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四象”理論在中醫針灸中的應用

2020-11-18 11:01劉磊胡玲蔡榮林吳子建陶良青曹承偉吳立斌王敏君
世界中醫藥 2020年19期
關鍵詞:陰陽針灸體質

劉磊 胡玲 蔡榮林 吳子建 陶良青 曹承偉 吳立斌 王敏君

摘要?“四象”一詞最早見于《周易》,四象理論是中國古典哲學體系之一,基于陰陽二元論的演化,廣泛運用于闡釋宇宙現象、自然規律、社會發展、生命活動等諸多領域?,F基于四象理論的內涵和發展,結合文獻和醫療實踐,探討四象理論在中醫理論構架、體質辨識及針灸臨床中的應用,旨在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拓展針灸理論和應用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中醫;四象;體質;針灸;文化;陰陽;臟腑;五行

Abstract?The term sasang was first found in the Book of Changes.The theory of sasang is one of the classical philosophical systems in China.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dualism of Yin-Yang,it is widely used in explaining cosmic phenomena,natural laws,social development,life activities and many other fields.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sang theory,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and medical practic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asang theory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hysical identification and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clinics.The aim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inheri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xpanding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asang; Constitut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ulture; Yin-yang; Viscera; Five elements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19.015

四象理論是中國古典哲學思想之一,古人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思考,經過抽象化演繹,成為闡述宇宙萬物屬性和自然規律的理論體系,并被引入中醫基礎理論體系。在中醫理論中,“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是重要的指導思想[1],基于中醫“天人相應”的四象理論被用于說明人體生命現象和自然規律之間的聯系[2]。本文基于四象理論的內涵,結合醫療實踐,探討四象理論在中醫針灸理論及臨床中的應用。

1?四象理論的內涵

《周易·系辭》最早記載了“四象”一詞:“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3]。具體來說就是,太極作為宇宙間初始能量分化出陰、陽2種屬性,陰、陽的運動變化而進一步衍生為四象(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而比擬和推演出的內涵與規律及具有相關性的事物的一種思維方式[4]。這種思維又稱為“象思維”,就是運用“取象比類”的手段來分析事物和認識世界[5]。在四象理論中,四象主要指少陽、太陽、少陰、太陰4種陰陽屬性和青龍、朱雀、白虎、玄武4種圖騰神物以及木、火、金、水4種物質要素等,并以此推演出的宇宙萬物諸多事物和現象的特征屬性分類。

四象理論是古人根據天文觀察和抽象總結出的哲學概念,并通過“取象比類”法將四象理論運用于闡述宇宙現象、自然規律、社會發展和生命活動等諸多領域。本質上,四象理論基于陰陽理論而衍生發展的,就是陰陽的二次分類,是對陰陽理論的補充和細化。萬物可分陰陽則能分四象,且萬物發展變化還具有自少陽而后有太陽,自少陰而后有太陰的規律[6]。

四象的特點和規律離不開陰陽的基本原理,正如《四圣心源·陰陽變化》所言:“四象即陰陽之升降……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首先,根據陰陽對立統一和陰陽運動轉化的原理,陰陽代表事物發展的正反兩面,屬于事物的定性特征,陰陽的轉化是質變,四象是陰陽的定量特征,是陰陽轉化的量變,陰陽是結果,四象是過程。四象中的少陽和太陽、少陰和太陰分別代表陽性和陰性的初期量少與盛期量多階段。如四象在季節更替中代表少陽為春、太陽為夏、少陰為秋、太陰為冬;在寒熱變化中為少陽溫、太陽熱、少陰涼、太陰寒;其次,四象是陰陽的衍生,除了代表陰陽轉化運動的量變過程特征外,還依附于陰陽的基本屬性,同時具有對真實世界中復雜交叉體系的事物和現象的屬性進行定性區分的特征。這也是陰陽交感互藏、互根互用、對立統一的規律的體現。如在古典的物質要素區分中,四象可以用來定性四類基本物質要素的屬性,《四圣心源·陰陽變化》載:“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即木為少陽、火為太陽、金為少陰、水為太陰,這與五行理論存在一定相關性,因而“四象”又稱為“四行”。在方位屬性中,四象分別代表少陽為東、太陽為南、少陰為西、太陰為北4個方向。根據四象的內涵闡釋,四象理論可以作為一個基于陰陽學的獨立體系用于分析多領域的事物發展和現象規律,如文化四象、自然四象、醫學四象等。見表1。

