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黃河文化資源開發建設的調研與思考

2020-11-16 02:23丁洪玲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陜西省陜西黃河

根植于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化。地處黃河“幾”字灣內部的陜西,歷史文化資源標識性強、數量豐富、特色鮮明。應充分利用相關門戶網站和移動新媒體,創新宣傳渠道,搭建黃河文化資源多元化平臺,開展黃河文化資源的建設、推廣和傳承。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根植于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同時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深入學習、認識黃河文化的歷史地位與時代價值,抓住歷史性機遇,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恰逢其時。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后流入渤海。陜西位于黃河中游,地處黃河“幾”字灣內部,陜西段北起榆林市府谷縣白云鄉,南到渭南市潼關縣秦東鎮,干流全長700余公里。自北向南依次流經榆林、延安、韓城、渭南4個地級市,毗鄰黃河的縣級行政區有府谷、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延川、延長、宜川、大荔、合陽、潼關等12個,該區段歷史文化資源標識性強、數量豐富、特色鮮明,加之該區段具有黃河自然景觀觀賞性突出的復合優勢,因此,陜西段居于黃河文化帶構建的核心區。

陜西黃河文化開發建設意義

(一)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加速陜西經濟文化社會高質量發展

以陜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鑄就陜西省高質量發展之“魂”,落實陜西省整體經濟文化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求,帶動陜西省繁榮發展,是陜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目標。以陜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作為“十四五”及中長期陜西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有利于推動陜西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增強陜西黃河文化自信,提升陜西黃河文化的魅力和國際影響力;有利于陜西省持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加快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二)有利于引領區域發展,講好陜西黃河故事

立足黃河中游,以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陜西省黃河文化為基本出發點,全面推進陜西省黃河文化的系統性保護,深入挖掘陜西省黃河文化富有的精神內核,有利于助力新時代完整發掘,展現陜西省黃河文化精髓,推動陜西省黃河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陜西省打造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典范,進而讓陜西省豐富而厚重的黃河文化走出陜西、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讓陜西和陜西人的生活更加豐滿立體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三)有利于延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貫通國家戰略,加速陜西追趕超越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追溯黃河文化就是對中國文化的追蹤溯源,系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對于我們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延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有重要意義。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的重大戰略,陜西正處于追趕超越的關鍵時期,通過牢牢抓住這一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并在這一國家重大戰略的指引下,有利于實現與全域旅游、鄉村振興、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的高度對接,進而增強陜西省國家文化工程實施的系統性、全局性和協同性,加快推進陜西華夏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區域建設,為新時代陜西追趕超越凝聚精神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陜西境內黃河沿線文化資源及文獻調研

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陜西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地位顯著,這里有藍田猿人、大荔智人、半坡遺址、軒轅黃帝陵、炎帝陵等遠古歷史,有周、秦、漢、唐等14個朝代上千年的建都史,留下了5萬多處文物遺址、700多萬件館藏文物,其歷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中華文明史從華夏文明的發展、中外文明的交流到近代革命的完整發展序列,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是重要的精神標識。

(一)從世界文化遺產數量來看,截至2019年底陜西共擁有秦始皇帝陵及兵馬俑、“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以及長城(陜西段)等3項9處世界文化遺產,占黃河流域總量的 30%。

(二)在黃河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占了很大的比例,它們伴隨黃河而生,在兩岸民間世代相傳,是大河文明綿延不絕的血脈煙火。陜西省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有西安鼓樂、中國剪紙、中國皮影3項;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有“秦腔”“安塞腰鼓”“華陰老腔”等74項,數量位居九省區第四,占黃河流域總量的10.32%。

(三)從文物保護單位、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歷史村鎮、文化名城等遺存數量來看,陜西省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2處;此外,陜西黃河流域有石峁遺址、阿房宮遺址、半坡遺址、石摞摞山遺址等49個古遺址,有七星廟、白云山廟、姜氏莊園、黨家村古建筑群、韓城大禹廟、玉華宮遺址、大雁塔等34個古建筑,有司馬遷墓和祠、唐代帝陵、永陵、乾陵、霍去病陵等15個古墓葬,有榆林、延安、韓城、西安、咸陽等7個歷史文化名城。

(四)從文化旅游景區數量來看,截至2019年,陜西黃河沿線區域共有308個A級文化和旅游景區,其中5A級景區有華山、城墻、大雁塔、華清池、秦始皇兵馬俑、法門寺、太白山、延安革命紀念地、黃帝陵等9個;4A級景區有壺口瀑布、紅堿淖、少華山、乾坤灣景區等76個,占黃河流域總量的 19%。

(五)黃河文化文獻調研情況。

1、館內文獻:通過檢索陜西省圖書館館藏文獻書目,收集到包含黃河文化的歷史、經濟、生物、藝術、天文學與地球科學等類型的文獻資料有:《黃河文化叢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年鑒》《黃河流域水文資料》《舞動的黃河》等234種。

2、館外文獻調研:通過檢索孔夫子舊書網、讀秀網,查閱到相關黃河文獻資料書目《黃土 黃河 黃河文化》《黃河文化論壇》《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等99種,期刊《黃河史志資料》《黃河之聲》《治黃科技信息》等72冊。陜西省圖書館采編部可根據項目需要選購,地方文獻部征集室也可在科研院所、高校出版社、社會團體單位進行廣泛征集、交換、呈繳或購買文獻,補充館藏,充實黃河文化專題文獻實體館藏資源。

黃河文化開發建設的思考

(一)開發建設范圍及途徑

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文化高地,以延安為重心的紅色文化高地基本建成,省域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和跨省合作示范圈初步建成?!爸腥A母親河”文化品牌價值穩步放大,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全面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之中,黃河文化在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戰略支撐作用更加突出,生態黃河、民生黃河、幸福黃河、時代黃河的文化魅力大放異彩。主要收藏有關黃河文化的各類資源,包括各種研究、出版成果,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以及相關傳承人資料等。

