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空間供求關系出發的小城鎮適需性設計探索

2020-11-28 07:50郎宇茜詹立宇馮剛
小城鎮建設 2020年9期
關鍵詞:發展質量欠發達地區城鎮化

郎宇茜 詹立宇 馮剛

摘要:由于傳統空間資源自上而下的規劃配置邏輯與實際訴求的不匹配,造成了建設用地高增長、低效率的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制約了國家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從現階段城市空間資源利用效率普遍不高的問題來看,正是由于城市規劃設計和實施成果的“供給側”與公眾的“需求側”不匹配所造成。本文以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文中簡稱“西蘇”)為例,通過研究分析地域自然環境、社會意識、文化價值下“人”的行為活動特征,提出從空間供求關系角度出發的適需性設計理論,探索優化城市空間資源供給側和需求側匹配的設計方法,同時從滿足自上而下的“小城鎮的社會、經濟、特色魅力展現”和自下而上的“人的生活、交往、認知獲得”雙向需求出發,解決城市空間資源配置中“供給不足”和“供過于求”的問題,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探索具有針對性的小城鎮空間設計方法,以期為其他欠發達地區小城鎮的城鎮化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城鎮化;發展質量;空間供求關系;適需性;欠發達地區;蘇尼特右旗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9.013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章編號:1009-1483(2020)09-0093-08 文獻標識碼: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Small Towns Adaptability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Supply and Demand: Taking Sunit Right Banner of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LANG Yuxi, ZHAN Liyu, FENG Gang

[Abstract] Due to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top-down planning and allocation logic of traditional spatial resources and the actual demands, the phenomenon of high growth and low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widespread,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low efficiency of urban spati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at presen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supply sid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results and the demand side of the public. This paper takes Sunit Right Banner of Xilinguole League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mpirical object,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havior activities under the regional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value, it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theory of adap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supply and demand, and explores the design method of optimizing the supply side and demand side matching of urban spatial resources. Starting from the top-down social, economic and characteristic charm display of small towns and the bottom-up peoples lif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ve acquisition two-way needs, it is aim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supply and oversupply in the allocation of urban spatial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o explore targeted spatial design methods of small town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other regions.

[Keyword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spatial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adaptability; underdeveloped area; Sunit Right Banner

1研究背景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的城鎮化發展路徑已從偏重數量規模增加轉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更加注重可持續化、節約化途徑[1-3]。在快速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城市(鎮)建設用地的規??焖僭鲩L與利用效率不高的矛盾突出,成為制約城鎮化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關鍵問題[4-5]。

隨著社會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6],并形成了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7-8]。作為城市和鄉村過渡地帶的小城鎮地區,擁有最廣闊的城鎮化發展機遇空間,但受限于經濟基礎和地理區位等資源優勢不足,尤其大多數位于邊緣區域的小城鎮,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并未發揮出積極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傳統城鎮化發展方式的基礎上,小城鎮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核心應該是積極增強自身的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和人口集聚功能,并在空間格局、社會意識、文化特色等方面不斷優化和提升,讓當地人、外來人、旅游人在這里都能有幸福感、歸屬感和獲得感,從而實現小城鎮美好人居生活空間的重塑。

本文以蘇尼特右旗(以下簡稱“西蘇”)為例,探討小城鎮的適需性空間改造設計。西蘇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錫林郭勒盟西部,地處荒漠半荒漠草原,屬干旱大陸性氣候[9],地上地下資源十分豐富[10],境內民族文化多元[11],有蘇尼特王府、畢魯圖廟、蘇尼特巖畫等多處名勝古跡[12]。

2概念解讀

2.1空間供求關系理論

空間供求關系的理論基礎來源于國家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重要思想,其核心是提升供給的效率和質量,針對需求變化的靈活與適應性做出調整[13-14]。在現階段“人地掛鉤”的政策機制主導下,對于自身人口和用地規模有限的廣大小城鎮來說,城市空間資源供給的精細化利用和配置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筆者提出空間供求關系理論,其內涵也是強調對空間資源的供給和需求情況進行詳細論證,通過實地調研、文獻研究、公眾參與等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確定城市空間資源特征和問題,并對已有規劃實施的效果和公眾反饋進行統計,形成空間供求關系理論下的城市規劃核心思想基礎。

