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時期人才開發策略對新時代的啟示

2020-11-16 02:23胡月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知識分子延安時期

胡月

延安時期是黨的人才思想理論體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性階段,黨中央通過探索先進的人才理念,逐步構建了具有顯著實踐效果的人才建設機制,為黨的人才科學化、規范化建設作出了經過歷史檢驗行之有效的理論貢獻。

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十三年,是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十三年,我黨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 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孕育出了偉大的延安精神。

延安的十三年,也是我黨探索、踐行并創新人才戰略,實現人才大發展、大繁榮的十三年。我黨建立了最為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凝聚了最廣泛的人才資源,為新中國建設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梢哉f,創新是延安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時期所凝聚的人才開發和使用經驗,對于我們今天更好地落實人才強國戰略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延安時期的人才政策

自1935年10月黨中央到達延安后,經過一年的修養生息和勝利會師,向世人宣告了長征的勝利結束。但是,長征雖然勝利了,卻讓我們黨付出了慘重代價,紅軍的總人數從長征前的超過18萬人銳減到不足4萬人。因此,我黨立足根基進入延安時期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擴充兵力、鞏固實力、恢復戰力,延續和擴大革命力量。這一階段,我黨在吸收和引進人才方面采取了較為寬松的政策,以此補充戰力和兵源。在大量吸收革命新鮮力量的同時,很多沒有參加過長征的人員開始在軍政管理崗位工作,亟需進行能力的培訓和提高。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面對抗日救國的歷史重任,黨的人才政策全面向抗戰服務和傾斜,陜甘寧革命邊區積極貫徹黨的“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最多的人才抗日救國”人才方針,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創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延安女子學院、魯迅藝術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院、馬列學院、衛生學校等一批高校,為中國革命培養造就了一大批能堪重任的“民族脊梁”,為抗戰的各個戰線輸送了大量的杰出人才,更推動了邊區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邊區形成了人才云集、院校林立、名家輩出的繁榮局面。黨中央《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出臺后,“到延安去”成為敵占區、國統區乃至海外優秀人才最迫切和強烈的愿望,延安的人才引進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為黨的各項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礎。

延安時期黨的人才政策根據政局變化,也不斷做出調整,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先進性??谷諔馉幒笃?,我們黨已經認識到奪取戰爭全面勝利已成定局,同時對未來國共關系的走勢做出了預判,人才政策因根據地面積擴大、軍政人員增加、管理人員需求迫切進行了調整,把干部培訓教育作為當時人才培育培養工作的重點,并制定出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通過這一舉措,邊區干部的理論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治理能力得到普遍增強。

解放戰爭打響后,培養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需的各類軍事人才,服務打贏戰爭,仍舊是黨的人才政策的重點和中心。但與此同時,以陳云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認為國民黨政權已是“強弩之末”,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已是歷史必然,而新中國成立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工業化改造,高技術人才是實現工業化的最重要力量,應逐步將財力投入到從事生產、科研、教育、管理的知識分子中,提高腦力工作者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的收入,促使他們能夠為國家發揮更好作用。黨在延安時期的最后階段,人才政策調整方向已經開始逐步向大眾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開始重視國內戰爭勝利以后的人才儲備。

延安時期吸引和使用人才的具體措施

“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學習,歌唱,過著緊張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著軍服,燃燒著熱情,走散到各個方向去?!边@是中國現代詩人何其芳筆下正處于抗日戰爭國難時期延安城的別樣景象。這番景象與國民黨陪都重慶出現的男長衣馬褂,滿清制服仍存,女唇紅口丹,旗袍高跟紅指;行政官可私設營業,檢察院不負責任;政治辦事機關各處辦事員多者百余人,少者數十人,月費各以萬計等等形成了鮮明反差,“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從此響徹華夏南北,延安成為有識之士、有志青年向往的紅色圣地。而這與我們黨在這一時期的引導、開放、包容、實踐四大吸引和使用人才措施是分不開的。

