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身體活動與健康促進的研究

2020-11-24 13:10汪艷將
少年體育訓練 2020年10期
關鍵詞:肥胖率強度青少年

汪艷將,劉 超

(淮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1 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健康包括2個方面的內容;(1)主要臟器無疾病,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形均勻,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需求;(2)對疾病的抵御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作用。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良好社會適應能力和良好的道德素養。

2 威脅健康的因素

在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關于非傳染率的報道中顯示,非傳染疾病的死亡率占所有死亡率的83%,這些疾病主要來源于大型癌癥、心腦血栓疾病、糖尿病等?!?015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中指出,2015年的青少年以及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將近20%,糖尿病患病率將近10%,堵塞性肺病患病率為11%。2013年全國腫瘤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癌癥發病率為235/10萬,肺癌與乳腺癌分別居男、女性發病首位。2012年成人超重率為7.1%,青少年肥胖率為4.5%,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6.5%。報告中顯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包含吸煙、酗酒、鍛煉不足、垃圾食品攝入太多等不良生活習慣。2010年世界衛生報告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經成為造成死亡風險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應盡快改變這種生活方式,越早改變就越早獲益,尤其在青少年時期,因為青少年時期是成長的關鍵期,健康的生活習慣能夠維持更好的身體健康。

3 身體活動與健康之間的“互補效應”關系

身體活動的學術范疇相對于體育鍛煉、健康促進的范疇運用更為廣泛。在全球衛生數據報告中,身體活動不足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造成全球死亡率的四大風險因素之一。無論是在身體健康方面還是心理健康方面,進行適當的身體活動都會對個體的健康狀況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相關研究指出,每周進行適當的身體活動,不僅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還可以促進社會交往以及增進人格品質等。且隨著身體活動量的改變與增強,對青少年的心血管能力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從而進一步增強抵抗各種疾病侵襲的風險。美國體育學專家與中國相關專家通過對700名青少年(556名男生,年齡平均為13±2歲)進行了相關性的研究。結果發現,中等強度與低強度的身體活動對青少年的心肺功能與BMI均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得知,通過適當的控制或者增強青少年的身體活動能有效增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質并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質量。

4 肥胖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

有數據顯示,自1975年以來,世界肥胖人數增長了近3倍。2016年,18歲及以上成年人中有19億人超重,其中6.7億人為肥胖,成人以上有39%超重,且13%為肥胖。并且有數據顯示,世界上死于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多于死于體重不足的人數,世界衛生組織也就此問題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方案,并在實施中。首都體育學院賀剛教授研究發現,超重或者肥胖青少年或者兒童較正常體重率比較已成倍增加。我國的學生體質健康總體情況呈下降趨勢,總體結果為骨骼增長不斷提高、營養狀況越來越好、常見疾病患病率下降態勢明顯、身體素質滑坡、肺功能降低、視力下降率增高、超重肥胖增多。近幾十年來,世界范圍內的青少年肥胖率不斷增高,有研究發現,適當的身體活動能夠有效減少肥胖的發展。據研究,每天進行30 min的高等強度身體活動與每天進行15 min的中等身體活動強度相比,所患肥胖率的風險比是1.5∶1,也就是說,隨著身體活動強度時間的增加,學生的肥胖率確實有所延緩。45 min的身體活動和60 min的身體活動所帶來的效益比值為0.18和0.22。

5 身體活動的分類

身體活動是由骨骼肌做功引起的、能量消耗高于基礎水平的身體活動行為,是指有機體在外界的刺激下產生了應激反應。賀剛教授認為,身體活動行為就是相對穩定的身體活動特征和模式。身體日?;顒觿澐譃檫\動鍛煉、通勤、家務勞動等;按發生的時間劃分為休息日、上學日、工作日、上學時段、結束時段、課外放松等;按強度可以劃分為應激強度訓練、喚醒強度身體訓練、低負荷身體強度訓練(1.5~2.9 mets)。靜態行為小于1.5 mets,睡眠行為小于0.95 mets。

美國學者研究發現,青少年每天應從事1h及以上的中強度身體運動。加拿大學者提出,青少年每天應進行50 min以上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應進行數小時強度較低的身體活動,并保證9~11 h作息規律的連續睡眠,且少于2 h屏幕時間。中國學者指出,青少年需要進行大于等于60 min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每周大于等于3 h的有氧身體活動,增加骨骼肌的抗阻活動,視屏時間小于2 h,減少因課業任務繁重缺乏運動行為,課間應進行適量的放松。

6 我國青少年身體活動能力現狀

有學者研究發現,我國16歲以上青少年的靜坐時間為5~8h,且年齡越大靜坐時間越長。 2018年《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發展評估報告》指出,在將近12萬名青少年中只有近30%的青少年體質達到優秀,有13.1%的青少年能夠每天進行50 min以上的訓練與活動,有92.3%的青少年每天至少靜坐3 h以上(包括視屏和作業時間),且青少年身體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降低。

7 青少年身體活動對青少年的促進與影響

賀剛認為,應干預青少年的身體活動行為,而不僅是身體活動本身。干預的思路分為2種:(1)自上而下,先設計后行動;(2)先實踐后總結。行為是極其復雜的,這種方法總結為2種:(1)流行病學方法。流行病學在人群中研究疾病、身體狀況的指數、身體負荷的離散程度及其相關處理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進健康策略。(2)行為流行病學方法。行為流行病學方法分為4個階段:(1)建立行為健康模型;(2)研究檢測方法;(3)確定影響行為的因素;(4)改變行為的干預方案。他認為,影響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教育水平、學校體育活動、家庭社區的安全性及全民健身觀念是否過強。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學生只要學會學習文化課就可以了,其實這是與社會進步發展背道而馳的,是不被認可的。隨著國家與政府的大力倡導,學生的身體活動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不斷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與提倡,如新課程改革開始強調“身心合一”。這種提倡是很明確的教育方針,有效的身體活動確實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21世紀以來,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身體活動對學生的學業影響更加明顯。有研究表明,身體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但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只有長期并且有規律的身體活動才能更好地促進大腦灰質與白質發育的完整性。

8 青少年身體活動理論研究的創新與彌合

我國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研究中,體育健康促進的概念能夠達成一定的共識,理論研究的開展日漸豐富,從模式構建的探索到干預策略的對比分析、理論溯源及框架構建,實踐研究以干預實驗為主,通過對比干預組與對照,通過對比干預組與對照組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促進結果,可為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檢驗提供有效方案。但該領域的理論研究較為單一,缺乏學科綜合性;實踐研究較少有大樣本的實驗研究,評價系統性不足。今后的研究應更多地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在實驗設計、評價上更注重系統規范,并有效推動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的理論構建、方案的設計與檢驗。

猜你喜歡
肥胖率強度青少年
蔬果能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青少年生活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發明家
美軍肥胖率上升,海軍最肥
日本人最瘦,美國人最胖
計算電場強度常用的幾種方法
電場強度疊加問題的求解
電場強度單個表達的比較
求電場強度的新方法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