2.2小城鎮適需性設計方法

從小城鎮的概念界定來看,相較于大、中、小城市,小城鎮的人口規模較小,也決定了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的有限[15]。那么,從自然環境、社會意識、文化特色等方面進一步分析,筆者發現,小城鎮相較于大、中、小城市還是存在較為鮮明的特征。

(1)從空間結構角度來看,由于大多數小城鎮的生長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城鎮發展基本處于初級階段,其空間結構相較于城市而言還是極為簡單的,多表現為單核心結構、帶狀核心結構和散點結構。

(2)從社會意識角度來看,小城鎮由于基礎規模較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往往具有“熟人”社會的明顯特征,人口結構相對穩定,所以意識形態的安全性和歸屬感特征明顯。

(3)從文化特色角度來看,由于外來人口較少,相較于大城市來說,小城鎮的封閉性也很好地延續和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屬性特色,特別是在一些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的地區,這種特征則更為明顯。因此,在空間供求關系思想基礎之上,筆者針對小城鎮的“空間供求關系”特征提出“適需性”設計方法,探索更為高品質、人性化的小城鎮空間更新發展路徑。

但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從“空間供求關系”角度出發的“適需性”設計方法理論是美好的,但小城鎮發展受限的客觀問題也是我們不應忽視的方面。

(1)從城鎮化競爭力方面來看,由于經濟和資源背景基礎薄弱,除去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區域,在廣大的國家城鎮化版圖中,大多數小城鎮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缺乏競爭力,對于一些欠發達邊緣地區此問題更為明顯,本文的西蘇就是內蒙邊陲區域的國家級貧困縣。

(2)從規劃建設和管理經驗方面來看,城鎮化發展路徑相對粗放,泛城市化的規劃設計比比皆是,盲目貪大求快導致對傳統城鎮空間的結構性破壞問題突出,無法抓住城鎮建設的核心問題和切實訴求。

(3)從公眾意識方面來看,小城鎮的封閉性保留了很好的文化特色,但同時也造成了公眾的觀念意識相對保守,對現代化技術和理念的接受程度有限,這將極大影響設計工作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傳導效率。

由此,在對小城鎮的空間資源特征和問題認知基礎上,我們倡導從“小城鎮”和“人”的切實需求出發,精細化研究其空間資源特征,精確化分析其空間發展問題,精準化定位其空間發展需求,從空間場所營造、人本交往表達、文化特色彰顯三個方面探索具有針對性的小城鎮適需性設計思路,實現小城鎮的空間高質量發展路徑,營建小城鎮人民美好生活模式,讓當地人、外來人、旅游人在這里都能有幸福感、歸屬感和認同感(見圖1)。

3西蘇空間供求關系分析

西蘇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錫林郭勒盟西部,是錫林郭勒盟的西大門,內蒙古中部邊陲的國家級貧困旗縣。歷史上西蘇擁有燦爛的草原文化和民俗風情,被譽為“文藝輕騎兵”的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就誕生在蘇尼特草原。與此同時,以農業為主的地方優勢產業特色鮮明,知名度較高。

為判定西蘇現狀空間供給關系特征,筆者通過問卷調查與線下采訪的方式,收集城鎮民眾心聲,利用數據從極端自然環境特征、傳統社會意識特征、多元文化價值特征三個角度研究西蘇人對城鎮生活空間、交往空間及特色空間的需求(見圖2)。

3.1極端自然環境特征下人對生活空間的需求判定

西蘇自然地貌特征豐富,屬古湖盆地上升而形成剝蝕高原,位于草原、沙漠、平原、丘陵的交匯地帶,整個地形南高北低,中北部為坦蕩的高平原和丘陵,境內地表無常年河流,地下水貧乏,風力較大,是國內最佳的風能區。

筆者分別對小鎮人民的居住空間、出行空間、公共空間進行了不同季節、不同時段的多輪次調研,并進行多點跟蹤及詳細數據統計,發現西蘇人在這種極端氣候特征下的生活空間需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對溫暖舒適的居住空間需求

