺時,室內溫度一般可維持在10℃-15℃之間,夜晚十二點之后,由于爐火燃料不足,室內溫度下降,最低可達0℃左右。爐灶不僅起著調節室內溫度的作用,往往還用于燒水煮飯,是藏族居民炊事的重要工具。

抗震處理的生態適應性

林芝地區位于地震頻發帶,大部分區域屬于山區,地理環境特殊,筆者通過中國地震臺網的數據統計發現,2015年以來林芝地區共發生地震54次,最高震級6.9級。此外,其傳統藏族民居所采用的結構多為磚石混合與木結構混合形式,磚石砌成的柱與圍墻起主要承重作用,梁和檁條支撐在墻上,再輔以木材或磚石,穩固整個房屋。墻體所用的材料一般就地取材,選用石塊砌體并填充泥土和碎石。由于林芝地區林木資源比較豐富,一些房屋也會采用井干式木結構的建筑方式,墻體用木材堆砌而成,房屋內部一般設置等間距的柱子,柱子只起到簡單支撐作用,房屋內部各個房間的隔墻不承重也不支撐,只是簡單地隔出空間,這樣的建筑結構在發生地震或因其他原因導致外墻移動的時候非常容易倒塌。

林芝地區傳統民居建筑雖有基礎的抗震措施,但是受地域限制,材料和技術都比較簡單。具體措施如下:(1)墻體厚度的構造。房屋地基的設置一般較深較寬,地基與墻體砌成整體,墻體的厚度自下而上逐漸減小,使得整個建筑的重心向下,有利于建筑的穩定性。就一個三層的民居建筑來說,一層墻體的厚度為700毫米左右,二層墻體的厚度為550毫米左右,三層墻體的厚度為400毫米左右;(2)空間布局的設計。林芝地區傳統民居的空間布置多呈規整的幾何形狀,這也有利于結構的穩定,能夠達到一定的抗震效果;(3)抗震材料的使用。部分建筑一層采用土石砌筑的墻體,二層采用局部或整體的木結構,由于木材質量較輕,有一定的抗彎、抗拉性能,整體性較好,能起到一定的抗震效果。并且林芝地區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便于就地取材;(4)一些民居建筑的梁柱采用木榫連接,此類連接能夠有效地固定梁柱,不易產生位移滑動,并且此類連接能承受較大的重量,即使產生了一定的變形也不易損壞,當發生地震時能夠吸收部分從地面傳來的能量,有效減少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壞。

綜上所述,林芝地區藏族傳統民居建筑具有非常突出的生態適應性特點。整體來看,民居建筑墻體偏厚且厚度自上往下逐漸遞增,能有效地隔熱并保持穩固;房屋立面挺拔有力,給人穩重厚實的既視感;多層建筑底層一般不開窗,二層及以上有開窗,從室內往外看,窗戶內大外小,從室外看,窗戶下大上小,這樣的開窗既有利于在增加采光同時阻擋風沙,也能有效地維持室內溫度,由于一層很少開窗,有利于增加墻體的穩定性;屋頂大多為平屋頂,有利于保溫。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林芝地區的傳統民居逐漸被現代建筑所代替,人們生活的舒適性和便利性得到提升,但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林芝地區傳統民居和村落所包涵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值得現代村居建筑深入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李軍環,夏勇,張燕.防御性聚落民居·色爾古藏寨[J].建筑與文化,2016(11):214-216.

[2]張燕.四川阿壩州色爾古藏寨傳統聚落與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3] 謝嬌. 四川甘孜州藏族民居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4]楊意志,楊進,王倩.新型城鎮化下民族地區建筑遺產旅游開發探析——以色爾古藏寨為例[J].現代裝飾:理論,2015(08):204.

[5]周如昌.對我國鄉村城鎮化的一些看法[J].中國農村經濟,1985(12):1-8.

[6]陳耀東.中國藏族建筑[M].中國建筑書店有限責任公司,2015,09.

[7]趙樸初.中國佛教建筑藝術[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06.

[8]翟輝,柏文峰,王麗紅.云南藏族民居[M].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2008,05.

[9]徐宗威.西藏傳統建筑導則[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06.

[10]李春生.溫馨家園 藏族民居[M].重慶出版社,2007,03.

作者簡介

陳東東 西藏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為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項目管理

猜你喜歡
民居墻體藏族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動作特點和傳承發展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演變》《藏族少女》
這樣來介紹民居建筑
墻壁發霉了該怎么辦
這樣介紹民居建筑
推動自保溫墻體技術促進墻體節能技術發展
墻體溫度場的延遲計算
一位藏族老阿媽和五星紅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