此外,如《周易·系辭》所言,四象還是承接兩儀和八卦之間的樞紐,八卦是在四象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出的新理論體系。同樣,五行理論的形成也被認為與四象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黃元御所著《四圣心源·陰陽變化》指出:“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輪旋……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認為木、火、金、水四象是進行著輪轉運動的,而運轉的中央樞軸是為土,即“土合四象”,從而由四象化為五行[7-8]。見圖1。

2?中醫四象是“天人相應”的同構性理論的運用

中醫學是在古中國“天人相應”哲學思想下建立和發展的,它將人們認識宇宙自然的思維模式引入到人體生命活動中,并結合長期的實踐經驗而形成特色醫學體系[9-10]。中醫對生命活動規律和疾病的發生、轉歸、診治等相關理念形成之初便對四象理論進行了運用和發揮,從“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的思維觀點出發,將四象元素融入臨床辨證治療、預防保健和生命現象的闡釋。

中國古典哲學認為宇宙萬物演化是有統一規律的,相對獨立的物質單元,無論何種物質形態或屬性,都遵循統一的規律模型進行演化,中醫理論即是以這種宇宙同構律為基礎構建的[11-12]。中醫學強調的“天人相應”思想,便是宇宙同構性理論的體現,認為人體生命活動規律與自然界的基本原理是相統一的。人體生命系統雖然具有自身相對獨立特征的運行規律,這使得人類的生理病理有別于其他物種的生命形式,但同時,人體生命系統亦是宇宙生命體系的一個子集,其基本的生命活動形式必然符合自然界的基本法則。換句話說,就是宏觀同構性和微觀特異性的統一,其個體的生命形式具有多樣性,但整體的生命系統具有統一性。中醫四象是基于“天人相應”思想下的人體微觀生命系統與宇宙自然的宏觀生命系統之間的同構性規律的運用?,F代系統論認為一切事物在結構或形式上都有一致性或相似性,且不論各系統的基本單元的性質及關系的如何,都具有適用于各種不同系統的通用性規律[13-14]。中醫學從整體宏觀的角度分析,認為人屬于自然,天人相應的根本在于天人兩者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所以人體的生命變化過程與自然界的基本原理是相統一的[15-16]。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四象理論在運用于中醫的過程中,采用“取象比類”的思維,基于宇宙同構規律,將自然界的陰陽二氣的運動、四時變化、時空方位等現象類比到人體的組成結構和功能活動中,用于描述生命活動規律和指導疾病防治、調養。中醫四象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認識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規律的聯系、創造了一個相對簡便的醫學模型用于中醫臨床,對中醫學理論的豐富與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3?四象理論是中醫體質模型的核心內涵

《靈樞·壽夭剛柔》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前面我們提到,人體的形態結構和生命現象存在統一性,也具有特異性,而其特異性就是生命個體的體質特征。體質是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特征等綜合體現,且具有整體性、自穩性和運動性[17-18]。

中醫四象理論根據陰陽再分原則,把人體的生理病理表現多個方面歸化為四象屬性,從而形成中醫的四象體質模型。四象體質模型可用于指導中醫的臨床診治和養生保健,并且把紛繁復雜的生命現象和病證特點進行保真性簡化,更易為人們所理解和運用?!鹅`樞·通天》載:“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這里根據陰陽的多少將體質分為四象體質及平和體質五類,即中醫“五態人”。中醫五態人體系是以陰陽平和理想狀態為參照,將4種陰陽偏頗的體質狀態歸為四象體質模型[19]。關于這個問題,明末清初醫家張志聰在《靈樞經集注》中指出,陰陽和平之人對應“始生之兩儀”,太陰、少陰、太陽、少陽4種體質則是“所生之四象”,認為中醫五態人是兩儀和四象的綜合。后世朝鮮醫家李濟馬所著《東醫壽世保元》中提出的“四象人”體質分型學說,其理論根源受到中醫“五態人”體質觀念很大的影響[20-21]。

目前對四象體質的研究多以朝鮮李氏的“四象醫學”為出發點,雖然中醫和朝醫均把四象體質的特征從形態結構、臟腑功能、情志性格等方面進行了區分,但是二者出發點和側重點有很大的不同[22-23]。首先,二者對四象與臟腑之間對應關系的認識存在差異。朝醫以心為中心,提出心統四象的臟腑關系,中醫則以脾為中心,形成土樞四象的臟腑關系模式,且二者的四臟和四象的對應順序亦不同?!稏|醫壽世保元·四端論》說:“五臟之心,中央之太極也;五臟之肺脾肝腎,四維之四象也”。朝醫的心統四象的臟腑關系模式和中醫藏象有本質的不同[24]。此外,《東醫壽世保元》中以臟腑大小劃分體質四象,中醫則基于陰陽之多少來判定體質的四象屬性?!稏|醫壽世保元·四端論》載:“肺大而肝小者,名曰太陽人;肝大肺小者,名曰太陰人;脾大而腎小者,名曰少陽人;腎大而脾小者,名曰少陰人”。而《靈樞·通天》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針灸甲乙經》作“無”)陰……少陽之人,多陽少陰……”有研究認為,中醫體質四象與朝醫體系中的四象體質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前者是以陰陽和平之人為核心的體質四象,而后者缺少這一核心[25]。

