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史志編修的一次新嘗試
——評《藕池村史》

2020-11-17 07:27董秀娟
黑龍江史志 2020年6期
關鍵詞:史志公眾村民

董秀娟

(寧波大學 浙江 寧波 315000)

引言

新中國成立后的村史志編纂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發起的“四史運動”?!?963 年5 月毛澤東的批示,在廠史、社史基礎上加上村史、家史,作為推動‘四清’運動、進行階級教育與革命傳統教育的工具?!盵1]在最近的二十年間,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許多村落呈現出空心化,人口流失嚴重,有的村落甚至直接消失了,沒能很好地留下文本記錄。當然也有不少村落實現了舊村改造,發展得很好。然而無論發展的好與不好,總要留下文本記錄。鑒于此許多村落開始著手編寫村史、村志。村史與村志雖然存在區別,但很多內容是相通的,且都是以一個較小的地域單位為記錄對象。目前的村史志有個人自發編修的,也有政府推動的。位于浙江省寧波海曙區古林鎮的藕池村,編寫村史的契機便是后者。古林鎮計劃全鎮每個村落都編一部村史,并先在藕池村進行嘗試。藕池村是一個多姓村,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2000 年藕池村進行了舊村改造,發展狀況非常好。村書記李小平將村史編修交與寧波大學歷史系的錢茂偉教授主持。錢茂偉教授近年來大力提倡公眾史學,鼓勵公眾書寫自己的歷史。錢茂偉教授此前曾編纂過《史家碼村史》與《江六村史》,對村史編纂很有經驗與想法。

一、《藕池村史》的特點

2020 年5 月,《藕池村史》由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根蓮藕,兩只小魚,三朵荷花,封面上清新淡雅的水墨畫,正合“藕池村”之名,給人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感?!杜撼卮迨贰氛牟糠纸?00頁,基本是以時間順序來寫村史。前七章記錄了民國時期、集體化探索時期、人民公社時期、改革開放前期、融入城市發展時期、集體時期、開放時代的藕池村一路發展的歷程。每一章節的內容根據時代的特點各有側重。第八章“村民生活方式的嬗變”和第九章“專題人物往事”是兩個專題,因此這本村史是橫向縱向相結合的。每一章正文之前會有一段總結性的介紹,對藕池村的在該時間段的發展背景、過程作簡潔梳理。最后有“藕池村大事記”和“后記”。編纂《藕池村史》也是錢茂偉教授的一次嘗試,他認為這是一本新村史,即公眾社區史。之前在《淺談公眾社區史的編寫》一文中對村史編纂提出一種構想,而《藕池村史》便是其構想的一次實踐??傮w上來看,該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通俗易讀,引人入勝。作為一本由政府推動編纂的村史,這本村史顯得有些“另類”。在內容上并沒有枯燥地進行總結介紹,反而利用口述史的方式,直接以某人口述的內容來寫。比如寫村辦企業藕池鐵廠的歷史時,第一段作簡要介紹后,具體的發展歷史則由曾在鐵廠工作的人來口述。在眾人的口述中,鐵廠的歷史漸漸展現出來了,把口述錄音整理成文本,這一部分的基本內容就完成了。因此在行文上非常通俗,似乎是在講故事。對此,錢茂偉教授解釋道:“這次村史出版,較多地保留了各人的口語化敘述風格,只在局部做了修飾。這么做,有我的特殊考慮,不想讓村史成為過于高大上的精英讀物,希望更適合大眾閱讀。長于口述而短于寫作的普通人,習慣的就是這樣的風格?!盵2]錢茂偉教授也指出:“這是一種全新的當代歷史寫作模式,表面上都是‘某人說’,似乎是堆砌,實際上是精心建構的,中間有嚴密的邏輯順序,只是省略了提問而已?!盵3]《藕池村史》中的口述文本中沒有多余的語氣詞,句子長度較短,介于口頭講話和正式的書面語之間,邏輯也十分清晰,可見編纂團隊是精心整理過的。