由于惡劣氣候條件,在內蒙的風季(春季為主)時期出行人很少,人們偏向于在封閉的室內空間活動,新建小區的很多活動空間也會盡量設置為建筑室內空間;在寒冷的冬季調研中會看到在城中村與城市街道接駁的轉角區域,經常會有少量的人群聚集,同時在東西向的主要街道空間,也會看到北側人流聚集明顯多于南側。無論是新建居住小區還是傳統城中村,人們的活動空間均偏愛溫暖、舒適的陽光地帶。

3.1.2對安全便捷的出行空間需求

小尺度、慢生活應該是大多數小城市、小城鎮的普遍特點,人們的出行距離相對較短,工作節奏相對較慢。但在西蘇這樣一個南北5公里、東西4公里的建城區域,由于氣候條件的限制,人們出行仍會首選機動車的交通方式。但在城鎮空間資源配置中,一方面是對機動車停車位的預留不足,另一方面短距離的慢行出行與停車矛盾突出,無法滿足低于特征“點對點”的日常行為模式。因此,人們對安全、便捷的出行空間需求強烈,亟待人車分離及路權疏導。

3.1.3對人性關懷的公共空間需求

由于北方小城鎮大多數都是從傳統的十字街格局生長起來的,因此,無論是商業、辦公等活動還是日常交往活動,都呈現了沿街道的線性空間布局為主,空間類型和形式單一?,F狀主要公共空間類型以大型禮儀性廣場為主,且多設置于新城區域,而廣大生活在老城的居民利用起來非常不便,且老城中的社區公共空間(除街道空間)設置幾乎為零。通過公眾調研問卷的反饋結果統計,筆者發現老城居民對更為充足、豐富的公共空間需求強烈。

3.2傳統社會意識特征下對交往空間的需求判定

前文提到小城鎮“熟人”社會特征鮮明,普遍具有“小尺度、慢生活”的節奏特點。同時,城市中的公共空間因為地方節慶豐富也呈現了以大型公共廣場為主的特點。但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小型、日常的交往活動也很活躍,街邊經??梢娖逅?、摔跤、休閑、聊天等活動。

因此,筆者分別對承載小鎮居民大型慶典活動及小型交往活動的空間進行了調研分析,發現西蘇人在傳統社會意識特征下的對交往空間的需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2.1對更為明晰、安全的界域感設置需求

由于現狀大量的日常交往活動為沿街線性和散點狀展開,故其空間屬性和邊界不明確,造成了人在交往空間中的安全感缺失。通過調研采訪,人們對較為明確的公共空間范圍還是有強烈的需求。

3.2.2對更為人性、品質的精細化設計需求

西蘇現狀公共空間的設計普遍存在禮儀性多于實用性的問題,造成了公共空間的利用效率不高,無論是大型公共空間、還是社區活動空間均存在類型單一、設計粗糙的問題。以社區公共空間為例,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不是社區活動空間沒有設計,而往往是設計了卻未考慮使用者的需求,繁瑣的鋪裝、看似別出新意的設計反而為使用者造成了不可預估的困難。所以,不論對西蘇人還是外來人、各年齡階層人群、各行各業人都對公共空間的人性化、品質化設計有強烈需求。

3.3多元文化價值特征下對特色空間的需求判定

西蘇處于民族文化特色最為鮮明的內蒙古地區,以多元民族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體系、以紅色文化為代表的現代文化體系共同構成了西蘇的文化脈絡主體。但在實際調研中,筆者發現其城鎮建設的特色感知卻平淡無奇,并未體現一個民族特色鮮明地區的空間特點。

因此,筆者分別對現狀城鎮空間肌理、建筑風貌、環藝設施等進行了調研分析,并在進行文化專家訪談和公眾調研中發現,西蘇人在多元文化價值的特征下對特色空間的需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3.1對既有生活方式延續及歷史情景再現的需求

包括現狀居住生活方式(以城中村為代表的居住承載空間)、傳統公共活動方式(以老城功能中心“十字核心”為代表的街道公共空間、以老影劇院為代表的歷史公共建筑空間)等,但以城中村改造為主要的現狀此類需求的承載空間卻在城鎮化進程中不斷被吞噬。

