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民歌中的方言民俗詞語看內蒙古西部特色飲食文化

2020-11-26 23:11宋靚
大陸橋視野 2020年8期
關鍵詞:烤全羊莜面洋芋

文/宋靚

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認為,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他指出,社會遺留的習慣與信仰的總和即為文化,我們的生活組織可以由它來決定。他的觀點闡明了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索緒爾明確指出:“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常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構成民族的也正是語言?!泵袼孜幕侨藗內粘I畹募毼⒉糠?,是人類改造自然世界的生產活動方式以及全部的物質社會形態。內蒙古西部民歌中的方言民俗詞語就生動地記載了獨具特色的內蒙古西部地區的飲食文化。該地區的飲食種類豐富多樣,可以按照烹飪方式分成四種:煮類食品、蒸類食品、烤烙食品、炸炒食品。

一、內蒙古西部方言與特色煮食文化

莜面:眾所周知,莜面是一種加工好的面粉制品,它的原材料是莜麥。這種食品營養豐富,味道獨特,吃法多樣,深受內蒙古西部地區人民群眾的喜愛。常見的吃法有搓魚魚、推窩窩、卷囤囤等,一般依據個人口味進行選擇。同時,在吃莜面時,人們可以選擇不同的輔食,如羊肉湯、蔬菜湯等,配上小米椒、蒜瓣則口感更加。

《割莜麥》是土默特旗的傳統民歌,歌中這樣唱道:“小妹妹把那莜面和好,坐在炕頭,魚魚搓得,細圪針針,窩窩推得,薄忽凌凌,調好鹽湯手拉風箱,片兒嗒片兒嗒片兒嗒片兒嗒片兒嗒片兒嗒嗒嗒片兒嗒,蒸莜面呀親親?!边@首民歌反映了當地百姓生產勞作時的場景,可以看出莜面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歷史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內蒙古西部地區就開始有農民種植蕎麥,清初莜麥更是被進行大規模耕種,“陰山莜麥甲天下”的美譽就是這樣得來的。另外,《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有這樣的記錄:“莜麥是長日照作物。喜涼爽濕潤,忌高溫干燥,生育期間需要積溫較低,但不適宜寒冷氣候?!眱让晒盼鞑康貐^雖為大陸性氣候,但西部高原涼爽多雨,日照充足,是適合莜麥生長的環境。正因如此,莜麥逐漸走入內蒙古西部的萬千百姓家中,成為餐桌上常見的食品之一。

餃子:也被叫做扁食,是中國傳統食物,以面皮包餡、形如半月或元寶形,蒸食、煮食、煎食都可以。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有文獻記載,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最早出現在明代。餃子的含義取自“更歲交子”,“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雖然含義相同,但各地的制作方法、烹飪方式差異極大,不同的餡對應著不同的吉祥寓意。

炊事員范娃創作的民歌《食堂人員心喜歡》:“東風餅來雙喜面,躍進餃子跟后邊,哪班奪得大紅旗,優待你們吃新餐?!边@首歌歌唱和贊美了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生活。事實上,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在包餃子的時候一般會放幾個硬幣進去,有“吃到有硬幣的餃子會交好運”的說法。扁食的“扁”諧音“變”,在大年初一吃餃子,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轉走霉運,迎來好運,寄托著勞動人民對未來一年的期盼和祝愿。二月二早飯要吃餃子,俗稱“吃狼兒子”,意味著當年山勢安穩,狼蟲虎豹不會傷害人和家畜。冬至要吃餃子,由于扁食形似耳朵,因此有“冬至吃餃子不會凍傷耳朵”的說法,反映了人們祈愿順利度過寒冬的美好愿望。如今,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餃子已經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餐桌,可以在任何節日作為慶祝佳肴而食用。

二、內蒙古西部方言與特色蒸食文化

洋芋蛋:將洋芋擦成薄長條,撒上面粉或淀粉,再加入各種調料,進行均勻攪拌后,大火蒸熟即食。傅開虎在民歌《尕風景》中寫道:“鍋里煮著個洋芋蛋,炕上躺著個尕老漢,哎喲哎喲,尕心疼,誰把你給留下了?!边@首民歌反映出隨著當今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跟不上時代變化的老年人追趕不上時代的浪潮,被拋棄在“炕頭”上。而民歌中的物質民俗詞語“洋芋蛋”,食材常見,做法簡單,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家喻戶曉,更受到了農村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F在人們為了增加其美味,將洋芋蛋再放入鍋中炒制,叫“炒丸子”。由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蔬菜主要以洋芋和白菜為主,人們做飯大多離不開洋芋,于是用洋芋制作出許多口味不同的風味小吃。

三、內蒙古西部方言與特色烤烙文化

烤全羊是內蒙古少數民族膳食中的一種傳統風味肉制品,屬于地方特色菜肴。在蒙古族接待上賓時,烤全羊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經典菜品??救虻难蛉馕肚逑銚浔?,外皮金黃油亮,外部的肉焦香酥脆,內部的肉鮮嫩綿軟,令人食欲大動。最值得一提的是,烤全羊是由木炭燒制而成的,是肉制品中最環保、最綠色的美食之一。食用時,先將整羊臥放在特制的木盤中,抬出經賓客欣賞后再以羊皮、羊肉、羊骨的順序分解裝盤,配以佐料請賓客品嘗。

