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鐵大空間地下多線換乘站建筑設計探究

2020-11-20 23:57鄭凱王靜
裝備維修技術 2020年11期
關鍵詞:客流量換乘客流

鄭凱 王靜

摘要:隨著經濟和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地鐵承擔城市交通主動脈的功能,使得地鐵線路之間的換乘站往往設置在城市的商業中心、旅客集散中心,其客流量一般都比較大。對于乘客尤其是外地乘客、老人和殘障人士等特殊乘客,特別希望換乘標識易辯易識、換乘通道快速便捷,以提高通行速度。

關鍵詞:地鐵;換乘;換乘空間

引言

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交通運輸產業的興旺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出行數量也持續增加。大量的出行需求導致城市交通的擁堵、交通事故頻發,負面影響層出不窮。在這樣的背景下,地鐵這種大運量的交通工具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我國各大城市地鐵正處于大規模建設階段。地鐵換乘站站內換乘空間為人們在不同線路上跨線乘車提供了轉換場所,其空間環境對地鐵運營效率有著重大影響。

1、設計原則

隨著城市的發展,軌道交通逐漸進入網絡化階段,線網中換乘站的比例越來越高。換乘站重要性日益凸顯,城市地鐵換乘站設計期間可參考以下原則。(1)換乘方式應遵循地鐵設計路線和線路敷設方式的要求。(2)換乘方式應綜合考慮車站設計客流量的大小、車站站址環境、綜合管線、交通疏解、不同線路設計時序、施工工序差異及項目成本等因素。(3)換乘方式應在確保換乘能力和換乘安全都符合要求的情形下,實現人性化的服務要求,實現換乘的方便快捷,盡量實現換乘站站臺到站臺換乘,其次是通過站廳換乘,最后是換乘通道換乘的順序。(4)在確保地鐵系統使用順暢和乘客安全舒適的前提下,換乘站設計應綜合比選各種換乘方式,盡可能縮短換乘距離,減少換乘高度,以減少乘客換乘所需時間,提高換乘速度。(5)認真分析換乘客流量與車站總客流量的比例,研究正常的上下車客流量及中途換乘客流量的比例,對換乘節點的容量進行預判,換乘節點設計既要達到換乘客流量的指標要求,還應有一定的余量。(6)合理安排進出站客流和換乘客流流線,換乘方式應方便乘客換乘順利,盡量減少換乘客流與進出站客流的交叉干擾,在客流量大時,根據運營組織需要,可采用單向換乘方式。(7)換乘車站的規模應考慮城市線網規劃,各條線路的設計時序,對于節點換乘但不能同期實施的換乘站,應盡量減少換乘節點預留工程量,以減少對在建項目的投資 ;同時,被預留線路換乘車站在施工時應采取措施,盡量減少對已運營線路的影響。

2、換乘車站設計因素分析

(1)車站兩端情況。車站的設計往往會受到兩端區間的限制。車站兩端區間的線路走向,線路標高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換乘方式的選擇。如車站兩端線路成垂直走向就無法進行平行換乘;兩端區間埋深過大,采用雙島四線及一島兩側換乘形式則換乘站的造價很高。(2)車站站位周邊情況。車站站位處的道路寬度、周邊建筑物及管線情況也制約著換乘形式的選擇。例如站位處道路較窄,則無法選擇雙島四線及一島兩側的換乘形式;道路較寬,周邊建筑物較高,則不宜選用基坑深度較深的單島四線形式;受周邊建筑及管線影響,車站無法跨路口設置,則很只能進行通道換乘。(3)換乘客流。換乘客流大宜采用平行換乘或通道換乘,盡量避免采用節點換乘,因為節點換乘形式易形成客流瓶頸區。(4)換乘距離。從換乘便捷性及設計人性化方面考慮,換乘設計應盡量減小換乘距離的長度,不宜過多采用通道換乘的形式。

3、地鐵新街口站換乘方案改善與優化

3.1、提升瓶頸處換乘通過能力

限于地下空間、建筑承載、設計技術、商業開發等原因,地鐵新街口站兩條線路之間的換乘通道,不可避免地存在換乘通行的“瓶頸”點,使得換乘客流較大時產生“梗阻”現象。要破除換乘時的客流“梗阻”,必須采取措施盡可能提高“瓶頸”處的通行效率。例如 2 號線換乘 1 號線通道中某處實際寬度不足 3m,換乘客流增大時此處就產生“梗阻”。由于擴寬并不現實的先天“硬傷”,應采用移動設施補短、工作人員疏導等措施,從而克服換乘方案原有設計的不足,滿足乘客安全、便捷、舒適的換乘需求,提升乘客出行滿意度。