3.3.2對城鎮空間建筑及景觀風貌特色感知的需求

現代城市、城鎮風貌特色缺失已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于欠發達地區小城鎮在特色塑造上更是技術欠缺,但是不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對一個城市風貌特色的認知訴求是強烈的,這是小城鎮歸屬感營造的空間感知需求。

4西蘇適需性設計實踐

通過三個角度對西蘇空間供求關系的需求判定,針對空間場所營造、人本交往表達、文化特色彰顯三個方面,筆者通過適地營造、適情表達、適度彰顯的適需性設計思路,形成西蘇老城改造提升方法路徑。

4.1空間場所的適地營造

4.1.1宜居社區模式營造

以打造舒適生活為目標的空間場所適地營造,以最大限度減輕極端氣候特征對小城鎮人活動的不利影響為出發點,我們提出引導界域圍合、陽光領域、服務便捷的社區單元空間組織模式。

界域圍合的居住空間布局——建議社區單元東、西、北密植樹木,北側建筑布局強調連續性,以有效阻擋常年盛行的西北風影響;陽光領域的居住空間特色——建議社區南部設置20米綠化帶,少種樹,南側建筑面寬盡量小,利于陽光穿透,爭取最大化陽光空間;服務便捷的居住設施布局——為滿足日常生活的服務便捷需求,減少人在戶外行走的不必要時間,社區服務設施強調集中、沿街布置,方便市民快速到達(見表1)。

4.1.2宜行街巷品質營造

以提升街巷空間品質為目標,如何最大限度滿足西蘇人的不同出行方式需求,筆者提出引導界域圍合、陽光領域、服務便捷的社區單元空間組織模式。以街巷的安全感提升為目標——包括優化路權、規范停車等,如結合市政工程改造,適度調整道路斷面,壓縮部分人行空間,轉變為路旁停車帶,保障連續、通暢的店前區步行與駐足空間,慢車道劃分相對獨立的自行車道,為自行車提供專屬道路,從而保證車行、人行的安全出行;以街巷的便捷度提升為目標——在有限的街道空間基礎上,提出結合地域特征的行為模式引導方式;以街巷的品質度提升為目標——以增補東西向道路為主,同時北側預留較多綠化帶,陽光更充足,慢行更舒適,同時激活現有道路灰空間并設置社區15分鐘健身圈體系(見表2)。

4.1.3宜游公共空間營造

轉變現狀單一的沿街線性公共空間形式,從“沿街走”到“街區逛”。以現狀內向型的機遇用地空間為基礎,形成內部貫通公園體系,彌補老城大型綠地公園不足的問題, 形成連續的公園帶,轉變傳統沿街走的生活方式,打造集合公共服務、慢行體驗、休閑游憩于一體的內向型多元復合活力中樞?,F階段,以老城內向型機遇空間的改造利用提升為主的更新方式,已成為老城活力激活的重要手段,如米蘭大都會地區的活力再生改造、北京石景山區晉元莊林帶景觀提升改造等(見圖3)。

4.2人本交往的適情表達

以重塑西蘇傳統友好交往的社會意識形態為目標,依托現狀機遇用地空間,布局三級交往空間體系,優化城鎮級交往空間,提升社區級交往空間,織補組團級交往空間。

4.2.1城鎮級交往空間

明確城鎮級交往空間的邊界及主題內容,在現有大型公共交往活動空間的基礎上,依托機遇用地空間合理增加和設置,承載大型特色展示空間、文化節慶、市民休閑等活動,滿足市民400米服務半徑需求。

4.2.2社區級交往空間

結合社區級服務中心設置,重點考慮對烏蘭牧騎社區表演場地、居民活動場地等的設計需求,滿足市民200米服務半徑。

4.2.3組團級交往空間

利用街角或其他空地,見縫插針織補微型活動空間,布置靈活多樣、滿足市民日常交往活動的空間(見表3)。

4.3文化特色的適度彰顯

通過對西蘇文化體系的脈絡梳理,以彰顯多元文化特色為目標,提煉其文化特色屬性,并將其在城鎮空間進行多維度展現,通過城市維度、建筑維度、環藝維度進行原生文化格局傳承、原真文化外延演繹、原景文化創新演繹,極大提升小城鎮的風貌特色及空間識別性(見圖4)。

4.3.1原生文化格局傳承(城鎮維度)