民歌《富有的弟弟》這樣唱道:“你那羊兒肥得像油團喲,我的弟弟。你那全羊擺滿了銀盤喲,我的弟弟?!闭邕@首民歌的歌名一樣,它描述了弟弟的富裕生活。民歌中提到的“全羊”即烤全羊。據考古資料記載,鄂爾多斯人牙齒化石附近有一些灰燼和骨骼??脊艌蟾嬲f:“鄂爾多斯人已經使用火……在沙地上挖坑……燒食獵獲的野獸?!薄对贰酚涊d12世紀的蒙古人“掘地為坎以燎肉”,13世紀即元朝時期改善了肉食方法和飲膳?!稑阃ㄊ隆ち粞颉酚涊d了元代時期挖坑架顱燒火,用柳條和土覆蓋燜制的方法,制作流程復雜且用具考究。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北京“羅王府”(羅卜藏多爾濟)中的烤全羊聞名遐邇。直到現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招待貴客時,仍然會用彰顯地域特色的烤全羊來表示尊重。

羊背子:也成烏查或秀斯,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傳統佳肴,制法是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加鹽煮熟。裝盤后的全羊四條腿盤著,臥在盤里,羊頭放在肉上朝著客人。內蒙古西部民歌《金杯》中這樣寫道:“嫩肥肥的羊背子呀擺上宴席,賽魯日拜咚賽,先給尊貴的親家呀縱情地歡聚吧!賽魯日拜咚賽?!边@是一首鄂爾多斯的敬酒歌,正如歌中唱的那樣,羊背子是在節慶之日擺上宴席獻給尊貴的客人食用的,一般在婚假、節慶、祝壽的宴席上才能見到。

四、內蒙古西部方言與特色炸炒文化

油炸糕:又被稱為炸糕,是過年過節時重要的風味小吃。油炸糕以軟糜子為主要原料,小米為輔助材料,制作程序也非常復雜,一般包含浸泡、碾米面、蒸糕、炸糕等幾大步驟。

民歌《貢嘎班弟》中曾唱道:“軟米面的油炸糕呀,粘在了牙齒上啦!流著涎水的貢嘎班弟,沒有牙齒咋辦呀?”這首民歌體現出油炸糕深入到平民百姓家,是一種尋常的民間小吃。油炸糕的命名也很有講究?!案狻钡闹C音是“高”,寓意“步步高升”“喜慶吉祥”,符合國人的文化心理。因此,每逢傳統佳節、生辰吉日或是婚喪嫁娶、開張宴飲都要吃油炸糕。過年的時候要吃油糕,取年年高升之美義;客人來的時候要吃迎賓糕,表示尊敬和歡迎;孩子滿月的時候更要吃滿月糕,祈禱平安喜樂,年年高升;死者出殯的那天也要吃糕,稱為“長壽糕”,盼望逝世的靈魂得到永久的安息,也祝愿后人長命百歲。據記載,油炸糕在民間廣泛流傳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尤其是在清朝,得到了康熙帝的青睞,至此之后便流傳甚廣,時至今日仍然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

五、內蒙古西部方言與其他特色飲食文化

內蒙古西部地區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特殊的自然風光,孕育出了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除了煮類、蒸類、烤烙、炸炒食品之外,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比如奶酒,這是一種蒙古族用馬乳自制的一種酒,民歌《細長的銀黑馬》中唱道:“束髻的銀黑馬呀,慢步緩行走來啦。斟在碗里的奶酒呀,舉在手中紅火吧!”奶酒具有濃郁的蒙古族特色,在成吉思汗時代被列為貢品,常在節日慶典中被當作佳釀待客用。奶酒一般以馬、牛、羊等動物的鮮奶為原料釀制,尤以馬奶酒居多,傳統的釀制方法為撞擊發酵法和蒸餾法。釀制好的奶酒口感圓潤、滑膩、奶味芬芳,且具有驅寒、活血、舒筋等功效,是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及佳節慶典時款待賓客的重要飲品。除此之外,奶酪、稍麥、羊雜碎等都是西部民歌中提及的內蒙古西部風味美食,由于文章篇幅限制在這里不做詳細闡述,但它們背后的民俗文化內涵同樣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

六、結束語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內蒙古西部地區高原為主,兼有草原、戈壁的風貌,孕育了獨特的地域風情和文化表現形式。就民歌而言,其中的方言民俗詞語包括了飲食起居、婚喪嫁娶等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體現了內蒙古西部地區厚重的文化底蘊。這也更加印證了方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的功能。本文以民歌為切入點,從內蒙古西部地區的方言民俗詞語入手,力求窺探內蒙古西部地區的歷史與飲食文化。而飲食類詞語僅僅是西部地區民歌中的一小部分,西部民歌中的方言民俗詞語與文化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還有更多等待著我們去探尋。

猜你喜歡
烤全羊莜面洋芋
烤全羊
大將軍搬磚
洋芋攪團:砸出來的美食
自大的馬謖
一種燃氣式滾筒型烤全羊機的設計
肉香彌漫的新疆味道
大月氏西域食府 溫馨如家 馕坑烤全羊
爽滑勁道的牛肉時蔬炒莜面
趙匡胤:一文錢逼倒英雄漢
趙匡胤報一飯之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