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體醫融合視角下健身類APP的功能性思索

2020-11-24 19:44周昊陽成都體育學院
灌籃 2020年23期
關鍵詞:體醫融合運動

周昊陽 成都體育學院

自我國第一部《體育法》頒布以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國務院頒布了多個版本的《全面健身計劃綱要》,“健康中國2020”取得重大成功,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中,國家首次把“體醫融合”寫進社會發展規劃大綱,其中重點強調“體醫融合”相關概念,“體醫融合”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結合當下社會發展需求,特別是在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大眾對“健康”理念認識程度不斷加深,尋求健康的方式、方法疊出,因此在合理、有效、健康為保證的前提下,如何開展大眾體育健康值得深思。相對于傳統的體育課和健身房的鍛煉方式,健身類APP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快捷地改善了個人身體素質。首先,健身應用對時間和場所要求較低;其次,健身課程根據自身的愛好、身體狀況及承受能力進行選擇相應的健身內容;再者,使用方式也相對簡單方便,只需健身者一部手機或iPad等多媒體就可進行課程練習。健身應用主要是第三方智能手機應用,提供豐富多樣的健身信息,記錄健身數據以及個性化指導。它很受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歡迎。健身應用中相關課程內容的制定與用戶的跟練可以培養其對運動的興趣,增多身體鍛煉的次數,從而在小部分、大群體中實現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目的。但是目前,指導水平偏低是我國體育科學化的現狀,大部分用戶在使用APP進行體育鍛煉時無法得到科學的指導,非常容易造成鍛煉的盲目性。全憑自己的感受和經驗,甚至沒有科學有效的指導,就會導致運動損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行為會制約體育與健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鍛煉失敗,還會造成心理陰影,影響用戶健康。本文通過深刻領讀體醫融合的政策文件,再進行其精神內涵分析;其次又對體醫融合與健身APP協同發展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基于體醫融合背景下,以期能夠逐步完善健身類APP功能。

一、體醫融合內涵

“體醫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國提出,早在19世紀,美國健康專家就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了體育與醫學結合的可能性上,進行有關體育與醫療結合的研究論證。后來中國也提出了這一新的模式。2012 年我國引進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是良醫”的理念,提出“體醫融合”的概念。2016 年國務院頒布的《“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強調,要“加強健康法制健身、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首次把“體醫融合”寫進社會發展規劃大綱,體醫融合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但時至今日,關于體醫融合概念的辨析和爭論仍未停止。多數研究者認為,體醫融合指在“疾病預防—疾病治療—鍛煉康復”的醫學過程中,將運動醫學、康復醫學、健康評估、運動風險評估、運動處方等眾多知識集合,運用“醫學治療 + 運動干預”的手段實現健康促進的模式。

二、健身類APP功能現狀

(一)健身類APP用戶數量龐大,用戶覆蓋面廣

從現如今市場上主流的運動APP來看,運動健身APP不僅注冊用戶數量龐大,而且用戶參與度高、形式多樣、覆蓋面廣,能夠滿足大眾的各種需求;與傳統的健身模式相比,它在金錢、時間、地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

以華為應用市場下載量排名靠前的幾類運動健身 APP為例:(1)華為運動健康,安裝量達128億,主要為用戶提供專業運動記錄與訓練課程;(2)Keep,安裝量為15億,主要功能為居家健身;(3)步多多,安裝量4億,主要功能為健步運動;(4)小米運動,安裝量2億,主要為用戶提供精準運動記錄;(5)每日瑜伽,安裝量0.6億,主要提供零基礎瑜伽教學。

(二)健身類APP功能目前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對比不同類型健身APP的下載量,排名靠前的幾類運動健身 APP 基本上依靠其主要功能在廣大的健身群體中被廣泛應用,當我們應用這些健身類APP 時不難發現:為用戶提供專業運動記錄與訓練課程、居家健身、健步運動、提供精準運動記錄和零基礎學瑜伽等主要功能為了適應健身用戶的需求都囊括在一款APP中。其中由于健身類APP用戶基數較為龐大,且其功能大多具有普適性,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用戶難免忽視其身體狀況特點,因而缺少以體育鍛煉為目的進行的保護預防與運動損傷康復。