1、以民族核心利益引導人才投身革命事業

抗戰時期,中日民族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民族的核心利益備受踐踏,中華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愿望十分急迫,以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為代表的群體更是希望自己的滿腔熱血和真才實學能夠通過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有效發揮出來。在這一情形下,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大,毅然放下遭受血腥屠殺、圍追堵截的階級仇恨,呼吁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率先高舉全民族抗戰旗幟,倡導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是由于這一維護民族核心利益的“義舉”,延安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全民族眾望所歸的抗日熱土,不斷吸引著社會各界人才奔赴前往,我們黨也將天下人才緊緊地凝聚在了自己的周圍。

2、以兼容并蓄的開放胸懷營造寬松的用才環境

延安時期,我們黨打破并糾正了建黨初期人才工作方面的“左”傾關門主義,提出了“三個一切”的人才使用原則,即一切同情反日反賣國賊的知識分子、一切受日本帝國主義等反動勢力所驅逐與虐待的知識分子、一切革命的知識分子,在蘇區都給予優待、提供工作和享有權利。同時,為了進一步大量吸引和儲備各方人才,爭取社會各界更大支持,黨中央堅持不拘一格引才用才,只要有一技之長,都敞開胸懷、包容吸納,基本做到了來者不拒,還制定了廣受贊譽的人才“來去自由”政策,這一政策簡而言之就是“來則歡迎,多多益善;去則歡送,不設門檻;再來再歡迎”。這些人才“開放度”方面的政策出臺,在邊區營造了優良寬松的人才制度環境,“尊重人才的個體主權、保護人才的自主流動”,鮮明反映了黨渴求期盼人才的最大誠意,使我們黨在與國民黨爭奪人才的競爭中具有很大優勢。

3、以誠敬包容的用才理念聚集革命最大正能量

延安時期,充分信任、大膽使用、謙誠尊敬各類人才是我們黨區別于國民黨的最突出特點。早在1938年,黨中央《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就要求進一步大膽向著積極的工人、雇農、革命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等群體開門,把發展黨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戰中新的積極分子。1939年,黨中央《關于發展文化運動的指示》明確要求,各根據地上的文化教育工作,除黨校與黨報外,均應與一切不反共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及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聯合去做。同年頒發的《關于軍隊吸收知識分子及教育工農干部的指示》,要求各部隊糾正一切排斥與拒絕知識分子參加我軍的傾向,盡一切努力吸收知識分子及半知識分子參加軍隊。毛澤東主席還親筆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針對許多軍隊中的干部仍存恐懼知識分子甚至排斥知識分子的心理、許多地方黨組織還不愿意吸收知識分子入黨的現象,強調在長期殘酷的民族解放戰爭和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斗爭中,共產黨必須善于吸收知識分子。黨中央同時要求各黨組織將具備入黨條件的知識分子吸收入黨,對不能入黨或不愿入黨的部分知識分子,也應該同其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關系,帶領他們一道工作。經過一系列人才政策和措施組合拳的推出,從制度安排上始終使黨的大門向廣大人才敞開,推動形成了“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之勢,聚集了開展革命的最大正能量。

4、以重實踐的原則開展分類改造夯實人才根基

延安時期,黨中央通過認真分析各類人才結構和狀況,按照“工農干部知識化,知識分子工農化”的原則,自1938年起就對知識分子和工農干部組織開展了大規模實踐訓練運動和知識教育活動。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經過敏銳的判斷提出,青年知識分子一般是受帝國主義等反動勢力壓迫,遭受失業失學威脅,他們的革命熱情很大,但這種熱情帶有主觀主義和個人主義傾向,根基不穩,可能動搖,需要進行無產階級思想的系統改造。而廣大工農干部,則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工作能力弱的“本領恐慌”問題,需要進行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的培育、改造和提高。在這一過程中,黨中央還十分重視工作實踐的養成,將實踐的觀點貫穿于人才培養與發展的全過程,鼓勵專業人才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實踐的過程同時成為才能不斷提升的過程,真正實現了學用結合、學用融合。

延安時期人才策略對新時代的借鑒意義

無論何時何地何階段,人才都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第一資源,大到一個政黨、國家,小到一個組織、群體,人才對其興衰交替都具有重要作用。延安時期,我們黨對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建立了一整套系統的、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和措施。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人才方面的有益探索,為我們在新時代掌握人才成長、培養規律,更好地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始終堅持時代主旋律引領,凝聚推動新時代發展的最大人才公約數