在中醫四象體質模型中,根據陰陽多少來判定體質的四象歸屬,并進一步在形體內外、性格情志等各個方面表現出相應的特征。有調查認為[26],中醫四象體質中,太陽人多陽熱、偏風的特征,少有陽虛、氣虛、氣滯征象;少陽人多陽熱兼平和,少有氣滯的特征;少陰人多偏風質;太陰人多為陰寒、陽虛、氣滯、血瘀的征象表現。結合文獻描述和臨床實踐,總體上可以認為,少陰、太陰之人,陰多陽少,偏寒性;少陽、太陽之人,陽多陰少,偏熱性;并且在舌象、脈象、情志體態等方面各自表現出相應的特征。見表3。

4?四象理論指導針灸臨床

在針灸臨床中,四象體質模型可用于指導針灸刺激量的控制和刺灸手法的選擇,并對針灸得氣強弱和療效預期作出預判,形成了中醫體質針灸理念?!鹅`樞·通天》曰:“太陰之人……不之疾瀉,不能移之;少陰之人……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太陽之人……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少陽之人……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這里認為陽性體質針灸時刺激量宜小,陰性體質刺激量宜大,強調了根據體質來決定針灸的刺激量,對現代針灸的量效療程實施有參考指導作用?!鹅`樞·行針》中則指出了四象體質人群在針刺時的得氣快慢和針刺后機體反應的差異,如“重陽之人……故神動而氣先行;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此人頗有陰者也;針已出而氣獨行者……其陰氣多而陽氣少;數刺乃知……此人之多陰而少陽”。研究認為,《靈樞·行針》中的體質類型與《靈樞·通天》所述是相對應的,在針刺得氣反應中表現為陽性體質得氣快、針感強,陰性體質針感弱、得氣慢[27-28]?,F代研究亦證實,四象體質人群的穴位針刺感應存在差異,少陽人針刺感應強于太陰人和少陰人[29]。并且,不同體質的人因針刺的反應不同,其療效也不同,偏陽質的人針刺得氣快,其患易治;偏陰質的人針刺得氣慢,其患療效較慢[30]。據此,我們可知,四象理論在針灸臨床中以體質差異為原則指導施術治療,陽性體質人群宜淺刺、留針時間短,灸量宜少;反之,陰性體質人群宜深刺、久留針,灸量宜多。見表4。

除了運用四象體質模型的體質針灸外,將四象理論融入刺灸法中,還演繹出一系列特色的四象刺灸手法。四時應四象,將四象體質的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治療方法與四時節令相匹配,形成了時令針灸法,是中醫四象理論的創新運用?!端貑枴ぴ\要經終論篇》載:“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稑擞馁x》載:“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均強調了應結合四時季節的變化來控制針刺深淺。針灸施術重視體質差異、順應四時之氣,是針灸得氣和療效發揮的內、外環境基礎,在針灸臨床運用中具有重要意義[31]。此外,子午流注針刺法、飛騰八法、靈龜八法等特色針刺法也是基于“天人相應”思想將針刺手法與時辰參數相結合的一類取穴針刺法,亦是四象理論在針灸學中運用的體現[32-34]。

5?小結

四象理論是古人用于闡述事物規律和現象的哲學思想之一,是對陰陽二元論的補充和細化?;凇疤烊讼鄳钡乃枷胂碌娜梭w的微觀生命系統與宇宙自然的宏觀生命系統之間的同構性規律,四象成為中醫理論之一,并以四象體質模型為核心內涵。四象體質模型運用在針灸學中,對針灸刺激量的調控和刺灸手法的選擇創新、針灸得氣和療效的體質性差異判定及中醫體質針灸理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未來對中醫四象體質的鑒別標準進行更詳細的量化評價和大樣本調查統計顯得尤為必要,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生存環境和社會形態等方面多角度分析,使四象體質模型更具有時代性和發展性,推動四象理論更廣泛的運用到醫療健康事業中。

參考文獻

[1]趙文,林雪娟,閔莉,等.中醫思維的內涵與外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0,35(1):46-49.