原生文化格局傳承是對原生形態及社會意識的傳承,在城鎮空間格局維度,主要是強調傳承傳統蒙古游牧民族聚落形式。傳統蒙古包的布局形式以“古列延、浩特”為代表,強調以中央為核心,呈現聚合、向心、圈層的聚落空間布局特征,并一直遵循“以西為貴”的禮制原則。結合現狀城鎮化發展的空間格局基礎,綜合考慮未來空間發展需求,適度傳承原生形態及社會意識,在一城三區的空間格局基礎上,不斷強化十字向心、西拓東進的空間發展聯動態勢。

4.3.2原真文化表皮演繹(建筑維度)

原真文化表皮演繹是在建筑維度對歷史要素的現代化創新設計,主要是強調對傳統蒙古包建筑要素及符號的設計演變。傳統蒙古具有輪廓、色彩及符號鮮明的特征:以直線、圓弧等簡潔的線條為主的穹廬結構,對比鮮明的主色與自然色,以八思巴文(蒙古新字)、哈那、套腦、烏尼紋樣等為主的民族特色符號。將這種原真文化印記,以現代創新設計手法在建筑表皮上予以應用,通過對建筑屋頂、立面、材質、附著等的標準化引導,強化建筑維度的空間特色感知。

4.3.3原景文化印記演繹(景觀維度)

原景文化印記演繹是在景觀維度對歷史場景的再現與創新設計,通過對綿延三百年的西蘇歷史脈絡梳理,提取其驛道、商道、軍事等歷史重要事件的特色要素,運用到街道家具、景觀小品等城市家具的母題設計中,包括打造蘇尼特羊的城市特色斑馬線,隱喻商旅古道及游牧民族的街道家具小品等,都是提升風貌特色的重要手段。

5適需性設計延續

本文通過對空間供求關系的理論解讀,以蘇尼特右旗老城改造提升為例,從空間場所、人本交往、文化特色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設計策略及實踐方法,以探索小城鎮空間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營建具有幸福感、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小城鎮人民美好生活模式。

與城市不同,針對小城鎮規劃管理水平的參差不齊,如何保證美好藍圖的落地實施,筆者提出了設計成果的精細化控制引導思路,通過三級管控體系(整體控制、重點控制、標準控制)構建對建筑風貌的關鍵性要素進行分類引導,以指導城鎮化提升的近期街道風貌整治工作,并納入城市規劃管理體系中作為建筑設計和審查的依據,這是對適需性設計思路的可持續性延續,也是提升小城鎮規劃管理工作效率的創新實踐(見圖5)。

參考文獻:

[1] 蔣曉嵐,程必定.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性特征與發展趨勢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3(2):130-135.

[2]喻新安.新型城鎮化引領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9-40.

[3] 牛文元.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的設計要點[J].科技促進發展,2009(1):1-5.

[4]莊棟.基于城鄉統籌的陜西省新型城鎮化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2:27-54.

[5]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馬曉河,黃漢權,等.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城鎮化道路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3(25):3-34.

[6] 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Z], 2014.

[7]周丹婷.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8] 倪鵬飛.新型城鎮化的基本模式、具體路徑與推進對策[J].江海學刊,2013(1):87-94.

[9]烏蘭察布盟計劃委員會.烏蘭察布盟國土資源[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

[10] 烏蘭,范麗,王海,等.蘇尼特右旗草原主要植物礦質營養元素含量特征[J].飼料研究,2010(2):41-43.

[11]梁寶貴.四子王旗志[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5.

[12]巴雅爾.蘇尼特右旗志[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2.

[13] 韓俊.中國城鄉關系演變60年:回顧與展望[J].改革, 2009(11):5-14.

[14] 張玉澤,張俊玲,程鈺,等.供需驅動視角下區域空間均衡內涵界定與狀態評估——以山東省為例[J].軟科學, 2016,30(12):54-58.

[15] 陳霞.費孝通小城鎮建設思想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6-46.

猜你喜歡
發展質量欠發達地區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新常態下獨立學院學生黨員發展質量考核評價體系研究
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機制研究
“營改增”試點對欠發達地區經濟的影響分析
欠發達地區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研究
2016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在發力
新時期大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機制的構建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