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召喚“三千毛瑟精兵”

2020-11-19 10:54陳晉
領導文萃 2020年21期
關鍵詞:魯藝丁玲延安

陳晉

從1937年開始的十年時間里,毛澤東作為“馬背詩人”的時代過去了。

他是以一首贈給作家的詞為標志,來結束“馬背詩人”時代的。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贈給作家的作品。

這個作家就是丁玲。

蘇區來了名作家,對鉆了近十年山溝的共產黨和紅軍來說,無疑是一件盛事。中共中央以罕見的規格接待了丁玲,用中宣部的名義在一個大窯洞里開了一個歡迎會,當時在保安(位于今陜西省志丹縣)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都來了。歡迎會后,毛澤東問丁玲愿意做什么工作,她回答:“當紅軍?!睂τ谧鴳T亭子間的“文小姐”來說,丁玲要求上前線,本是她到蘇區的目的。當時,誰能想到這以后會在延安搭起那樣大一個文藝舞臺呢?毛澤東聽后,自然是十分的高興。紅軍不正需要這樣的文化人嗎?

毛澤東高興的是丁玲從“文小姐”到“武將軍”的變化,但他更感興趣更希望的是,一枝能寫雄文的“纖筆”可以抵得上三千“精兵”。如此操“纖筆”的文人,自然是多多益善。

在此前后,毛澤東事實上就在考慮用什么辦法吸引更多的文藝家來蘇區,怎樣把來蘇區的文藝家組織起來。當中共在政治上轉向建立統一戰線的時候,文化戰線也有一個建立統一戰線的問題。

丁玲一到保安,他的考慮就開始付諸實施。當時,在保安有些名氣的職業文化人并不多,除丁玲外,就是數得過來的幾個:成仿吾、李伯釗、危拱之等,他們是參加過長征的“老干部”。

就在歡迎丁玲“洞中開宴會”的同時,中央決定成立一個文藝組織。丁玲、成仿吾、李伯釗等起草的這個文藝組織的成立“緣起”里說:“為了聯絡各地的文藝團體、各方面的作家,以及一切對文藝有興趣者,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目標下,共同推動新的文藝工作,結成統一戰線中新的戰斗力量,所以我們組成文藝工作者協會?!?/p>

11月22日,毛澤東、張聞天等出席文藝工作者協會成立大會。似乎覺得“文藝協會”這個名稱有些空泛,也缺少氣派,毛澤東便提議定名為“中國文藝協會”。在演講中還說:“中國蘇維埃成立已很久,已做了許多偉大驚人的事業,但在文藝創作方面,我們干得很少?!薄熬褪钦f過去我們都是干武的,現在我們不但要武的,我們也要文的了,我們要文武雙全?!?/p>

中國文藝協會的成立,標志著“文武雙全”時代到來了!

丁玲于8月間奉命組建西北戰地服務團奔赴前線。西北戰地服務團成立的第二天,延安又來了周揚、艾思奇、李初梨、何干之、周立波一干文化人。都從上海來,都是黨員,都是左翼文化運動的中堅人物。

周揚到延安后,受中央委托著手辦的第一件事情是籌備特區文化界救亡協會。它在當時的性質,大致相當于今天的文藝界聯合會和社會科學聯合會。此前,在武漢已經成立了由作家老舍實際主持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特區文化界協會即成為它的一個分會,后來又稱陜甘寧邊區文藝界抗敵協會。人們一般簡稱它為“文抗”或“文協”。

“文抗”由此成為延安文藝界兩個中心當中的一個。

另一個中心就是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

“魯藝”的辦學宗旨,也由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共中央書記處(相當于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討論后確定為:以馬列主義的理論與立場,在中國新文藝運動的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新時代的文藝理論和實際,訓練適合今天抗戰需要的大批藝術干部,團結與培養新時代的藝術人才,使“魯藝”成為實現中國共產黨文藝政策的堡壘和核心。

4月10日下午兩點左右,成立典禮非常隆重地在建成不久的延安中央禮堂召開。毛澤東赴會講話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來自大城市和長期鉆山溝的兩部分文藝家如何取長補短,團結起來為抗戰服務。他說:

亭子間弄出來的東西有時不大好吃,山頂上弄出來的東西有時不大好看。有些亭子間的人以為“老子是天下第一,至少是天下第二”;山頂上的人也有擺老粗架子的,動不動“老子二萬五千里”?,F在應當不以那為滿足,……應該把自大主義除去一點?!黠L應該是統一戰線。統一戰線同時是藝術的指導方向。

