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古道線路及沿線聚落空間研究

2020-11-30 09:14劉敏婕張杰
工業設計 2020年10期
關鍵詞:古道泉州

劉敏婕 張杰

關鍵詞:泉州;古道;空間特征

1 泉州古道范圍界定

本文中的古道主要探究的是南向的古道,也就由閩粵驛道和縣鄉級道路組成的這樣一條古道,從福州出發到達廣東潮州,泉州古道作為福潮古道中間的一段,主要探究這段古道沿線聚落的空間特征。古道從楓亭驛出發,經過涂嶺鋪、驛坂鋪、居仁鋪、錦田驛、盤龍鋪、上田鋪、通津鋪、洛陽橋、晉安驛、下輦、冷水井鋪、康店驛到達小盈嶺[1]。

2 泉州地區古道線路梳理

2.1 驛道

驛道也稱“官馬大道”,是古代官府傳遞重要信息,接送政府官員以及輸送物資的大道。泉州驛道以泉州府城為中心,通往京城和鄰省的有三條,有兩條驛道是往北直到京城,有一條是往南到廣東。

2.1.1 南向驛道

從泉州往南走經過廈門、漳州到達廣東潮州。這條驛道由泉州城出南門經五陵腰站、南安康店驛、同安大輪驛、龍溪江東驛、漳浦臨漳驛、云霄驛、詔安南詔驛,越過閩粵交界的分水關,經廣東饒平縣至廣州,全程330 公里。這條閩粵驛道形成于唐朝,到宋朝時正式被官方辟為驛道。

2.1.2 北向驛道

古代泉州至福州的驛道有兩條。第一條在北宋皇祐五年萬安橋建成后形成,進京的驛道是從仁風門(今泉州市區東門)過萬安橋,經惠安錦田驛(今惠安城關驛口頂)、仙游楓亭驛、莆田、福州、建州,越過仙霞嶺入浙江,再經江山、睦州至臨安(杭州)[2]。唐末宋初,泉州往京城的另一驛道,從泉州城西義成門(今泉州市區西門)出發,經南安汰口驛(今南安碼頭鎮)、永春桃源驛、德化龍潯驛、上壅驛(今德化上涌)入尤溪到劍州,再經建州至浙江。這條驛道后來被福州進京的驛道所取代。

2.2 非驛道

非驛道中的泉州府到各縣城的古道主要是:出東門沿經萬安橋到惠安縣;出南門沿閩粵驛道經五陵到南安縣;出西門經潘山、豐州到永春縣和德化縣;出北門經白虹山到仙游縣。還有鄉間道路,泉州府城郊區以及所轄各縣均以府、縣城為中心,由鄉間大道通往各鄉各里,其中連接驛道或府縣通道的鄉里,更是鄰近各村交通和集市的主要網點。

3 古道類型及其與沿線聚落的空間關系

3.1 古道類型

1) 用以商貿的古道。這類古道一般會經過有一定的商貿背景和環境良好的聚落,且古道網絡延伸范圍較廣,接連的地區較為豐富。商貿型的古道一般為官方道路也就是驛道,通過驛鋪之間相互連結[3]。

2) 用以傳遞信息的古道。這類古道通常指的就是驛道,驛道上設置有驛鋪、驛站、驛亭等服務設施。古代的驛道原本承載的功能就是郵驛,顧名思義就是傳遞物品,既包含了陸路驛遞路線也包含水路驛遞航線。

3) 用以政治統治的古道。這類古道以古代的官道體系為主,也就是只通往京城以及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古道。

4) 用以日常生活的古道。在古道體系中,屬于日常交通生活的古道主要是古村道,古村道沒有固定的形式和走向,根據所在地區的經濟狀況和人口密集程度,村道呈現簡單或復雜的表現形式。

3.2 古道類型與沿線聚落的空間關系

第一種類型,聚落聚集在古道的一側發展。聚落聚集在古道的一側,受到經濟因素的限制,某些聚落由于經濟貿易落后,無法向外繼續發展,導致聚落基本維持著老房子在中心的平面布局形式;另一方面,有些聚落經濟貿易繁榮,但是聚落所處自然環境不適宜村落的持續發展,導致聚落沿著古道的單側進行發展[4]。\

第二種類型,聚落沿古道兩側發展。這類聚落地理環境優越,經濟發展繁榮,給予聚落充分的發展空間,并促使著聚落向外拓展直至形成一個小的經濟中心。

4 泉州古道沿線傳統聚落的發展

泉州古道網絡的建成經歷了很漫長的一個過程,而古道沿線的聚落也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發展和政策等原因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根據泉州古道的發展概況,沿線聚落的發展大概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5]。