[2]賈耿.周易太極陰陽演變的規則及蘊義[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1):26-32.

[3]唐文明.朱子論天地以生物為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4(1):153-163,198.

[4]孫相如,何清湖,陳小平,等.先秦、兩漢時期象數思維的文化淵源及其對藏象理論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6,57(23):1981-1984.

[5]李靜,文穎娟.基于象思維的《黃帝內經》治法治則探析[J].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43(1):37-39.

[6]王正山,張其成.“正統四象說”與“醫家四象說”相關問題辨析[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4,37(2):24-27.

[7]侯北辰,張其成,周曉菲.黃元御基本醫學理論思維模型探析[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2,19(3):287-288.

[8]高治理,賀娟.黃元御對《黃帝內經》脾胃理論的繼承與發展[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41(11):890-893.

[9]段阿里,鞠寶兆,王宏利,等.基于《黃帝內經》時臟相關理論的臟腑發病規律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9,34(10):4510-4513.

[10]施娜,郭霞珍,許筱穎.中醫學“天人相應”的本質與“天-人”時空結構的相關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8,13(5):1091-1094,1099.

[11]王全年,李秀美.宇宙演化同構律[J].科技展望,2016,26(22):249-251.

[12]王全年,李秀美.中醫理論同構律[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8(3):198-201.

[13]李龍強.信息的本質與廣義同構原理[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8(4):14-20.

[14]王全年,吳世彩,李秀美.中醫哲學的數學原理[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9,34(1):65-68.

[15]張娜,劉曉燕,郭霞珍.基于“天人相應”理論的四時-陰陽-五臟關系的探討[J].世界中醫藥,2016,11(2):224-227.

[16]連易,賀娟.《黃帝內經》中的人體自同構思維[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0(4):276-280.

[17]方琴琴,黃泳,蔡曉雯,等.不同體質人群穴位特異性分析與辨體調質的臨床應用概述[J].河北中醫,2019,41(9):1431-1436.

[18]張樹生.對中醫體質本源的認知與探索[J].中醫雜志,2019,60(10):815-818.

[19]劉佩東,安琪,史麗萍,等.《陰陽二十五人》《通天》中醫體質學說的理論框架[J].世界中醫藥,2018,13(2):312-316.

[20]洪在炅,張小虎,區永欣.《內經》體質學說概況及對韓醫《四象醫學》體質學說的影響[J].中醫藥學刊,2004,22(1):110-111,115.

[21]金香淑,李金花.朝醫學辨象論治臨床應用初探[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z1):6-7.

[22]屈重陽,徐玉錦.論朝醫學與中醫學的整體觀念[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8,24(3):1-2.

[23]田智慧,王琦,張妍,等.中韓體質醫學“治未病”研究比較[J].中醫學報,2019,34(12):2507-2510.

[24]許龍泉.“四象人”是藏象、體質和病證的綜合體[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18):14-15.

[25]丁立維,齊磊,王群,等.四象元素在清代醫籍中的表達與內涵[J].中醫雜志,2018,59(10):821-824.

[26]王昊,杜漸,邵祺騰,等.中醫“五態人”體質特征分析[J].中醫雜志,2013,54(23):2003-2005.

[27]林法財,費飛.論《黃帝內經》中“五態人”對針刺得氣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6(2):90-91,107.

[28]潘思安,常小榮,鐘歡,等.《靈樞·行針》針灸學術思想淺析[J].湖南中醫雜志,2016,32(2):14-15,21.

[29]樸海仙,柳今明,張雪,等.朝醫四象體質的針刺感應研究[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4,20(12):44-46.

[30]林法財,黃德弘.基于《黃帝內經》陰陽“五態人”之理論淺析“因質施針”[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5):1592-1594.

[31]張佳樂,牛淑平.從“春夏刺淺,秋冬刺深”探討四時針刺之核心內涵[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41(5):362-367.

[32]文忠榮.淺析“靈龜八法”象數來源[J].中國針灸,2000,20(5):295-296.

[33]李琛瑛,王毅,羅云,等.子午流注針法相關文獻研究分析[J].吉林中醫藥,2018,38(4):451-454.

[34]張帆,裴媛.從天人相應理論看子午流注針法[J].光明中醫,2016,31(13):1875-1877.

(2019-07-26收稿?責任編輯:楊覺雄)

猜你喜歡
陰陽針灸體質
針灸在腦梗死康復治療中的應用
兼加體質
針灸
陰陽合同(雙語加油站)
中日青少年體質PK
法于陰陽
陰陽泛函
淺論守陰陽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
針對產婦體質特定食補
針灸圍刺治療帶狀皰疹56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