大量人物入史?!肮娚鐓^史,重要的是不同類型人物故事的呈現。個體是群體意義上的個體。群體史的觀察,必須通過個體來呈現,個體史是解開群體史的鑰匙?!盵4]村史輻射范圍較小,所以可以做到大量人物入史。在《藕池村史》中,人物入史的方式有以下幾種。第一,人物照片的使用?!杜撼卮迨贰窌那昂蠖加胁薯?,上面印刷了209 張單人照。正文是黑白印刷,也插入了大量的人物照片,有的一頁放了兩三張照片。照片最能直接反映人物的面貌,將人物定格。第二是表格的使用。有《1951 年藕池村民成分》《1961 年藕池村各生產隊干部名單》《1982 年左右藕池村進社辦企業職工名單》《藕池村村民升大專、本科表》《藕池村退役軍人表》等。表格將在某方面具有相同點的村民歸納到一塊,簡潔明了,通過這些表格名稱也能看到歷史的發展軌跡。第三是引譜入史,收錄世系圖。在第一章第二節“六村主姓”介紹了藕池村每個姓氏家族的來源、各代生活狀況,并為每一家繪制了世系圖。這既是個人歷史,也是家族史。第四,借口述來展現。村里的每一項工作、每一點進步,都需要人的參與,因此村落的發展歷史,也是眾多村民歷史。通過村民的親自口述,既能知道村事,又能從中看到個人的歷史。比如在介紹融入城市發展時期的藕池村日常的管理時,村主任從他2000 年擔任農業社長開始進行口述??谑鰞热?,既是村子變化的縮影,也是展現了其人生經歷的一部分。第五是專題介紹。這突出表現在第八章“開放時代職業的多元化”和第九章“專題人物往事”。這兩章基本是以職業來劃分群體。比如第八章第一節“辦廠能人”,記錄了12位辦廠人的人生經歷,由其本人或者他人口述。

把個人歷史、村莊歷史寓于國家和社會發展之中。從目錄來看,著者把藕池村的發展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在正文中,也多次強調國家政策的變化對村落經濟、村民生活的影響。通過村民口述也可以看到,村民也認識到個人、地方的發展是離不開社會所提供的條件。比如《藕池村史》第三章“人民公社時期(1962-1982)的藕池”第五節的第三部分“‘地富反壞’四類分子摘帽”,首先介紹了1979 年中央摘除“地富反壞”四類分子的帽子的歷史背景。后面則是村民于春玲的口述。通過她的口述可知她正好在這一年結婚,她和丈夫當時都是屬于地主、富農。政策頒布后,她感嘆道:“還好帽子摘除了,我也可以出頭了?!盵5]通過她一個人經歷,可以想象到這一政策讓藕池村的地主、富農家庭不用再受到歧視,是受到歡迎的。再如在書中一位村民總結其奮斗的經歷時說道:“總體一句話,我是通過改革開放一步一步過上好生活的。再加上村里也緊跟形勢,村里的面目變得全新了,那很好?!盵6]有學者指出“很多村志在修撰過程之中,采取‘讓國家走開’,僅記述村莊沿革和自身發展,至多加上些隔靴搔癢式的官話,這在某種意義上使得‘國家’變得不真切,似乎鄉村的安樂和曲折與國家無涉?!盵7]但記錄地方的歷史不能脫離國家歷史的大背景。雖然《藕池村史》記錄的是一村的歷史,書中也多借個人的歷史來展現群體的歷史,但著者把其納入了國家發展的歷程來考察,不但沒有淡化“國家”的存在,把村落描繪成“世外桃源”,反而強調了國家和社會對于地方的影響,體現了其歷史眼光。

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第一,收錄了很多原始檔案。比如以照片形式收錄了很多表格、文件等。有《林儀左、張阿毛互助組并組后組織情況表》《1961 年藕池村三個隊干部配備》《1983 年藕池村干部人員名單》《1977 年生產隊長批準書》等。這些資料一般是存放到檔案室,不對外公開。但通過村史,這些歷史檔案能原貌展現出來,方便了歷史研究者、家鄉文化愛好者等人員進行研究。此外書中還根據相關檔案進行考證。比如根據黨員檔案,梳理出擔任過生產隊隊長的張信良的生平。第二,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展現出歷史的細節。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是比較好把握,但歷史的細微之處需要考察個案?!杜撼卮迨贰肪幾脒^程中采訪了近百人,每一個人的歷史可以視為是一個個案。他們口述的細節正是外人所不熟知的歷史細微之處。比如在《藕池村史》中,長期擔任婦女主任助手的俞阿秀中提到當時識字的人少,婦女主任也不認字,因此文件都是靠口口相傳的。這就是歷史的細節。透過這些細節更能深刻感知到歷史的變遷。第三,在《藕池村史》定稿之前,先完成了《藕池村民口述史》和《藕池村百姓聯譜》。這兩本書既是編纂村史過程中收集到的資料,也是村史編纂成果之一,可以視為村史的補充。這三本書結合在一起,對于研究藕池村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還可以進一步延伸,借助這些資料來研究國家政策在基層的影響等課題。

