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舞劇創作的本土資源觀察與思考

2020-11-16 12:50朱婧雯
藝術大觀 2020年22期

朱婧雯

摘 要:河南擁有燦爛的歷史文明,在朝代更迭之中鑄就了優秀的地域文化成果。在新時代的今天,厚重的積淀濃縮為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彰顯地域文化的價值和魅力。近年來,河南舞劇創作顯示出巨大能量,一些優秀的作品相繼推出,將河南文化名片打造的精彩生動。未來,還需集合各種創作要素,充分發揮各級創作體系的優勢,形成互補聯動,共同成就河南舞劇創作的美好未來。

關鍵詞:河南舞劇創作;本土文化積淀;經驗與碩果;未來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J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2-00-02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開啟了新的發展征程。在“全球一體化”戰略的布局發展過程中,各種藝術形態以自由開放的姿態進一步融入世界藝術的“大家庭”之中,并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發展格局。舞劇藝術自20世紀上半葉傳入中國,并在老一輩藝術家的勤勉努力之下,創作出了許多傳世經典之作。在新世紀的今天,舞劇藝術的發展已然發生了更為深層的劇變。從芭蕾舞劇向民族舞劇的轉變過程中,有更多立足于民族歷史文化和人文軼事的題材融入表演進程中,并推動中國舞劇創作的騰飛。作為諸多主流藝術形態之一,舞劇憑借著精湛的藝術品質和綜合化的創作元素,不僅考察著創作團隊的能力和表演者的專業素養,更體現出背后歷史文化積淀的厚重。為此,可以以河南舞劇創作為視角,觀察當代創作成果和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一方面的學術思考。[1]

一、本土文化歷史積累為舞劇創作提供了寶貴素材

河南地處中原,地勢平坦,這里氣候宜人,四季分明,適合農作物生長。自古以來這里便是中華大地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正因為其在農業經濟和交通方面的便利優勢,成為極為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曾在二十五史中數次成為國家都城。南宋之后,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加之當朝政府治黃不利,造成洪水泛濫,使河南的政治經濟發展呈現衰退之勢,陷入休眠狀態。但無可爭辯的是,河南歷史文化具有燦爛輝煌的歷史,并創造出了許許多多不朽的文化財富。[2]

首先,這里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早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河南境內就已經有南召猿人的出沒。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后,這里的仰韶、龍山、李崗等地具有人類群居生活和勞動的遺跡,并在父系氏族時代開始應用石器和陶器,其發達程度十分領先。被譽為中華民族祖先的“三皇五帝”在此時代晚期也曾在這里從事社會活動,并構建了階級社會的雛形。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在河南登封建立,第二個王朝殷商定都在商丘。在此后封建制國家的興衰更迭中,洛陽和開封先后成為東周、東漢、曹魏、南北朝等封建帝國的都城。河南從石器文化開始發展往復,在文字演化和建筑、藝術等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其次,河南的音樂文化積淀同樣獨具特色。賈湖骨笛證明了中原音樂發跡的時間起點,漢代的《陌上?!?、鼓吹樂、相和歌使中原音樂藝術達到一個高峰。從明清時期開始,河南的戲曲藝術得到蓬勃發展,當前有據可查的地方戲曲劇中多達45種之多,尤以豫劇、曲劇、越調、宛梆、懷梆等最具影響力。不勝枚舉的藝術精粹為當代河南文化藝術的復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也使本土舞劇創作題材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3]

二、本土實踐經驗為舞劇創作提供了豐厚積累

西方芭蕾舞劇的誕生源自于歐洲宮廷文化在漫長歷史沿革之中的積累,最終以一種具有主流意識形態和觀感的形式,將舞蹈藝術和戲劇藝術合二為一,塑造人物、刻畫矛盾、書寫劇情。由此可見,文化背景所提供的支撐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當代中國民族舞劇的探索中,以地方文藝創作為基礎,已然形成了多點開花、百家爭鳴的狀態。各個省市自治區的舞劇創作中竭力將本地域的藝術特色融入其中,體現出濃烈的地方文化色彩。比如:由山西文藝團體編創的《一把酸棗》體現出晉商文化的韻味;廣州文藝工作者編創的舞劇《醒獅》展現出“三元里抗擊外寇”事件的始末;上海藝術家們創作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中共地下黨員在上海的革命工作為背景,并以《漁光曲》為媒,展現老上海弄堂里的怡人風光。河南文藝工作者在近年來的創作思考中,也不斷深入中原文化之中進行采風學習,創作出了多部具有影響力的舞劇作品,填補了在這一領域的空白。[4]

