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陶淵明對道家貴真思想的接受

2020-11-18 08:56魏小利
青年文學家 2020年30期
關鍵詞:陶淵明

摘? 要:陶淵明受到儒、釋、道多種思想文化的影響而不為某家所獨占,其中,陶淵明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貴真美學思想有深入的接受。具體來說,陶淵明任真自得的真性情和不事雕琢的詩文創作都是其對道家聽任自然、樸素不偽的貴真思想的主動接受與實踐。研究陶淵明對道家貴真思想的接受,對深入理解陶淵明的思想、人格精神和詩文創作,以及當代審美價值大有裨益。

關鍵詞:陶淵明;貴真思想;審美接受

作者簡介:魏小利(1989-),女,河南鄭州人,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方向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0-0-02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堪稱大家,他穎脫不群的人格精神和高妙自然的詩文創作倍受后人欽慕,正如蘇軾在《與蘇轍書》中所稱賞的那樣:“欲以晚節師范其萬一也?!碧諟Y明有如此人格魅力和詩文成就,與其接受的道家思想和審美趣味相關甚密,歷代學者對此多有探究,如朱熹認為:“淵明所說者莊、老?!敝熳郧濉短赵姷纳疃取芬舱f:“陶詩里主要思想實在還是道家?!本唧w來說,陶淵明主要從人格追求與詩文創作兩方面對道家的審美思想進行了深入接受。

一、道家“貴真”思想的內涵

“法天貴真”是老莊思想中的核心觀念之一,《莊子·齊物論》:“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體獨任天真而已?!睆娬{了聽任自然、全憑天真。而《漁父》篇進一步指出: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嬲?,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

《莊子》指出,“真”,即赤誠的極致,內無赤誠,則不能令人動容?!罢妗笔翘烊坏谋拘?,是自然而然的,不可改易的。所以圣人遵守天道、崇尚真淳,而不拘泥于世俗。簡言之,“法天貴真”就是遵循本性、聽任自然,摒棄偽飾、去除人為,這是對《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繼承與發展。

老莊所謂的“自然”有三種含義,其一,指哲學意義上的客觀規律。其二,指自然萬物。其三,作為一種審美境界而存在,起初單指人之性情的自然、精誠、不偽,后來與文藝美學聯系起來,成為一種審美范式而被后世反復提倡與追求,即一種非人為的、本來如此的、自然而然的狀態。如葛洪在《抱樸子·辭義》中即明確提出文章貴乎天然:“春華粲煥,非漸染之采;茝蕙芬馥,非容氣所假。知夫至真,貴乎天然也?!备鸷橹赋?,春花色彩鮮艷,并非人工染制,蘭蕙芳香馥郁,也并非假借人工熏制,而是全任自然,純是造化之功。文章創作亦是如此,至真至美的文章都以天然不假雕飾為貴。

道家“法天貴真”作為美學思想,是一種追求不事雕琢、自然樸實的審美理想,亦莊子所謂“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篇)的至高境界,這種境界既是人生之境,同時亦是文學審美追求的標準。

二、任真自得的真性情

魏晉南朝,道家思想與玄學合流,已成為士人的人生理想和行為準則,即魏晉風度。陶淵明明顯地受到道家“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觀念的影響,他崇尚真率自然,詩文多次嘆“真”與尋“真”,比如“養真蘅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連雨獨飲》)等。朱光潛在《詩論·陶淵明》中亦評價說:“‘真字是淵明的唯一恰當的評語?!笨芍^一語中的。

(一)陶淵明的自適其適

“自適其適”、不“役人之役”、不“適人之適”,是道家“貴真”美學思想的要義之一,也是陶淵明所追慕的人生境界之一。

蕭統《陶淵明傳》對陶淵明率真之性情多有載錄:“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睍x宋時期,士人以清談為尚,不務實事、虛浮空談,陶淵明與這種社會現實格格不入,他本性真率,崇尚自然,因此陶淵明多次辭官,不愿曲腰侍奉權貴,即不愿“自以心為行役”(《歸去來兮辭》),他所追求的是一種無束縛、身心無違的自由境界,是一種“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歸去來兮辭》)與自然泯一的生活狀態,因此陶淵明在41歲時辭去了彭澤縣令而回歸田園。陶淵明的歸田,正是任真自得人生追求的實踐,也是摒除偽我,回歸真我的過程。