(三)健身APP應用市場質量參差不齊,缺少相關專業指導

健身類APP功能設計標準不成體系,服務質量較大程度上依賴設計等個人能力,難以規劃管理與復制。健身運動APP自身服務質量難以控制,導致質量問題頻發,嚴重影響用戶體驗。

良好的體驗需要專業的指導。就目前而言,我國在運動保護、康復理療、運動處方、健康管理等方面人才缺乏,因此,應當打破傳統培養人才理念,實施體育和醫療雙技能培養人才機制。培養復合型人才基礎課程的建設至關重要,是人才建設的根本保障,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學活動多數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雖然當下,國內體育高校創設了運動康復與運動醫學等專業,其宗旨在于培養專業人才,但由于其自身高校設施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體醫復合型人才仍處于稀缺狀態,導致健身類APP行業專業性人才供不應求,無法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定制體驗。

三、健身類APP開展體醫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龐大的用戶基數為健身類APP開展體醫融合提供了保障

根據Keep官方發布數據顯示,平臺上日?;钴S用戶數量超600萬,注冊用戶總量大約為3億。依托龐大的用戶基數,從用戶需求出發,使健身類8APP 的主要功能更傾向于滿足用戶的需求這一出發點而制定。當然健身類APP的開發、應用時,將主動提示、用戶被動填寫真實或部分虛擬的相關數據,在專業算法的處理下,可將其轉化為可視化數據。在此基礎之上,制定或修改當前的鍛煉計劃、自選課程等健身內容,不僅極為智能快捷,同時個性化的定制方案也極高增強了用戶粘性。

(二)國家政策為健身類APP開展體醫融合提供保障

在2016年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國家首次把“體醫融合”寫進社會發展規劃大綱,指出“加強健康法制健身、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等”?!敖】抵袊鄙仙秊閲覒鹇允巧鐣l展的必然。在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實施和深入推進的歷程中,“體醫融合”成為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通過對“體醫融合”相關政策的沿革以及“體醫融合”理念發展的分析可以發現“體醫融合”可在促進國民健康觀念轉變、加速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優化現代體育文化產業體系和提升國民身體素養水平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體醫融合能夠促進人們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人們關注健康的重要性。

四、構建體醫融合背景下健身類APP的發展模式

目前健身APP用戶數量龐大,用戶活躍度高。在此基礎上,依托互聯網+背景和大數據,在數據庫中記錄用戶的運動位置、運動量、運動方式和運動周期。在記錄大量運動數據的情況下,根據用戶自身情況,給出最佳方案,對出現異常身體不適的用戶建議采用心律降低的運動項目或立即停止訓練,并提示送往醫院治療。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對比以往的運動項目,完善運動內容和訓練方案,針對不同性別、年齡、身體狀況和鍛煉部位的不同運動項目,制定有針對性的運動方案,使不同的用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得到最科學合理的鍛煉方案。

將體醫融合理念融入健身類APP中,主要是為了便于全民健身運動風險評估,以及科學鍛煉、營養、康復指導信息的獲取。如從較大程度上降低用戶運動損傷的風險,同時針對身體恢復、肌能修復的用戶在所應用的健身類APP 中找到合適的康復訓練課程,對于修復部位的不同需求,先入為主制定合理的計劃課程,按照運動負荷量的程度自動安排課程次數。從醫療視角出發,對體育健康行業的監測,加之醫療、衛生部門的指導,搭建個人體育、醫療各方面數據的綜合整理服務APP,讓用戶真誠地感受到便利、省時。體醫融合下的健身類APP是建立在科學鍛煉、康復指導、健康信息的基礎上,為人們提供咨詢方便和健身風險評估信息的一個資源平臺。由于每個階段人們的身體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差異,因此,體醫融合背景下的健身類APP應當具有全面性,一方面,可以滿足各個階段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應當包括體育、健身、醫療衛生等信息資源作為建設基礎。