陜西省內黃河干流在陜西省流經渭南、延安和榆林等地市,支流則分布于關中、陜北兩大區域和陜南部分地區。其中主干流沿線涉及到13個市、縣公共圖書館,包括府谷縣、神木市、佳縣、吳堡縣、綏德縣、清澗縣、延川縣、延長縣、宜川縣、韓城市、合陽縣、大荔縣、潼關縣;分支流沿線涉及到八個市區的絕大部分地區的公共圖書館,主要有榆林地區的定邊縣、靖邊縣、橫山區、米脂縣、榆陽區、子洲縣;延安地區的安塞區、寶塔區、志丹縣、子長市、吳起縣、甘泉縣、富縣、黃龍縣、黃陵縣;銅川地區的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宜君縣;寶雞地區的渭濱區、金臺區、陳倉區、岐山縣、扶風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鳳翔縣;咸陽地區的楊陵區、秦都區、渭城區、三原縣、涇陽縣、乾縣、禮泉縣、永壽縣、長武縣、旬邑縣、淳化縣、武功縣、興平市、彬州市;西安地區的周至縣、鄠邑區、長安區、未央區、灞橋區、高陵區、臨潼區、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閻良區、藍田縣;渭南地區的臨渭區、華州區、澄城縣、蒲城縣、白水縣、富平縣、華陰市以及商洛地區洛南縣圖書館。

對于陜西省內黃河文化的征集主要依托于以下五種途徑:

1. 與省內出版社聯系,對于該社已出版和計劃出版相關黃河文化的文獻資料及時了解和掌握,通過呈繳和采購兩種方式獲取;

2. 關注省內研究黃河文化的相關機構和組織,通過征集的方式獲取;

3. 發揮陜西省公共圖書館服務聯盟的聯合征集合作關系,征集黃河沿線主要城市當地相關黃河文化的地方文獻資料;

4. 關注黃河入陜出陜接壤鄰省的黃河文化研究文獻資源,與相關單位建立聯系,對黃河入陜出陜的關鍵文獻進行補充;

5. 關注補充黃河河流由古至今治理分流的歷史及水利工程,與陜西省水利廳、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陜西黃河河務局等機構建立聯系,補充其水文、地理資料。

搜集、建設黃河文化資源,主要采取征集、購買、捐贈以及復印掃描等途徑開展工作,有重點、分步驟地系統建設。

(二)開發建設的主要內容

擬以陜西黃河文化資源普查為基礎,按照“資源專題化、數字化、服務化”原則,通過搭建數字資源平臺建設“黃河文化記憶”專題文獻資源庫,并與已有相關的文獻資源庫整合后為讀者提供免費的信息資源服務,打造陜西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體系。

1、構建場館或專架展示黃河文化專題文獻資源

對收集到的各類文獻資料,提交采編部分類編目,在省圖書館設立黃河文化主題館或專架,收藏并展示黃河文化主題文獻;指導黃河沿線相關市、縣圖書館建設黃河專題文獻。

2、開發建設黃河文化記憶專題資源庫

以陜西黃河文化資源調研為基礎,對紅色文化及延安精神、秦嶺山水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進行專題化收集,數字化整理與存儲,開發建設“黃河文化記憶資源”專題庫。

(1)紅色文化發展帶:整合延安、榆林、西安、銅川等地的紅色文化資源,串聯八路軍辦事處、西安事變紀念館、馬欄革命舊址、照金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及圣地延安革命文物舊址等景區,打造紅色文化與旅游休閑、研學教育、脫貧致富深度融合的紅色文化發展帶。

(2)秦嶺生態文化帶:全面保護秦嶺自然與文化景觀,在秦嶺沿線圍繞廊道進行相關歷史文化空間保護與風貌提升,通過將零散分布的古鎮、古村落、古遺跡等景觀點梳理整合形成有序列的集合,擴大秦嶺景觀與文化遺產的觀賞價值和旅游資源影響力,提升其觀賞價值及歷史和教育價值,打造秦嶺生態文化帶。

3、聯合開展黃河文化資源建設

建立陜西省黃河文化記憶資源建設領導小組,由省圖書館牽頭并指導黃河沿線各市、縣圖書館開展黃河專題資源的建設工作,建成互惠共享、開放多元的專題黃河文化記憶數字資源,包括數字展示平臺、數據庫、電子書等。

(三)服務與推廣方式

1、 通過陜西省圖書館官方網站、移動客戶端的官方APP、官方微信公眾號為讀者提供黃河專題文化資源服務。

2、與文博單位、旅游文物保護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開展黃河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

3、鼓勵有條件的市、區(縣)和社區圖書館策劃、舉辦“黃河文化”相關的、趣味性強的短視頻節目;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直播、網絡綜藝等新媒體手段,進行“黃河文化”聲像文獻資源的傳播與推廣。

4、與公共文化云、喜馬拉雅等數字閱讀或視聽平臺合作,開設在線視聽欄目,形成黃河文化在線資源。

借助西安的網紅城市效應,利用圖書館門戶網站和移動新媒體,創新宣傳渠道,搭建黃河文化資源多元化平臺,開展黃河文化資源的建設、推廣和傳播。

作者簡介

丁洪玲 陜西省圖書館館員,主要從事陜西地方文獻開發與資源建設研究

猜你喜歡
陜西省陜西黃河
太陽第一家
123的幾種說法
陜西“玫瑰小鎮”引客來
黃河
陜西省國土資源廳總工楊建軍被調查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似“定”而非巧判斷
陜西江林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渡過黃河看雕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