陶淵明的詩文里,也常常表現出對自適其適、任真自得之自由境界的追慕。如《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在陶淵明看來,出仕為官是“在樊籠里”,而回歸田園則是“返自然”,這“返自然”之“自然”,不單單指恬靜無礙的大自然,亦是心之自然、自適的自由狀態。陶淵明詩文中常常出現“回歸”意象,如對“歸鳥”意象的反復詠嘆,亦是表達其復真還淳、自適自得之意。

(二)陶淵明的精誠不偽

真者,精誠之至,真即不偽、不矯飾。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云:“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笨芍^淵明自況。

陶淵明的詩文創作也是如此,不矯厲、不偽飾,全憑真情流露,一片天然神韻,蕭統謂其詩文是其生活情境之“實錄”。陶淵明目之所及、心有所感,無論是“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之欣喜,還是發“人生若寄,憔悴有時”之喟嘆,皆如實行之于文。陶詩尤其擅長書寫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村落、躬耕、雞鳴、犬吠、田舍、飛鳥、山林等,毫無華麗的辭藻點綴,也無夸張的手法修飾,而是以白描手法如實描繪,比如“山氣日夕佳”、“春秋多佳日”、“白日淪西阿”等,皆樸素自然,似胸臆中流淌而出。

不僅如此,即使是生活上的貧困,陶淵明亦從不避諱,如《五柳先生傳》“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自祭文》“簞瓢屢罄,絺绤冬陳”等,皆如實寫來。甚至羞于啟齒的乞食,陶淵明亦毫不回避的寫之于詩《乞食》:“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痹娙艘蜇毨е翗O,不得不出門乞食,一個“驅”字寫盡了詩人的辛酸和無奈。出門乞食卻漫無目的,“竟”字寫出了詩人的無助和茫然。詩人徘徊良久,終于敲開鄰居的大門,面對或許已經借貸多次的鄰居,詩人此時難以開口,“拙”字生動地描述出詩人羞于啟齒的窘迫。這首詩有乞食之難堪,有得食之感激,有不才之慚愧,各種復雜的心境皆如實道來,毫無避諱矯飾。

(三)陶淵明的不拘于俗

陶淵明之真,在于任真自適,在于精誠不偽,亦在于不拘于俗。

蕭統《陶淵明傳》說陶淵明嘗“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著之”,陶淵明嗜酒,以至于曾經用頭上的葛巾來過濾剛釀好的酒,過濾之后戴上葛巾,陶淵明之真率自然、不拘于俗于此可見一斑。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亦自況曰:“造飲輒醉,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碧諟Y明家貧,親友常置辦酒宴招待他,而淵明從不忸怩造作,往往大醉而歸。無論是葛巾漉酒,還是在親舊家酣飲而歸,處處見出陶淵明之真率、不拘禮法。

陶淵明是一位隱士,也是一位有溫度的普通人。他曾在《閑情賦》中大膽抒發個人對女子之美的贊賞,并一度意迷神搖:“意惶惑而靡寧,魂須臾而九遷?!碧諟Y明甚至用了十個愿望來表達對女子的狂熱。陶淵明這般的大膽的表露,可謂是真性率直,不拘泥于世俗,魯迅就曾以此為例指出陶淵明大膽、不拘于理法的一面。當然,陶淵明的不拘于俗,既不同于莊子的癲狂,亦區別于魏晉名士的放誕不羈,而是率性任真個性的真實流露。

三、不事雕琢的詩歌創作

道家貴真美學思想不僅影響了陶淵明的人格追求,同時也極大地影響著陶淵明的詩文創作。陶淵明寫詩作文不事雕飾、自然天成,形成了沖淡自然的詩歌風格,和天人泯一、物我交融的詩歌境界。