五、機遇與挑戰

近幾年來,我國不斷增加的健身人口,也使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也水漲船高,健身類APP因其不受場地限制的優勢成為推動全民廣泛開展健身運動的強大助力之一。國家相關部門正進一步完善全面健身指導體系,貫徹落實全民建設理念的普及工作,提倡群眾樹立主動的健身思維與觀念,將“防治為主”的健身理念滲透至全民健身活動中,借此方式促進全民健身的科學化水平不斷提升。

根據《“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可知,構建大數據建康醫療體系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任何區域內實現健康數據開放性,能夠得到廣泛的應用。5G 信息技術具有較高的傳送速度,結合云計算技術,能夠有效的提升數據分析、整合、處理、共享等功能,促使健身類APP數據庫的信息資源更具有時效性。目前家家戶戶基本都有智能手機,這為健身類APP建設完善提供基本支持,為人們帶來巨大的便利。因此體醫融合背景下構建健身類APP建設還需要滿足操作簡單、普遍性原則,即使老人也可以進行咨詢,進而為人們身體健康提供運動和醫學指導服務。

但由于體醫融合促進全民健康目前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健身類APP開展體醫融合還缺少相關標準以及數據支撐,難以全面開展,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達到防治保健目的。其次,“體醫融合”,目前還可以說是新生事物,其發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應該是以科技創新為支撐,逐步實現的融合發展過程。再者,目前健身APP市場魚龍混雜,難以保障健身平臺指導人員的專業性,而就國內目前發展現狀而言,體醫復合型人才稀缺,雖然不少高校開展培養運動康復專業人才,面對數額龐大的用戶,仍是杯水車薪。

因此,各類健身APP應注重不斷提升用戶體驗,提高競爭力的同時應注重加強用戶粘性,以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梢钥吹?,隨著“互聯網+”趨勢的不斷深入、創新思維的研發和探索作為科技服務的背后支撐,健身類APP將逐漸成為推動我國體育健身產業蓬勃發展的中堅力量,如何將創新的科技服務貫穿于體醫融合將會是體育健身產業的重難點。

六、總結

首先,體醫融合建設的目的是在提升國民身體素質同時,為其提供高效、全面、便捷的指導服務,以此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在健身APP中積極開展體醫融合,可以憑借自身的用戶基礎和政策優勢,達到強身健體、防治未病、增進健康的目的,促進體育與醫療的互相交流和補充,從而促進體育運動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體育的潛在功能。

其次,在用戶使用健身APP進行體育鍛煉之前,對其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進行專業、合理的評估,不僅能為用戶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訓練方案,而且更能加強醫療在運動中的作用與影響,提高運動效率。對肥胖體征、高血壓等特殊用戶人群來說,在健身APP中加入醫療評估,幫助其認識自身健康狀況,為他們擬定個體化的運動處方,使用戶能更快更好地達到其鍛煉目的。

再者,健身類APP結合體醫融合,屬于普遍的案例,其探索和實踐促進了體醫融合在理念與技術上的創新,擴大了體醫融合服務對象的范圍,特別是在我國一些醫療設施有所欠缺、健身設備需要加強的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實踐參考價值。

最后,從社會層面來說,在健身APP上開展體醫融合,為用戶制定個性化健身方案,需要完善體育與醫療融合設施,需要政府的主導,需要體育與醫療的部門協同,以此推動體醫融合背景下健身類APP功能的逐步完善,進一步擴大傳播健康科學的運動健身文化,使之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構建“體醫融合”健康環境,發展“體醫融合”建設實施方式,將“體醫融合”的多樣化功能與實用價值充分凸顯出來。

體醫融合視背景下對健身類APP功能的思索,目的是在提升國民身體素質同時,能夠利用健身類APP為其提供高效、全面、便捷的指導服務,以此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體醫融合背景下改善健身類APP的實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其中人才資源和信息技術都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在培養人才方面還需要高校給予較高的重視,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出體醫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再加上5G信息技術支持,相信健身類APP發展會更好。

猜你喜歡
體醫融合運動
創建體醫融合健康促進體系實踐研究
后疫情時代安徽省體醫融合現狀的調查研究
體醫結合背景下提升城鎮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邊界與可能:體醫融合中的身體、技術與知識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我和這個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不正經運動范
媒體的五個融合和兩個不融合
古代都做什么運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