毛澤東的講話當然不會這么短。他還講到,在十年內戰時期,革命的文藝可以分為“亭子間”和“山頂上”兩種方式,過去的收獲是靠這兩部分人取得的。但從前他們遙相呼應卻不能見面。既然是藝術,就要既好看(形式)又好吃(內容)。我們做文章、畫圖畫、演戲、唱歌,都要表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這樣,“統一戰線”實際上有兩層意思,一是文藝家們要搞統一戰線,即團結;一是文藝作品要反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內容。對這兩層意思,毛澤東接下來的話說得更具體:應該堅決到前線去,把日本這條野牛怎樣過黃河,如何奸淫搶劫,朱德如何打它,老百姓如何組織起來等等,譜成歌,演成戲,寫成文章。當然也不能全上戰場,后方也要留一些。山頂上的人有許多生活積累,只是像煤礦、鐵礦一樣沒有挖掘出來,可以說,他們中間是有《夏伯陽》《毀滅》《鐵流》一類“礦藏”的,但老粗不能寫,這便要亭子間的朋友幫忙,當然,他們也可以到魯迅藝術學院來學習,把粗的變成精的,然后重入戰場,那時便可以更好地寫作了。

自從提出現實主義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后,浪漫主義在文壇上的名聲也是不大好的。毛澤東明確表示“我們在藝術論上主張現實主義”,至于其他藝術流派,要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不管他是寫實主義派或是浪漫主義派,是共產主義派或是其他什么派,大家都應當團結抗日。他還說,“中國文藝界還曾有所謂‘第三種人,在今天我們也并不排斥他們。今天第一條是一切愛國者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第二條才是我們自己藝術上的政治立場”,“排斥別人,那是關門主義,不是統一戰線”。

“魯藝”所要培養的藝術人才,是什么樣子的呢?針對來延安的文藝家的現狀,毛澤東提出:“我們的許多作家有遠大的理想,卻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不少人還缺少良好的藝術技巧。這三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便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p>

遠大理想,豐富經驗,良好技巧,這是毛澤東對延安文藝家的三個期望,也是延安“魯藝”培養學員的三個目標。這個前后招收過五屆近七百名學員的學校,就這樣起步了。

“魯藝”成立不久,1938年4月30日,毛澤東參加了邊區工人代表大會的一個晚會,看見如此多的文化人相聚相歡,他禁不住告訴工人代表們,“有人說筆桿子有什么用場,難道還可以拿筆桿子打日本人嗎?筆桿子也可以打日本人,斧頭、鋤頭、筆桿子,都要組織起來。拿破侖說:一支筆可以抵得過三千支毛瑟槍?,F在我們說,只要一支筆抵一支槍,全國就有好幾萬支槍” 。

毛澤東當時的文藝視野,并不局限于邊區創作,不局限于“山頂上”的東西。1939年12月,他專門找“魯藝”戲劇系的張庚等人談話,提出延安要上演一些國統區名作家的作品,還專門提到曹禺的《日出》就可以上演,為了保證把戲演好,應該集中延安的好演員,還可以組織一個臨時黨支部。結果,在1940年元旦這天,大型話劇《日出》就公演了。公演僅八天,觀眾就達萬人。

毛澤東常用魚和水來形容黨和群眾的關系,如果用這個比喻來形容他自己在延安時期和作家、畫家、音樂家、戲劇家、文藝活動家、批評家的關系,恐怕也是恰當不過的了。不光是延安的文藝家,就是來延安訪問或路過的文藝家,他都是以禮以誠相待,促膝深談。

在中國的歷史上,真還沒有哪一個政治集團特別是政治領袖,和舞文弄墨的文人有如此融洽的關系,如此看重文藝的功能。對毛澤東和共產黨來說,要擴大陜北的影響,要宣傳黨的政策,要反映抗日根據地的生氣勃勃的景象,也是特別地張開雙臂歡迎四面八方的文化人和知識分子。那時候,共產黨的文藝政策,毛澤東對新文藝方向和創作上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還沒有形成十分明確和系統的思路。

但他已經開始在思考了。

(摘自《文人毛澤東》)

猜你喜歡
魯藝丁玲延安
延安魯藝“小調大王”——安波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魯藝精神的寫照——宋惠民
從延安整風運動說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夢一場
她同時與兩個男人同居,一生經歷四個男人,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延安“魯藝”音樂系里的“廣東仔”
“魯藝精神”與魯迅美院油畫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