1) 萌芽開端期。早期的泉州主要依靠海上交通,內陸的古道由于受到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發展遲緩。這個階段的古道沿線聚落都是分布較為松散、規模較小的自然村落。

2) 建設發展期。到唐宋時期,驛道逐漸發展起來,驛道的路線設置逐漸成熟,且承載的功能逐漸豐富。由于驛站和驛鋪這類官方機構在沿線村落中逐漸設立,官府和政策的介入使得聚落的發展逐漸走上正軌,聚落的經濟發展迅速,規模也迅速擴張,人口近一步積聚。

3) 成熟穩定期。元明清時期,是古道交通發展的成熟穩定時期,也是泉州作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時期,這個時期的聚落發展穩定。擁有便捷的交通和官方的扶持,小的聚落之間因為經濟貿易不斷擴大相互融合,逐漸開始形成規模較大的商業型聚落。

4) 消亡轉型期。隨著時代的發展,交通方式的改變,古道所承載的交通功能逐漸被替代,古道沿線聚落的發展也隨之從繁榮走向衰退。聚落的人口逐漸流失,村落的經濟由于古道的閉塞而落后。

5 泉州古道沿線聚落空間特征

5.1 外部空間特征

聚落空間廣義來說是構成聚落的一切要素的總和,聚落外部空間指的是自然要素,也就是地貌、氣候、水文等一切要素。

泉州市依山面海,地勢相對平緩,西北部高,東南部低。泉州地形復雜,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戴云山為最高峰。平原分布于河流沿岸和海灣內側,面積最大為泉州平原,多為河海共同作用形成,海拔多在10 米以下,地面平坦。

泉州市地處低緯度,東臨海洋,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泉州市境內溪流密布,發源于本市境內流域面積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4 條,總長度1549千米。晉江、洛陽江為泉州市主要河流。

5.2 內部空間特征

聚落空間內部指的是根據居住者自身的需求對于聚落的內部空間進行重新組織,對于建筑群落等要素進行重新有序的整合。

5.2.1 方向性

聚落中建筑的方向性受到地方性地理環境、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等的影響,因此分析泉州古道沿線聚落建筑的方向性得到內部空間特征。

第一,古道沿線聚落整體是沿著古道呈現發散的分布方式,聚落建筑群落較為緊密,沒有特別明確的方向性。依據所處的地理環境,可以大致分為位于平原的聚落和位于山體的聚落,位于平原的聚落整體呈現離心性發展,而位于山間的聚落則呈現出向心的發展趨勢。

第二,建筑沒有明確的朝向的要求,但是大部分是朝陽的。泉州古道大部分處在地勢較低的東南部,屬于平原地區且光照和雨水都很充足,朝南的聚落布置方式可以滿足生活需求。

第三,泉州古道沿線的聚落,從平面上看沒有固定的形態和分布方式。位于平原的聚落,發展模式大多與古道的延續相關,位于海拔較高的山區的聚落,聚落的布局一般按照地形的高低起伏,坐落在較為平緩的區域或沿著等高線布置, 這種分布方式可以使聚落空間產生豐富的層次以及建筑得到更好的通風和視野。

5.2.2 集散性

古道沿線聚落的集散程度是由聚落建筑單體之間的距離來決定的。分析了古道沿線的70 個聚落的周長和面積之間的比例關系可以得到,當面積一定時周長越長,說明聚落的集散程度越差,聚落的分布越分散。

第一,總體來說古道沿線聚落呈現著聚集的分布方式,從數據上來看,大部分比值都小于10,這就意味著大部分的聚落都是較為集聚的;第二,聚落住宅院落之間的距離通常較小,院落通常是縱向垂直于古道,住宅院落通常都是錯落式分布,形成了緊湊的空間,使得聚落內部的道路通常是彎曲曲折且較為狹窄;第三,聚落中建筑分布較為均勻,建筑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聚落中道路的寬度也較為類似。

6 結語

本文通過對泉州古道沿線的聚落空間特征進行研究,可以看到古道沿線聚落的發展和古道息息相關,因此在對于古道沿線聚落的探究和保護中,必須將古道的歷史和發展梳理清楚再對其沿線聚落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同時古道以及其沿線聚落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值得我們聚焦于這些聚落,著眼于古道這類線形文化遺產進行更多的探索。

猜你喜歡
古道泉州
走古道
泉州
泉州之旅
論泉州北管的“雜揉性”
鎮館之寶
——泉州宋船
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泉州九仙山
和你一起成長——寫在福師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慶之際
古道雞鳴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