2004年,鄭州歌舞劇院在鄭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并快速進入到舞劇創作進程中。2005年6月,歷經一年的創作打磨,河南首部民族舞劇作品《風中少林》首演,并在此后相繼獲得多個國內舞蹈大獎。作品以中原赫赫有名的少林寺為創作藍本,將少林武術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緊密結合,書寫了一段有關家國情仇的動人故事。作為首次創作嘗試,河南文藝工作者并沒有青澀或陌生的感覺,反而以堅強的信念和出眾的表演令觀眾折服。此后,風中少林先后多次出訪國外,獲得了外國觀眾的一致好評。

2010年,鄭州歌舞劇院再度集結國內頂級制作班底,由馮雙白編劇,佟睿睿執導,創作完成了舞劇《水月洛神》。這部作品以三國時期曹植的傳世名篇《洛神賦》和《七步詩》為靈感來源,融匯了中原文化歷史中的傳說故事,并將三國時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在其中交織,使戲劇情境形成跌宕起伏的線索脈絡,將審美重心歸結在對民族古典藝術之美的追求上。

自2018年開始,鄭州歌舞劇院又開始著力打造新的民族舞劇作品《精忠報國》。據悉,該劇以抗金名將岳飛的生平傳記為題材,塑造正反派人物形象,并將民族大義置于劇情之中,在生死較量中體現出濃郁的英雄主義情結。幾部優秀的舞劇作品相繼問世之后,對河南舞劇創作樹立了強大的自信心。在此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一方面來自對河南文藝創作體系能力的認可;另一方面也來自對中原文化題材的信心滿滿。這些寶貴的經驗勢必能夠在未來的深入探索中提供有力支持。

三、本土多元化資源為舞劇創作提供了充沛動能

對于當代河南舞劇創作而言,其發展并非是依靠某個單獨的創作個體能夠實現的,它所體現的是一種綜合化的創作力量,并向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其中,以下幾方面要素將決定河南舞劇未來發展的水平:

其一,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與幫助。當前,在地域經濟獨立自主發展的環境下,打造地域文化名片是政府著力推動的重要方面。政府文化部門對河南特色文化的宣傳推廣,勢必會形成文化創意產業、藝術創作領域、旅游發展領域的聯動。對于河南舞劇藝術的創作,河南省及各地市政府文化部門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并鼓勵文藝創作院團和研究機構深入發掘河南本土文化特點,創作出高質量的舞劇作品。

其二,各級文藝創作系統和個體創作者應當形成創作集群,群策群力,共享優質資源,形成創作精品。舞劇創作有著精細的分工協作,包括編劇、舞蹈編創、音樂編創、舞美技術、多媒體技術、服裝設計等諸多環節,體現出創作的綜合素質水平。因此,在編創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各個創作部門的特點和優勢,共同完成文藝作品的創作主題。與此同時,各個創作體系之間的合作也體現出人才資源的匯集,能夠聚集更多的優秀演職人員,共同成就一部作品的成功。

其三,本土專業教育領域的人才儲備同樣十分重要。當前,河南省內有幾十所公立和民辦院校在招收舞蹈編創和表演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這些青年專業人才的資源儲備,為舞劇創作到舞臺表演的過度,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性。優秀的舞蹈表演人才能夠將許多創作構想轉換成為現實,并展示出河南藝術領域發展的全面能力。專業教育領域的異軍突起,為當前以及未來河南舞劇編創和表演人才的壯大提供了保障,也使更多創作構想萌生,使作品能夠符合青年一代觀眾的審美喜好。

除此之外,在當前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對于河南本土舞劇資源的開發與塑造還應當體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強大的包容力和強大的控制力。充分利用互聯網科技和大數據系統對創作主題和觀眾需求進行深度分析,提供與時俱進的優秀作品,保持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相得益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河南舞劇創作必然能夠掀開嶄新的一頁,打造出更多高質量作品,展示中原文化無與倫比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本刊,毛雅琛,陽秀紅.中國舞劇的地域圖譜與文化表達[J].舞蹈,2018(01):12-25.

[2]魯冰.河南方言與中原文化保護傳承[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06):12-15.

[3]朱耀先,周遠方.河南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對策建議[J].河南社會科學,2016(04):112-117.

[4]周楠.河南文化資源現狀調查[J].知識經濟,2015(06):18-2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