(一)自然沖淡的詩歌風格

晉宋時期,文學創作普遍講究藻飾、雕章琢句,正如劉勰《文心雕龍·明詩》所言:“儷采百句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比欢?,陶淵明創作詩文與其人格追求一致,不事雕琢、率真自然、一片天機。例如《歸園田居》其一:“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薄胺秸?、“草屋”、“榆柳”、“桃李”、“炊煙”、“犬吠”、“雞鳴”皆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象,詩人沒有采用華麗的辭藻、夸張的手法,而是運用白描手法如實描繪了一幅樸實無華但又細致入微的村景素描畫,輕描淡寫下盡顯神韻。陶淵明尚真貴樸,創作詩文不雕不琢,直任胸中真情至性自然流諸筆端。

陶淵明創作詩文不煩蠅削,但陶淵明的“自然平淡”絕不是了無韻味,其詩文雖平淡卻不枯槁,雖質樸卻極有韻味。初讀其詩文,乍看是極普通的田家語,細細品味卻驚覺是經過高度提煉的藝術語言。陶詩描寫的大多是村舍、桑麻、雞鳴犬吠、籬笆等平??梢姷氖挛?,但簡單質樸的語言描寫中又有著發人深省的機警之言。比如《雜詩》其二:“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痹姼枵Z言簡潔純凈,情景交融,通過“白日”、“素月”、“風”、“孤影”意象營造冷寂氣氛,又通過“白”、“素”、“冷”、“孤”等字精煉,使讀者看到一個隱居田園、有志難騁、孤冷難眠的詩人形象。再如“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等已經臻于箴言警語,引人深思。

(二)物我交融的藝術境界

陶淵明常用參與者的角度來描繪景物、講述事件、抒發情感,并毫不偽飾地融進個人真情,因此陶詩往往呈現出一種情景交融、物我無間的無我之境。具體來說,陶詩中所描寫的情景中都是有“我”的。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所描寫的景物也是“我”親眼所見之景,詩中之景也包含著“我”,這使陶詩格外真切自然。

陶詩對田園風光和躬耕體驗的描寫尤其顯得真實可感。例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五),寫出了農田之中草盛苗稀的實景,也體現了詩人參與鋤草工作的艱辛?!皠辙r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移居二首》),寫出了詩人老農一起勞作的和諧愉快。老農即詩人,詩人就是老農本身,此時詩人已與田園泯然為一。目之所及,心有所感,正是因為詩人身居田園,并以參與者的身份審美和觀照田園生活,才使其詩歌如此真切而富有感染力。

結語:

魏晉時期,老莊的道家思想與玄學合流,成為當時盛行的文化思潮。陶淵明深受影響,他追求天真自得、自然率性的人格精神,他的詩文同樣精誠不偽、不假雕飾,全憑真情流露,這是對道家以真為貴、崇尚自然思想的主動接受與實踐。同時,也應該看到,陶淵明的歸田隱逸,既不同于道家的仙風道骨,也不同于釋家的離群索居,而是以普通田園為歸宿,親自參與躬耕以自給,他將老莊對自然的追求從哲學落實到了生活,因此陶淵明的人生充滿了詩意化,陶詩也因書寫日常生活而充滿了生活化,這正是陶淵明難以企及之處,對當代生活極具啟示意義與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逯欽立.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朱自清.荷塘清韻·陶詩的深度[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任重,陳儀.陶淵明轉向道家的思想軌跡[J].重慶社會科學,2006(3).

[4]詹石窗,程敏華.陶淵明道教信仰及其相關詩文思想內涵考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

猜你喜歡
陶淵明
你好,陶淵明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記
素心人陶淵明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如何理解陶淵明的平民品格
陶淵明“不解音聲”是個偽命題
《陶淵明 飲酒》
趙孟《陶淵明五言詩頁》
陶淵明的隔世情懷
不為五斗米折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