延安時期,我們黨始終高舉“抗日救亡”的時代旗幟, 并全身心投入挽救中華民族危亡之中,以實際行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與無私,老百姓從中國共產黨身上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看到了民族的未來、看到了新中國的雛形,革命信仰、社會主義信念深度融入到了各界人才和百姓群眾的思想之中,使其自覺地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并為建立新中國而奮斗。新時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最重要主旋律,要始終圍繞這一主旋律凝聚各方人才,通過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激勵人才敢于攻堅克難,勇于擔當作為,把一切有識之士和才俊賢達集結在“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旗幟下,形成發展的最大人才公約數,使國家和民族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2、始終堅持“英雄不問出處”引才理念,不拘一格匯聚推進偉大事業的磅礴力量

延安時期,我們黨即使面臨形勢嚴峻、條件艱苦的情況,眾多優秀人才仍然紛至沓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始終堅持“五湖四?!?、公道正派的人才引進方針。中國共產黨以博大的胸懷和包容的氣度,歡迎、吸收來源于不同地域、不同階層、出身各異的人才到延安學習和工作,大量的革命志士、軍政精英、專業人才聚集延安,使黨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一切勝利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礎。新時代,應繼續堅持延安時期這一寶貴經驗,在選人用才上破除“年齡、性別、身份、學歷、資歷”等方面的歧視和限制,擴大人才選拔面,只要有志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志于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都應該以公開、公正、公平的方式進行選用,讓更多的專業才俊成為黨人才隊伍的一部分,增強黨領導人民執政興國的能力,也使他們對各項路線方針的認同感持續增強,更加自覺、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實現民族崛起、國家復興貢獻力量。

3、始終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才標準,建設人心向往的人才高地

延安時期,我們黨針對人才和干部最重要的選拔標準就是“德才兼備”,“德”就是要始終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毛澤東還要求黨員干部要學新本領,要真正懂得業務,懂得科學技術。由此可見,我們黨歷來重視人才的高尚品質和政治信仰,早已把是否自覺地為黨、為國家、為民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斗作為考量和評判人才的重要標準。新時代,在選拔人才過程中,既應堅持“德才兼備”,更應重視“以德為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切實把政治堅定、實績突出、作風過硬、群眾公認的干部選拔上來。

4、始終堅持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培育方向,鍛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延安時期,我們黨在人才培養上采取分類別、有差別的方式進行,針對經歷過長征和根據地創建,階級覺悟高,實踐經驗豐富的基層人才,對其加強文化知識的教育;針對外來的知識豐富、有留學經歷、抗戰熱情高的年輕人才,對其開展馬列基本理論教育和工作實踐教育;針對在職在崗人員,建立起了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的學習教育機制;針對高級干部人才,對其主要開展了重溫黨史、研討經驗、總結教訓、檢視工作、弄清路線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方式進行了理想信念再教育。

新時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征程中,需要有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專業方法的大量人才,這更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用人才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視才干”的選人用人標準,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地區發現經過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和重大事件考驗的優秀人才,使黨的事業一代代后繼有人、接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延安時期黨中央對人才的科學決策[OL].https://www.sohu.com/a/68172787_119871,2016年4月.

[2]張鋒.延安時期黨的人才建設五個理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04月.

[3]謝添.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人才觀研究[D].聊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4月.

[4]延安時期的“來去自由”人才政策[OL].中國組織人事報,http://www.scycjy.gov.cn/Website/contents/228/27398.html,2019年4月22日.

[5]延安時期的人才導向[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4年第8期.

[6]張鋒.延安時期黨的人才建設五個理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4月11日.

[7]李新華.延安時期尊重和使用人才政策研究[D].延安大學研究生論文,2017年6月.

[8]陳福榮、劉建德,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培養和造就干部的基本經驗[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5月第3期(總第3期).

[9]王新堂.新時代選人用人的根本遵循[J].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1期.

[10]姜辰蓉,李懷巖,白羽.延安因何成為“中國的希望”[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5/c_1115817995.htm,2015年7月5日.

作者簡介

胡 月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辦公室干部,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猜你喜歡
知識分子延安時期
延安的故事
特殊時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續在線
文藝復興時期的發明家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開心一刻
一戰時期蟄豪戰(10)
《延安文學》2017年總目錄
對知識分子的希望
對知識分子的希望
知識分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