此外此書的標題十分整齊,每一章下面各小節標題的長短是一致的,比如第一章的每一節標題都是四字詞語,十分整齊。這也是錢茂偉教授著書的一個特點。當然此書也略有不足,比如書中的多張圖片拍攝過暗。瑕不掩瑜,《藕池村史》內容十分豐富,編修團隊在校對時也十分嚴謹,值得閱讀與研究。

二、用公眾史學指導村史志編纂

《藕池村史》以口述史串聯整本村史,體現了錢茂偉教授一直所提倡的公眾史學三大的精神,即書寫公眾、公眾參與、公眾消費。而公眾史學與村史志的結合也正在于這三方面。

首先是在編修村史志前,編者要確定其定位,即要書寫村民??h、市、省等史志從大的方面來記錄歷史,而村史志則可以是顯微鏡。在村史志編纂30 年中,已有不少村志呈現出了對村民個人的關注,已經有了朦朧的公眾史學的萌芽。比如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諸葛計,在評價《白沙村志》時認為好的村志要具有望遠顯微兩種功能,而《白沙村志》正是這樣一副鏡具,原因之一便是“村志抓住人群這個社會中最活躍的要素,清晰地透視出‘白沙村民’這個社會群體,在志書斷限的時段內,記敘了白沙村民由山民,過渡到傳統農民,繼而進入現代化城鎮居民行列這樣三步進化的軌跡?!盵8]諸葛計認為志書的本質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為特定的地區和特定的人群樹碑立傳,《白沙村志》“為白沙村人樹碑立傳,是做得很充分很到位的,不曾遺落村人哪怕是至微至細、點滴的歷史功績和佳行美事,將志書做成了一部全村人的功德譜,一組巨細不遺、盡收村人嘉行懿德的百寶箱?!盵9]諸葛計對村志的定位與公眾史學相吻合。但這種想法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隨著公眾史學的興起,村史志編纂中書寫公眾的理念便可納入公眾史學的范疇,由自發進入自覺階段,逐漸成為共識。

其次在編修村史志中,要讓村民參與。書寫公眾的歷史自然需要公眾的參與,因為他們的過去他們最清楚,而老人更是親身經歷了村落的變遷,其記憶就是寶貴的歷史資料。村民參與村史志編纂的一大途徑就是以口述史的形式?!白髌分袘撚懈餍懈鳂I的專業人士來寫各行各業相關的東西。歷史沿革就讓老人來回憶,新的網絡信息就讓最年輕的人來寫,婚嫁習俗、宗教信仰及餐桌禮儀多采訪婦人,關于學校關于老師的回憶多讓學生來寫,或者都用口述史來做,總之讓更多的人來執筆?!盵10]大腦記憶轉換成文本途徑之一便是由當事人口述,再由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修史、修志經驗的人來整理。村民若說方言,則可以由當地人加以整理??赡苡腥苏J為只用村民口述不夠客觀。其實口述史關注的是當時人的認知,而且口述的內容不僅是其自身的歷史,也包括他認識的人、看見的事等內容。因此只要方方面面照顧到,實事求是地寫,便是客觀的?!杜撼卮迨贰吩诰庉嬤^程中,還讓村民來校對,凡是涉及某人內容,讓其親自校對一遍,如果有錯誤或不合適的內容則進行修改,這樣避免了很多錯誤,也尊重了當事人的意愿。

最后,編修完成的村史志要“接地氣”。對研究者來說,村史志的行文風格是不妨礙其研究的。但村史志要發揮其教化育人的功能,則必須要讓村民看得懂、喜歡看,甚至當作傳家寶。因此村史志必須反映村落特點,多記錄與村民日常生活相關的事情,并且行文上符合民眾的閱讀習慣,如此村史志便能做到接地氣,在當下便能發揮作用,而不僅僅是為后人留下文本記錄。

《藕池村史》結合公眾史學的精神,在村史志編纂上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錢茂偉教授也表示主修《藕池村史》是為了做出示范,引領一種全新的風氣,最終形成一種模板進行推廣?!杜撼卮迨贰返拇_開風氣之先,值得借鑒學習。

猜你喜歡
史志公眾村民
西瓜種植讓村民過上“甜蜜”日子
科學種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數
袁方:讓公眾更早地用得起好藥
走進蘇村,共賞蘇村民歌
盞盞路燈照亮村民“幸福路”
古代詩人玩轉公眾號
追蹤潮流前線,一定不能錯過這幾個公眾號
魔鏡告訴我,你缺少時髦的APP公眾號
用磁鐵治病,由不信到信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