3.2、上下平行式

優點:可實現同站臺同方向和反方向的換乘,換乘距離短,換乘量大,客流組織清晰,方便快捷;車站主體寬度較小,可減小占地寬度,施工時對交通影響較小。缺點:車站為3層車站,埋深大,基坑支護結構深,開挖體量大 ;前后區間線路需進行空間交叉變化,關系復雜,區間的施工難度增加 ;車站樓扶梯提升高度高,乘客使用便捷性低,運營成本提高,乘客進出站較為不便。以上換乘方式均可實現乘客在付費區內換乘。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由于某些城市線網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度不高,導致新的線網規劃中已建成線路未預留換乘接口,增建換乘節點或換乘通道十分困難,或2條線路交叉處無車站設置及兩車站相距較遠,則會考慮站外換乘。站外換乘是指乘客無法在付費區域內實現換乘。站外換乘乘客的舒適感及便捷感較差,不推薦此種換乘方式。

3.3、銜接處設計

換乘空間與其他空間的銜接處往往是人流分流、合流和交叉的關鍵節點,該緩沖區承載了通過、停留、等候等多種使用方式,因此也是設計關鍵。首先,空間容量要滿足站臺在高峰期向換乘空間滲透的可能。其次,為在此等候和迷路需要信息標識輔助的使用者提供停留空間。

3.4、對地鐵換乘站的思考

對于乘客而言,快捷和舒適是選擇某一種交通方式的重要因素,換乘距離越短越好,所以對地鐵而言,要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消除建筑中的不合理之處,建立人性化的換乘系統。前期線網規劃研究階段,確立的線路建設時序和空間交叉關系影響著換乘車站的設計。換乘站設計應做好預判,盡量做到從線網規劃階段提早介入,將車站和線路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采用最合理的換乘模式。在線路允許的條件下,優先選擇平行換乘方式,若平行換乘線路條件受限,盡量選用節點換乘的方式,為乘客提供最便捷的換乘條件。換乘車站站臺承擔著進出站客流和換乘客流雙重壓力,站臺寬度需保證乘客進出站和換乘流線的順暢。站臺寬度影響著換乘車站的設計。應充分考慮換乘站客流大的特點,結合進出站和換乘客流資料分析,加大站臺寬度。節點換乘的換乘車站容易在客流高峰期出現“瓶頸”現象,換乘節點優化設計尤為重要。需加大換乘節點樓扶梯寬度,優化換乘樓扶梯方向布置,減少站內換乘客流和進出站客流的相互影響,以保證運營安全。隨著城市的日益擴大和發展,換乘站的服務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換乘節點的樓扶梯選擇也成為換乘速度快慢的影響因素,建議在一線城市的換乘站,換乘節點盡量采用扶梯換乘,優化換乘空間的舒適性。地鐵換乘站的指示標識應清晰明確,滿足乘客的需求,清晰直觀地反映換乘線路和換乘方向,正確組織客流線有利于乘客進出站的順暢。在地鐵換乘站合理的位置安設方向指示標識和定向區域特征,方便乘客的出行,導向標識在設計時應適合人類的視覺要求,醒目、清晰、便于識別,符合人體工程學要求。

4、結束語

地鐵建設成為城市高速發展的重要推進劑,現已開通的地鐵線路中,換乘通道的設計和布置還非常隨意,缺乏考慮方便快捷性、舒適性、公平性和安全性等來自使用者的訴求。未來的地鐵建設將更加強調科技化、信息化和人性化的設計思路,也對換乘空間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衛心雨. 鐵路綜合客運樞紐換乘設施評價與優化[D].北京交通大學,2019.

[2] 姜玲麗. 軌道交通綜合樞紐換乘空間立體化設計研究—— — 以大同軌道交通綜合樞紐為例[D]. 北京交通大學,2017.

猜你喜歡
客流量換乘客流
城市軌道交通節假日期間大客流行車組織思考與實踐
基于大小交路套跑對地鐵不均衡客流的可靠性分析
地鐵標準站進行換乘改造的思考
地鐵開,玩起來
基于灰色預測理論在交通樞紐客流量的實際應用
基于灰色預測理論在交通樞紐客流量的實際應用
對地鐵換乘站對遠期線路換乘條件預留影響與分析
地鐵車站換乘形式對比與分析
地鐵換乘客流預警及應對
地鐵線網客流優化配置研究與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